第7章
多疑多惑的人
“疑者,谓于师,于法,于学,于诲,及于证中,生惑生疑。”五盖中第五是疑盖,对老师,对所学的法,对所学的教理,对老师的训诲,乃至对于自己修证到的境界,认不清,而生出疑惑。有很多人修行,已经达到了某个程度,因智慧不够,就有怀疑,以致修证的境界反而变坏了,像这样的人有很多。
“由心如是怀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断寂静。”由于这种种的怀疑,就不能得到勇猛方便,由正道断除烦恼,而得到寂静。譬如下午你们听《参禅日记》的那位老太太的日记,她一个人在那里摸索、进步,很多地方是她自己修到那个境界的。虽然她写日记报告来问我,但问答来回要二十天。答复未收到,她自己都能信得过,又进一步了,因为她没有疑惑。即使有疑时,她自己都能够解答,她的难能可贵就在这里。
又譬如你们在这里学的,天天围着我,老师长、老师短的,可是都没有用,因为我告诉大家的,大家口头上说是,事实上听都没有听进去,都是在自说自话。然后今天来问的也是这个问题,明天来问的也是这个问题,出去三四年以后又来问的,还是这个问题,毫无智慧。尤其大家同学当中,尽管学佛很多年,包括出家的,对于教理的研究,一点影子都没有。大概只把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因缘、十八界等名词记住而已,其他一无是处,因为无智,没有智慧。
这是讲到疑盖,像大家现在初学打坐,问题包括腿麻、坐多少时间,等等,但对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根本茫然不知。换句话说,对于佛学佛法的教理一无所知,真叫做盲修瞎炼,浪费自己的生命时间,这都属于疑盖之中。
“又于去来今,及苦等谛,生惑生疑,心怀二分,迷之不了,犹豫猜度。”自己对于修行多疑,你们都念过《金刚经》嘛!后面的赞语——“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断疑生信才能入般若,才能证得般若智。我经常说佛教徒、佛教界,包括七众弟子,多疑的人太多了。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基础上,学佛信佛的人,平心而论,自己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吗?没有人信的,都是张开嘴巴自欺罢了。如果你说相信,盲目信是没有用的,这个里头没有弄清楚的话,说信佛,那是自欺又欺人。所有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的佛法,各宗各派的修持,一切的方便圣境界,基础就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
很多年前,一位很有名的大法师,在一次寺庙中出了问题时,他公开演讲说:“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好几百人都听到了。有人回来告诉我,令我不胜感叹,这位法师固然是有感而发,但他说的也是真话。初学佛的人勉强还信因果,但是对于因果是盲目的迷信,真正的因果,本身都在遭遇,但是自己没有看清楚,还自称学佛,不要自欺了。其他的各种宗教徒,真信因果或真信上帝吗?不一定,多数是在那里自欺。
佛法是要从明理修起,这个道理是说,一切众生一生下来,就是阿赖耶识带来的善、恶、无记业报等种性,因无自知之明,就对一切的事都起疑惑。所以现在青年讲反动革命,推翻一切传统,没有什么稀奇,人性本来具有多疑的种性,大家要把自性里头的多疑认识清楚。
佛告诉我们第二种怀疑,就是人不能起善法的信念,为什么人生有那么多苦?有钱是有钱的苦,有地位是有地位的苦,竞选也有苦,是求名求利的苦,只是每人的苦不同而已。这些都是多生累劫因果关系,可是多数的人都不懂。大家对于“去来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所发生四谛的道理不清楚,产生怀疑,也不相信。
学问好、佛学好的学者之中,有些大师,例如某大师都不相信因果,虽然般若唯识理论讲得比谁都高明。在他临终时,告诉他的学生们:“平生所学,到这里一无用处,你们还是好好念佛吧。”要到临终才知道,才要弟子们念佛修行,我们听了不胜感叹。光研究佛学,学问再好有什么用?这是对去来今苦等谛之理,“生惑生疑”,根本没有深信不移,并没有真信。
有人脚踏两条船,就是“心怀二分”,要他专参究佛学嘛,他不干;要他一切放下,身心投进去求证嘛,他又做不到。讲起学理是口口讲空,做起人来步步是有,站在台上叫大家放下,台下自己贪得无厌,很多人都是如此“迷之不了”,永远不明白。什么叫开悟?破了疑,“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那才叫开悟。
一般信佛的人,对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可以证得菩提,可以得定,可以证果这些事,老实讲,学理可以尽管讲,心里头犹豫不决,没有真正地参透起信。结果是什么也搞不清楚,都在“犹豫猜度”中,这是一盖。学佛修定的人,为什么不能得定?因为被这五盖盖住了,疑盖最厉害。讲良心话,你们学佛,有没有这一生非成佛不可的信心?(同学答:没有。)除了疯子才有这个信心,不疯就是傻,其余都在犹豫不信中。所以万人修行没有一个人证得。再不然,修是修了,头发也剃了,前途如何?不可知,走一步算一步,看看哪个茅棚好修,去挂个褡算了;哪里素菜好吃,吃一餐再讲,都在“犹豫猜度”中,所以不能证得。
不正的思维 女性的魅力
“问:此贪欲盖以何为食?答:有净妙相,及于彼相,不正思维,多所修习,以之为食。”关于五盖的讨论非常详细,是学佛修道第一步。首先是贪欲盖,上面所讲的贪盖是广义的,贪名、贪利、贪风水好、环境好、风景好,都是广义的贪欲盖。
现在转到狭义的贪欲问题,提出来问,“贪欲盖以何为食”,什么东西培养贪欲?人活着以饮食维持生命,贪欲之念也要食去培养。回答是“净妙相”,那是很美的,不是丑的。正式修禅定,进入一些禅修境界时,起了不正的思维,就是见地的思维上起偏差,引发习气,就去修习“不正思维”以为食。也就是心想这个妙相,就以之为食,想起来这个妙相,都不会饿的。
在座的有些年轻出家人不懂,你们看过《西厢记》、《红楼梦》没有?男女害相思病的时候,茶不思,饭不想,你们大概没有这种专情的经验。现在男女年轻人之间,情都不专,好像蛮解脱的;不是解脱,是无情。你不要把男女之爱的情,看成坏的情,像第六代达赖说的,“若将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男女的爱情和父母的亲情,相是两样,情是一个,转过来的话就是大慈悲。菩提萨埵是觉悟有情,但是有情众生贪图这个情,有情而没有觉悟。
精神病院有人去看过吧?看到有些病人,你眼泪非掉下来不可。会打人的都用铁链锁起来,有些精神病患几个月可以不吃饭,饿不死的;有些精神病患三层高的楼房,一跳就上去了。力气哪里来的呢?我们从反面思考,也就可以想到,人这个生命有无比的神力,修持到了,神力就可以发起来。现在不是讲精神病,是讲到“以之为食”之食。一个贪欲重的人,饭也不吃,只这一点情念,就可以维持他的生命,所以称为思食。
“净妙相者,谓第一胜妙诸欲之相,若能于此远离染心,于余下劣,亦得离染,如制强力,余劣自伏。”世界上一切欲望最殊胜、最妙的境界就是净妙相,如果能离开了染污心,就可以离一切欲,真能离欲则为真僧人。离欲很难,譬如在这个环境觉得不舒服,这件衣服穿得不舒服,这个菜不合口味,这些都是欲,没有哪一样不是欲。真达到离欲尊,就是初果罗汉的预流果相,才叫离欲。《金刚经》的须菩提是离欲阿罗汉,阿兰那行就是寂静行,是离欲了,所以真离欲则有如此之难。你们现在觉得自己如如不动叫离欲,那差远了,那是偶然不动而已,因为没有真正的诱惑在你们面前,所以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
三国初期,管宁与华歆两个是同学,他俩一起挖地时,挖到一块黄金,管宁看都不看,丢开。华歆也不错,只看了一下,这是黄金耶!然后也把它丢了。管宁从此不再与华歆做朋友,因为看出来华歆这个人有贪欲,虽然只看一眼。后来华歆当了宰相,管宁就在楼上待一辈子不下楼,因为觉得华歆统治的土地是脏的,他不要踏,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所以人的贪欲问题,很难讲。“若能于此远离染心”,面对诱惑,能不受诱惑,离开染污,则不垢不净,这样什么都可以离开了。对于修持差一点的人来说,稍稍一动念时,克制一下就过去了。
“此复云何。谓女人身上,八处所摄可爱净相。”这中间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明显一点讲,女人有八处妙相,并不是女人多可爱,我们男人也蛮可爱的。立场不同,男人看女人可爱,女人看男人可爱,不过佛经只讲一面。但是你不要认为佛重男轻女,不是的;而是知道了一面,那一面自然通了。譬如有一天,有一位同学来对我说,某某人对于女性特别反感。我说他这个人有问题,是性变态心理,因为都是人呀,不应该有反感,一切众生平等视之,没有男女相。只有那些心理有问题的,会对女人有偏见,因为他阿赖耶识里就有这个东西在,为了逃避而不敢看。如果真无此念,女人同泥巴,男人同狗屎,不是一样吗?所以变态心理的人,往往是矫枉过正。
“由此八处,女缚于男,所谓歌、舞、笑、睇、美容、进止、妙触、就礼。”由这八个特点,女人好像用一条绳子就把男人缚住了,就是所谓唱歌跳舞等。像我喜欢跑舞厅,干什么呢?我们跑舞厅,是穿长袍布鞋,买个门票进去一坐,咖啡一泡,是来参观的。坐在那里,等到灯一暗,看到那些鬼影憧憧、跳来跳去的男女,我们则在那里做工夫,很好玩。那些舞女过来陪陪也好,来这里花钱是布施,要我跳舞,不会。我在重庆也常如此,一辈子不会跳舞,喜欢去看,那个里头是道场。你们在座的人对人生只懂了八分之一,那个跳舞听歌上了瘾的人,在这里坐都坐不住,到那个时间,双脚心硬是痒起来。坐在这里上课,有些太太先生,到时间,虽然在这里听课,瘾发了,硬会扭两下,那双脚自然动了一下,我在上面一看就知道,他是跳舞上瘾的。以后你们去做法师,在上面一望,下面的角色就很清楚,谁都逃不了,做土匪的有做土匪的习气。“笑睇”,女性那个笑,牙齿一露,“睇”就更严重了,眼一瞄一勾的,真会迷死人。
漂亮女人的“进止”,像穿高跟鞋,这样进一步,退一步,或直线地走,有少数女人是经过这种训练的,走起来,真会多看她一眼。年轻人这些都不懂,还来学佛,这些魔境界你没有经历过,学佛能成功吗?到了那个时候,给你一个“美容”,一个“进止”,你的定力统统垮了,莲花宝座一块一块地掉下来了。尤其出家的,将来女众的弟子皈依多了,你们那个法师的法统统空了,现在先传你们这些法,先把它们参通。
手拉手就是“妙触”,或者身体碰一下,男女之间,只要挨到一下,他那个魂都掉了。“就礼”,这个女性或者这个男性,彬彬有礼,绝不粗鲁,你心中就会想,这个修养,这个教养,这个风度,真好呀!你就完了,这一条绳子最难搞,共有八条绳子捆你。
“由此因缘,所有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长,故名为食。”男女之间有这样八条绳子,就这样捆住你了。从前有个老和尚,看一些人都讨厌,就抱了一个孤儿到山上养。到了十几岁时,带下山来,因为小和尚没有看过别的人,下了山在街上走,小和尚光看女人。问师父这是什么?师父说她们叫老虎,会吃人。回山上以后,老师父问小和尚,你今天跟我下山,你看哪一个最喜欢?小和尚说:我看来看去还是老虎最好。这个道理就是,这八条绳子未生能够令你生,如果心中有一点影子,就是已生令增长。“故名为食”,佛经解释得多清楚呀!这就是“食”,这个是识食,是你的精神食粮,捆住了你。
如何去除贪欲
“问:此贪欲盖,谁为非食。答:有不净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要解脱这个贪欲盖,该怎么办?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要做白骨观、不净观,你们检查禅宗、密宗、律宗,唐宋以后佛法的僧才,一天一天衰落,没有什么证果的人。你查查《高僧传》,唐宋以前,学佛证果的非常多,原因是当时的僧人都走禅定的路线。自从禅宗盛行,佛学流传以后,佛学是昌明了,但证果的人没有了,因为专事修证的人少了,都不专心注重修行了。
一切修道的路,不管哪一教我都经历过,然后再回转来在佛法中找,发现小乘佛法中的白骨观、安那般那是修行证果的根本法门。尤其中国证果的祖师,以及创宗立教的大师们,大多走的都是这个路子。即使密宗各派有成就的也是一样。我把一切法门学完了,自己再闭关求证,那真是惭愧,平常都是看大乘经典,认为小乘是小法,理都不理。后来自己一经修证才懂得,原来佛陀说的不净观、白骨观修法,实际上包括了显密一切大乘修法。再投身进去修过,才晓得它们的真正妙用。回头再看大小乘经典,得知佛在世的时候,印度的祖师们因为都是亲受佛的教导,所以七天以内证阿罗汉果的非常之多。
为什么现在做不到呢?如果说是末法时代,佛的三藏十二部都在啊!如果经典没有了,那才是末法到了。既然经典都在,他所教的修法都有呀!翻出来看,完全对。所以你不要看到不净观、白骨观是小法,教你们观不净观、白骨观、安那般那,十个中有八九个都说观不起来,对不对?(同学回答:是。)那是你们不得法,不晓得怎么观。
观不起来关键在哪里?那是你业力太重,是三世的因果。但是话也不是那么说,观不起来是你的般若不够,你的智力不够,只要能观起来就成,没有不成的。一般人教理讲得通达得很,谈到真修行时,一点力量都没有,所以佛在这里也告诉你,第一是修不净观。但是不净观有问题,先看这一段经文再告诉你们。
“此复云何,谓青瘀等,若观此身,种种不净,杂秽充满,名观内身不净之相。复观于外,青瘀等相,种种不净,名观外身不净之相。由观此二不净相故,未生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断,故名非食。由于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习故,生已能断。前黑品中,由于彼相不正思维故,未生令生,多所修习故,倍更增广。”
“黑品”是黑业,不善之业;白品是善业。这一段要注意,这一段文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道理谁懂?出来讲!但是你们不要以为文字懂了就行了,我为什么在这里挑出问题?道理何在?所以我要你们把中文弄好,佛经的理都看不懂,还想翻译成外文;黄种人都未能度,你还要去迷糊白种人?你翻译的东西如果不对,不是害了别人吗?宁可让他们多转两个身都没有关系,现在推开书本来说。
不净观我也教过你们观身体内部,你们到杀猪场,到猪肉摊上一看,我们人同那个猪一样的。现在猪肉是经市场的人整理过的,像我们小时候在乡下,经常看杀猪的。把猪杀了,拉开肚皮,里头难看得很呀!肠子是五颜六色的,又臭得很。人体就是这样,一层皮包在外面,用肥皂一刷,胡须刮一刮,女的加上香粉口红一涂,这个动物还可以看看。如果把这一层皮拉开看看,真难看。修这个不净观是初步,去了贪欲吗?去不掉的。
我告诉你们一个经验,在大陆时有一个和尚朋友告诉我,他出家的时候修过白骨观,修到上街看人都是白骨人,后来再修下去,不行了,白骨也蛮可爱的。所以他作了一句诗,“纵使白骨也风流”,他说白骨观医治不好我的贪欲之病,不净观更没力量。他说人的肚肠不大好看,但是看久了,最脏的东西也变成美的了。这是修行经验,不要当笑话听。
所以你们都晓得讲不净观、白骨观,你们不觉得人体不净吗?凭良心说,大家都没有观念,在镜子里看自己,愈看愈漂亮,都觉得别人不认识自己的漂亮,对不对?你们厌恶过自己的身体没有?很少有,这怎么修不净观呢?所以不净观,经典上尽管讲,却生不出效果来,对不对?
说真话,我们真讨论,你们没有觉得自己身体不净,讨厌别人不干净倒是真的。譬如你喜欢一个人,你坐在那里修观,把这个人的皮拉掉,观他不净之相,你能吗?不忍心呀!真这样,你会替人掉两滴眼泪,也替自己难过。就像苏曼殊的诗,“人间花草太匆匆,春未残时花已空”,听到会掉眼泪,但绝不会想到不净观。所以不净观有时候不起效力,对贪欲盖不能起制止作用。因此佛经尽管说不净观有如此的不净,但是你们要修定做工夫,真会修这个法吗?我可以讲,绝对没有,这是真话,百万人中没有一个是真正修这个法的。
同时你们也没有真看过不净,只有在战场上可以看到,或者你们到殡仪馆去看。人死后送到殡仪馆,把死人衣服脱光后,丢到药水池中泡着,男女老少全泡在一起,一条一条像咸鱼一样。如果到战场上看,东一条烂断腿,西一块烂手臂,那就可以修不净观了。有人连猪肉摊子都没有看过,所以修行不得力。佛的规定,比丘要在尸陀林,就是中国的乱葬岗修。人死后第三天,身体发臭又难看,看过了这个才能修不净观。但我还要告诉你们,纵然你们看了那么多的烂尸体,大概三天都吃不下饭,对男女之情也不动心了;再过三天,你们看到漂亮的还是漂亮。所以修行之难呀!贪欲之难去呀!这还是小乘法,小乘法都修不成何况大乘?
至于白骨观要怎么修,白骨看过吗?没有看过,所以后世修行人几乎百无一是,佛讲的话都是白讲。不净观、白骨观,真到了那个境界,则要转回来,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就提倡安般法止观修法。其实他采用了禅观修法的一种步骤,但都是以不净观、白骨观做基础的。否则的话,对于安般的风大的原理,就不容易弄清楚了。
刚刚讲到五盖中的贪欲盖,其中不净观等的修法理论,这段你们可以自己看,不需要我多讲,你们多用一点世俗的观念来看,就看通了。现在大家都在修定,最重要是关于如何修定,我们看卷十一,二百四十八页下面。
五遍行的潜力
“复次已说安立,当知于此静虑等中,作意所缘,二种差别。”这一段最重要,大家特别要留意,你们都开始走入佛法之路,都在静坐用功。上面已经讲过修定的基本理论,现在应该知道修禅定的方法。先讲“作意”,唯识里头有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五遍行是唯识学所讲的,我们起心动念之心,是与宇宙物理世界、精神世界连在一起的这个心,不是人体心脏的心。这个“心”,分成八个部分,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识,最严重是第六意识,即我们能够思想感觉的分别心。第七末那识是我执,“数取趣”,就是这个生命之连续性,是生来死去,在六道轮回的连锁循环不断的生命根本。第八是阿赖耶识,又名含藏识,不是现在所讲的潜意识,潜意识是第六意识背面的一种独影意识。现在一般人第七识都没有觉察见到,如何谈第八意识?!第八识是心物一元,整个法界宇宙物理、物质世界,都包含在第八阿赖耶识里。
心分八个识,每个识的作用都有五遍行,它像空气一样,像原子一样,任何东西中都有它。等于面粉加白糖,揉成一团,每一点里都有白糖,任何一点它都存在,所以叫遍行。
五遍行第一是作意,作意在普通佛学是讲起心动念。《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心是心意识这个心,是作意出来的。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以及三界一切众生,都是一切佛作意所成,是意所造的。就如台北、香港、纽约、巴黎现代的建筑,又如太空梭、原子弹等,是一切众生共同作意的思想所造的,这是作意。念佛的这一声、这一念,也是作意,修密宗观想也是作意,我们看男女漂亮也是作意,财色名食睡都是作意,一切皆是作意,是意在造作。作意就是意作,是意念造作出来的,是意识心所造作的。
五遍行第二是触,与外面的接触,人体觉得天气冷就是触,是感觉,手放在那里马上可以感触到,感觉到;如虚空,感觉到没有东西,触到了空,所以要搞清楚,智慧要分明。
第三是受,有触就有受,感觉感受了,心里就了解领受了。如手在虚空中,感觉没有东西,由手上的感觉,心里就知道摸的也是空,心里也领受进去了。
第四是想,想是浮在面上,如念头,打起坐来最痛苦是妄念不断,这妄念就是想阴,一个想接一个想地来。想把一个想按住、停住;停不住的,因为想是粗浮,是浮动的,是无法停留住的。
第五是思,粗的叫做想,细的叫做思。譬如你们有时候打坐,坐得很好,好像觉得没有妄想,其实那就是思的境界,仍然是一念,那叫思。如果你现在欠人家的钱,或者家中有一点事没有弄好,尽管坐在这里听课,意识都挂在那一点事上,那个就是思,思与想有粗细之不同。
八个识中都有五遍行,就算在一念不生时,五遍行还是在。所以道理弄不懂的话,你会以为入了定什么都不知道,那就错了;那是像木头泥土一样,如何能叫“佛者觉也”呢?修行成功了,五遍行转过来也就是五方佛:
西方阿弥陀佛:作意所生成
东方药师佛:触所生
南方宝生佛:受所生
北方不空如来:思所生
中央毗卢遮那佛:想所生
转识成智,就成为五方佛性。唯识同其他教理不同,它是逻辑分析,要修行必须要知道五遍行的道理,因为五遍行中第一是作意,所以修行第一步先从作意起修。譬如为什么要去受戒?一个凡夫因为不受戒律的约束,心中无戒,所以做了恶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戒,使意识种下戒的种性,就是作意。譬如念佛,念一句阿弥陀佛,或念一个咒语,都是作意念。譬如修数息观也是作意,八万四千法门的修法,皆从作意起。你们现在初步打坐,为什么不能得定呢?先问你作意心能不能建立,就是作意这一念能不能坚固。所以第一先作意,而且作意这一念要坚固。
作意有很多种
如修净土,依《观无量寿经》的观法,观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一边念佛,一边观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这是作意。如果观不起来,是因为你作意不成,能够作意的话,行住坐卧都在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中。如果观不起来的话,就专一作意一声佛号;如果能够作意坚固的话,修行就有基础了,这一生没有不成功的。修行开始,作意所缘有两种差别,就是有两条路。
“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云何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什么是“了相作意”?譬如听了禅宗的课,百丈禅师被马祖把鼻子一扭就开悟了。“即此用,离此用”,“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随时随地,行、住、坐、卧,此身没有感觉,没有触受,妄念不起,想与思都如如不动,这就是“了相作意”。“了相”也就是一切“了”。如果这个作意境界是胜果,就是“胜解作意”,基本上分为七种根本作意,其他六个你们自己研究吧。
“云何四十作意,谓缘法作意,缘义作意,缘身作意,缘受作意,缘心作意,缘法作意(另有含义),胜解作意,真实作意,有学作意,无学作意,非学非无学作意,遍知作意,正断作意,已断作意,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事边际所缘作意,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胜解思择作意,寂静作意,一分修作意,具分修作意,无间作意,殷重作意,随顺作意,对治作意,顺清净作意,顺观察作意,力励运转作意,有间运转作意,有功用运转作意,自然运转作意,思择作意,内摄作意,净障作意,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他所建立作意,内增上取作意,广大作意,遍行作意。”
下面再逐一解说:
“缘法作意”,这个“缘”是攀缘,把念头挂在一件事上,就像一条铁链、项链,一个圈挂一个圈,念念不断,谓之攀缘。这个攀缘那个,那个再攀缘到另一个,一个圈没有用,要几个圈挂起才成一条链。所以开始修的时候,应该是有所缘,并不是无所缘。譬如念佛,所缘是念佛,念念攀缘在佛上,攀缘不一定是坏的,善法攀缘就是修行功德;恶法攀缘则堕入六道轮回,所以修行第一步是作意。
“缘法作意者,谓闻所成慧相应作意。”皈依法,你以为跪在上师前面,六耳不传,要你注意身上哪一部分,或一句咒语才是法吗?不是的,那是方便。道是天下之公道,哪里有秘密?什么是“缘法作意”呢?就是研究经教,佛所说的理,听善知识讲的,你都懂了,而且闻后要正思维,自己要用心再去研究。思了以后还要再修,修就要坚固地修成功,这才是佛法,闻思修后才得慧的。
下了课要再去研究经典,不一定是我讲的对呀,要好好地思,所以要“闻所成”,闻后要思、研究,然后照着修。修成证到了,就开发了智慧。“相应”就是瑜珈,就是身心投进去,身心结合拢来了。所以为什么要上佛学课?是开发智慧知识,这个慧是由闻思修而成的,就是佛经的道理。
“缘义作意者,谓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思维到佛经上的道理,如《金刚经》谈空,我们为什么空不了?听了《金刚经》的空我们就要思,思了就要修,要证到这个空境界,这就是“缘义作意”,“义”就是道理。
“缘身受心法作意者,谓修念住者,如理思维身等作意。”打起坐来腿为什么痛?因为“身受”,身体不好,气脉不通。身体为什么不好?因四大不调。四大为什么不调?哪里不调?“缘身”来反照,我为什么病了,生病原因何在?佛法说病由业力来的,业由心造,我哪一个心念引发的这个病?这就是“缘身受心法作意”。譬如有人修念佛法门,一上座,一念不生,妄念不起,“如理思维身等作意”,念如何住?妄念如流水,如何把它切断?下面跳到二百四十九页第七行。
“遍知作意者,谓由此故,遍知所缘而不断惑。”我大概给你们带领一下,其余的你们要自己研究,完全靠我是没有用的。别人修成功也不能替代你们,就像释迦牟尼佛修成功了,他替代了谁啊?他的弟子还是靠自己修呀!所以你们不要有依赖性。(有同学提出来:这些作意看不懂,怎么办?)看不懂就要努力读书,难道还要我把它装到你脑子里,让你看懂不成?你的脑子也不能换成我的脑子,所以要你们努力读书就是这个原故。
再看第八行。现在正式告诉你们修,打坐修持做工夫。
“已断作意者,谓断烦恼后所有作意。”悟后起修,这个悟并不一定是禅宗的大悟,是在理上悟到了一切是空。但为什么不能证到空呢?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有分别,一个是无分别,都属于“影像所缘作意”,是证到空的修法。
有分别影像的修法——观
“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修缘分别体境毗钵舍那。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修缘分别体境奢摩他。”
这段最重要,特别把这一段标出来给你们讲,你们现在修行打坐,这里要发挥了。这里你们当然看不懂,就算文字看懂了,佛法不行的也看不懂,应该给你们讲的我会讲。
修行归纳起来有两个法门。用有分别影像来修的,就是修观,修毗钵舍那;用无分别影像来修的,就是修止。譬如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一字地念,就是有分别影像作意。念咒子也是一样,不管你修哪个密法,红教、白教,红观音、绿度母、大威德金刚,修观正见,都要有分别影像作意。譬如念佛,观十六观经,观哪一相观,就要以有分别影像作意,就是意识造作一个境界。譬如《参禅日记》那位老太太,她现在随时能住在一片空、光明中,这个也是唯心造的。她今天的修持也属于“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的境界,也就是修观。
所以由有分别影像作意,譬如念佛,一念,念念不断,这一声佛号,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并不是说每一念都要“南无阿弥陀佛”。“阿”字念“ㄚ”,不要念“ㄛ”,“ㄛ”是下堕音,“ㄚ”是开口音,世界上各类众生,乃至动物,生下来一开始讲话是“阿”,先来这一声,它是升华音,“阿”字翻译为无量无尽,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无上大密咒,它本身就是咒。念阿弥陀佛念到后来,真念到了止观,定境界一来,念头都提不起来了。有些人念到念头不起时,就说:“完了,我念佛念那么久,念不起来了,糟糕呀!”我说:“你知道你念不起来。那不是念佛吗?那么笨。”
所以你们注意,有许多念佛的人,到临终时不懂这个理,不但不能往生,反而堕落。临终时这一口气不来了,一些助念的人还高声呼吁这临终的人,劝他:“你赶紧跟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呀!念呀!你念呀!”真差劲!这种助念的人,真是埋葬人。气与意是在一起的,一口气快要断的时候,你要他跟着你念阿弥陀佛,怎么念得出来呢?现在就要了解什么叫念佛?他心中那个时候没有念,当你要他念佛时,这个意思他懂了,那个就叫“念”啊!众生笨呀!很多人都念到了,只是自己不通教理,不知道而已。
念佛,等于肉包子打狗,妄念来就念阿弥陀佛,妄念来得多就可以大声念,肉包子打狗一样,有去无回,然后念到最后狗也不来了,肉包子也不要打了,这个时候才是“念”,是正念现前。你看《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就晓得了,这个时候叫“净念相继”,这个时候没有妄念,也没得佛念,也不是昏沉,也不是散乱,是清清楚楚这一念就对了。这一念也是第六意识有分别影像作意,有分别的,你知道这个就是了。
你们注意,将来接引临终的人,千万不要误认出声念“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才是念,这样会害了他,害他失去了信心。你就说:“你现在知道了,一念清清明明,我念佛你听见了,这个就是了,你以这一念就往生了。”现代人不通教理,一堆盲人接引一堆盲人,以盲引盲的人太多了,所以佛法衰败了。
为什么观不起来白骨
所以像你们有些观想光明的,有时候观白骨的,都是有分别影像作意。你们为什么白骨观不起来?什么原因知道吗?因为你们观白骨,一直想看见你们自己的骨头,看得见吗?这只是影像呀!定久了就看见了。懂了没有?这不是传了你们大法吗?只要有这个影像就是了嘛!怎么那么笨呢!在影像一起来时,就是作意起来了;作意起来时,一念一止,慢慢……等到有一天,“啪!”一下,就可以到自己身心上来,身上白骨、五脏六腑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然后还要把它化光,化空了。所以七天证果,绝不是骗人的,就是你们理不通呀!每位佛都把他的宝贝告诉你了,是你看不懂,所以你不懂“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偏要拼命看自己的白骨。有些活宝还拉脚趾头看,然后说:我怎么都观不起来?当然观不起来,因为那是父母所生的皮和肉啊!不是“影像所缘作意”呀!我花了钱买白骨架给你们看,就是叫你们留这个影像呀!现在懂了吧?应该观得起来了吧?
用“有分别影像”的观法,多得很,“谓由此故”,譬如自己有病了,可以观药师如来或者是白衣观音菩萨。有些活宝,我说了半天,连观音都没有影像,我是说你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影像的观音,是你意境上观起来观音影像,观他杨枝净水从你顶上洒下来,你的病没有不好的。
如果你说:这是我的作意,与观音菩萨什么相干?自他不二啊!你就是他,他就是你。而且你自己作意这个观音菩萨,或是药师如来,一观起来,一灌下来,他力加被你,病没有不好的。告诉你就有这样厉害,就是你们信心不够。而且这分别影像作意多得很,但是要晓得,要它空就空,要它有就有,叫做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不然你就是口头法师,没有用。
毗钵舍那就是修观的方法。也就是说,佛现在传你一切观想的方法,就是“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这是你所缘,你要注意。譬如你观起来观音菩萨,或者在前面,或在心中,这是所缘境。这个所缘是能缘起来的,这是“能”与“所”。能是什么?暂时不谈,现在只教你修法,你懂了修法就可以了。所以佛经一个字都没有乱下的,是“所缘作意”,他并没有说“能”缘作意。这个影像是什么来的?是你作意所缘来的,这才是研究教理,不然怎么说研究佛学呢?以后出去不要误人子弟,说法度众生,不能指错路,不能以盲引盲。毗钵舍那是修观,什么是观呢?观什么呢?就是“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
无分别影像的修法——止
另一个是“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观想成就以后,一念空掉,定在空境界上就是止,止就是“无分别影像”,观起来的东西把它一念空掉。这是不是“能”呢?不是能。耽在一念空的境界上,还是所缘,还是作意。这个地方不谈明心见性,因为明心见性是“能所双亡”,体寂灭,那个现在不谈,只讲修法。“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就是空了,没有分别影像,譬如念佛,佛这一念都没有了,一切都没有,身体也没有了,身心都清净了,定住了,就是止。“谓由此故”,你观想成功以后,比方你念佛,也是有分别影像作意,念到阿弥陀佛都提不起来了,什么念也没有了,就是一念空灵在那里,并不是不知,见闻觉知都知道,如如不动。这个境界就是“修缘分别体境奢摩他”,就是止,止观是这个道理。宗喀巴大师创立黄教中心的修法就是这一段。我那么容易地给你们讲了,一定要珍惜。宗喀巴大师就是这样才成为宗喀巴大师的。能够依此而修,算不定你们将来也变成什么巴大师了,所以要好好研究这一段。
你懂了止观境界这个理论,只能说是理论懂了,至于什么才是止?什么才是观?这里没有限制宗派,随各人因缘,不管用任何宗的法门,只要入门修成就可以。我这里什么法宝都有,都是跟佛陀学的,没有分宗派。
“事边际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缘边际,过此更无身受心法。”
“事边际”这个“事”,包括出世间小乘之果、大乘菩萨、究竟成佛,都是一件事;乃至于你入世做生意、发财、考功名,也都是一件事。你功名富贵成功了,护持佛法,佛法是要七众弟子共成的,大护法不问在家出家,维持正法的命脉不断谓之护法,是保护这个慧命。每一个比丘,每一个居士,成功了则是大护法,使佛法常住,这些也都是“事”。
由于这个身心修持的结果,“了知”,透彻地了解“一切身受”,一切身体上的感受——为什么腿子会酸?为什么会发生快乐的感受?为什么身体上的气脉会通?这都是身体上的感受。“心法”是关于这个起心动念,这个念头在五十一心所中,是属于贪心,还是属于瞋心?所以自己的念头,在《百法明门论》中,是根本烦恼或随烦恼,乃至一念不生,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心法”。“身受”是身体,“心法”是心里头,“所缘边际”是身心的所缘边际,都看清楚。
(有同学问:身心所缘边际是什么?)身心的边际是空,身心都空了,要证得空性,性空。过了这身心边际境界,当然什么都没有了,“更无身受心法”,毕竟空,彻底的空,此所谓般若波罗密。
“事边际”讲了,就是说你修定做工夫,做到了这样,一切事边际、事业边际无所不成。换句话说,这个里头有秘密,就是一切神通境界,只要你作意就成功,就来了。要你得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时候,事的边际,你就求证到了。佛法不是空洞的理论,求证到之后,世间法所作成办,你要办什么事都会达到目的;出世法,六通妙用更是无所不成。
以止为主修 以观为主修
“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者,谓我思维如此如此,若我思维如是如是,当有如此如此,当办如是如是。”
弥勒菩萨到此不说真话了,他老人家也来个秘密。我现在把他的秘密揭穿,就是说,你修这个到成功时,你“思维如此如此”,“当有如此如此”;你要“如是如是”,当能“如是如是”。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但是要你们听众自己去懂,佛也只能说到这里,此乃宇宙之大秘密也。诸佛菩萨都说到这里,只能说这样就是这样,你懂了就是这样。所以禅宗祖师上来这个、那个,究竟哪一个都搞不清楚,弥勒菩萨也是这样地玩。但是他说得很清楚,你懂了就知道他老人家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说你修定慧修成功了,一切神通智慧都有了;换句话说,没有不得定而生慧的。到这时“所作成办”,就如孔子所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般若、解脱、法身,等持成就了。
“及缘清净所缘作意,胜解思择作意者”,修行的一切方法都是唯心造,世间法一切的造业,以及三恶道的业,也都是唯心所造。所以由凡夫到圣人,证得小乘之果,乃至大乘菩萨、成佛,也都是唯心造。因为是唯心造,所以一开始就作意,作意有四十种,他讲给我们听,开发我们的智慧。
“谓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择诸法。”由于这个定境界的原故,你一念作意专一就定了,你真得到了定,并不是不可以用思想修,禅本来就是思维修,但要你得了定的境界不思而思。就在这个定境界,把佛经三藏十二部都熟了,一点一点地研究。参禅的参就是思维,专一地思维,把一个问题好好参。参通了,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就是大悟了。“思择诸法”是研究教理,禅宗叫参究,换一个名词而已。有些人因根性不同,不肯走思择的路线,“或奢摩他而为上首”,他喜欢修奢摩他,就是止。譬如在座很多人都是这样,喜欢从止入手,一念清净放下就对了,定了再说。定得到了以后,慧自然发起。
有些人不然,喜欢用思想,如果思想用对了,以后走“思择诸法”入手,但是思想用不对,就变成邪见了。如有些学者,对佛学都喜欢用思择,都变成思想,没有修证,所以都变成身外求法了。什么叫修证呢?止观双运,所以不做工夫就是不行。你看,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修无想定三年,非想非非想定三年,雪山苦行六年,都是在做工夫,都在修定,发了智慧以后才出来弘法。再看后世的许多人,读两本佛学经典,会思想,会写文章,会演讲,双腿都盘不拢来,更没有半分修定的经历,就成了大法师,就会弘法了。连释迦牟尼佛都是修定来的,所以要注意,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就有如此之重要。
“寂静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于内,或毗钵舍那而为上首。”上来修持,有的是开始“安心于内”,此心不动,即禅宗的一切放下,安心不动,也可以到家,所以法门是多方面的。当初二祖见达摩祖师,是来求安心的,达摩叫他把心拿出来,他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为汝安心竟。”给你安好了,他就悟了。因为此心不可得,念念皆空,当下即空,就在这一念一空,就定下去了,一路到底,这就是“毗钵舍那而为上首”,以观为主的修法。这一念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此心安了,再看世间一切一切,原来是如如不动的,这是定中有观,这个就是安心法门中以观为上首。
“一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随修一分。”有些人根性不同,止观不能双运,上来修行,光想修定,修止;有些人一上手就光想修观,止和观只修一种,就叫“一分修”。
“具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二分双修。”有人不能二分具修,不能同时来,因为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所以,拿一个法门教育一万个众生,要每个人都走这一条路,这样不是真正的善知识,不能接引人,因为没有教授法。“大唐无禅师”这句话,是指没有教授法的禅师太多了。所以学佛不要只学哪一宗、哪一派,因为不同的各种根性,要以各种不同的法门接引才行。说什么净土才对,其他都是魔道,或密宗才对,或禅宗才对,像这样的观念,本身就是凡夫之见。众生根性不同,方便不同,不懂方便如何能教化人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分修”也可以,二分修也可以,二分修就是“具分修”,是同时修的意思。如止观双修,定中有观,观中有定,就是止观双修。
“无间作意者,谓一切时无间无断相续而转。”譬如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是“无间作意”。一切行住坐卧之间,念念都在修行,没有停止,一秒钟都不能有昏沉散乱。下面不要我再带领了吧!一路下去自己晓得看下去了吧!下了课要看呀!自己不看光靠我有什么用?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