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现代物流

在人类社会商品交易过程中,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商品实体转移的物流活动必然会发生。由于物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物流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世界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及物流研究专家对物流概念给出了各种定义。

2.1.1 物流概念的演变

1.物流的发展历程

物流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经历了由传统意义上的实物分销(Physical Distribution, PD)到目前的现代物流(Logistics)的转变过程。

1)PD时代

1915年,美国学者阿·奇萧(Arch W.Shaw)在《市场营销中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了PD(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营销专家克拉克(Fred E.Clark)在研究市场营销问题时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泛指一切与产品销售有关的实物配送活动(输出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PD的概念进行阐述:“PD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于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随着物流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从企业内部领域扩展到外部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物流管理开始注重外部(分销商、顾客、供应商及第三方构成的多维、复杂、立体)关系的研究,强调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回收等整个物资流通全过程的管理。1963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成立,当时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Council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当时,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认为:“PD是把完成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一切活动,有时也包括从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

2)Logistics时代

Logistics是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用语,其含义是对军需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分发进行统收安排和全面管理。

一般认为,现代物流Logistics的最初定义源于二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后勤保障。当时的物流是作为军事科学的一个分支,即从事采办、保障和运输军事物资、人员及设备的活动,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将正确数量的人力、食品、武器、弹药,运送至精确的地点,在战斗中供应前线。

二战之后,军事上的“后勤”一词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涵盖了整个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包括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因此,在欧美国家中一般所指的Logistics比PD的内涵更为广泛,PD一般仅指销售物流。

20世纪50 、6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1956年,日本代表团到美国考察,首次接触到物流概念,1958年撰写了“劳动生产率报告33号”,发表在《流通技术》杂志上,第一次提及Physical Distribution,到1964年正式翻译为“物的流通”。日本著名学者、被称为物流之父的平原直采用“物流”代替“物的流通”。德国的R·尤尼曼曾经对此作出比较完整的定义:“物流学是研究对系统(企业/ 地区/ 国家/ 国际)的物料流及其有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与管理的科学理论。”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将学会名称中的“Physical Distribution(PD)”更换为“Logistics”,并重新对Logistics进行了定义:“物流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对原材料、在制品及相关信息从产生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从此,Logistics逐渐取代PD,成为现代物流和物流科学的代名词。这是物流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那么,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两者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其主要不同在于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这是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型的制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产任务,包给其他专业性制造商,自己只是对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生产系统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物流、商流和生产三个方面连接在了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至此,Logistics的外延更为广泛。

3)供应链时代

从Physical Distribution到Logistics,物流概念逐步完善起来,Logistics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物资流通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原先那种分割式的物资流通模式,逐步要求形成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Logistical Management System)。

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又在对Logistics的定义中增加了“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的内容,从而使物流管理上升到供应链管理的新高度。此时,美国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这不仅把物流纳入了企业间互动协作关系的管理范畴,而且要求企业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考虑自身的物流运作。即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客户,还要考虑自己的供应商;不仅要考虑到客户的客户,还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不仅要致力于降低某项具体物流作业的成本,还要考虑使供应链运作的总成本最低。这一定义反映了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美国物流界对物流的认识更加深入,强调“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并从“反向物流”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给物流(Logistics)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有效流动和存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Logistics is that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that plans, implements, and controls the efficient, effective forward and reverse flow and storage of goods, service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point of origin and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meet customers' requirements.)

2005年,有40多年历史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标志着全球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共有4个分支——商业物流、军事物流、事件物流和服务物流。

关于物流定义的描述,如表2.1所示。

表2.1 关于物流定义的描述

2.物流概念引入中国

1980年,中国从日本引进了物流概念,日文“物流”一词非常符合汉语的直观性描述习惯。一般认为,物流概念引入中国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从日本和欧美市场营销理论引入,开始接触物流(PD)的概念,尽管当时在中国还尚未形成“物流”的概念,但类似物流的行业是客观存在的。如同中国的“储运”业与国外的“物流”业很相似一样,只是限于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尚未形成。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一方面由于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将现代物流(Logistics)的理念传播到中国;另一方面大量“三资”企业的生产和制造活动开始本地化,对现代物流(Logistics)产生了需求。于是,一批传统储运企业开始向开展综合物流业务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第三阶段,20世纪末至今。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技术和管理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市场环境基本具备,现代物流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006年,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由此可见,物流是一切物质资料的实体流动过程,在流通过程中创造价值,以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物流的本质是服务。

要准确理解物流的定义,必须把握如下几点内容:

第一,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物”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流”是指“物”的物理性运动。物流既可用于流通领域,又可用于生产领域。

第二,物流并不是“物”和“流”的简单组合,而是特指将所需要的物品,在需要的时间内送到需要场所的运动。这种运动,主要目的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

第三,物流是物品由供应地流向接收地的流动,是一种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不属于经济活动的物质实体流动,也不属于物流的范畴。

第四,物流具有普遍性。社会经济中所有物品的物质实体,无论它处在运动状态(搬运、运输)、静止状态(存储、储存),还是处在静动状态(加工、装卸、包装、检验),都是处在物流状态。因为它们或者是使物品发生空间位置变动,或者是使物品发生时间位置变动,或者是使物品发生形状性质变动。可见,有物品,就必定会有物流。而物质是不灭的,因此物流也是普遍存在的。

2.1.2 物流活动的构成

物流活动由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项工作构成。上述构成也常被称为物流活动的七要素,如图2.1所示。

图2.1 物流活动的七要素

1.包装

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是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GB/T 18354—2006)。

包装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制品、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包装大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包装,或称为运输包装、大包装;另一类是商业包装,或称为销售包装、小包装。工业包装属于物流的范围。它是为了便于物资的运输、储存,提高装卸效率、装载率而进行的。商业包装是把商品分装成方便顾客购买和易于消费的商品单位,其目的是向消费者显示出商品的内容。

2.装卸、搬运

装卸是指“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载入或卸出运输工具的作业过程”(GB/T 18354—2006)。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空间移动的作业过程”(GB/T 18354—2006)。

装卸、搬运是物流各个作业环节连接成一体的接口,是运输、储存、包装等物流作业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装卸活动包括物资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中进行衔接的各种机械或人工装卸活动。在全部物流活动中,只有装卸伴随物流活动的始终。运输和储存的两端作业是离不开装卸的,其内容包括物品的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等。尽管装卸和搬运本身不创造价值,但会影响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装卸搬运工具、设施、设备如何,将影响搬运装卸效率和商品流转时间,影响物流成本和整个物流过程的质量。

3.运输

运输是指“用专业运输设备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GB/T 18354—2006)。

运输是物流各环节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物流的关键。运输将物品进行空间的移动,物流部门依靠运输克服生产地与需要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用。运输方式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船舶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通过运输,送至消费者那里进行消费,等于该产品没有被利用,因而也就没有产生使用价值。没有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生产就失去了意义。

4.储存

储存是“保护、管理、储藏物品”(GB/T 18354—2006)。

储存也称为保管,是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距离而形成的。产品离开生产线后到最终消费之前,一般都要有一个存放、保养、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也是克服季节性、时间性间隔,创造时间效益的活动。储存是物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是物流的另一个中心环节。储存和运输称为物流活动的“两大支柱”。

5.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根据顾客的需要,在流通过程中对产品实施的简单加工作业活动(如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的总称”(GB/T 18354—2006)。

流通加工是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一种增值活动,属于一种产品的初加工,是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一种形式,是使物品发生物理性变化(如大小、形状、数量等变化)的物流方式。流通加工与生产领域的制造活动的区别是:后者改变加工对象的基本形态和功能,是一种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活动;而流通加工不改变商品的基本形态和功能,只是完善商品的使用功能,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流通加工可以促进物流的效率化和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6.配送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GB/T 18354—2006)。

配送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物流活动。配送由配送中心为始点,而配送中心本身具备储存的功能。分货和配货工作是为满足用户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必要的情况下要对货物进行流通加工。配送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运输,这也是人们把面向城市内和区域范围内的运输称为“配送”的原因。

7.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GB/T 18354—2006)。

物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运输数量和品种,库存数量和品种,装卸质量和速度,包装形态和破损率等信息都是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信息。物流信息是连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各环节的纽带,是物流活动顺畅进行的保障,是物流活动取得高效益的前提,是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依据。

2.1.3 物流的分类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基本要素相同,但由于物流空间范围、物流作用、物流组织者、物流系统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

1.按空间范围划分

(1)区域物流(Regional Logistics)。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地理位置发生的物流过程。如按行政区域可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等;按所处地理位置可划分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此类物流活动,以单一的物流服务方式或几种服务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为主。区域物流所形成的物流系统,如大型物流中心,对于提高该地区企业活动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障当地居民生活福利、稳定物价等具有很大作用。

(2)国内物流(National Logistics)。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境内发生的物流活动,以单一的物流服务方式或几种服务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为主。国内物流研究重点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如铁路、公路、航空及大型物资集散基地等),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物流技术装备、器具的标准化,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引进等。

(3)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是指国与国之间、洲际之间开展的物流活动,包括多国之间或多洲之间开展的物流活动,既有单一的物流服务又有综合的物流服务。它是国际贸易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货物从一国到另一国的空间转移。国际物流是伴随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分工合作而产生的。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企业经济活动范围遍布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进程随之加快,国际物流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2.按作用划分

(1)供应物流(Supply Logistics)。是指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即物资生产者、持有者至使用者之间的物流活动。

(2)生产物流(Production Logistics)。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它是制造产品的工厂、企业所特有的,与生产流程同步,从企业仓库或企业入口开始,进入生产线的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环节流动,在物流的过程中,原材料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余料、废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如果生产物流中断,生产过程也将随之停顿。

(3)销售物流(Distribution Logistics)。是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在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对生产企业而言,它是售出产品时的物流;对流通企业而言,它是从卖方角度出发的交易活动中的物流。销售物流活动带有很强的服务性,它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活动来实现销售的。

(4)回收物流(Returned Logistics)。是指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货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的过程。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经常会产生因为质量、时间等原因形成的不合格产品,这部分商品往往造成返修和退货,在实际中还有一些要回收并加以利用的材料(如作为包装容器的纸箱、塑料筐、酒瓶,建筑行业的脚手架、钢模板等),这些都是形成回收物流的原因。

(5)废弃物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收集、分类、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物流的分类如图2.2所示。

图2.2 物流的分类

3.按组织者划分

(1)自营物流(Self-support Logistics)。是指生产企业或货主企业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自己提供人工、机械设备和场所,安排全部物流计划,亲自从事整个货物流程的物流活动。

(2)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3PL)。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的价格向物流需求者提供的,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3)第四方物流(Forth-party Logistics,4PL)。是指建立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对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技术等物流资源作进一步整合,为用户提供全面意义上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一种更高级的物流模式。它通过特定物流集成商负责制定全面的供应链策划方案,统一组织和选择满足用户需求的合作团队(包括分包商),利用整个团队来控制和管理用户公司的点式供应链物流。

4.按系统性质划分

(1)企业物流(Enterprise Logistics)。又称为小物流或微观物流,是指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它是从企业或消费者角度出发的物流,主要解决具体的物流问题,即主要解决制造商、流通业者、运输企业等在企业经营中的物流操作问题,也包括解决将不同的商品送到不同的消费者手中的问题。如一个制造企业要购进原材料,经过若干道工序的加工、装配,形成产品销售出去,物流企业要按照顾客要求将货物输送到指定地点。

(2)行业物流(Industrial Logistics)。是指在一个行业内发生的物流活动。包括行业物流的系统化,各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物流路径及物流成本在其商品价格中所占比例等问题。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但是在物流大领域中他们常常相互合作,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行业内部可以合作: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行共同配送;建立新、旧物流设备及零部件共同流通中心;建立物流技术中心,共同培训物流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等。行业物流系统化能使参与的各物流企业都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又为全社会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3)社会物流(External Logistics)。又称为大物流或宏观物流,是指流通领域中所发生的物流。它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从全社会的整体角度讨论物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运输结构、流通结构、物流政策、产业物流布局等。宏观物流是超越一家一户的,是以一个社会范畴、面向全社会为目的的物流。宏观物流的流通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渠道是否畅通是关键。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手段,保证高效、节约、低成本运行,这样可给物流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4 现代物流及其特征

1.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

随着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日益普及,传统物流在不断向现代化意义上的物流转变,其主要内涵包括运输的合理化、仓储的自动化、包装的标准化、装卸的机械化、加工配送的一体化和信息管理的网络化等。

1)传统物流

传统物流的作用领域以商品的销售作为主要对象,具体完成将生产的商品送交消费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活动,包括公司内部原材料的接收和储存,产成品的接收和储存,工厂或物流中心的运输等。

2)现代物流

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物流进入了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其标志是物流活动领域中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服务功能和物流组织上的差异。一般传统物流服务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单一环节的管理,因此不具备控制整个供应链的功能;而现代物流强调的是对供应链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强调物流功能的整合和系统优化。

第二,物流服务模式的差异。传统物流服务模式,只提供简单的位移,与客户的关系是建立短期合约,以价格竞争和标准服务赢得客户;而现代物流服务模式,提供增值服务,与客户通常是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通常以降低成本、提供增值和定制物流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三,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无外部整合系统,有限的或没有EDI联系,更没有卫星跟踪系统;而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系统,广泛运用EDI及卫星跟踪系统。

第四,物流企业管理差异。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企业通常采用分散的、传统的、人工的管理,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而现代物流企业实施标准化服务,采用的是现代化、信息化、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管理,强调构建全球服务网络。

现代物流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概念,包含了产品寿命周期的整个物理性位移的全过程,使传统物流向生产、流通及消费全过程延伸,并且添加了新的物流内涵。现代物流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从采购物流到生产物流到销售物流直至消费终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如表2.2所示。

表2.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2.现代物流的特征

1)现代化

现代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系统运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通信、射频识别装置(RFID)、机器人,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

2)市场化

现代物流是市场化的产物,也是市场化高度发达的标志。现代物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任务,都以“服务—成本”的最佳配合为总目标,谁能提供最佳的“服务—成本”组合,就找谁服务。国际上既有大量自营物流相当出色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例子,也有大量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例子。比较而言,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已经占到主流,即使是非社会化、非专业化的物流组织也都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

3)专业化

社会分工导致了专业化,物流专业化本身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企业中,物流管理作为企业一个专业部门独立地存在着并承担专门的职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的增加,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可能从企业中游离出去成为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在社会经济领域中,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出现,提供着各种不同的物流服务,并进一步演变成为服务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专业化的物流实现了货物运输的社会化分工,缩短了供应链,可以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和库存,提高物流效率,在宏观上可以更加优化地配置社会资源,充分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4)网络化

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现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分散的物流单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5)系统化

现代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物流活动与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6)电子化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过程的可视性明显增加,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