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西游记》是佛陀教育的案例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在小的时候,父母就给我们讲各种故事,《小红帽》《孔融让梨》《小蝌蚪找妈妈》……等到了学校,老师又开始讲《雷锋》《邱少云》……等我们长大了,我发现所有的主义、宗教、思想都离不开故事这个载体,如《党史》《圣经》《论语》等。我们的人类历史也是由故事构成的:《山海经》《春秋》《战国策》《史记》等。当然,这都是正史。相比之下,民间的稗官野史更有趣,据说毛泽东就特别喜欢《聊斋志异》,他曾评价说:“《聊斋志异》是封建主义的一种温情主义。作者蒲松龄反对强迫婚姻、反对贪官污吏、主张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不能明讲,乃借鬼狐说教。作者写恋爱是很艺术的,鬼狐都会作诗……”
我们深度思考一下,编故事的人其实是借着虚拟的事件情境传递自己的一种观点或者期望。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故事背后的思想”。基于此,我们来看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西游记》,思考它背后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代,彼时佛教影响深远,信徒广布。佛教的根本是“诸法无我”,提出“芸芸众生皆可成佛”,所以要求“修持佛性”。实际上,西游记讲的是唐僧从人到佛的修炼过程。至于故事中师徒四人西行路上一路降妖伏魔,不过是在隐喻人的参悟境界提升,克服修行障碍,从“世俗人”成长为“解脱人”罢了。
1.《西游记》从来都是“一个人的故事”
唐僧(玄奘法师)——历史上确有其人,《西游记》故事的原型就是玄奘法师西行印度的经历。至于故事中的几个神通广大的徒弟都是吴承恩同学杜撰出来的,毕竟这是一本小说,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奇妙的神通和遭遇,才能让人“爱读”嘛!流传广了,“弘扬佛法”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现在看来,吴承恩同学对于唐僧师徒的角色关系设计堪称绝妙。
孙悟空,法号“悟空”,象征着唐僧的心,即本性。孙悟空喜欢表现、争强好胜这些都是人的心性表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明白地交代了孙悟空作为“心”这一象征意义。
因为“心猿意马”,所以玉帝封孙悟空当弼马温;因为“心比天高”,孙悟空才要大闹天宫,做齐天大圣;因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所以才能“心如磐石”,有了这样的“心”唐僧才能走到西天;因为“心明眼亮”,悟空炼出了火眼金睛,能认出妖魔的真面目。在这一点上,普通人是用眼睛“看”,不是用“心”,所以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唐僧的西行路其实是一个人修心的过程,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悟空在斩妖除魔的时候最卖力气却经常吃力不讨好了。西行取经,就是成佛的历程,对“心”的要求就一定很高,所以非要有紧箍咒才行,必要的话要能强制内心,最终达到“悟空”的境界。
猪八戒,法号“悟能”,象征着“情”。情有七种:喜、怒、哀、乐、爱、恶、欲。猪八戒的性格正是有着这许多特点,像憨厚、胆小、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贪吃贪睡、好进谗言等。这其中有他可爱的一面,也有他不思进取、荒淫污浊的一面。“猪”正好有这样的特性,甚至被认为是不净之物,所以天蓬元帅调戏了嫦娥之后便投了猪胎,恰恰符合“情”的特点。猪八戒一直和女色有关系,一出场就是高老庄招亲,后来在盘丝洞第一个被蜘蛛网(情丝)缠住。在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的时候,也只有猪八戒撞天婚,最后被珍珠篏锦汗衫儿吊了一夜。后来,八戒又着了象征着“色”的蝎子(色如蛇蝎)的道。西行路上被猪八戒打死的妖怪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玉面狐狸,一个是白面狐狸,都是和“情”“色”有关系。因为“情丝难断”,对于修行者唐僧来说,“情”最难放下,所以唐僧袒护八戒,是由于“色情未泯”。八戒能吃,做了个净坛使者,他也象征着五脏六腑中的胃,能吃才有力量,所以是“悟能”。
沙僧,法号“悟净”,象征着“唐僧的肉身”。修行人对肉身的要求就是“净”,因为沙僧五行为土,什么土最干净呢?当然是沙子,于是沙僧出自流沙河。肉身来源于泥土,这一点似乎也可以关联到女娲用泥土造人的传说。西游记中沙僧很少讲话,因为身体嘛,挑担子就行了。唐僧这个十世修行的好人,前九世往西天取经路过流沙河时,都被沙僧吃了,于是沙僧就象征唐僧的肉身。
白龙马,象征着“唐僧的意”。所谓“心猿意马”,是说“心猿”在,则“意马收缰”。白龙马一路上大都是默默地驮着唐僧,也说明了坚强的意志支撑是成功的根本。在波月洞奎木郎下界为妖时,白龙马作为师弟提醒八戒请大师兄前来除妖,这一回叫“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可见心和意的关系多么密切,成语“心意相通”可以算是最好的注解了。
按照五行学说结合电视剧中的形象,也能看到这种关系(见图1-1):唐僧属火,身披锦襕袈裟;孙悟空属金,穿金黄僧衣,手持金箍棒;猪八戒属木,青蓝皂袍;沙僧属土,身披土色皂袍;白龙马属水,所以是白色。

图1-1 五行学说
到这里,相信大家就清楚了,《西游记》并非是一个团队攻坚克险的历程,而是在讲一个人的“修心”之旅,团队成员不过是一个人不同方面的象征。
《西游记》的故事流传广泛、脍炙人口,这是一个“好故事”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从“讲故事”的角度看,《西游记》雅俗共赏,普通人看到的是新奇、壮阔的漫漫旅途,妖魔鬼怪的纷至沓来,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想象和对各种“神通”的向往;对于研究者来说,西游记的内在佛理构思巧妙、浑然天成,用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象征人性的不同侧面,用不同人物遇到的各种磨难来隐喻佛法观念,是深入浅出地阐释“深奥义理”的绝佳手法。
2.《西游记》场景冲突的教学目标
佛家讲九九归真,于是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他经历的每一个磨难都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看破了这些才能够接近“成佛的境界”。
唐僧踏上西行路,第一个危难就是一只老虎,眼看老虎就扑过来时,被猎户射杀。这个老虎象征着困难,而困难是可以战胜的,但还是把唐僧吓了个半死,因为老虎是别人杀死的,不是自己,这个害怕没有消除,从此困难就变成了恐惧,后来收服孙悟空后又遇到一次,被悟空打死并做成虎皮裙,就是心克服了恐惧。自此后,老虎见到悟空就跑,说明一旦你克服某个困难后就会产生一种力量。还记得中国曾经有一个节目《赢在中国》火遍全国吗?其中有一个选手团队赢得了一千万的风险投资,当时投资人发言说我投资的不是你的项目而是你这个团队,因为这个团队曾经作出两个上市公司。这不正是“虎皮裙效应”吗?
唐僧师徒曾经遇到六个盗匪,盗匪的名字很特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这正是佛学里面提到的“六贼”,即人对外界的六种感知:眼看、耳听、鼻嗅、舌尝、身体的触觉、意识的思考。眼看了美色让人心喜,耳听了批评让人心怒,鼻子闻到了香味产生眷恋,舌头尝到美味让人思念,胡思乱想会产生欲望,对衣食和舒适的在意让人容易担忧。“六贼”代表了外界对人内心的侵袭:如果贪图感官的享受,就会让人懈怠,逐渐迷失在外面世界的感受里,而忘了内心真正的理想。这也是唐僧修行面临的阻碍——抵御“六贼”的诱惑,控制杂念,不受外界的干扰,打杀“六贼”,就势在必然了。这正迎合了第十四回的标题“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西游记》的最经典桥段就是“三打白骨精”。你看那白骨夫人变换了三种不同的容貌,来欺骗人们上当,说明不能只看外表,要用心来看;白骨精睡着了就变成一副白骨,说明了她丑恶的本质;她能变换不同容貌,说明丑恶总是被掩饰起来的,所以用眼睛很难分辨,要用心看,悟空是“心”所以每次都能看到真相。
及至后来“真假猴王”,两个悟空是无法分出胜负的,为什么?因为人的“二心”:真心向佛的悟空击败了不真心向佛的假悟空,其实是自己的两种意志的互斗。书中很明确地说到这一难是由师徒四人的心魔所生:孙悟空的“神狂之心”,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猪八戒、沙僧不肯说情的“嫉妒之心”,师徒师兄弟之间的“猜忌之心”。生出了“二心”,就必须除掉第二颗心,只有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假孙悟空被打死了,师徒几人才得以继续上路。现在我们将以上章节内容及其案例教学的设计汇总在此,供大家参阅。

我们在这里不必把西游记上的所有磨难都列举出来,但所有的磨难都是指代修行中的障碍,而这些障碍都是来自于人的内心,所以有“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之说。也就是说,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是人的内心产生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地读懂了《西游记》的内在含义。
在这里,如果我们把吴承恩当做是一个教师,那很明显《西游记》是吴老师宣传佛教理念、传递佛学思想的绝佳教学素材,这个做法完全符合世界上最顶尖的哈佛商学院倡导并引为自豪的案例教学法——《西游记》的故事就是教学案例。这个案例构思巧妙,人物饱满,可读性强,案例情境设计符合教学要求,每一个冲突场景都有对应的知识点,都能紧扣教学目标(一心向佛)和要说明的知识点(克服某修行障碍)。猎奇的人能通过精彩的故事演绎满足其好奇心,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法倡导的精神主旨——修行到解脱境界需要不断修持;钻研的人则通过对故事的深刻思考得到更深层次的佛法义理,意识到修持过程中需要克服哪些障碍。一个好的案例应具备“浅读有趣,深究有料”的特质,毫无疑问《西游记》做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