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到的和拍下来的会不一样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可见多数人非常相信自己的视觉是绝对准确、客观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不。抛开每个人视力水平的差异不论,人们看到一件东西并在大脑中生成图像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非常准确、客观的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生理结构与心理因素的影响;而照相机记录图像的过程则是机械、“客观”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刚拿起相机的新手经常会大惑不解:为什么亲眼看见的景象,拍下来却完全变了样?
视觉的选择性
人的视觉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奇妙的系统,其复杂和“先进”的程度,是今天最先进的照相机仍然远远无法比拟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即使使用自动对焦速度最快的照相机,仍然能感觉到它有一个对焦的过程,而人的眼睛其实同样存在着一个不断选择、调整焦点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如此迅速,多数人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在看的过程中,人的眼睛不仅可以快速地切换焦点,人的大脑还可以做出判断:自动忽略、减弱那些次要的东西而强化、突出观众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人和高等动物所具有的视觉的选择性。在面对一个要拍摄的画面时,这种视觉选择性也会让摄影师们不自觉地突出、强化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忽略其认为次要的东西。而一台最先进的相机也不会进行这种选择的,它只会依据取景范围、焦点位置、不同物体的亮度、饱和度等进行取舍。这就是为什么往往要等拍摄的画面出来之后才会发现:画面上原来还有那么多杂乱无章、影响视觉效果的东西存在。
视觉适应性与视觉记忆
除了选择性之外,人的视觉还具有记忆性——大脑会将那些零散、局部的视觉组合成为完整的视觉印象。例如,当观看一个处于逆光下,明暗反差强烈的物体时,人的眼睛会在亮部和暗部之间快速切换,“光圈”——瞳孔也会不断地调整来适应亮度的变化,而大脑会将整个过程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像。
此外,人的视觉必然会受到经验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处在荧光灯下的白色实际上会变成青绿色,而视觉经验会提醒我们仍然将它看作白色;当我们刚刚进入钨丝灯照明的房间时,会明显意识到光线的红黄颜色,而只需片刻就会忽略这一点,通过视觉经验将一切还原成正常的颜色了。
这些,是数码相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描述这些并非是要说明数码相机如何“弱智”,恰恰相反,数码影像技术发展到今天,在数码相机的功能和设置上,已经汇集了对于影像拍摄的许多深刻的认识,学习掌握这些,向相机学习摄影,不失为初学者提升拍摄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