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石
山石是山水画中最基本的内容,既有丘、壑、峰、峦、岗、巅等形,又有坡度起伏、连绵起伏之势。画山石需先远观其势,再近看其质,通过使用勾、皴、擦、染等方法,表现出山石的立体感、不同纹理的质感,以及特有的精神气质。
·画山石的基本结构
山石有着体积上的凸凹变化,其基本形态轮廓有四边形、多边形等类型。
石分三面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古人讲石分三面,就是说画石应有一个空间概念,一个固体的石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它的三个面。若只当作一个平面来画,那就无法形成立体感。这就是石分三面的意思,即要画出石的上面以及侧面,或者上面、前面、右面。只有这样,才能造成物体的立体感。
勾形状时注意起笔落笔的虚实,线条要挺劲有力,柔中带刚。把握住整体的造型是最重要的,虽依照固定结构,但不可死板不自然。
大小安排
画面如果需要多块石头组成,不能大小一样,也不能分散排列。要有大小、散聚的变化。要使大石和小石成为一个整体,切忌不要让作为搭配的小石有喧宾夺主之感。
基本明暗
根据山石朝向以及形状表现出明暗关系,虚笔为明、实笔为暗,笔墨顿挫有致以凸显山石的坚硬质感。
画石头主要是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主要表现带土山石或土坡明暗、凹凸结构。多用中、侧锋勾勒,皴时线条长线、短线交叉使用。首先用笔勾轮廓线,然后再侧锋皴擦。一般情况下,皴擦山石起笔要轻,收笔要重。运笔方向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要灵活运用。
·画山石的起手式
勾是画山石的起手式。用轻重不同的笔触和浓淡干湿的线条把石或山的外形勾勒下来。山石的远近、大小、层峦起伏变化都是用勾线的起笔、运笔和收笔来表现的。
1蘸浓墨,中侧锋兼用笔,勾山石外轮廓。
勾轮廓时线条需赋于山石起伏转折之势,要用圆中有方、参差有致的线条才能彰显山石的硬朗以及多变。
2石面的凹陷处,中锋和侧锋并用对石头的暗面加以线条表现。
3在刻画锐利的棱角时,用笔折顿有力;而浑圆的棱角,用笔要圆劲柔和。
·山石的基本组合形式
组合山石在画面布局上极其重要。将大石与小石相互穿插,易于分出前后层次,用轮廓线的曲折表现生动的气势。大石小石的安排位置高低不一、错落有致、聚散得宜、变化多端,这样才具有美感。
1蘸焦墨,勾山石外轮廓。顺序是先左后右,线条需有方向、停顿等变化。
绘制山石时,整体要有墨中见笔的效果。同时,以墨色的浓淡表现出山石的明暗关系。
2侧锋用笔,由里到外,由局部到整体细致描绘出山石纹理。皴法要简练,笔触要果断。
3在大石块近旁添加小石块,从突出大石的主体位置,使画面的视觉效果有主次、有大小。
叠石技法
以大石间隔小石,或以小石间隔小石,或以小石间隔大石,是山水画传统的叠石技法。山石与山石之间水平方向的相互搭接、连接的石要根据山石的自然轮廓、纹理、凹凸、棱角等自然相连,并注意连石之间的大小相同、高低错落、横竖结合,连缝或紧密,或疏隙,同时应注意石与石之间的折搭转连。
·常用皴法
皴法表现山石的体貌和气势,皴法有披麻皴、斧披皴、雨点皴、折带皴、荷叶皴、解锁皴等。皴法的笔法多样,有线皴、面皴、点皴之别。在皴画山石时要根据不同的形态,用不同的笔法,皴画出山石的阴阳相背,用墨要注意干湿浓淡的变化。
米点皴
米点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从董源的米点皴变化而来,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最能体现出江南水乡初雨后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
1蘸浓墨,勾花瓣,用饱含水分的密集竖点点画而成。
2描绘时笔锋不能太尖,要先浓后淡,或先淡后浓。层层加点加染,点子要有疏有密,不可呆板无趣。
雨点皴
雨点皴又称为豆瓣皴,如雨点般小巧,聚点成皴,属于点皴法,呈现出大小间错的雨点形状。聚散有致的形态,最能表现出山石的苍劲、厚重。
1蘸焦墨,点垛笔法,下笔飞舞如雨点。线条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
雨点皴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下笔均直,笔线苍劲厚重。
2继续勾皴山石,注意山石暗面的皴点要密集,墨色要相对较重。墨点不能填满,要适当留白,以表现山石的受光面。
点苔皴
点苔皴用来画近景,此法可使画面更加丰富而焕发生机,加强画面层次关系。画面布局点苔的疏密、虚实可以加强整体的空间感,也可以使山石转折过渡更加自然。点苔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故前人有“画山容易点苔难”之说。
1选用中号狼毫笔,蘸浓墨,笔力雄厚,线条曲折多变,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山石的形体结构要有虚实的变化,由整体到局部地绘制纹路。
2继续在用线条来表现山石的暗部,线条要柔和、细腻,呈平行分布。
3蘸取重墨,在山石的暗部点苔点,点苔点时要分清山石的阴暗面与山石的起伏,一般山石的暗面与山石的起伏处点苔要密集。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又通过浓淡干湿、近大远小等不同方式来表现远山上树木葱郁的感觉。
披麻皴
披麻皴属于线皴的一种,有长披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之分,线条柔和,接近平行线的组合。常用于表现土坡或纹理比较柔和的山石。一般先勾勒出山石的局部形状,再由里到外进行细致描绘。
蘸浓墨,使用披麻皴法,线条要做到挺直、流畅,用笔须连贯。画好一处局部后再画其他的地方。
折带皴
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一般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1蘸重墨,侧锋卧笔向右行,运笔灵活,注意要表现出山石外形的凹凸不平。
勾勒时注意墨线不要过于死板,轮廓线做到笔断而意不断。
2用“渴笔”,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
卷云皴
此法笔触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主要用来表现山水气势峥嵘、浑厚苍健之貌。渲染时,一定要突出重点,不可平均用力,层次变化要多,黑白变化要明显。
中锋用笔画顶,画山底时,拇指、食指、中指捻着笔管行笔,笔锋要有变化,且多数地方不可一次画完,要反复描摹。
斧劈皴
此法运笔多顿挫曲折,犹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
1蘸浓墨,中锋长线画出石的结构,注意用笔的轻重变化。
名师指点
斧劈皴是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法要领是用中锋勾勒外轮廓线,侧锋皴擦;也有熟练者在勾轮廓线时与皴法巧妙结合,虚实相兼,变化多端。部分人认为此法阳刚有余而韵味不足,其实不然,则是没有充分掌握其要领。用此法切记;外轮廓不能太实,要反复皴染,层层透气,必须与渲染相结合,在强化阳刚的同时,要画得润泽。
2采用勾皴并举的方法,侧锋画出局部结构。
由简到繁,层层递进进行描绘。墨色由浓到淡,用随意的线条勾皴石块暗面的结构。
小斧劈皴
小斧劈皴,是以较小的笔迹,表现出山石的细致结构。以小斧劈皴画出的山石,能体现一种峻瘦、削利、古朴的气质,小斧劈皴,势如刀,故又称刮铁皴。
1蘸重墨,中锋运笔,勾勒出山石的大致轮廓。笔中水分不宜太多,运笔要有提按顿挫,起笔、收笔要出锋,使线条之间的衔接更自然。
小斧劈用笔宜有顿挫,转折处无直角,能圆浑。
2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应沉着有力,收笔留锋。注意表现出画面近实远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