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色彩的来源——光
“颜色”一词,乍一看似乎是个简单的概念,但不同的人对它的说法却大相径庭。对物理学家来说,颜色是由光的波长所决定的;对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来说,我们对颜色的感知,涉及眼睛和大脑的神经反应,并因我们的神经系统而受到种种限制;对博物学家来说,颜色不仅是一种美的东西,而且在大自然中还是一种关系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对社会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来说,颜色在绘画上的发展和作用,可以在艺术方面和技术方面进行追溯;至于画家,颜色所提供的,又是表达各种情感和难以名状的东西的一种工具,从而使艺术品的创造成为可能。
影视调色的主题就是色彩,而色彩的来源则是光。当我们每天睁开眼迎来晨曦的第一缕曙光,世界便不再一样。展现在我们眼中的是千姿百态的世界,焕发着多彩迷人的色彩。可以说,如果没有光,我们的世界只能是一片黑暗;也可以说,如果没有七色光,我们的世界可能会是另一番别样的色彩。电影自从发明之初就离不开光,我们通过眼睛去感受荧幕上的光影世界。为了更好地掌握影视色彩原理,更快更好地进行影视调色工作,就必须从色彩的来源——光开始进行认识。
1.1.1 光的本质
我们感知和认识色彩离不开三个条件:光、媒介和视觉。
首先,光是色彩的重要来源,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光是人们感知色彩的必要条件。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见物体的颜色;同样,在光线昏暗的暗室里,我们什么色彩也感觉不到。光是色彩的源泉,而色彩是光的表现。
光源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光源的种类繁多,形状千差万别,但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光色瞬息万变,不易稳定,如最大的自然光源太阳。人造光源有各种电光源和热辐射光源,如电灯光源等。
光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人们称之为物体色。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的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因此,反射光和折射光也是色彩的重要来源。
那么,作为色彩本质的光线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关于光的两大学说主要有牛顿的微粒学说,还有惠更斯的波动说。现代科学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光既是微粒,也是一种波。
按照波动学说的观点,光现象是一种电磁现象,光波就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辐射波。它从光源开始,如同沉石在水中引起的波纹那样,以每秒30万千米的高速在空中传播。光在整个电磁辐射波谱范围内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其波长从380nm到780nm。也可以说,只有能够引起人的视觉反应的那一部分电磁辐射波才叫作光,即可见光。
光的物理性质决定于振幅与波长两个因素。波长区别色相,振幅决定明暗。
与可见光波段相邻的光线,波长在400nm以下者,是紫外线,人的眼睛看不见,但它具有强烈的光化学作用。而与可见光长波段相邻的光线,波长在700nm以上者,被称为红外线,人的眼睛看不见,光化学性能弱,但具有很强的发热性能。红外线、紫外线等虽然我们肉眼看不见,但是能够对胶片的感光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说某个人有着强大的磁场,其背后有着神秘的光环,当然这只是语言上的抽象描述。但是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磁场,当光经过人物身边的时候,经过人体磁场的干涉,光线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虽然是微乎其微的,加上心理上的作用,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人物魅力所散发出的光芒。
熟识光的本质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艺术上的思考与创作。在影视色彩创作的不同方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艺术上的相似性与本质上的同源性。比如声音,声音的本质也是波,这样我们便很自然地想到了光和声音两者在艺术形式上的辩证统一与结合。
1.1.2 光的属性
由于光是色彩的重要来源,所以光的产生和特性也决定了色彩的性质。物理学通过对光的现象和光谱的研究来了解自然色彩的本质。这是因为光是色彩发生的原因,色彩只是对光敏感的结果,也就是说光具有显色性。
什么是光源的显色性?由于同一个颜色样品在不同的光源下可能使人眼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而在日光下物体显现的颜色是最准确的,因此,可以用日光标准,将白炽灯、荧光灯等人工光源与日光比较,显示同色能力的强弱叫作该人工光源的显色性。
光源色是影响物体颜色的重要因素。在影像的拍摄中,我们会非常在乎人物的肤色,保证人物肤色的正常是影视调色的重要工作之一。柔和的白光照射下的正常肤色,在夕阳照射下变为橙黄色,这就是光源色影响了固有色的现象。在影视摄影中,不同的光源色可用色温测试设备进行计量。
不同的光源色可以形成不同的色调气氛。掌握了这一特性,我们在进行影视调色这一工作时,需要先找到整个画面中的光源所在,根据不同环境下的光源色的性质来对影像进行判断与还原,进而根据影片的意图进行艺术上的创作。
光源色对物体颜色主要有以下影响。
第一,亮度的变化。
晴天和阴天的太阳光强度相差很大,会产生很大的色彩差异。人造光源比自然光源稳定,但也有亮度的变化。例如,白炽灯的亮度增大时,颜色趋于白;亮度减弱时,颜色趋于红。光源的亮度变化对物体颜色有直接的影响,物体的固有色在入射光亮度适中的时候表现最充分。太阳的强光会使固有色变浅,太暗则会使固有色变得灰暗乃至消失。
影像拍摄过程中对摄影机参数的设置不同导致了不同风格的影像色彩,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摄影机所获取的影像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色彩差异,所以影视调色首先是还原最真实的色彩。
在还原画面色彩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对影像做出科学的判断。影片的场景段落由无数个镜头组成,同样的人物在不同的镜头中光线不一样,那么所对应的人物的肤色就应该有所变化。在美国著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电影《无耻混蛋》中,同一个场景中的三个不同的镜头,人物的肤色处理就有所不同,其分别是在阳光下的镜头(图1.1.1)、背对阳光的镜头(图1.1.2)以及阴影下的镜头(图1.1.3)。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得出来,阳光下的镜头受到光源色的影响,呈现出了阳光般金黄色的肤色;随着亮度的减弱,在第二个镜头中人物的肤色已经趋于正常;第三幅图中则偏向了红色。运用后期调色软件,完全可以将人物的肤色调成相同的颜色,甚至是任何颜色,但是,一部好的作品永远需要更多的层次。
图1.1.1 《无耻混蛋》,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图1.1.2 《无耻混蛋》,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图1.1.3 《无耻混蛋》,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光源与观察者距离的变化,会使光源色发生改变。如白炽灯光,随着距离的推远,其颜色由黄逐渐向橙、橙红、红色变化。
同样,我们还是拿《无耻混蛋》中的镜头来做展示。在二人对话的镜头中,有两个镜头可以反映出这一特性。
画面中的光源就在桌子的中心,这是从天花板投射下来的天光。人物与光源的距离会影响人物的肤色,所以我们看到了偏黄色的皮肤(图1.1.4),但是镜头切换了几次之后,人物远离了画面中间的光源,这时候人物的肤色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红色(图1.1.5)。
图1.1.4 《无耻混蛋》,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图1.1.5 《无耻混蛋》,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第三,传播媒质的变化。
由于大气层厚度不断改变,太阳光的颜色也时刻在变化着。早晨与傍晚的太阳光由于要穿透较厚的大气层,产生中红和橙色光的散射,所以光源色为橙红色;而白天太阳光的散射比较均匀,透到地面的光源色为白色。物体表面的色彩与光源的光谱成分有极大的关系。由于照明的光源色往往是极复杂的,可能是单色光,也可能是复色光,光源的光谱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到物体的表面。消色物体在彩色光源的照射下,会呈现彩色。白色物体在红色光的照射下呈现红色,在红光和蓝光的同时照射下则呈现品红色。而彩色物体在特定光源照射下,会呈现消色。例如,在白色光下为绿色的物体,在暗室的红灯照射下就几乎成为黑色的了,这是因为绿色物体只反射绿光,而红灯中没有绿光的成分,物体表面在红光照射下不能发射出绿色的光来,红光又都被吸收了,所以显示出黑色。
光源色对物体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体的亮部。不同的光源色对物体色彩变化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大致以红光最强,白光次之,再次为绿、蓝、青、紫等。
在电影《杀死比尔》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骑的摩托车以及穿的衣服是纯黄色(图1.1.6),但是到了霓虹灯下之后(图1.1.7),受光源色对物体亮部的影响,黄色变得有些发红,人物的脸直接都是红色的了。人物打斗的场景中(图1.1.8),纯蓝色的光源,直接改变了所有的色彩,甚至黄色也没那么的明显了。
图1.1.6 《杀死比尔》,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图1.1.7 《杀死比尔》,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图1.1.8 《杀死比尔》,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第四,环境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
物体的固有色一般是不变的,但会受到周围邻近物体的颜色(环境色)的影响。环境色对物体色的影响在物体的暗部表现得比较明显。环境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取决于环境色的强弱、邻近物体与被视物体的距离、被视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和颜色等。一般来说,邻近物体与被视物体越近,被视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光线越强,则环境色对被视物体的颜色所施加的影响就越大;反之,物体受环境色的影响就越小。
在电影《无耻混蛋》电影院放映室的场景中,主人公穿着红色的裙子,光线的反射影响了她脸部阴影部分的肤色(图1.1.9)。
图1.1.9 《无耻混蛋》,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影视调色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对素材的亮部、暗部、中间调部分分别进行处理,众多调色软件中都会有相对应的调色面板(图1.1.10)。因此,掌握光源色、环境色、物体固有色构成影像色彩的规律对于影视调色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图1.1.10 DaVinci Resolve调色面板
1.1.3 光谱
当一束白光射到三棱镜上的时候,就会由于组成白光的各种光线的波长及折射率的不同被分解成清晰可见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图1.1.11)。光学上把这个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为光谱(图1.1.12),而把组成光线的不同波长的多种色光称为光谱成分,并把光谱成分作为光源光谱特性的标志。
图1.1.11 三棱镜对光的分解
图1.1.12 光谱
为了应用的方便,把波长为400~700nm的可见光分为三段:400~500nm为蓝光范围, 500~600nm为绿光范围,600~700nm为红光范围。并按照国际照明委员会的规定,把光谱中波长分别为435.8nm、546.1nm和700nm的蓝、绿、红光称为三原色光(图1.1.13)。实践也证明了通过三原色光的定比组合可以模拟自然界的各种色彩。
图1.1.13 三原色
光谱中的颜色是最纯净的,由于光的吸收与反射存在,无论人们的技术多发达,我们永远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还原出最纯净的色彩,我们只能无限地接近。
在电影摄制前期,往往在打板前拍摄一段含有色板的画面,以方便后期调色。色板是电影摄影中用以控制、检验色彩还原、亮暗层次质量的工具,由一系列彩色色块平板组合而成,其选取的色彩含有红色块、绿色块、蓝色块、黄色块、品红色块和青色块。还有的色板选取的是自然界景物中有代表性的色彩,包括人种的肤色、植物的色彩、蓝天、难以再现的色以及灰板等。色板的表面均匀,无光泽(图1.1.14)。将色板摄入画面,可以有效地用来判断摄像色彩的再现情况,为后期影视调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图1.1.14 校色卡
在法国著名导演戈达尔于1963年拍摄的影片《蔑视》中,影片以电影界为题材,围绕编剧波尔夫妇与电影制片人罗克修三人展开整个故事,描写现代人的心理冲突。其中一个展示影片拍摄过程的场景中就用到了色板(图1.1.15)。
图1.1.15 《蔑视》,戈达尔,法国
除了色板之外,电影摄影中还用到一种校色卡叫作灰板。灰板是用以控制、检验摄影曝光程度、影调、色彩模拟效果的标准工具,由黑、白以及不同反光率的中性灰平板依照一定顺序排列组合而成,代表能对波长400~700nm内各个波段的色光做出非选择性吸收的景物。一般为6块,反光率从3%~96%,相邻两级的反光率相差一倍,密度差为0.3±0.02。灰板的表面均匀,无光泽。此外,另有一大块反光率为18%的灰板代表中等亮度的景物,作为基准亮度。将6级灰板及18%灰板摄入画面,供洗印部门测量密度,通过对密度数据的分析和对灰板影像的观测,判断影像质量的优劣,如层次的多少、反差的高低以及彩色片对中性灰的再现特性等。
影视调色中,调色软件的调色面板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光谱设计的,有的设计成为圆环(图1.1.16),我们称之为颜色轮;有的设计为条状(图1.1.17),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更为直观地展示色彩的秘密,更好地让调色师进行创作。
图1.1.16 DaVinci Resolve调色面板
图1.1.17 DaVinci Resolve调色面板
小时候喜欢看电视的朋友,大都会记得过了晚上12点之后,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一幕(图1.1.18)。它的作用其实是测试电视的色彩,以防止出现色偏、色差。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其实这也是灰板和色板的组合。
图1.1.18 电视色彩测试
很多摄像机都有录制彩条的功能,几乎每一款剪辑软件都有彩条的功能。在电视台制作节目的时候,常常会在送播的视频的开始插入一段时间的彩条(图1.1.19)。根据不同的需要,彩条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校正监视器亮度、色度的显示标准。彩条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灰板与色板的组合。
图1.1.19 不同形式的彩条
1.1.4 色温
为了便于不同光谱成分光源之间的比较、选择,适用控制条件的调整及某些应用中的色度计算,通常用色温来标识照明光源的光谱特性。这种方法的由来是将绝对黑色的物体即完全辐射体(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能全部吸收落在它上面的辐射的黑体)从绝对零度开始加温,温度每升高1度称为1开氏度(用字母K表示)。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绝对黑体便辐射出可见光。其光谱成分及给人的感觉也会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人们就把绝对黑体辐射一定色光时的温度定为发射相同色光光源的色温。
作为光谱特性标志的色温,只与光源的光谱成分相联系,与光源的温度无关。随着色温的升高,发光体的颜色变化顺序是红—黄—白—蓝(图1.1.20)。
图1.1.20 色温
在影片的实际拍摄过程中,不但胶片与光源色温要进行平衡,往往拍摄现场由于条件限制,会出现两种以上的光源共同使用的状况。多光源照明条件下,往往要通过调整实现整体的色温的协调一致。有时候,摄影师则巧妙地利用光源色温的不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进入数字时代,往往不需要掌握复杂的各种型号的胶片,但是拍摄时仍要注意光源环境与摄影机的色温平衡。通常在更换了场景进行拍摄前要进行白平衡的校对,有时摄影师通过对白平衡的非正常设置(将非白色的物体设置为白色平衡),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奇幻的影像色彩。
在影视调色中,各种场景都离不开光源,我们需要根据光源的色温来调整影片的基调。首先确保影像的色温设置是正确的,若摄影师在拍摄途中忘记设置白平衡,那么调色师就要通过计算设置的色温的数值,来将失衡的画面色彩进行准确的还原,确保镜头之间、段落之间的色彩协调。
表1-1列出了常见的人工光源以及不同日光条件下的色温值,为前期拍摄及后期调色中影像的色温值提供了参考。
表1-1 不同光源的色温值
有时,有些鬼才导演通过对同一场景进行不同的色温处理,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天才导演戈达尔在《蔑视》中,将演员在床上谈情的场景分别进行了不同色温的处理,将一段连续的影像分别用高色温设置下拍摄到的偏红的影像、正常色温的影像、低色温设置下的偏蓝的影像进行分割,对于影像色彩通过改变色温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对影片前后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图1.1.21)。
图1.1.21 《蔑视》,戈达尔,法国
色温对于以胶片为介质进行彩色摄影的影响甚大。由于光源色温不同,所以胶片生产厂商便针对不同色温生产了针对不同色温条件下拍摄的彩色胶片,有日光型彩色片、灯光型彩色片之分。如果所选用的胶片与照明条件的光源色温不相符,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协调。如日光型彩色片的色彩平衡色温为5400K,灯光型彩色片为3200K。当照明光源色温与彩色胶片的平衡色温一致时,被摄对象的颜色得到正常还原;光源色温高于彩色胶片的平衡色温时,摄得画面的色调偏蓝;光源色温低于彩色胶片的平衡色温时,摄得画面的色调偏红。光源色温偏高、偏低都无助于彩色胶片对景物色彩的再现,因此,拍摄时必须使用校色温滤光片(降色温滤光片、升色温滤光片)对光源色温进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