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Part Ⅰ
2005年4月,狂乱的季节。台湾高雄的高中、初中、小学,校园里陆续出事。当校园里出现死亡创伤时,随着手机铃声的响起,我就开始奔波于校园之间。从学生或老师个别心理治疗,案主家属的家族治疗,案主班级的班级治疗,案主亲密友人的团体治疗,目击者团体治疗,年级团体治疗,至全校团体治疗,以及全校生命教育方案的导入……,直到了5月底,才完成了所有的治疗作业。而我,开始结集成书。
身为一名临床心理治疗师,身为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的我,我很清楚地知道:自杀案件发生在家庭或小区时,不论媒体报道得多凶,影响还是有限;可是,自杀案件发生在校园时,它的杀伤力却巨大无比,它造成的间接创伤,幅员之大、波及之广,真是令人惊吓。尤其是老师出现死亡创伤事件,更像原子弹一样,每个学生几乎都难以幸免。
发展出本土自杀防治理论与技术的我,清楚地知道——因为许多人的死亡,许多人的创伤,许多孩子的苦痛与惊恐,才有机会发展出这些技术。不论是台湾自杀防治协会天使专线上的个案,治疗室的个案或校园的个案……,我有机会和他们同生共死,一同喜乐共同患难,才能在众多苦难的生命中,摸索到出生入死的奥秘,才能抚触到心灵深处最轻微的颤栗!
朝向死亡的创伤反应模型,可能是这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我几乎可以在每个字里行间,看到每个个案所造成的生死愁苦与血肉模糊的泪水。校园死亡创伤案件的处遇模型,更是无数孩子的呓言梦语和恐慌失措的挣扎。因为这本书,我更懂得尊重知识。其实,整本书写了什么并不重要,只盼看书的你,伸出手,伸入书页中,摸到我砰然而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