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新生儿的秘密——人类生命成长的特殊规律

当一个新生儿降生时,具有一种适应环境的神秘本能和特殊的心理规律。当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各种知识不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也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他们正是借助自身“有吸收力的心灵”而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1.新生儿最重要的工作

婴儿出生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适应。他们不像动物那样天生就具有某种既定的行为模式。

跟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人的胚胎最早生出的器官也是一个小囊。它的发育如同一个奇迹,因为它可以独立地秘密完成所有使命。这些细胞在多种转化中依然能做到准确无误。然而,这一造物的奇迹却被小心地隐藏了起来。这些不为人知的神秘,随着儿童心灵的成长,才逐渐显现。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的某种模式一样,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降生的小生命决不仅仅是个物质机体。他就像一个生殖细胞一样,他自身也有既定的心理法则,他的机体不仅仅是各种器官在发挥功能。正如每一个受精的卵细胞本身包含了整个有机体的发展蓝图一样,这个新诞生的小生命不管属于什么物种,他本身就有一种心理本能,使他能适应环境。

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他自身就包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他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每一种动物都有最适合它生长的外界环境,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机体特性,使它能对世界整体系统的完善做出贡献。一个动物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从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确认,比如,蚂蚁总是辛勤地工作,而蝉只能孤独地吟唱。

与低等动物一样,新生儿也有其特殊的心理规律。如果认为人类尊贵的心理世界远比其他生物高级,就断定人类没有心理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是很荒谬的。儿童不受那种在非理性生物中发现的既定本能的支配,因而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每个儿童将有不同的发展,适合他们成长的外界环境也应该为他们精心地量身定做。同时,儿童也是十分娇嫩的,就像所有幼小的生命一样,他们的心灵需要受到保护。

心理学家经常说“出生的痛苦之旅”,这句话不是针对母亲而是对婴儿而言的。这些儿童遭受痛苦却不能表述。婴儿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其痛苦旅程的结束。

婴儿不由自主地突然来到这个陌生世界。这里的环境与他以前的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他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而又无法用语言描述这一辛苦的适应过程。

怎样才能在这种新的环境中生活?如何忍受可怕的噪音?怎样才能完成在母体里由母亲器官完成的功能?怎样才能学会呼吸和消化?怎样才能忍受巨大的天气变化呢?要知道母亲的体温是恒定的。

我们必须帮助新生婴儿适应这个世界。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有恐惧感。如果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到水里洗澡,你就会发现他们也会做“抓”的动作,好像害怕自己掉到地上似的。这是一种对恐惧的典型反应。那么自然界又是如何帮助新生儿的呢?当然会有一些措施,例如,母亲会本能地将孩子抱到胸口,这样可以防止婴儿受到阳光的直射。所有这些事情好像母亲已经在潜意识里感觉到了外界对婴儿的伤害。母亲紧紧抱住婴儿,给他温暖,不让他受到伤害。

动物的物种本能是在刚刚出生时被唤醒的。并不是艰难的环境刺激了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而是动物的这些行动促进了其发展。这一现象发生在动物身上,也必定适用于人类。

这是一种潜在力量的觉醒。这些潜在的力量会帮助儿童做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因为在身体发育的每一重大变化阶段,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明显的标志——婴儿出生后与母亲脐带的断开就是标志之一。这一最初的阶段非常重要,那种神秘的潜在力量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觉醒的。

人类必须在社会生活逐渐展开的时候对这些做好准备。儿童在出生之后必须在这些问题上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相适应。儿童不是出生时就具有这些东西,而是出生之后逐渐形成的。婴儿出生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适应。因为他们不像动物那样天生就具有既定的行为模式。

身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的婴儿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直到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虽然婴儿已经出生,但他还会继续他的胚胎生命,以此来完成他一系列人类本能的形成。

既然在婴儿身上没有什么预先存在的东西,他就不得不自己构建自己的精神生命,建立自己对外表达的机制。

婴儿这个弱小的生命甚至还不能支持自己脑袋的重量,但他即将开始一个重要的旅程。由学会站立到学会走路,婴儿逐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世界中。

婴儿成长的起点不是在身体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发展。因为人类的活动必须通过精神的指导和控制来进行。智慧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智慧的形成应该是第一要务,其他方面只能排列其后。

婴儿出生之后,器官成长还远远没有完成,骨骼没有完全硬化,运动神经也没有被髓磷脂所覆盖,无法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因此,婴儿的身体还处于反应迟钝阶段,仅仅具有了一个雏形而已。

2.新生儿的真正需要

婴儿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干扰、恒温的液体环境下长大的,因而需要的是一个幽静的环境。对一个新生儿的保护,不仅仅是使他避免受到伤害,同时也应该采取措施使他的心理适应周围的世界。

新生儿出生时所面对的环境并不是一个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已经被人们彻底改造过的环境,具体地说,就是人们为了自己更安逸地生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与自然环境相去甚远的人类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当这些弱小的生命从一种环境进入到另一种环境时,他们不得不为此做艰难的挣扎。但是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曾真正为新生儿做了什么。一个人在他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像在出生时一样经历那样剧烈的冲突和挣扎,并承受那样大的痛苦。

许多人认为如今的世界已十分关心新生儿了。但我们究竟是怎样关心的呢?事实上,当一个婴儿降生的时候,所有人往往更倾向于关心婴儿的母亲。她确实受苦了!但新生儿就没有受苦吗?人们更关心的是母亲是否受到了强光和噪音的干扰,但是来自毫无光亮和声音之处的婴儿又得到了什么保护措施呢?

婴儿需要的是一个幽静的环境。他本来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干扰、恒温的液体环境下长大的,但是就在一瞬间,他原来静谧、幽暗的环境改变了,变得与原来的环境截然不同。他娇嫩的身体触到的是粗糙的硬物,并且还受到粗心大意的成年人的生硬对待。

在他出生之后,满屋的人都不敢碰这个新生儿,因为他实在太娇小脆弱了,于是,他们把他托付给有经验的人照看。可是他们已有的陈旧经验并不适合如此精细的工作。只用一双强有力的手去牢牢抱住婴儿是不够的,他必须被正确地托抱。托抱是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技巧。有时候婴儿可能因为呼吸困难需要供氧,或者因为止血机能受损造成皮下出血,但是,我们仍不能把一个婴儿和一个患病的成年人相混淆。新生儿的需要与病人不同,这种需要是迫切想使自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适应陌生环境。

但新生儿往往得不到符合婴儿真正需要的照料。在过去,医生并没有为他们做出什么特殊的考虑。当婴儿拼命地哭泣时,也没有人把那当回事儿,听到他哭的那些人还认为,眼泪能清洗眼睛、抽泣能增加肺活量呢。

婴儿一出生以后全身就立刻被包裹。出生不久,他就被紧紧地包在襁褓中。从前在母亲子宫里蜷曲着的幼小身体现在被拉直,就像上了石膏一样不能动弹。好在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已有所提高。紧裹的襁褓已经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轻薄的衣服。照此发展下去,让婴儿不穿衣服是否更合适?

婴儿应该像许多宗教画中描绘的天使那样裸露着。当然,由于胎儿一直生活在母亲体内,当他出生后显然需要保暖。但这种温暖主要应该来自外界的环境而不是他的衣服。实际上这些衣服不能为他提供热量,只是保存他体内已有的温度而已。

虽然现在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充分重视新生儿的真正需要。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小孩,别让他弄坏任何东西,别让他惹麻烦。但这多少是一种自私和误解。只有当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儿童以后,他们才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来照料儿童。

对一个新生儿的保护,不仅仅是使他避免受到伤害,同时也应该采取措施使他的心理适应周围的世界。这正是初为人母人父者需要学习的。那些家境富裕的父母,依然为孩子准备华丽的摇篮和绣着花边的小衣服,但这些东西所意味的,仅仅是奢侈的环境,而并非婴儿的真正幸福。对于婴儿,最好是能呆在听不到街道噪音的房间里,而且房间里的光线和温暖都要能够及时调控。

我们对新生儿的态度不应是怜悯,而应是怀着一种虔敬,把小生命的心灵看成一个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神秘世界。

如果我们把对婴儿的照料和对母亲的照料比较一下,并想像一下照顾他们的方式有何不同,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错在哪儿了。我们让母亲拥有绝对的安静,为了不打扰她而把她的孩子抱走,只是在喂奶时才抱回来;对婴儿呢,我们给他穿上漂亮的衣服,并且用花边和丝带把他打扮起来,这些使他不得安宁。

我们把婴儿从摇篮里抱到肩上,接着把他放下来,送到他母亲的身边。在我们折腾孩子时,谁曾想过让一位母亲去遭受如此的劳累?有人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婴儿并没有痛苦或欢乐可言,对他过分小心是愚蠢的。对于那些不省人事、危在旦夕的成年人,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他们更需要的是身体上的帮助,而不是思想感情上的关切。

然而,如果我们也这样对待婴儿,那实在是毫无道理。我们对人的生命中的第一个时期尚未充分发掘,好在我们也不断认识到了这样做的重要性。正如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婴儿如果在出生后第一个月里遭受到痛苦与压抑,他的一生都会受到影响。

过去的许多人不太去关心新生儿,尽管新生儿刚刚经历了人生最艰难的危险阶段。尤其是许多初为人父母者,当孩子来到人世时,虽然他身上蕴藏着一种能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的力量,人们却几乎不知道如何照料他。

简要地说,周围环境不应与新生儿出现隔阂。对于刚刚出世不久的婴儿来说,父母需要注意以下七点:

(1)在最初几天,应该让婴儿与母亲尽可能多地交流和接触。在温度、光线和噪音方面都不应该与婴儿出生前有太大的变化。婴儿在母亲子宫里的环境是安静和黑暗的,温度恒定。现在有的医院已经把母亲和婴儿放在一个玻璃房子里,里面的温度受到严格控制,并逐步变化到与外界温度相同。玻璃是蓝色的,因此光线也很柔和。

(2)触摸和移动婴儿应该遵循严格的规定:绝不要突然将婴儿放入水中洗澡,那样婴儿会受到过大的刺激。

(3)不应该像以前那样过快地给婴儿穿衣服,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像对待一个没有知觉的东西一样。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少地触摸婴儿,没有必要给他们穿衣服。

(4)我们也不应该突然将他抱起和放下。这样做不仅仅是从健康方面考虑。

(5)我们应该把他们放在一个没有杂物,并且足够温暖的房间里。

(6)抱动婴儿的方式也有所改变。我们应该用一个像吊床一样的鸭绒被抱动婴儿,动作要很轻。

(7)虽然新生儿离开了母体,可我们应该仍将母亲和婴儿看做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整体,并根据自然规律帮助儿童适应世界。

3.“精神胚胎”的发育

“精神胚胎”是指儿童的精神成长,是一个与他在子宫中的孕育过程完全不同的阶段。

人类似乎有两个胚胎时期。一个是在出生前,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另一个是在出生后,这一时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从而使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个“胚胎时期”即儿童的精神成长,是一个与他在子宫中的孕育过程完全不同的阶段。这一出生后的建设性活动,在被称之为“形成时期”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即“精神胚胎”。

在这一“形成时期”成长的儿童,不但具有学习成年人的能力,如力量、智慧、语言等,他还会根据周围环境塑造自己的性格。总结起来,儿童的精神胚胎的发育有以下六个重要特征:

(1)儿童具有一种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类型。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与我们同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一样。成年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对其加以思考,儿童则对环境进行吸收。儿童不仅仅是记住周围的事物,这些事物还形成了他们心灵的一部分。儿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塑造自我。成年人对所见所闻可能无动于衷,但这些所见所闻可能会成为儿童个性的一部分。

(2)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学习周围知识的敏感性。他的观察和吸收能力使他可以逐步适应周围环境。儿童是在童年时期这一特定阶段无意识地完成这一过程的。

(3)儿童生命的第一阶段是一个适应的阶段。这种适应与成年人的适应也有很大不同。儿童的这种特殊适应能力将儿童的出生地变成他将要永久生存的地方,它促成了儿童的成长,并且让他适应了当地社会秩序、气候等,这一点可以从儿童惟一能说得流利的语言就是母语这一现象得到最直接的证明。而一个生活在国外的成年人,则达不到儿童那样的适应程度。

(4)爱自己的家长,这也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仅仅是具有这种喜爱而已,而对于儿童,则有着心理的吸收能力。

(5)儿童会长成一个与他所处时代相符的典型的当地人形象。适应当地的行为方式也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没有人天生就适应某一地区的传统和习俗,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我们对儿童的行动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他的行为发展不但适应时间和地域的要求,也会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

(6)儿童吸收学习得来的具有个性的东西都永久地存留在他们的头脑之中。虽然这些具有个性的东西因为某种原因,以后不再使用,但它们仍然存在于潜意识当中。前面已说过,儿童时期学习吸收的东西会永久地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因而其间形成的东西是无法完全剔除的。这对于他们的肢体和器官来说也是一样的。成年人在儿童时期所学习的东西会在他身上打下永久的烙印。

任何想改变成年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当我们说“这个人没有教养”或某个人举止懒散时,我们会很容易伤害他,或者令他感到耻辱,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但是他们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缺点,因为这些缺点是根深蒂固的。

我们也可以据此解释儿童对他所处时代的适应。儿童会很快适应他所降生的世间的文明水平。不管这种文明程度的高低,他都会把自己变成一个与这种文明相适应的人。

4.儿童的心灵指引着成长

通过心灵的指引,婴儿渐渐地长大,并且能够从事复杂的活动。心灵会不断地下命令,以使其不受固定本能的支配。

新生儿不只是一个由一些器官和组织混合而成的生命体。成人应该对新生儿的心理活动给予特别的关心。如果他一出生就有了心理活动,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心理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我们把“教育”不仅仅理解为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还将它理解为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确信无疑地说,儿童的教育应该始于他们诞生之时。

从婴儿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心理活动已经存在了。即使我们只使用较为浅显的、基本的概念来解释婴儿的心理生活,我们也必须承认:婴儿的本能,不仅对他的身体成长和营养吸收起作用,而且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成熟也起作用。

正如前面所言,婴儿要比其他动物发展得慢。他不能说话,无法站立,需要别人不断地照看,而其他幼小的哺乳动物,则几乎一出生或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站立、行走,寻找妈妈,学会同类的语言。婴儿诞生时,这种能力几乎没有发展。虽然婴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这种软弱无力的状态,但其心理深深地隐藏,不像动物的本能那样表露无遗。儿童不受固定的和预定的本能束缚。这一事实表明,他有天生的自由和更大的行动空间。

不妨说,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动物就像成批生产的物品,每个个体都具有该种的特性。人则如同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个人都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像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一样——作为艺术品,必然要耗费更多的心血。

我们都知道,创造性工作带着某种神秘的品质,而婴儿个性和心理的形成也是如此。儿童是一个谜。儿童拥有最丰富的潜力,只是我们不知道一个儿童将如何发展。

哪怕再多的人不相信人类的本能,能够指引人类发展的恰恰就是隐藏于儿童中的那种个人能量。儿童的精神生活是独立于、优先于和能够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

仅仅因为婴幼儿不能站立,或者不能自然地协调他的运动,就认为他的肌肉软弱无力,这是错误的。一个新生儿在移动他的四肢时,显示了他肌肉的力量。吸吮和吞咽是复杂的活动,它包含了大量的肌肉协调动作。初生的婴儿也能像其他动物一样完成这些动作,只是在其他的活动中,婴儿不再受本能的束缚而已。而且就婴儿而言,本能所支配的动作并不占主导地位。当他的肌肉在变得越来越有力时,他的身体也在等待着意志的支配和调遣。

当那些小动物还是幼崽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清楚它长大后会是什么样了。羚羊的腿将是轻快和敏捷的,河马的脚步将是笨拙和沉重的;狮子会变得凶猛,而兔子将是胆小的草食性动物。但在人类这里,不同的人长大后则是千差万别——

在婴儿时期明显的弱小状态,实际上是孕育各种不同个性的温床;

在幼儿时含糊的声音,终将会成为一种语言,尽管当时还无法确知是哪种语言;

在尽力去注意周围的人时,他们会模仿所听到的声音,起初是音节,然后是词,并由此学会了说话;

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会积极调动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婴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这种弱小状态,在某些人看来竟然是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事实。但这种态度,是会危害儿童的精神生活的。它会误导人们这样去认为:不仅婴儿的肌肉不活跃,软弱迟钝,而且没有精神生活。而后,成年人就会自以为是地确信,是通过他们的照料和帮助,婴儿才奇妙地成长起来的。

成人们把这种帮助视为一种职责,并把自己想像成儿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他们设想通过对儿童的指导和建议增进了儿童的情感、智力和意志。在这样做的时候,成年人声称他们拥有一种神圣的力量,他们相信自己是儿童的守护神。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当我们了解到儿童有着自己发展的方式和规律时,我们就会对成人们的自我判定表示怀疑。要知道,在儿童体内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年人一旦做出不合时宜的干预,这种力量的发挥就会受到阻碍。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开始干预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他们的行为阻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也扭曲了人的本性。

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在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

儿童就像生活在地牢里的灵魂。他们希望见到光明,渴望在阳光下诞生,缓慢而又结实地茁壮成长。然而在现实中,却始终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站在边上,把他们压垮。

成长中的婴儿像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其中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应充满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这个环境里的一切都乐于接纳它,而不是伤害它。

成人只有最终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改变对待婴儿的态度。当我们看着像玩具一样的小身躯时,当我们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了所有关爱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罗马诗人朱维诺尔所说的话:“应该向婴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婴儿的心灵发育充满了创造性。这个不断变化着的敏感的小生命在不停地尝试着体验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他通过感官去感受外部环境,并通过他的肌肉去接触外界环境。

一个人的精神也与他所处的外界环境存在着一种交流。正是外界环境塑造了一个人。当婴儿向他周围的环境妥协时,就此与环境融合。

通过心灵的指引,婴儿渐渐地长大,并且能够从事复杂的活动。但是婴儿心中也保持着一种警惕,以维护自己心灵的“统治权”,以免由于惰性而丧失活力。心灵还会不断地下命令,以使其不受固定的本能支配,而陷入混乱。了解了这一点之后,父母应该为子女做点什么呢?作为父母,应该把婴儿的这种神秘力量看做是某种神圣的东西,应该欢迎它表现出来,因为正是在这个儿童的创造性时期,孩子的个性被确定了下来。

5.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

大自然给予了人类其他动物没有的能力,即学习的天赋。人类可以学习做各种各样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但这些都不是因运动器官的成熟而得来的,而是来自于反复的实践。

儿童的成长包括很多方面,每一方面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对婴儿出生后发展的研究发现,当婴儿的头盖骨长成,前部骨缝消失之后,整个身体结构就开始发生变化,骨骼的硬化也逐渐完成。人体的平衡器官小脑在刚出生时是非常小的,这时也以很快的速度开始成长,直到与大脑半球比例协调。身体成熟是一个与神经系统发展变化同步协调进行的过程。如果小脑没有足够的成熟,儿童就无法保持平衡,无法稳坐和站立。为了逐渐成熟,运动器官渐渐接受大脑的指令,并且以一种模糊的方式运动,以便从周围环境中汲取经验。通过这些经验和练习,儿童的运动变得更加协调,直到能够完全正确地完成大脑的指令。

婴儿与其他幼小的哺乳动物完全不同,这些小动物出生之后就可以走、跑、跳。它们很快就能学会做具有难度的动作。人不是一出生就能够协调运动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儿童的大脑里没有什么预先设定的东西,他必须自己摸索。

但大自然给予了人类另一种更重要的能力,即学习的天赋。人类可以学习做各种各样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如体操运动、飞行、舞蹈、演奏、编织等等。显然,这些都不是因为运动器官的成熟而得来的,而是从运动经验和实践中获得的,换句话说,是教育的结果。每个人都从相同的起点学习这些技巧,是人自己将动作技巧发挥至极。

对于儿童,我们必须对他们成长的几个部分加以区别。为了阐明观点,首先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身体为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虽然身体必须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但心理发展状况却不依赖于这些。因为我们知道,人类是首先发展其心理。器官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之后开始,并由心理所控制。但器官能够运动之后,心理还会进一步发展。这种心理发展是在运动过程中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因此,如果一个儿童的运动器官长成之后被限制运动,他这方面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虽然心理的发展没有界限,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器官的使用和作用的发挥,但运动器官却一直是自主发展的。

在这一时期,我们只能观察到,所有婴儿都非常相似。他们刚刚出生时都是以同样的规律成长。他们的大脑发育与胚胎差不多。细胞的分裂通常经历相同的阶段,我们很难找出一个胚胎与另一个胚胎之间的差别。

因此我们说,不论是天才的艺术家、受人拥戴的领袖,还是圣人或普通人,他们都是由“精神胚胎”发展而来的。只是我们无法预测这些后期发展过程和这些不同的结局。

在这一阶段,我们能做的只是帮助生命发展。这是人类适应过程的第一阶段,是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开始。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根据人类的需要给予某种程度的帮助,他今后的个人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因此,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对弱小的儿童进行教育。如果教育从出生之后就开始,那么教育就必须适应这一时期的条件。教育的程序对于印度婴儿、中国婴儿、欧洲婴儿都是一样的,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婴儿也是一样的。我们只能谈一种遵循人类自然成长规律的方法。所有儿童都具有相同的心理需求,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相同的阶段。

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主观所能决定的,而是大自然建立的法则,教育必须遵循,尽力满足生命的需要和规律。婴儿的宁静和愉悦以及他的不懈努力都是最好的见证。

胆怯的儿童总是喜欢呆在别人的附近,尤其是母亲的附近。儿童不喜欢外出,更喜欢呆在家里。外界那些本应该让他高兴的事物,对他来说似乎充满了恐惧:他对新的环境感到非常陌生,本应该吸引他的周围环境似乎拒绝了他。如果婴儿出生的早期就对他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有一种畏缩感,这肯定会妨碍他的正常成长,这个儿童将来肯定会桀骜不驯,并且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吸引周围事物,永远是一个困难而无法完成的事。这样的儿童爱哭,经常求助于他人,看起来很懒,并且显得压抑。长大之后,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不愿见到陌生人,非常胆小。这种人参与生存竞争的能力很弱,他们需要鼓励和帮助。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照顾的儿童,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会报复社会。

自然主义者认为,在刚刚出生后的几天内,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能唤醒动物的生物本能。我们也可以据此对儿童的心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母亲和儿童要面临不同的危险,但他们的困难是相同的。对于儿童来说身体的危险虽然很大,但与心理的危险相比,身体的危险就小得多。虽然没有遗传的行为模式可以遵循,但儿童有学习这种行为模式的潜力。这种潜力能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发挥出来。

由此,我们提出“星云”的概念,把这种婴儿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的创造力比作天体发源的“星云”。天体中星云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几乎达到了没有密度的程度。但从遥远的星体看去它们就具有了一定的密度。与之相比,儿童从“星云”中获得了接受刺激、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语言不是儿童天生就会的,而是儿童通过周围环境、在一定规律支配下逐渐学习吸收的。由于儿童对语言这种“星云”式能力的作用,儿童可以区别不同语言的发声。正是由于这种潜能,儿童才逐渐学会使用语言,并且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吸收社会习惯和传统,使他成为其所生活群体的一部分。

儿童不是遗传了某种语言模式,而是遗传了通过某种潜意识活动吸收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潜能有如生殖细胞中的基因,可以精确地控制细胞长成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器官,这就是“语言星云”。它并不决定儿童一定要学习某种特定语言,它要求儿童学习生活环境中的语言。由于遗传的作用,刚出生的动物很快就可以发出它所属物种的声音,而儿童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会语言。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如果一个荷兰儿童在意大利长大,他会说意大利语而不是荷兰语。同样,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关的“星云”以及他的行为模式,并不是因为父辈行为模式的遗传。正如卡瑞尔所说:“科学家的儿子不会通过遗传得到父亲的知识,如果他被弃于一个荒岛,他就会像克鲁玛努人一样。”

当然,这里所说的“星云”仅仅是一个比喻。大脑的工作形式与星体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我们来说,心理组织是一个动态的整体,通过从周围环境中主动地吸收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结构。它是由一种有目的的行动指导的。如果儿童逐步适应周围的环境,那么很显然,个体的心理生命就是建立在出生后最初几年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一个例子可能会对父母有些帮助。有一个年轻人长得很漂亮,聪明健康。但他不听话,也不爱学习,是一个“问题男孩”,没有人愿意理他。他出生后的几天内有过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急剧下降,几乎成了皮包骨。除了刚出生后的这两周,他以后的发育成长都很正常。然而,虽然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但他可能已经注定要成为一个犯罪分子。

因此,在婴儿出生后的短时间内,我们务必像其他高等动物那样,给予婴儿特殊照顾。这里不仅仅是指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月、第一年对婴儿的关心,也不仅仅是在身体上对他的关心。我们的目的是提醒父母和家庭注意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恰当、准确地遵循规律,正确而适当地给予新生婴儿应有的照顾。

6.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儿童具有一种从无到有学习的心理能力,他们的智慧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

婴儿大脑有一种与成人不同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创造性非常巨大。婴儿不但能完成语言的创造,同时也完成了发音器官的发育成长。他必须时时刻刻为智力等因素的发展做身体方面的准备。

这些伟大的工作都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们成年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儿童却不知道。如果我们称成年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那么儿童的行为就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无意识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一个无意识的头脑可以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智慧帮助婴儿取得了进步。

这一过程开始于婴儿对环境知识的吸收。婴儿是如何吸收周围知识的呢?首先是因为周围的事物唤醒了婴儿的注意力和热情,使他们产生了对事物的特殊敏感性。婴儿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也就随之产生了。儿童并不是通过主观思想,而是通过他们的天赋来吸收环境知识的。

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儿童学习说话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

通过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儿童天生就具有听取人类声音的能力。不过有人会问,在他周围数千种声音之中,为什么他会专门听取和学习人类的声音呢?如果婴儿仅仅听取人类的声音,仅仅学习人类的语言,那么人类语言留给婴儿的印象,肯定比其他声音留给婴儿的印象更深。这种印象肯定非常强烈,并且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婴儿体内的神经随之产生很大的热情,这种神经又促使婴儿自己将这种声音发出来。

打个比方,音乐会上优美的旋律会改变听众的表情,听众的头和手也会随着旋律的节拍运动。在婴儿无意识的大脑里也可能产生这种反应。婴儿对语言声音的这种反应,比人对音乐的反应要强烈得多。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舌头在动,看不到他们的脸颊和发声器官在动。他们的每一个器官都在静止中准备学习发声。这在他无意识的大脑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儿童又是如何准备学习语言的呢?语言是怎样成为其心理人格的一个固定部分的呢?

婴儿时期学习的语言被称为母语。母语与他后来学习的语言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像真牙与假牙的区别一样。

接下来,这些最开始没有任何意义的声音,又是如何赋予含义和思想的呢?儿童不但学习了单词和单词的意思,他事实上也学习了句子和句子的结构。

那么,所有这些又都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说:“儿童记住了这些东西。”但是想要记住这些东西必须有记忆力,而儿童却没有。相反,他必须建立起记忆力。在人知道语序影响语义之前,他必须先学会推理。这种能力也是儿童所缺乏的。

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他们的智慧与成年人不同。

可以说,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儿童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他的母语,一种精神的化学反应在他们体内进行。相反,成人仅仅是作为一个接受者而已。知识输入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又把它们储存起来,却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就像一个花瓶与它里面装的水没有直接联系一样。

相反,儿童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使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部分。儿童通过他们周围的环境建立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称这种心理类型为“有吸收力的心灵”。成人无法想像婴儿的心理能力是怎样的,但它的优势无可否认。如果我们具有婴儿的这种能力,在嬉戏玩耍之间就能够学习一种新语言,那该多好!

自婴儿降生之后,无意识的学习过程就开始了,婴儿逐渐形成他的个人力量,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直到它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最后,在6岁的时候,儿童突然具有了理解力。

如果观察一个3岁儿童,我们会看到他总在说着什么。这就意味着他正在通过活动完成其无意识心理先前吸收的东西。上面已经说过,婴儿必须建立起记忆力。这也是儿童不得不形成的一种能力。

成人要做的,就是帮助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形成,帮助和加强儿童的多种能力。我们的工作不只是教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婴儿的大脑发展提供帮助。如果我们做好准备,正确地对待儿童的智力,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这将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当我们懂得这些能力属于一种无意识心理,只有通过活动以及所获得的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有意识时,我们就会意识到儿童幼年的心理是不同于我们的,我们不能够通过文字教学来达到目的,也不能直接干涉儿童所经历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换句话说,教育的任务只能是为儿童的生活及其心理发展提供帮助,而不是强迫儿童记忆词语或概念。

儿童一岁半这一时期,可能是教育的一个转折点。这一时期为上肢与下肢的协调做了准备。儿童的个性也将得到发展,因为随着2岁“语言爆炸”期的到来,他将会达到一个真正的完全发展期。在此之前,儿童一岁半时,他已经开始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这是一个不断努力和建设性地工作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们要特别注意不打乱生命的自然规律。如果自然清楚地表明这是一个不断努力的时期,那么我们就必须准备对这种努力提供帮助。

儿童的这种“吸收力的心灵”可以接纳任何东西,并最终把这些东西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儿童是具有忍耐力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不管出生于何种环境,他们都会在那个环境中逐渐成长,适应生活。出生于热带的儿童会逐渐适应热带的生活环境,到了其他的生活环境就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7.敏锐而热忱的观察者

儿童是世上敏锐而热忱的观察者,他们的内在敏感性可以吸收许多的影像,不光是物体的影像,也包括动作,以及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儿童天生是敏锐的观察家。这是孩子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我们以为孩子观察不到的事物,孩子几乎都看到了。他们对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内在敏感性的表现。即使是感官对象,只要它们有吸引力,就能够对儿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暗示,就会像磁铁一样引出各种各样的活动。这种内在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我们可称之为“对周围环境的喜爱”。

儿童也是一个热忱的观察者,他们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吸引,并乐于模仿成人。因此,在这一方面,成人应该承担一种责任。成人能够鼓舞儿童去行动,就像一部打开的书,儿童能够从中学会如何引导自己的行为。但如果成人想提供正确的指导,就必须始终平静地、慢慢地行动,这样,正在注视他的儿童才能看清他行动的所有细节。如果成人不这样,而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那么,他不但没有鼓励和教导儿童,反而把自己的行为模式强加给了儿童,并通过暗示的力量代替了儿童。

奇怪的是,许多成人为什么仍然还相信一定要用鲜艳的颜色、夸张的手势和高分贝的声音,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但这一点实际上也不难解释,他们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孩子有很强的观察力,可以吸收许多的影像,不光是物体的影像,还包括动作的影像。除此之外,还有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当我们还没注意到的时候,孩子也许早已完成了许多的观察吸收。

举例来说,有一个4周大的婴儿,出生以后还没有踏出房子外面一步,这个婴儿只看见过两个男人,一个是他的爸爸,另一个是他的叔叔,而且他们两个从来不曾同时出现。之后有一天,婴儿同时看见爸爸和叔叔时,婴儿惊奇看着其中一个,然后再看另一个,就这么看了好长一段时间;两人也就很安静地站在婴儿面前,让他有时间仔细观察。假若两人离开了房间,或是说话分散了婴儿的注意力,这个婴儿恐怕就再也不会有让他印象如此深刻的经验了。两个男人最后还是离开了,但他们都是慢慢地走开,好让婴儿有时间逐一观察他们,让婴儿确信爸爸和叔叔是不同的两个人。爸爸和叔叔在这里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构他的内在能力,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还有一些例子,是和还不会说话或走路的孩子有关。有一个成人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婴儿在饭厅看到一幅画了许多水果的画。婴儿看着画,接着做出假装吃东西的样子。这个婴儿当时还在喝奶,但是他曾经看过成人吃水果。抱着婴儿的成人看见孩子模仿得那么开心又很有兴趣的样子,就抱着他站在画前,一直到婴儿兴趣索然才离开。这个成人真是我们所称的“教育家”,孩子借着模仿成人的动作,在进行内在的练习。在另一个例子里,小孩看见大厅的芭蕾舞者雕像后,立刻跳起舞来。因为孩子曾经看过别人跳舞的样子,所以他知道雕像的姿势就是跳舞的动作。

孩子对房间里的一些特定东西,特别感兴趣。如果有人把原本不在房间里的东西放在房间里,孩子马上就会发现,还会追问那是什么。对于父母来说,应该早在儿童的感官开始对外界环境累积印象时,对他进行观察,因为只有在那时,生命才开始依靠环境发展起来。

感觉提供了第一个刺激。一个婴儿如果想得到一样物品,他就会探出整个身体去拿。只是随着动作的逐步发展和协调,他才能分解各种运动,为得到所需要的物体,他只要伸出手就可以了。

在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可以看到另一个类似的例子。这个孩子的眼睛一直盯着一个正在讲话的成人的嘴唇。这个婴儿嚅动的嘴唇和头的固定姿态,表明他已经被那个成人的声音所吸引。到6个月大时,这个孩子已经能掌握一些独立的音节了。

愿意帮助儿童的人不必求助于复杂的观察或幻想的解释,只是他必须要有帮助儿童的愿望和一些有关儿童的常识。

从一些明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观察是多么简单。由于婴儿还不能站立,许多人认为他总喜欢躺着。婴儿应当从他的环境中,即从上到下的某个空间中,得到他的第一个感觉印象,但是他不可能盯着上面看。他凝视着房间的天花板,天花板就像他的床单一样洁白而单调。他应该有机会看到那些能满足他的心灵需要的东西。父母常常想用某种东西把儿童从单调的环境中吸引开来。结果,他们把环等物品拴在绳子上,让它们在婴儿的头上晃动。儿童一直在注意观察外界环境,但由于他无法转动头部,就只好用眼睛盯着摇摆不定的物品。由于儿童处于一种不自然的姿势,物体也在没有规律地晃动,因此,儿童所做的运动也是不自然和有损害的。

比较好的办法是,把儿童放在稍微倾斜的平面上,这样他就能看到周围的一切。更好的办法是,把儿童放在花园里。在那儿,他会看到鸟、花以及微微摇动的小草。

儿童应该在不同的场合都被放在一个地方的同一个位置上,这样他就可以重复看到同样的东西,并学会如何识别这样东西及它相应的位置。

8.大脑及心智发育的关键期

婴儿生命的最初三年是脑神经细胞形成树突的关键期。人类智力的高低,不是决定于脑细胞数量的多寡,而是树突网络的密集程度。这一时期也是幼儿心智及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作为父母,应保护和关心儿童。

0~3岁是婴儿脑部发展的黄金期。为了更清楚明白地了解婴儿大脑的发育,我们从胎儿脑部发展的过程开始论述。

当母亲怀孕3周时,婴儿的脑细胞开始了成长。

怀孕8周,胚胎的大脑皮层已可分辨。

怀孕15周,脑细胞长成。

怀孕27周,大脑皮层快速成长。

怀孕32周,脑神经细胞数目已接近成人的脑细胞。其中,具备感觉、思考等中枢神经功能的神经细胞约有四五亿,其他则属于胶质细胞。

为了达到大脑复杂化的功能,许多树状突起会分化出来,其中最长的支称为轴突。前端会分支,而与另一支神经细胞连接。如此,四五亿个脑神经细胞相互连接,交错成脑部网络。

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婴儿生命的最初三年,这三年无疑就是脑神经细胞形成树突的关键期。而胶质细胞,则扮演了保护树突的重要功能,这一过程称为“髓鞘化”。髓鞘化愈发达,就愈能胜任复杂艰巨的工作;而愈使用大脑,髓鞘化程度也愈强。

人们认为人类的智商(IQ)是与生俱来的,也以为头脑的好坏取决于脑容量,但医学研究早已证实了正常新生儿的脑神经细胞约为160亿个,和成人相差无几。而且,这些脑细胞的功能,在3岁前约完成60%,8岁前完成80%。前面已经说过,婴儿大脑的神经细胞数量在母体32周以后,就已接近成人。根据研究,新生儿的脑重量约390克,已达成人脑重量的25%,但新生儿的体重却只有成人体重的5%。脑重量随年龄而增长,速度先快后慢,到了3岁,脑重量即达成人脑重量的75%,之后发展渐趋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脑重量增加,并不是脑神经细胞(神经元)增殖的结果,而是脑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变化。而人类智力的高低,也不是决定于脑细胞的多寡,而是树突网络的密集程度。树突网络的形成,主要来自感官经验的刺激,如果缺乏适当刺激的环境,幼儿的脑部网络就无法形成,而由头脑支配的语言、动作、情绪等发展就会受阻。因此,掌握幼儿学习的敏感期,给予足够的刺激,即能使孩子的大脑更加灵活,为日后的心智发展建构起优良的网络结构。

从经验研究的角度来看,0~3岁也是儿童个性和心智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出生不久的新生儿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抚爱,往往性情比较温和、友爱,易形成信赖感。相反,如果新生儿得不到父母或看护人的亲近,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极大摧残,从而造成智力低下、性情粗暴、行为野蛮。

孤儿院的孩子,出生后一年半就开始对人冷漠,面部表情呆板,长大后攻击性强,爱发脾气,爱破坏东西。这说明孩子喜欢活动,如果看护人过分制止,也会导致孩子产生粗暴行为。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确实能够给其未来的成长提供非常好的背景。出生后亲子之间的接触,以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感情、智力和以后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婴儿生命的最初三年,是一生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因为此时是一个人从“无”到“有”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每一分钟,对孩子们而言,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3岁以后的教育,或让孩子一生中最具决定性的宝贵时间被保姆虚掷。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更是孩子生活最久的场所,对孩子影响也最大。所以,父母应尽力引导,使孩子最重要的时期不被荒废。在家庭启蒙工作的方法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而且这项神圣的天赋任务所需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孩子出生前就周全地完成了。因为婴儿在诞生之始,其眼、耳等感官,就已经不断地接收来自周围环境的刺激。

与孩子接触最早、最密切的是母亲,母亲是孩子智力和品格的第一位导师。如果能用合乎科学的教法,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品格,必然能够奠定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基础。

但必须注意,父母并不是子女的创造者,而只是他们的监护人。他们必须以承担某种崇高使命的心态去保护儿童,关心儿童。为了这个使命,父母应该净化他们对子女的爱,应尽力去明白这份爱是内心深沉情感的表露,决不应该对它留有私心或稍加怠慢。

9.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不同阶段之间的变化非常明显,成长就恰似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

一些心理学家对儿童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这一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认为这一时期可以明确地分为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有趣的是,它们与身体成长的不同阶段也密切关联。

1.第一个阶段:0~6岁

虽然这一阶段完全不同于以后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心理的类型基本保持不变。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小的时期:0~3岁和3~6岁。

(1)0~3岁阶段

即婴儿降生后的精神胚胎发育阶段,各种能力独立发展,如语言、手的运动、腿的运动等。一些感觉能力也逐渐形成,心理的各种控制能力也各自独立出现。但各种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成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因而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影响。事实上,也没有学校会接受这一年龄段的儿童。

(2)3~6岁阶段

儿童心理类型保持不变,但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这时生命好像重新开始,因为在这一时期,意识出现,并开始发挥作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个阶段似乎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在无意识阶段不可能有记忆存在。只有在意识出现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人格,才有记忆的能力。3岁之前是各种功能的建立阶段,3岁之后是各种功能的发展阶段。这也是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之前的事情的原因。心理分析学者一直在努力唤起人们对这一期间的记忆,但几乎没有人能够想起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第一阶段,儿童是完全依赖于成人的。他们没有任何自我保护能力,除非成年人遵循自然和科学的规律,否则我们可能会成为儿童发展的巨大障碍。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人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只能通过新生婴儿与6岁孩子的对比才能看出这一变化。有一个事实大家无疑都清楚,那就是6岁的孩子已经有足够的智力去上学了。因此,从3岁到6岁,儿童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开始了一个真正的创造、建设阶段。儿童前一阶段创造的潜在能力现在已经开始渐渐地展现出来了,这都有赖于儿童有意识经验的作用。这些经验不仅仅是玩耍,或者一系列偶然行为,它们都是为成长服务的。儿童那双受智慧支配的双手开始了人类特有的活动。如果说第一阶段儿童只能被动地观看这个世界,默默地为心理打基础的话,那么在第二阶段里,他就已经开始有效地发挥个人意愿了。如果第一阶段他受内在的一些非人为力量指导的话,那么在第二阶段,他就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

现在开始的另一个发展类型就是对以前所获得的东西进行完善。语言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因为它的自然发展会一直持续到5岁左右。虽然它在儿童两岁半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它是在这时进行完善的,因为现在儿童不仅能够说单词,而且能够说一些合乎语言的句子了。当然,儿童现在还具有那种特殊的感觉能力,这种感觉能力会加强儿童对声音的准确记忆,并丰富他的词汇表达能力。

因此,儿童这时有两种倾向:一是加强自己对环境中行为的意识,另一个是完善已经形成的各种能力。这表明3~6岁这一时期是一个通过行为进行“建设性完善”的时期。

2.第二个阶段:6~12岁

这一阶段没有其他变化伴随发生。不过儿童获得了保护自己的意识能力。如果他感觉受到了成年人的管制,他就会通过语言进行抗议,或做一些恶作剧,虽然儿童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们要做的是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式。那么他要发展什么呢?他要发展的就是那些前一阶段创造出来的各种能力。

在这一阶段,儿童通常表现得平静而快乐。从精神上讲,儿童正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这种稳定表现在精神上,也表现在身体上,它是儿童阶段后期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打个比方也许更好理解:如果一个对人类毫不了解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假设他们没有碰到真正的成年人,他们很可能会把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当成成年人。从身体方面说,在这两个心理阶段之间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换牙就是其中一例。

3.第三个阶段:12~18岁

这一阶段的人有相当大的变化。它也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阶段:12~15岁和15~18岁。这一阶段也有身体方面的变化,身体在这一阶段基本长成。18岁的人已经基本发育完成,18岁之后不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增长的仅仅是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