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一学就会(大字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指相对于那些绘画技巧而言的规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技法一样重要,是学识。本章向大家讲解关于写意画的理论知识。

什么是中国写意画

写意画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画法之一,俗称“粗笔”,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

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相传唐代王维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称他的画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一变勾斫之法”,创造了“水墨淡、笔意清润”的破墨山水。董其昌尊他为“文人画“之祖。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写花的枝叶蕊萼,然后略施淡彩,开创了徐体“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兴“四君子”画风,明代林良开“院体”写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浓墨浅色,陈白阳重写实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写意画进入全盛时期。经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发扬光大,如今写意画已是国画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画法。

明 徐渭 《墨牡丹》

明 徐渭 《菊竹图》

清 吴昌硕 《黄山古松图》

写意画主张神似。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

写意画多以墨来表现,如徐渭画墨牡丹,采用勾染、泼墨烘托的表现手法;元代吴镇论画有云:“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与夫评画者流,大有寥廓。”陈简斋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此真知画者也。”

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历代优秀的中国写意画家,对作品格调的追求各不相同,扬州八怪以“ 怪”名世,作画不拘常规,肆意涂写,并以一个“乱”字来表露他们的叛逆精神。郑板桥曾表白:“近代白丁(民道人)、清湘(石涛)或浑成或奇纵,皆脱古维新特立。近日禹鸿胪(之鼎)画竹,颇能乱,甚妙。乱之一字,甚当体任,甚当体任。”(《郑板桥集补遗》)金冬心画竹也是喜“乱”,曾言:“用焦墨竿大叶,叶叶皆乱。”写意画多以书法的笔法作画,同时写意画的用笔也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所以写意画家多半是书法家。如郑板桥擅长书法和绘画,相互参融,以画法作书,创隶书间于行楷之中的“六分半书”,又以书法的笔法作兰竹,风格明快劲峭。清人蒋士铨评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明 文征明 《冰姿倩影图》

中国写意画的特点

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明 文征明 《秋山图》

明 徐渭 《五月莲花图》

有关形神论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得最精辟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样,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表现物象的内在本质,即追求神韵。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作“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作“意象造型”。

历代的中国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做文章。在绘画的萌芽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能力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小写意画家则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大写意画家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泻,自然物象中的形只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可以不完全依附于客观物象的独立美感。在画家笔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细节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意象造型、以神写意的表现力达到了最高境界。

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论画六法》(唐代·张彦远)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要表现客观物象的基本结构和神韵,同时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也是缺之不可的。所以在写意画中,笔墨通过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称为“笔墨情趣”。

南宋 马远《春景山水》

从远古人类的结绳记事到以图记事,最终导致了文字的出现。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图画符号。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也有大量图画文字存在。这些图画文字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代发展,逐渐由图案化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书法艺术,因而以图画和文字为基础的中国绘画与书法自然有相同的起源。传统中国绘画是“以形写神”、“以貌取神”的意象造型观,追求的重点不在形也不在貌,而在神韵。因而中国绘画对于艺术意境的追求最具有东方的表现特色。而中国的书法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一些抽象的形来表达——笔画的变化、章法的布局、间距结构的变化。因此中国绘画和书法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

中国文人画家对笔墨的追求,讲究用笔用墨本身的独立审美,这与中国书法艺术重视用笔用墨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讲,中国绘画的用笔正是来源于书法用笔的灵感。这不仅对作品本身笔精墨妙的形式具有关键作用,而且可使笔法作为独立于物象之外的因素更增加其审美价值。以书入画,画家在运笔过程中的下意识表现,可以直接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拓宽了表现的领域,提升了画面基础元素的质量,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追求意境,缘物寄情

自元代以来,由于文人的介入,中国写意画一直把追求意境美放在首位,画家的文学修养直接反映到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成为中国写意画雅俗、优劣和文野之分,而且成为衡量画家艺术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意境是中国绘画的理想追求,它不但有赖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深入研究,而且有赖于画家主体情思的积极活动。王冕画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之高洁标榜自身之品格修养。郑板桥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没有画青蛙,只画了几只蝌蚪,但十里蛙声如在耳边响起。这些作品如果舍弃了诗化的意境,格调的高雅便不复存在了。

从古至今优秀的中国写意画家,尽管风格面貌各不相同,但取得的成就无不立足于作品格调的高雅。然而作品格调的追求,又是以意境为第一要素的,八大山人创造的寂寞荒寒的空间意境和孤独冷僻的艺术造型,与他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语言。中国写意画追求画外的意境创造,以诗入画的特色,正是其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取得了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效果,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经久不衰的精神之所在,也正是写意画最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偏重表现的特点。因此,中国写意画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了熠熠生辉的地位。

元 王冕 《墨梅图》

中国写意画的分类

所谓写意,即“以意写之”,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意”在随意、创意、意境。写意又分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

大写意:手法粗放而简练,以草书入画,不拘泥于形似,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在技巧上以书法线条配合垛笔,用简逸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对象,作画时注重用线的书法味和墨色的多变性,首重趣味。

小写意:相对于大写意而言,小写意略细腻一些,更倾向于以水墨画法写物象之实,上接元人墨花墨禽的传统。

兼工带写:在同一幅画面上,以不同的手法去表现,主体采用粗狂简练的写意手法,点缀部分使用工笔画法。

小写意

大写意

兼工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