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五年前,我第一参加高校EMBA案例教学研讨会的时候,很多参会的教授都很奇怪,说你是企业里的人怎么会参加我们这样的纯学术会议。我的回答是,我对案例教学很感兴趣并且希望能够把这个教学方法应用到企业教学中。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在各地办培训班、沙龙推广案例教学,值得欣喜的是很多企业产生了兴趣并已经开始探索。虽然一些企业的学习部门邀约我进行培训指导,但我想这还不是普及案例教学的好办法。把我们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共享出来,让其他人少走弯路,才是我的责任,于是写书的念头就愈发强烈。在我看来,书籍是能够传播系统思想的最有效途径,这也是那些渴望掌握案例教学方法的人们需要的。
虽然案例教学在美国商学院已经属于传统教学方法,但对我们本土企业而言还是一个新事物——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指导企业运用案例教学的著作。鉴于本土企业起步较晚,企业培训工作也不过近十年才逐渐被重视起来。经历了知识的饥渴期后,企业开始注意学习效率和效果,于是各种学习技术开始大行其道。很多企业曾向我征询意见,我的回复是:不要管那些层出不穷的新理论,组织学习的本质是不变的。企业只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源(知识、服务)?适合什么样的学习形式?
如何让知识供应商了解我们企业的特征和要求?
如何与供应商共同产出商业成果并服务于组织绩效?
对企业而言,学习组织部门的专业度和学习能力是决定组织学习水平的根本。站在组织学习发展和管理顾问的角度上,我认为,企业的学习部门恰恰是最应该学习的。
案例教学作为已经取得巨大成果的教学理论,绝对不应该像其他许多方法那样只是短期的流行风潮。任何好的做法都要经历“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过程。只有那些坚持实践并不断反思的人才能从中受惠。
尽管本书很多评述和结论都是针对组织学习方法的,但我不希望它是一本高度理论化的书。这是一本指导手册,适用于那些想了解案例教学方法并有意愿应用于实践的人。同时本书也适用于企业高管阅读,这将使他们知道如何规划组织学习并能将学习收益最大化。
本书的第一个用意就是要企业人士能“通过现象看本质”,那些仅在字面意义上理解案例教学、没经过认真思考就言必称案例的,其结果只是伤害了员工的学习热情、错过了组织引进新方法的时间窗口。案例教学绝不是讲几个故事,分析一下故事发生原因和带来的启示,而是要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透过案例编排和教学设计来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的。在这里我要提一下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讲的一个故事:
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待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炫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我在这里引用就是要提示读者,我们在教学中研究的案例就是那些投射到墙上的影子,形成影子的物体是案例中的事物本身,火堆是案例发生的环境,长长的通道是案例分析与研究的方法,外部的世界是我们透过案例得到的感悟和启迪,太阳则是指导我们保持敏锐的眼光和透彻思想的原则。
本书的第二个用意是让那些倡导新方法的变革者了解,在推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如何实施案例教学。以我的经验来看,学习革新有以下三个影响因素。
首先是“技术决定论”。很多人因为文化惯性,对西方舶来或跨国公司提出的新方法盲目崇拜,无视其发挥效能的各种前提条件。在企业竞争激烈和个人急切想要成功的压力条件下,他们预设一个好技术能够无条件地适合所有的组织,并产生与“那些大公司”同样的效能。这种预设会使那些推进者认为,只要大幅度地快速移植某种被认为良好的特定的技术方法,就可以使自己的组织摆脱低效学习,实现绩效提升。持有该思想的人危机感越是强烈,他们引进新技术的要求与渴望就越强烈,其革新的态度也就越激进。
其次是组织面临的压力。领导者对企业的竞争和成长压力感受最迫切,在大环境急剧变化的时候,他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积极主动地推进变革;另一方面,身处动荡环境和新资讯的冲击中,知识精英更加渴望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最后是推行新举措的“试新综合征”。人们在新概念的憧憬下怀着高期望,兴致勃勃地来学习,却发现新方法难以适应,于是开始懈怠和抱怨,这让推进者感到“变革之难”,于是激发了更强烈的举措。
任何一种方法都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让人们“乐于接受”,在这一点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高境界。这就如同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一样,案例教学的推进需要教学者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互动”学习本质;(2)具备丰富的业务和教学经验,才能真正让案例教学成为提高企业学习成效的“点金棒”。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青蛙蹲在河里的一根原木上,由于河里到处是鳄鱼,这只青蛙不知道怎样才能安全过河。突然它抬头看见一只猫头鹰在附近的树枝上,于是它说:聪明的猫头鹰,请你告诉我怎样才能过这条河而不被鳄鱼吃掉呢?猫头鹰回答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尽力拍动你的翅膀就行了。那样你就能飞了,可以飞过这条河,鳄鱼也吃不到你了。青蛙听了后照做了。它在落水被鳄鱼吃掉之前,问猫头鹰:你,你为什么要建议我这么做?我就要没命了!猫头鹰回答道:对不起,从理论上讲我说的话是可以的,但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不是我的强项。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人不擅长把设想和行动统一起来,若以具体的行动来矫正观点将付出巨大代价。任何观点的提出都应该考虑人们实现这些观点的能力和条件。要想真正运用案例教学法并使之创造相应的价值,必须在采取行动的同时也理解理论。本书旨在帮助人们掌握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全书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就是要让读者知道,一个精彩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价值。好故事不仅引人入胜、流传甚广,还可以具有深刻的意义,能够给人启发和指导。案例教学是以故事的形式来传递思想的,而好故事的“代入感”更强,书中开篇就站在教学的高度解读了故事中的经典之作。然后,你会发现《西游记》其实是一个最佳的教学案例。企业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组织绩效,因为目标明确,所以追求高效。一味地灌输式教学对有阅历、有思想的成年人难有成效。但进入案例场景,发表观点相互探讨却大受欢迎。于是讲好故事、做好案例成为企业教学的必备技能。当那些真实的经历被提炼、总结、形成案例后,就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业务指导的最佳素材。
第二章,讲述的是如何进行企业案例的开发与撰写,这一点也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实际上案例开发与教师辅导学生写作文很接近。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方法,人们把作文分成了议论文、叙事文、散文等文体,并总结了各自的逻辑模式。在这章,我们总结了案例写作的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案例开发的“傻瓜式”工具和模版。
第三章,提炼出了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真正意义上,案例教学的重点恰是“教学”而非案例。在该章节,独创性地提出了“双轨教学”思想,提炼了“四疑四学”教学模式,依托于此,教学活动就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主义”进化为“有章可循”的“唯物主义”,在本章节为读者提供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执行工具,通过这些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
第四章,案例教学的真正价值是提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学习者真正的收获不是根据案例情境采取最佳决策,而是掌握处理同类事件的分析方法、判断原则和内在价值体系的建立。案例作为有质感的精神文化的载体,价值体系建设就不再是一些空洞的概念和口号。
本书的第三个用意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案例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习者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而最佳的学习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内心已有经验的更新。正所谓“不破不立”,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内在经验的重构,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自我的否定和升华。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本书对读者的意义,我想说这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指导手册,在这里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本书就是你领会案例教学神奇魅力的“捷径”。学习是奇妙的,我们虽未见面,但在这里心意相通,不是吗?来吧,我们一起去发掘学习的快乐。
孙春岭
2017/2/3于海南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