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拾美”:唯美人像摄影与后期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图像的骨架

有一位大师说过:“构图是艺术的骨架,对作品的成功和失败起决定性作用。”

摄影被称为“摄影”而不被称为“拍照”,其根本就在于一名合格的摄影师会对其所拍的照片进行构图,就像写一篇内容丰富、语句优美、条理分明、情感洋溢的好文章一样。同时,一张好的照片能牢牢吸引住我们的视线,或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或传达给我们更多的信息。

相机的取景框就好比一张空白的画面,当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这幅画已经形成。而照片的构图是摄影者在拍摄照片时凭直觉在几分之一秒中应用所学的摄影知识实现的,照片生成的一瞬间都是摄影者积极投入的一瞬间。而这种灵敏又准确的判断基于一个摄影师扎实的构图功底,你可以在自己拍摄照片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1.1.1 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即照片左右两边的内容是按1:1的比例分配的,这种构图形式在摄影构图中用得最普遍,也是最为安全的一种构图形式。

对称式的构图能够让照片看起来很均衡、精致,还能让观者感觉到整齐和完美,并能引起观者更多的关注。但是这种构图会让照片看起来单调、无聊。

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是照片中的主体以中轴线为中心的一种构图。这种构图让人感觉平稳、均衡、安静。这种构图形式是初学者常用的构图形式,但同时也是没有个性的、无趣的。

焦距50毫米、光圈F/2.5、快门速度1/125秒、ISO100

焦距28毫米、光圈F/5.6、快门速度1/512秒、ISO100

两边对称

两边对称是照片中的主体位于照片中轴线的两边。这类构图适合当拍摄者想将两个物体都当作拍摄主体而又互不干扰的情况下使用,或是想平衡画面另一边的一个主体的时候使用。当两个主体都位于照片之中,并且拍摄者使用这种两边对称的构图时,观者会将两个主体都收入眼帘,同等对待。如果是用于平衡另一个主体,则是对另一个主体做衬托或是平衡主体视觉,让观者不要过于关注主体物。

两边对称的构图,不一定要将画面两边的主体都置于与中轴线等距的位置,可以让一边离中轴线近、一边离中轴线远,甚至让主体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的些许变化能让构图更活泼。

焦距40毫米、光圈F/4、快门速度1/125秒、ISO200

焦距50毫米、光圈F/5、快门速度1/200秒、ISO100

如果想保留对称构图安全、规矩的优点,但又不想让观者因为这样的构图而感觉没有什么可看性,那么照片中对称的两部分的结构没必要完全相同,只要近似对称就行,即便是在细节方面有些许不同,也会让照片产生对称效果。而怎样利用一些细节上的不同巧妙地打破这种高度的“完美”,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可以通过打破左右其中一边画面的完整性来制造一些小缺失。

焦距50毫米 光圈F/2快门速度180秒ISO250

下图中女孩的脸部是在画面的中间位置,而为了让照片打破我们所说的“完美”,可以让女孩左手拿着可爱的小斑马入镜,从而给照片增加一些非对称性的元素,增加画面的趣味性,让观者不再觉得单调乏味。

焦距53毫米、光圈F/2.8、快门速度1/200秒、ISO200

下图中女孩手中的伞、情侣的身高差、微微倾斜的身体,都让画面显得不是那么对称。另外,将两人集中安排在画面的中间,将分散的视线集中,这样,尽管照片还是对称式构图,却利用了各种小细节将画面变得丰富有趣。

方法2:可以通过在构图上刻意制造“出血”,以打破画面的完整性。

焦距70毫米、光圈F/2.8、快门速度1/30秒、ISO1250

下图中的人物并不是完全位于画面的正中心,而是稍稍偏右,以平衡人物前面的圆桌,让观者视圆桌与人物为一体,这样就很好地让人物和圆桌都置于画面的正中心位置。打破这张照片的对称元素的除了最左边“出血”的凳子以外,前面被虚化的栏杆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观者的视觉中心得到了分散,从而让照片微微的失衡,不再单调。

焦距24毫米、光圈F/4、快门速度1/100秒、ISO160

这幅照片中的人物完全处于正中心,并且与四个边的距离都几乎相等,而这种几乎绝对中心的构图更需要打破。画面右边和下方的树,以及左边的房顶,将人物很好地包围,而因为人物处在画面中心,所以这些细节并不会让人物“消失”,相反让照片更加生动且更具戏剧性。

1.1.2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古希腊数学家在进行线段分割时发现的具有美学价值的规律,多应用在摄影和艺术等多个领域,而这个比例是1:0.618。

黄金分割的比例向来被视为和谐、美观、独具魅力的。对于许多画家和艺术家来说,黄金分割是他们在创作中必须深入领会的一个指导方针,摄影师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当你想创造与众不同的图像效果时,这个比例就不太适用了。

我们以该比例分割一幅图像,可以得到4个交点,而这4个交点就是重要的图像元素的最佳位置。当主要元素比次要元素小的时候,这样的黄金分割构图尤其适用。

下面为大家列举一些具体的图例,供大家参考。

1.1.3 点、线、面

图片中的所有元素最终都可以被看成是点、线、面。它们把整个图片分割成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部分,这种分割能使图片的视觉中心和观者的视觉感受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构图的意义。

焦距63毫米 光圈F/4.5快门速度1/400秒ISO100

照片中的点——虽是“痕迹”,却也是中心

“点”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细小的痕迹”。在几何学上,点只有位置,而在形态学中,点还具有大小、形状、色彩和肌理等造型元素。在自然界,海边的沙石是点,落在玻璃窗上的雨滴是点,夜幕中满天星星是点,空气中的尘埃也是点。只要这个元素与整个图像比起来显得很渺小,那么我们就可以视其为点。点可以快速吸引人的目光,成为照片的中心,观者会下意识想要看清楚这个点。点能在整个画面区域内与其他物体形成对比,它还具有静态效果。

焦距63毫米、光圈F/4.5、快门速度1/1000秒、ISO100

照片中的线——视线的方向标

与静态的点相比,线是一种动态的图形元素,它不仅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还能引导观者的目光,就如同视线的方向标。

线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在图像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是长度,再则是方向。图像中所有线的整体是目光的引导系统,它是最有效但也是最容易出错的构图方式之一。线和图像一样,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一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如树枝、树干、道具、河水、身体、楼梯和马路等。

焦距97毫米、光圈F/4、快门速度1/400秒、ISO100

焦距18毫米、光圈F/5.6、快门速度1/250秒、ISO100

焦距24毫米、光圈F4、快门速度1/50秒、ISO320

还有一种线则是假想线,是通过人的眼神以及图像元素之前的连接形成的,虽然其不是真实的线,但是也能作为线条对观者产生影响。

焦距70毫米、光圈F/2.8、快门速度1/60秒、ISO100

焦距35毫米、光圈F/4、快门速度1/320秒、ISO100

照片中的面——观者认知的第一要素

扩大的点形成了面,一条封闭的线构成了面。密集的点和线同样也能形成面。在形态学中,面同样具有大小、形状、色彩和肌理等造型元素,同时面又是“形象”的呈现,因此面即是“形”。这些形可能来自于物体,也可能来自于几何图形。

在摄影中,我们是将三维的视线呈现在二维的平面中,其结果必然会是不同形状与平面的结合。这些形状或来自于生物体,或来自于几何图形,而后者往往具有很大的关注潜力,摄影者应该有意识地去开发和利用这一点。

观者在看一张照片的时候,通常都会尝试着很快地去识别图像中的元素,所以对这些元素进行认知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一个明确且突出的“形”。比如人的眼睛在看见一个球的时候会立即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球,而不会把它误认为是一朵花或是一只狗,其原因就在于,这个圆的“形”给予了观者视觉上的刺激,让他立即明白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因此,照片中的“形”是让观者对图像元素进行认知的第一要素。

“形”可以以各种方式存在于照片中,主要有以下3种。

第1种:清晰的轮廓或者是对形状的直接描绘。

第2种:相同或相似的颜色、形状和明亮度会被看成一个形。

第3种:物体之间以及背景中被主体遮挡部分之后的空隙或空白也同样是一个面。这种面根据主体的不同,主导作用也不同,要么空隙或空白是主导,要么其遮挡部分更具主导性。

1.1.4 非完整映象

在拍摄中,对重要的主体元素有意加以舍弃,会让很多摄影者感到奇怪和不解,甚至排斥。他们会问,为什么要将一个本该完整的图像舍弃掉,而去拍摄一个我们认为并不重要的元素?然而,如果有谁不会使用这种构图方式,也就意味着他主动放弃了一种有效的构图手段——能拉近观者与照片的距离,并使其愿意将视线长时间停留在照片上。

摄影者其实并不是一定要将所有的内容都反映到照片中去,非完整映象的呈现内容也会对照片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有效的手段称之为“裁切”。

图像的裁切不仅能在视觉上凸显图像元素的重要性,也能以非常简单的方式拉近观者与照片主体之间的距离。因为人类的大脑可以将部分的主体补充完整。你可以对图像元素进行切割。这样就可以将主体的重点由完整的映象转移到局部映象,而这个局部被裁切得越厉害,其与观者之间的距离也就越近,图像看起来就越详细、越直接。

例如,我们会本能地与不熟悉的人保持距离,这个距离能使我们完整地看到对方的头部。但是,当我们面对亲人或朋友的时候,会毫无顾忌地与之亲近,这时候我们能看清对方的脸,能看见他们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等。同样的道理,通过裁切图像,可以将观者带入到这个情境之中,传递给他们一种接近的感觉。

如下图所示,在原本的照片中,女孩占据画面不到1/3,而通过局部裁切后,就像是走近了这位女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女孩的表情,女孩的眼睛、耳朵以及被风吹起的头发,人物情绪的感染力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女孩的刘海部分,被风吹起的发梢和照片左边的肩膀都得以保留。刘海被保留是为了让女孩的脸部出现在画面中心稍稍偏上的位置,如果裁切部位在女孩的额头,女孩的脸部则会因为过于靠近照片的边缘,而让照片主体的位置不够舒服、和谐;而被保留的发梢和左边的肩膀,则是为了保持构图的平衡,因为照片的上下方以及右下方都已经“出血”,因此将照片左侧的主体完整保留下来可以让构图更为和谐透气,就像我们站在一个狭小的电梯中,人会觉得闷,但当我们站在一个大空间中,就会觉得呼吸顺畅。

焦距70毫米光圈F/4快门速度1/800秒ISO100

在拍照的时候有意识靠近主体,让主体更清晰具体地呈现在图像上,那么,观者会将视线更集中在主体上,也会更容易接受摄影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三图的焦距均70毫米、光圈F/2.8、快门速度1/100秒、ISO100

降低元素的主导性

如果一个摄影者在拍摄一朵花,但是没有拍摄一朵完整的花而只拍花的局部,那么这朵花在照片中占据的图像区域会减小,它的重要性也会随之降低,这样整个图像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会发生变化——或者是花瓣,或者是花蕊,亦或是一只正在采蜜的蜜蜂(一个全新的图像主体)。

我们在拍摄时,或是在后期制作中对图像进行裁切,就可以降低某些元素的重要性,并突出图像中本来并不太重要的元素。

下图中,原来的照片完整地记录了女孩及其手中的花,这张完整的照片可以让人清晰地看见女孩的视线方向以及周边的环境;而通过一个局部的方形裁切,将观者的视线集中到了女孩手中的花上;但是我们可以注意一个细节——被裁切的照片并未将女孩微笑的嘴部切掉,这样的微笑被保留,让观者对女孩的表情和视线自动进行补充,使得照片更具想象力。

焦距70毫米、光圈F/2.8、快门速度1/197秒、ISO100

下图中,通过拉近焦距,将观者的视线从女孩身上转移到了蒲公英上,照片的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者想要表达的是女孩吹蒲公英的动作,而后者则是要体现蒲公英的柔美。

左:焦距65毫米 右:焦距105毫米、光圈F/4、快门速度1/250秒、ISO160

下图中,通过拉近焦距,让观者的视线转移到了人物的腿部,而这样有些悠闲的腿部姿态会让观者猜想女孩现在是在眺望远方还是低头沉思。

焦距67毫米、光圈F/4、快门速度1/200秒、ISO16

加强观者想象

图像的裁切除了具有情感力量之外,还能从另一方面促使观者长时间地研究照片。如果观者没有完整地看到某个特定的图像元素,那么将会对照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到失望,然而这种失望同时能非常强烈地激发观者的幻想,使其强烈渴望看到这一完整的影像。因为观者知道,这一元素在现实中是完整存在的,他会不自觉地开始想象照片中没有呈现的那部分元素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图像元素的线条会在观者的脑海中被无限的延长、加宽。从下面的照片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在将一张完整的人像照片进行裁切的时候,如裁切到身体部分,则不建议正好将关节位置进行出血裁切,如肘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位置。因为关节是人体的活动部位,将人体的活动部位裁切掉会影响人体的动态,尤其是当人物处于运动时。

焦距200毫米、光圈F/3.5、快门速度1/200秒、ISO200

焦距70毫米、光圈F/2.8、快门速度1/80秒、ISO200

焦距70毫米、光圈F/2.8、快门速度1/50秒、ISO2000

焦距50毫米、光圈F/2.8、快门速度1/500秒、ISO100

1.1.5 图像分层

在对图像元素进行布局的时候,元素在平面和立体空间内的位置都很重要。虽然照片中的空间不是由一个三维空间组成的,但是它能产生一种纵深感,这是通过图像的层面来实现的,可以使观者形成一种空间感。

图像的层数

图像层数是通过观者的辨认产生的。它是指界限清晰、错落有致的图像区域。这种感受要么源于照片中的清晰与模糊的分别,要么源于照片中图像原色的重叠和大小比例。其中,我们在空间视觉方面的经验发挥了很大作用,大脑会自动修正二维照片所产生的一些视觉落差。例如,一张照片中人与一棵树是同样的大小,而我们会认为树是在人的后方;又如,照片中的人物被一些模糊的叶片遮挡,我们也会认为树叶一定是在人物的前方。

一层图像:女孩靠在墙上,与墙在一个平面上。

焦距44毫米、光圈F/3.2、快门速度1/40秒、ISO1250

两层图像:女孩和左下角少许的植物为第一层;女孩的背后为第二层。

焦距70毫米、光圈F/3.2、快门速度1/40秒、ISO800

三层图像:画面左下角虚化的水草以及水中的鱼为第一层;女孩为第二层;女孩的后面为第三层。

焦距70毫米、光圈F/3.2、快门速度1/80秒、ISO500

前景

前景是两层图像的照片中最为重要的一层,因为被拍摄的主体通常都处于前景层。这种利用后面的空间对主体进行定位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构图方式,这种立体效果正是一般人所熟悉的。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例如下图肖像中的配饰会对位于背景中的主体进行补充。如果照片有三个层面,我们可通过模糊或者裁切的方法将这一层面的图像元素弱化,以防止其干扰到主体。

焦距160毫米、光圈F/3.2、快门速度1/160秒、ISO100

焦距70毫米、光圈F/2.8、快门速度1/400秒、ISO100

中景

三层图像的照片因为有了前景和背景的存在,自然就有了中景。大多数照片的主体都位于中景,因此这一部分成为照片中最清晰的部分,而背景和前景都变得模糊。中景、前景和背景之间会有一段距离,可以是1米也可以是50米。

将主体布置在中景部分,前景和背景都用于放置其他图像元素,这样的构图方式是最经典的,也是最为流行的。当然,这样的方式因摄影者的经验、喜好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类照片中的前景成了点缀或者烘托气氛的关键。前景可以是植物、物件和人物等。

下图中,前景的红色植物不仅用于烘托气氛,也用于点缀颜色,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力。

下图中,将玻璃上的心形图案放置在中景,巧妙地增加了照片的趣味性,同时也引导了观者的视线,让观者注意到男孩看向女孩的温柔的眼神。

焦距50毫米、光圈F/3.2、快门速度1/60秒、ISO400

主体位于中景时,前景能很好地烘托主体,增强气氛或色彩的作用。前景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要比主体小,例如一张照片中前景是大量的树叶,而主体的人物只露出了半张脸甚至一只眼睛,或者只是在远处的小小的身影,这样的构图能让画面更特别、更有记忆点。

焦距50毫米、光圈F/3.2、快门速度1/60秒、ISO400

此图中,左半边的“出血”前景,将女孩完整地烘托出来。

焦距70毫米、光圈F/4.5、快门速度1/125秒、ISO100

背景

所有位于主体之后的元素都称为“背景”。背景可以具有空间感,如一望无际的大海、深邃的树林;也可以是平面的或者空白的,如一段有涂鸦的墙壁。工作室棚内用于拍摄的背景布或深或浅,但是通常这样的背景布只能用于制造明亮或者黑暗的情绪,并不能额外表达情感。

在外景拍摄照片,通常会使照片更具表达力,即使是一块平面的背景,或者是墙,或者是灌木丛,也会有其特有的纹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纹理拍摄一些更富有情绪的照片。就算背景占据的空间比主体大许多,也可以通过其特有的细节、纹理、图案或形状等,从内容上对主体进行定位,并为其营造相应的氛围。

仅使用深色背景

焦距100毫米、光圈F/5、快门速度1/100秒、ISO100

具有空间感的背景

焦距70毫米、光圈F/3.2、快门速度1/1250秒、ISO100

焦距59毫米、光圈F/3.2、快门速度1/800秒、ISO100

带有纹理的背景

焦距53毫米、光圈F/3.5、快门速度1/500秒、ISO100

一般情况下,如果人物位于一个很复杂的背景环境之中,那么人物的服装造型应比较素雅,以避免观者感觉画面杂乱。反之,如果位于一个简单的背景环境之中,人物的服装造型则应相对复杂一点,以增加画面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