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的意义不是刺探隐私
读前思考
· 有的人把询问等同于刺探对方的隐私,从而做出一些类似狗仔队的恶劣行为。这种误解使得他们无法真正运用好询问这一工具,也不懂得怎样面对别人的正当提问。那么,询问这一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你都清楚吗?
“询问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会去认真计较。因为每个人从学会说话开始,就能无师自通地进行提问。只不过,最初的提问水平较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才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运用这种语言工具,我们应当深入了解“询问”本身。美国教育家杰米·麦肯齐博士认为询问具有10种不同的用途,这也正是询问的10种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1.理解
当人们听到问题时,会重新检查自己对事情的认识,以便总结出一个可以消除疑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一步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解,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关性。所以,善于提问的人能让对方注意到平时忽略的线索、视角、细节,引导他们去理解陌生的事物。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演讲者向听众提问,都有加深理解的效果。
2.解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询问正是调查的主要方式,所以很多询问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比如,警察在调查案件中走访案发现场周围的群众,就是为了寻找破案的线索。又如,社科院的研究员为了寻找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办法,也会进行广泛地询问,以听取相关社会群体的声音。无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若是缺乏足够的询问调查做支持,十有八九都是缺乏可操作性的。
3.判断
提问的方式和措辞不仅体现了提问者对事情的判断,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们的意图。比如,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人问“为什么”,有的人问“真的吗”,有的人问“怎么办”。问“为什么”的人显然认为事情是真的,提问是为了搞清原因;问“真的吗”的人则怀疑事情的真实性,提问是为了确认;问“怎么办”的人不怀疑事情的真实性,也清楚原因,把提问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上。由此可见,3种人做出的判断不同,故而提出的问题也不一样。
4.构建或发明
如果某些问题用常规形式进行提问,就会显得缺乏说服力。假如提问者能根据面临的挑战来设计问题,就可以引导回答者从构建或发明的角度来考虑事情,使其学会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询问就成了一把启迪大家进行发明创造的钥匙。当然,这需要提问者具备较高的学问素养。
5.说服
提问既可以引发讨论,也可以用来说服别人。很多沟通专家在开导他人时会采取反问的方式,因为这样会改变对话节奏,让态度顽固的对方开始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而发现自己观点的漏洞。如此一来,他们的抗拒态度会出现松动,而沟通专家就可以顺势劝说他们改变观念。不过,这种以说服为用意的询问,对提问者的沟通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6.挑战或颠覆
有的提问本身包含着相互冲突的争议因素,会激发人们思考和辩论。通常来说,那些带有争议性的问题或多或少是以挑战或颠覆某种观点为目标的。尤其是在辩论会或其他充满争辩的环境中,任何一方的提问都在挑战对方的认识,都试图让对方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这种提问无疑充满了火药味,但往往也能促进新观点的诞生。当然,也要注意提问的尺度和措辞。
7.认识了解
通常而言,我们只是从一个角度或层次去理解某个事物。但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我们在熟悉这一面的同时,未必了解另一面。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自发地注意到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只有自己遇到疑问或者他人向我们提出疑问时,才会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这将促使大家升华认知水平,也是询问的重要意义之一。
8.摈斥
杰米·麦肯齐博士说:“这里的关键是,你抛出来的问题是否值得人们去思考。”他的话提到了询问的一个重要意义——摈斥。当你打算摈斥某个观点时,采用“×××是什么”之类的常规询问方式显然不够有力,更好的询问方式是“为什么×××无法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询问方式能唤醒大家对该观点的荒谬之处进行深思,从而加强质疑的力度。
9.怀疑或假设
这里的怀疑指的是关于“假如……会怎样”的假设性问题。这种询问方式会刺激大家顺着假设的方向去思考事情的可能性。无论在研究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这种假设性问题。尤其是当大家感到悔不当初时,常会这样扪心自问。而那些充满忧患意识的人,在事前就会用种种假设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某些隐忧。
10.预测
有些问题可以称之为预测性问题,它的特点是根据已知信息对结果做出预估。这种询问方式往往会带有“预计”“估计”“判断”之类的字眼,通常应用于某种专业性较强的情境。比如,在论文答辩、座谈会等场合,很多人会用预测性问题来询问大家的意见,帮助他们做出相关的判断或决策。
上述10种用途让询问充满了艺术性和科学性。不管我们问什么,怎样问,归根结底都是对其中一种用途的应用。询问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刺探对方的隐私,而是从多方面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改善世界。假如看不清这一点,我们就无法把自己锻炼成真正的询问师,提不出让别人感兴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