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低调处世: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低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最好认识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

一个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无论是估计过高还是估计过低,都是有害于自身发展的。对自己估计过高的人,一般来说往往自尊心过强。自尊心本来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激发人的进取精神,自觉维护应有的荣誉和人格。但是,自尊心太强,则会衍变成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坏毛病。这种人的表现就是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永远觉得别人比自己差,老子天下第一。而一旦出现别人超过自己的情况时,他就会很生气,容易产生嫉妒。只要是别人幸福,他就认为是自己的不幸,而一旦自己不幸,他就会认为是别人妨碍了他,在他看来,他永远应该是最幸福的,最优秀的,任何人都不能比他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就会觉得不快。这样的人是无法适应环境的,他总是处于沮丧、牢骚满腹的状态,这种人说是一种变态,也不为过。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在早年的时候十分自负。有一天,一个朋友劝告他说:“富兰克林,像你这样是不行的,当别人与你的意见不同时,你总是表现得自以为是。这样会使人觉得难堪,以致别人不会听你的意见。如果你总是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别人就会对你无话可讲了。你以这种态度来和别人交往,不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这样对你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好处。你从别人那儿根本学不到一点儿东西,但是实际上你现在所知道的却很有限。”

这番话使富兰克林受到了极大打击,也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之后,他决心抛弃自己的骄傲,重新认识自己。后来,他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许多人都喜欢他。他不仅为当代人做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工作,而且对后代也有很大的影响。

低调的人之所以低调,其实来自于他对自己一种正确的认识。他的低调,决定了他的冷静。在低调者看来,骄傲是很荒谬的事情,因为无论自己过去做了什么事情,都不重要,自己将要做的事,比已经做了的事总是要重要得多。过去的价值,仅仅就在于它能帮助自己将来做什么。所以,低调者永远不会傲慢、自负,因为他没有傲慢和自负的理由。他总是很谨慎地看待自己的成就和能力,他总是可以事先预计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总是明白,自己取得的成功,其中有多少成分是属于自己的,有多少成分来自于别人的帮助,来自于运气。他知道,自己的成功,离不开这一切外在的条件,自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所以,他不会把自己无限地夸大。

同时,低调者也不会对自己估计过低。对自己估计过低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我们总是赞扬谦虚和谨慎,赞扬虚怀若谷。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谦虚和谨慎与自卑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一种美德,后者则是一种心理扭曲。前者会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因为承认自己的不足,就更容易走向勤奋,更加努力。后者却是在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不行,担心的事情太多了:长得矮、太胖或太瘦,自己不健康,担心患癌症;在工作上甘居中游、下游,没有进取心,没有信心。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碌碌无为。

低调者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认识。一方面,低调者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不会盲目地去做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同时,低调者又已经成功地摆脱了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他对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因此,最终他也一定能成功。

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低调者首先强调的就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许多人考虑的更多的是“我想干什么”而很少认真仔细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客观地考虑目前“我能干什么”等,所以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误区。陷入误区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一方面,由于自己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他总是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因为要求过高,所以更容易导致失败,而这种失败又会加剧自身认识的错误,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误区中越陷越深。

低调的人对自己有什么能力有明确的认识,就可以在抉择中找到自己最合适的点。他制定的目标永远是最合适自己的,不仅仅是适合自己的能力,而且是适合当时的条件,所以很容易取得成功。这样会更加加深他对自己的认识,一切就走入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低调是强者最好的外衣

一个人究竟强不强,不是看你有多么出名、多么有权有势,而是看你有没有真正让自己强起来的坚实基础和本事。真正有本事的人讲究运筹帷幄,厚积薄发,修于内而成于外,这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成功。

真正能取得大作为的人,从来不与人争名夺利,而是默默无闻地干实事,将名利置之度外,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只有那些利欲心极重,又迫不及待想成功的人才会去沽名钓誉。极尽张扬之能事,虚妄于花拳秀腿,玩弄花招,得一时之逞,到最后经不起大风大浪的折腾,船倒帆折,一败涂地。

圣人早就告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太出风头,就会遭至打击;一个人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遭到挑剔和批评。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同情弱者,却敌视比自己强的人,能够认同踏踏实实的做事,却讨厌那些张扬跋扈的人,所以后者的人际关系更为紧张,处世更为外露,自然招致他人的反感情绪,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谦虚谨慎,低调做人,千万不要狂妄自大,过度张扬。

一个真正的强者总是莫测高深,不显山不露水,默默耕耘,苦心孤诣,直至成功,甚至成功以后,这样的人也不喜欢张名扬利,而是继续探索,继续追求,寻求新的突破,这才是低调而强大的人。其实做一个低调的强者并不难,甚至比做一个张扬的强者更为简单。

首先,低调的人总是喜欢藏锋守拙,待机而发,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一面,心态平和塌实,锋芒内敛,虚心于请教和完善,具有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这样的人往往具有十分缜密的个人思维习惯,处乱不惊,目光长远,再加上艰苦的磨练和顽强的意志,都为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低调是一种修为,是成就大事的一种方式。一个低调的人,身性高洁,意志坚定,又具有超脱欲望、淡泊名利的胸襟。这样的人想的不是怎么把钱赚到手,而想的是怎样把事情做好,功到自然成,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再次,盲目地张扬自己的本事,亮出全部的看家本事,正如技穷的黔驴,让真正具有本事的老虎一口吃掉。这些人往往私心杂念太重,名利思想过浓,如果事业不成,很可能会身败名裂,即使不身败名裂,恐怕事业上也会遭受沉重的打击。

刘秀作为一代明君,一生都奉行低调做人的哲学。从不恣意放纵,豪华奢侈。他不喜欢饮美酒,也不喜欢听音乐,从不把珠玉当做珍宝。他曾令太官不要接受郡中奉献的珍馐美味,还把远方异国进贡的名马宝剑赐给骑士。汉朝自武帝以后,后宫嫔妃达到3000之多,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级的就分婕妤、容华、充衣等14个等级。刘秀即位后,只有皇后、贵人有爵秩,贵人的待遇只有谷数十斛。此外有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均无爵秩和规定的待遇。刘秀在世时要建陵墓,名曰寿陵,特意叮嘱地面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坟,低洼处只要做到不积水就可以了,将来要像汉文帝那样,不随葬金宝珠玉。

刘秀常常显示出一种宽宏大度、平易谦和的气概。公元28年,割据陇右的隗嚣正徘徊于公孙述和刘秀之间,到底归服哪方,犹豫未决。他就派他的将军马援先后去成都和洛阳观察时政。马援自幼就聪明过人,人们都认为他是神童,在西州很有名气,很受隗嚣敬重。刘秀接见马援这样一个关系重大的使者,却没有升堂坐殿,只是便衣便服,连帽子都没带,他独自一人坐在洛阳宫宣德殿的廊庑下面,让一个宦官引导着马援去见他。他一见到马援就微笑着说:“贵客敢往来于两个皇帝之间,见多识广。今天有幸见到贵客,真是深感荣幸。”这一平易谦和的姿态,使马援立刻感到了一种明君的魅力。于是,马援叩头说:“当今的局势,君主在选择臣下,臣下也在选择君主。”接着就说起公孙述接见他时戒备森严的情况,并说:“我现在从远方来,陛下接见我连警卫都没有,就不提防我是间谍刺客吗?”刘秀又笑着说:“我知道你不是刺客,你只不过是个说客罢了。”这次会见,让马援目睹了刘秀的宽宏气量。刘秀与当年的刘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不愧是东汉的真正帝王之材。后来马援劝隗嚣归服刘秀,隗嚣不听,他就脱身自己归服了。

刘秀宽宏大度的气概,还表现在他对待“逸民”、“隐士”、不驯的人物的态度上。太原郡当时还留有大量的晋国公族的后裔,他们对新的统治者常常保持一种对立情绪,或者寻机报仇,或者隐居不仕,王侯面前不肯称臣。至汉初,太原郡(在今太原市以南)被称为“难化”之地。刘秀时,太原郡广武县有个叫周党的,在地方上很有名望,朝廷几次征他去做官他都不愿意,后来不得已,就穿着短布单衣,用树皮包着头去见朝廷大员,刘秀却亲自召见了他。按礼节,士人被尊贵者召见,必须自报姓名,否则便是不尊重对方。周党见了刘秀,不通报姓名,只说自己的志趣就是不愿做官,刘秀也没有强迫他。博士范升上书,说周党在皇帝面前骄悍无礼,却获得了清高的名声,应治“大不敬”罪。刘秀把范升的上书拿给公卿们传阅,并下诏书说:“自古明王圣主都有不愿为他做臣的人,伯夷、叔齐就不食周粟。太原那个周党,不接受我的俸禄,这也是各自的志愿,赐给他40匹绸子。”

刘秀对于臣下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常能持一种清醒的、有时甚至是厌恶的态度。他更愿意多表扬一些刚正不阿的官吏。在他的诏书中,经常说自己“德薄”,要上书者不要称他圣明。各郡县经常报告一些所谓“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将这些“嘉瑞”记载撰写成书,以传后世,刘秀一律不许。有一次,刘秀外出打猎深夜方归,要从洛阳城的东北门进城,掌管这个门的官吏郅恽拒不开门。刘秀让人点起火把,并告诉说皇帝回来了,郅恽说:“火光闪烁,又远远的,看不清楚。”就是不开。刘秀没法,只好转到东城门进了城。第二天,郅恽上书批评了刘秀一顿,说他游猎山林,夜以继日,带领出一种不良风气,危害国家。刘秀不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赏了郅恽100匹布,把掌管东城门的官吏贬为登封县尉。

刘秀对官吏要求严格,以致以粗暴方式对待,对贪赃枉法的行为更是严厉惩罚。他在执政初期,内外群官,多由他自己选任;如干不完他交办的事,尚书一类的近臣常被拉到面前棍打鞭抽,以致“群臣莫敢正言”。

刘秀对贵戚的过分行为一般能够理智对待。司隶校尉鲍永、都事从官鲍恢性格刚直,不避豪强,敢于弹劾贵戚的恣纵行为。他们曾弹劾刘秀的叔父赵王刘良仗势呵斥京官为“大不敬”,刘秀借此告诫贵戚们应当约束自己,“以避二鲍”。刘良临死时,刘秀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话。刘良说他没有别的话了,只有一件事,他的朋友李子春犯了罪,县令赵熹要判李子春死刑,他希望能保住李子春的命。刘秀说:“官吏公正执法,我不能徇情枉法。另说别的愿望吧。”刘秀的明君风范,使刘氏汉家天下走向繁荣,实现了“光武中兴”。

低调做人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王侯将相亦凡人,就算你权可通天,富可敌国,所拥有的也都是些身外之物,因为这些东西既可以得到,也必将失去。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都是普通人而已,永远把自己当成普通人不仅是一种谦逊的做人态度,也是理所当然的做人准则。

人人生而平等。成功抑或失败,都不能代表人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本质上的等级。

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才能为普通人所接受。

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着装和修饰过于简朴,日常生活不修边幅,以至有一次去参加演讲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把他的司机当做了他本人,而把他当成了司机。这虽说是个笑话,可也反映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不摆架子、低调做人的姿态。

爱因斯坦从不摆世界名人的架子。他吃东西非常随便,外出时常坐二三等车,推导和演算公式常利用来信信纸的背面;并且,他还经常穿着凉鞋和运动衣登上大学讲坛,或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有一次,总统接见他,他居然忘记了穿袜子,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总统和人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

他初到纽约时,身穿一件破旧的大衣。一位熟人劝他换件新的。爱因斯坦十分坦然地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没有一个人认识我。”

过了几年之后,爱因斯坦已成了无人不晓的大名人,这位熟人又遇到了爱因斯坦,发现他身上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便又劝他换件好的。谁知爱因斯坦却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大家都认识我。”

可见真正的名声,是架子之外的口碑。架子是一种无聊的骗人的东西,是一种追求个人荣耀的欲望,它并不是根据人的品质、业绩和成就,而只是根据个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和仰慕的一种愿望。因此,架子充其量不过形同一个轻浮的漂亮女人。真正有品质、业绩和成就的人,绝不会去刻意追求架子,事实上,刻意追求架子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

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要把别人太不当回事,这两句话讲的其实是一个道理,讲的就是人人都是生而平等的。现在有人经常这样感慨:“一个人要想活得自在,就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说的实在很有道理。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烦恼,而这些烦恼的产生,往往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如果事事处处都太把自己“当回事”,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在各种场合里,总是太在意自己,只注重自己的感受,总想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那该有多么累!通常,我们的身体累了,可以躺下来,让体力慢慢恢复,但如果你的心总是疲惫不堪,那后果就很严重了。

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如果我是我,如果我真的是我,要有勇气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普通人也是需要勇气的,可我就是在对于‘普通人’的逃避中,丢失了自我,丢失了本应该属于我的最为可贵的东西。或者我还是个最普通不过的人,但是因为‘没有了感觉’,让我没有了享受普通人的幸福的能力,我在没有方向的追求中不仅更加沉沦,而且积重难反,最终连普通人也不及了。”

这段话着实让人深思,做人就是这样,要先学会审视自己,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承认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承认自己只能做好一些事情。不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网络中,都以普通人自居,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了谁都一样存在,放下那些虚无缥缈却沉重的精神枷锁,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轻松地活着。

低调做人,朋友满天下

喜欢唱高调的人,朋友通常不多,在关键时刻能帮上忙的朋友就更少了。低调的人所能接触的圈子则更大。表面上,唱高调的人容易结交新朋友,但是,他所结识的朋友一般都不太可靠。可是,低调的人在事业上却更容易展开手脚,在紧要关头总是有人相助。因为低调的人人缘好,他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有价值的朋友更多。

低调的人不会孤立。他可以和所有的人交往,而不是只找所谓“合得来”的人做朋友。许多低调的人交往范围很大,即使不符合自己交友标准的人也不拒绝,也不顾及其中的利害关系。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非常浓厚,人际交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社会利益链条中的一环,以功利为取向的交往地位提高了,但是,低调的人却不仅仅关注利益关系,所以他永远不会被人孤立。

低调的人不以道德感和主观好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他不会鄙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行为,即使与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主观好恶不同的人,他也与之交往。许多唱高调的人以清高脱俗自居,觉得自己有道德品质上的优越感,这其实增强了其以主观好恶取人的行为模式。人生中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即使不多也是常事,但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人活着需要各种各样的朋友,不同的朋友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我们固然需要品性相投的友人,但同样也需要事业上的伙伴、利益上的合作者,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我们的人生同样不完美。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主观好恶评判一个人,则天下没有什么人可以交往了。

低调的人不是以“合得来”与否作为人际交往的唯一标准,他既交合得来的朋友,也能交合不来的朋友。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们因相互需要而结成的共同体,因此,人与人之间互有利益上的需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通过互利互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式的人际交往,我们可以办成一个人通常难以办成的事,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为自己远大人生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低调的人不会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划界线,把人分成黑白好坏两种对立的类别,他们更能理解和宽容,心胸宽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低调的人容易当上领导,也容易团结一大批人干成大事业。

低调的人不以一个简单的标准作为交友的唯一原则,结果就是,他可以融到别人的利益圈子里去,因此,困难时也就会有人站出来维护他的利益。他没有架子,广交朋友。

在现代社会,朋友多就意味着可以四通八达、互通有无,办起事来自然就顺利。俗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正是这个道理。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没有一点社会关系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拥有多少社会关系。所以,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就必须把人际关系运用得当、合法,多一些关系不就是多一些生存的帮手吗?

其实,与其说低调的人交际能力强,倒不如说他拥有正确的交际观念更为合适。低调的人是在认识“人”这个问题上并不过分要求,他们往往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来看待和对待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低调的人属于什么都可以容忍的一类人,他们对人对事不会过于刻薄,不会斤斤计较。低调的人不喜欢用完美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人,他知道,现实中的人都会有缺点。这样,在低调的人眼里,有缺点的人就是可以容忍的。这里的关键乃在于,低调的人会理解人,会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他们能切身体会到对方行为中的合理成分,所以他们多一些宽容。此外,低调的人不会戴着道德的有色眼镜看人,他们把目光放在对对方优点的关注。他们不会在一些小事小节上吹毛求疵,得理不让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忽视了对方的缺点。他们总是以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因此总是很主动。低调的人可以容忍人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知道灵活运用道德标准。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应该是什么和其实是什么这两样东西区分开来,那么,这个人就开始走向成熟了。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低调的人在为人处世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是最成熟的。因为他们常常能够正确区分应该是什么与实际是什么这两样东西,而且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坦然地接受。

放下身价,路会越走越宽

对于每一个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并不一定一开始就得从事“高人一等”的职业。纵观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的经历,更多的人都是经历了别人眼中所谓“低人一等”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增长了阅历,才取得最后的成功的。甚至有人就在那些所谓“低人一等”的职业上干出了成绩。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那时他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蚵仔面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

现在呢,他还在卖蚵仔面线,但也搞投资,钱赚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架。”这是那位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架,路会越走越宽。”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蚵仔面线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架,还是很令人佩服的。这里并不是说放下身架就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也应有这样的勇气。

人的“身架”是——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普通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

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们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架”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架”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架,那么就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好单位不要他,坏的单位他又放不下面子,结果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不在乎面子,换一种方法试试。

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土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

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对他的学识、能力及敬业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这个博土是聪明的,碰了几次钉子后,他放下身份与架子,不在乎博士的面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次地对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渐高大起来。

许多年轻人初入社会时,往往把自己的一堆头衔、底牌全部亮出来,夸耀自己,结果或者让别人反感难以与人合作,或者招来很高的期望值而让人失望,稍有失误便不好翻身。倒不如放下身架,低姿态走入社会,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为何会如此呢?那是因为“放下身架”比放不下身架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架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且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架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架的顾虑。

所以,即便你的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头衔再多、人际再广,只有放下你的“身架”才可能真正提高你的“身价”。

枪打出头鸟,低调做人就不要锋芒毕露

“枪打出头鸟”这个道理相信大多数人都明白,锋芒毕露可能会招致毁灭性的灾难,是处世时的一个致命弱点。而要弥补这个弱点就应该做到利而不露,不该出头时千万别出头。

古人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不被人知,心里一定会非常失落,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别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很有成就的人。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最有效办法当然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然而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是从言语、行动方面努力的话,会很容易在言行或举止方面锋芒毕露。

锋芒是刺激人心最灵验的方法,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与你完全相反。他们个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完全在你之上;他们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能言善辩者大有人在;他们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呢?

有句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将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就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你为人所知的愿望呢?

年轻人往往会狂妄自大,在语言表达上、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以至影响到他人。言语、行为之所以锋芒太露,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有这样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就以备有“三头”自负,即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猛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都别人不如他。初入社会还和在校时一样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幸亏他觉悟得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也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话说,久病亦如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语露锋芒,行动露锋芒,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设下的荆棘。有时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古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得不开口,他也是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饰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

当然,你也许会说,采取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没有人知晓了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并做出骄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赞赏你。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出的成绩不能令人特别满意。你如果已经具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还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锋芒对于年轻人,弊大于利。这种锋芒好比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会很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时间久了别人必将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伤害也就大多了。

处世要谨慎,就不要锋芒太露。人怕出名,猪怕壮,太露锋芒很有可能招致灾祸,而藏其锋芒方可图日后更大发展。

得意切勿忘形,小心乐极生悲

低调做人的大忌,就是得意忘形。纵观历史,凡得意忘形者往往乐极生悲,其下场没有个好的。想想三国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虽然是败军之将,却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百般嘲笑,结果全都落入孔明套中,这时才羞惭万分。要不是关羽为报答恩情放他一马,恐怕曹操就要死于赤壁的硝烟中了。汉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舅父田蚡掌握大权,不把朝臣放在眼中,忘乎所以,最后连武帝也难以容忍,最终田蚡落了一个疯癫的下场。

有一个神话故事是这样的,父子俩被囚禁在一个山峰的高塔中,为了逃走,他们把鸟儿停驻高塔时所脱落的羽毛用蜡粘合在一起,做了两对巨大的翅膀,想借此飞出高塔。当他们飞出高塔的时候,儿子觉得在天空遨游的感觉太美了,十分得意,便不顾父亲的劝告,越飞越高,结果由于太接近太阳了,蜡开始融化,儿子因此跌入深渊。

有时候人们冲破了艰难险阻,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把黑暗踩在脚下,迎来了光明的曙光,却因为极度的得意忘形,又重新跌入黑暗的境地。得意忘形,使人丧失了最起码的谦虚,头脑发热,做事情往往没有逻辑,只凭一时的感觉。

晏子乘车外出,马车正好从车夫的家门前经过,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往外看,只见自己的丈夫替相国驾车,坐在车上的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十分得意。

车夫回到家里,妻子就要跟他离婚。车夫大吃一惊,忙问什么原因。

他妻子说:“晏子身为齐国宰相,在诸侯各国中很有名望。可我看他坐在车上,思想是那样深沉,态度是那样谦逊。而你呢,只不过是给相国赶赶车罢了,却趾高气扬,表现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像你这样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呢?这就是我要跟你离婚的原因。”

车夫仔细捉摸妻子的这番话,既受教育又感惭愧,便向妻子认错。自此以后,车夫变得谦逊谨慎起来。

车夫的这一变化,使晏子感到奇怪,就问车夫原因,车夫把妻子的话如实地告诉了晏子。晏子认为车夫的妻子很有见解,也对车夫勇于改过的态度感到满意,便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有本事、有志向的人,大都谦虚谨慎。而那些骄傲自满、趾高气扬的人,大都目光短浅、志向不高。而且,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勤奋刻苦、努力奋斗以外,还要具有谦虚谨慎的品质,自以为是、得意忘形的人永远也找不到成功的途径。

得意忘形是招灾惹祸的根苗。一旦得意忘形就会丧失警惕,飘飘然忘乎所以,忽视敌人和对手的存在。这时竞争对手虎视眈眈,伺机攻击你的弱点,而你的弱点早就随着你的得意忘形显露在外,因此你的下场就是惨败,甚至搭上性命。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你就会知道得意忘形实在是害人不浅。

一只猫头鹰每到晚上才出来吃东西,白天就睡觉。

有一天,正当它睡得很香时,被一只蚱蜢的声音吵醒了,它没法入睡,便急切地请求蚱蜢停止叫声。蚱蜢却根本不理它,仍然叫个不停。猫头鹰越是不断地请求,蚱蜢反而叫得越响。猫头鹰被弄得无可奈何,烦躁不安。

突然它想到一个好计策,便对蚱蜢说:“听到你动听的歌声,我已经睡不着了。你的歌声如同阿波罗神的七弦琴一样动听。我将把青春女神赫柏刚送给我的仙酒拿出来,痛痛快快地畅饮一场。你若不反对,就请上来一起喝吧。”

蚱蜢这时正很渴,又被这赞美之辞弄得高兴得忘乎所以,什么也没想就急忙地飞了上去。结果,猫头鹰从洞中冲出来,把蚱蜢弄死了。

有些人有一点点本事就飘飘然,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的地位和处境,结果自找苦吃。故事中的蚱蜢就是这样子,喝下了猫头鹰的迷魂汤,结果白送了性命。红楼梦中贾瑞垂涎王熙凤的美色,王熙凤欲加害于他,便甜言蜜语地给贾瑞灌迷汤,贾瑞一听,心中便想原来贾府的凤辣子竟然有意于我,十分得意。谁知贾瑞上了王熙凤的当,白白在贾府挨冷受冻,还淋了一头尿溺,最后照见风月宝鉴竟一命呜呼。

得意忘形是摧毁心智的利器。纵使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要是得意忘形,也会落下不好的下场,得意者终必失意,越是得意越是失意。人生在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收敛,学会谦虚,谦虚使人敦实,有海纳百川的吞吐之势。得意忘形就好比海上扬波,纵使风波滔天裂岸,风平浪静之后,也要复归大海的沉静。故而,人不能得意,更不能忘乎所以。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的地在一片芦苇地的旁边。芦苇地里常常有野兽出没,他担心自己的庄稼被野兽毁坏了,就总是拿着弓箭到庄稼地和芦苇地交界的地方来回巡视。

这一天,农夫又来到田边看护庄稼。一天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平平安安地到了黄昏时分。农夫见还安全,又感到确实有些累了,就坐在芦苇地边休息。

忽然,他发现苇丛中的芦花纷纷扬起,在空中飘来飘去。他不禁感到十分疑惑:“奇怪,我并没有靠在芦苇上摇晃它,这会儿也没有一丝风,芦花怎么会飞起来呢?也许是苇丛中来了什么野兽在活动吧。”

这么想着,农夫提高了警惕,站起身来一个劲地向苇丛中张望,观察是什么东西藏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看清原来是一只老虎,只见它蹦蹦跳跳的,时而摇摇脑袋,时而晃晃尾巴,看上去好像高兴得不得了。

老虎为什么这么撒欢呢?农夫想了想,认为它一定是捕捉到什么猎物,所以老虎得意忘形,完全忘了注意周围会有什么危险,屡次从苇丛中跳起,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农夫的视线里。

农夫悄悄藏好,用弓箭瞄准了老虎现身的地方,趁它又一次跃起,脱离了苇丛的隐蔽的时候,就一箭射过去,老虎立刻发出一声凄厉的叫声,扑倒在苇丛里。

农夫过去一看,老虎前胸插着箭,身下还枕着一只死獐子。

老虎捕到了獐子高兴万分,却没料到会中箭而死,真可谓是乐极生悲。人生在世,应该谨慎从事,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而忘乎所以,以至于丧失了对危险的警惕,埋下灾祸的隐患。

无论是否成功,都要坚持低调做人

奋斗中,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低调做人,吃苦受累,毫无怨言,全力以赴实现目标。那么是不是说到功成名就时,就可以抛弃这个做人原则了?答案当然是不能,一个人不管你爬得多高,也依然不能脱离这人世间,也还是要食人间烟火的。所以,即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大成就,我们也依然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平常人。

成龙原名陈港生,因为他是在香港出生的。他父亲是香港法国领事馆的低层职员,因为转到澳洲的美国领事馆工作,不能带小孩子一起去,于是,成龙6岁多就被送到京剧泰斗于占元处寄宿学艺。成龙7岁时,父亲到了澳大利亚。一年多后,母亲也到了异邦,每两年才回港一次,留下成龙一个小孩子在香港自求“生存之道”,由此成龙走上了自主的道路。

根据成龙回忆,他跟随于师傅学艺的时候,60来个小朋友挤在一起食宿,共同使用一个洗手间;他们是不刷牙的,因为没有时间;穿鞋一个星期也不脱下来,恶臭难当;每个孩子头上都长满了癞痢疮;他们好像孤儿一般,每隔若干时间就排队去领取红十字会分发的那些米、奶粉等救济品。这班小学徒,每天清晨5时起来,一直练到半夜12点。因为太累了,要争取睡眠时间,所以不刷牙,也不脱鞋脱袜。5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一个成长中的小孩着实不够,所以,很多时候,成龙练压腿时,就架着腿打瞌睡;人家念书的时候,他就坐在教室后面睡觉。

童年让成龙受到了许多锻炼。

于师傅是位“严师”,时时打“高徒”,每个都打,天天都打,只有过年过节时才稍微“收手”。成龙与他的师兄弟洪金宝、元彪等人,时常在街上闯祸打人。因为他们刮光头,被很多人视为不吉利,语出挑衅并向他们掷石头。这正好让这一班“光头仔”有一个发泄愤怒的机会,于是,他们会一窝蜂地拥过去将“挑衅者”打得头破血流。

为了替师傅赚钱,成龙等人在邱德根经营的荔园游乐场表演,一做就是数年,1年365天,天天不停。17岁,成龙正式满师。他曾说过:“刚满师时,在潜意识中对父母有点不高兴,他们为什么到澳洲去了不理我?其他师兄弟,每个星期,至少也在两个星期内,就有家人来探访,带他们出去,而我则没有。”

这种潜意识的怨恨感、被遗弃感,会令一个普通人产生自卑乃至终生被压得透不过气来,整天自怜自悯,怨天尤人,但成龙没有这样。相反,他的成名,是由于他在《醉拳》系列影片中那些“童年往事”式的辛酸练功场面触发起观众的投入感,激发起观众高昂的“斗志”。成龙由此走上了自创和挑战自我的道路。

成龙辛酸的童年至少年期,他的父母、师傅,都可以说是生命交给他的“酸柠檬”。但他不埋怨,他那苦中寻乐的性格令他“戏剧人生”般地发挥创作力,在《笑拳怪招》、《师弟出刀》等影片里,将痛苦的童年戏剧化为受恶人欺侮,苛刻的师傅演变为老顽童式的恩师——他将“酸柠檬”精心制成为可口的“柠檬汁”,使他平地一声雷,成为李小龙之后最受欢迎的武打明星。

陈港生之所以“成龙”,是因为他不为童年背景所挫,不受少年艰苦所折,自我奋发,不知不觉之间,替自己塑造了一个“自我创造”的性格。

希尔博士说:“勇气就是跳离恐惧那一步。”对成龙来说,他凭着勇气跳离了不知多少恐惧,拍出那些脍炙人口的高难度动作镜头;他屡次受伤,仍然坚持冒险向死神挑战,树立起独一无二的风格,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成龙的影片,是激发勇气斗志的娱乐片,也是现身说法,教人发挥潜力,克服“不可能”障碍的教材。

成龙说:“最大的挑战是挑战自己。”他又说:“这是我的人生,拍戏要拍得最好……吃饭也要弄得最好,这样社会才有进步。以前认为自己是明星,骄傲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可一世。慢慢的,我开始感到自己还只不过是一个平常人而已。”成龙已经完成了由高标向低调的转化回归。

真正有身份、有地位、有成就的人,因为站在了人生的高处,其境界自然比常人更高一些。他们将高标处世与低调做人合二为一,水乳交融,为后来者提供了良多启迪。

低调可以帮助你麻痹对手

有些人唯恐自己的才能被人低估,总是迫不及待的替自己宣传造势,甚至不惜夸大其辞自卖自夸,这种做人方式是十分愚蠢的,正所谓过尤不及,牛皮吹破之日便是你失败之时。三国时代的马谡,就是这样一个自卖自夸式的人物。

马谡也并非无能之辈,事实上他的才干在当时也是一时之选,众所公认,并因此而得到了一代名臣诸葛亮的重用。可是马谡还是不知,言辞夸大,以致于刘备评价他说“言过其实”,并在临死前叮嘱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

但是诸葛亮还是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最终被马谡的言辞所迷惑,在一次与魏国司马懿对阵之时,派了马谡去守战略重地街亭,结果马谡主观臆断,死读兵书,临阵不知变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把自己的军队陷于绝境之中,终致街亭失守,也害得没有准备的诸葛亮不得不用空城计对付司马懿的大军,最终马谡为自己的大话付出了掉脑袋的代价。

反观东吴大将吕蒙和陆逊,其为人行事风格恰恰与马谡相反,他们不是担心别人不了解他们,而是有意低调隐伏,潜藏起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知,让人低估自己而终于取得了成功。

当时吕蒙任汉昌太守,与关羽所管辖的公安、南郡地区边境相连,而关羽的勇猛如日中天,更是一直有心兼并吕蒙的地盘,只是因为吕蒙的智计与能力不可小视,所以关羽才迟迟没有动手,而是分兵攻打曹操所占领的樊城,并留下强有力的兵将守卫公安和南郡。

吕蒙了解到情况之后,就定下计策,假称自己身体有病,另派了没有名气的青年将领陆逊替代吕蒙的职位。而陆逊到任之后,就以后辈的身份写信给关羽,言辞谦卑,迷惑了关羽。于是关羽更不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放在眼里,就将留守公安与南郡的重兵调往樊城,共同攻打曹操。这时候吕蒙却密带精兵,扮做客商顺江而下,将关羽所设在沿江的哨兵全部擒获,续而发兵直取公安与南郡,守城的军将措手不及,连吃败仗的情形之下,只好开门投降。

关羽闻报,大吃一惊,急忙率军风风火火往回赶,却又在麦城中了吕蒙的埋伏,一代名将,就这样丧送在最了解自己的对手手下。

在人生的旅途中,所有的事业都是建立在“人不知而不愠”的情形之下,越是“人不知”,就越是有利于有为之士建功立业。

宋高宗年间,东京留守刘锜还未到任,金兵已经撕毁合约南下,并一举攻陷了东京汴梁,南宋顿时陷于危亡之中。刘锜急忙率兵赶到无险可守的顺昌,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对抗金兀术的数十万大军。

为了迷惑兀术,刘锜故意使人散布消息,声称他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花花公子,即不懂得用兵打仗,也不理会国家兴亡,而且随时都准备投降保命。金兀术听了这种情形,顿时大意起来,用数十万大军团团围住顺昌,并不急于进军。

刘锜却在这时候将他的部下五千人分成五队,并准备好解暑药和酒肉,把一副盔甲放在太阳下,特地派人用手摸,等到盔甲热得不能沾手之时,就换一队士兵来到他面前,让军士们吃饭喝酒,服下解暑药,然后以短斧做为武器,出门去攻打金兵。过不久再换一队人马,就这样,几队人马进进出出,不停的攻击金兵。而金兵几十万人挤在一起,站起来中间连个缝隙也没有,被刘锜的士兵冲进人丛中,掀开金兵战马身上披的甲,砍断马腿,战马倒下一匹就压倒好几匹,让数目庞大的金兵竟连还手之力都没有,终于大败金兵,并从此使得金人畏惧南朝,再也不敢轻言南下。

纵观历史成败得失,举凡伟大的事业,都是最低调的人生所成就的,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急于让别人承认自己,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一种“不受重视”的失落感觉,越是你的才能得不到承认,就越是磨砺你的志向,养成你的个性,弥补你的缺陷和不足的最好时机。

谦虚谨慎,不要让他人相形见绌

低调做人,就不能让自己表现得太过强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自我做一介绍的时候,需要有谦谦君子的心态,学会安抚他人的心灵,也就是说,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

一位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特区一家金融机构供职,每月数万港元薪水。这位女士当然相当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偶然被女儿发觉,极力制止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不要因此伤害了他人。

女儿的话在情在理。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别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至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有位朋友,讲了这样的故事。

说有两位要好的女友,甲靓、乙平平。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甲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乙。甲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托辞身体不适,奉劝朋友们邀请乙,男士们尊重了奉告,乙被男士们卷入了舞池,乙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甲以友情为重,不想女友被忽视,于是机智采取一种平衡手段,使乙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他们的友谊更加深一层。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论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对手落选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的对手,如此与伙伴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安然自慰,而有一个极好的心情。

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是不好的。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你甚至会被对方认为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等等,所以,尽可能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比较麻烦的一面。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

注意之一是,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雅,所以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就先煽动对方:“您的见闻广博”,促使对方发表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

做人灵活,不仅要懂得做人不仅不可强出头,而且与别人在一起时,不可让别人相形见绌,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低调做人的根本在于保持生活的简朴

一个人的好名声,是靠其个人的修养、品质、业绩和成就换来的,而不是靠奢侈的消费、夸张的行为。真正有品质、业绩和成就且甘于低调的人,绝不会刻意追求架子,他们在生活上往往保持着简朴的风格。

在科学领域,爱因斯坦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超级大腕,也有资格摆架子,但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着装和修饰非常简朴,日常生活不修边幅,以至有一次去参加演讲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把他的司机当成了他本人,而把他当成了司机。这虽说是个笑话,可也反映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不摆架子、低调做人的姿态。

爱因斯坦从不摆世界名人的架子。他吃东西非常随便,外出时常坐二三等车,推导和演算公式常利用来信信纸的背面。并且,他还经常穿着凉鞋和运动衣登上大学讲坛,或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有一次,总统接见他,他居然忘记了穿袜子,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总统和人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

爱因斯坦初到纽约时,身穿一件破旧的大衣。一位熟人劝他换件新的,他却十分坦然地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没有一个人认识我。”

过了几年之后,爱因斯坦已成了无人不晓的大名人,这位熟人又遇到了爱因斯坦,发现他身上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便又劝他换件好的。谁知爱因斯坦却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大家都认识我。”

可见,一个人的名声,并不是穿件漂亮的衣服就能得来的,只要你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贡献,就会赢得大家的爱戴,赢得好的口碑。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被擢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嘱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有的人不解地问他:萝卜又不值钱,买这么多干什么?他回答道:“沿途供馔,得赖此青黄不接的时候,以用糠杂米野菜为粥。”即使有客人来了,也和他一同吃薄粥。他对客人说:“我这样做,可留些余米赈济灾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样行事,更多的灾民会渡过难关,存活下来。”江南、江西的百姓因为于成龙自奉简陋,每天只吃青菜佐食,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于成龙喜欢饮茶,考虑到茶价很贵,他不愿意多破费,便以槐叶代茶。他让仆人每天从衙门后面的槐树上采几片叶子回来,一年下来,把那棵树都快采秃了。

于成龙身体力行,使爱好奢侈艳丽的江南民俗大为改变,人们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于成龙好微服私访,每遇见白发伟躯者便胆战心惊,以为是于成龙,不得不有所收敛。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僚吏来到他的居室,见这位总督大臣的遗物少得可怜,而且都不值钱。床头上放着个旧箱子,里面只有一袭官袍和一双靴子,大家忍不住唏嘘流涕。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江宁城中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出殡那一天,江宁数万名百姓,步行20里,哭声震天,竟淹没了江涛的声音。

当年,康熙帝巡视江南,沿途所延访的官吏,无不对于成龙啧啧称赞。康熙帝不无感慨地对随行的人员说:“朕博采舆论,敢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真百姓之父母,朕肱股之臣啊!”

事实上,不仅为官要简朴,即使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也应该尽量简朴些、低调些,这不仅有助于自身的品德修炼,而且也能赢得上下的交口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