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世纪基督教美术时期
基督诞生与先知以赛亚和以西结(The Nativity with the Prophets Isaiah and Ezekiel)
杜乔·迪·博宁塞尼亚(Duccio di Buoninsegna)
1308—1311年
美国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
博宁塞尼亚是中世纪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被认为是锡耶纳画派(Sienese School)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源自拜占庭风格,同时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不论是构图上的气势磅礴,还是人物形象上的秀丽多姿,抑或是用色上的精细美妙,都能表现出作品中强烈的哥特元素。上图作品中描绘的是基督诞生的画面,此类宗教题材也是国际哥特式最常采用的,而且都是使用大幅画面来表现天堂场景和人物形象。
锡耶纳画派,外文名Sienese School,是意大利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流派之一。锡耶纳城位于意大利中部,邻近佛罗伦萨,14世纪时银行业较发达,在政治、经济上都是佛罗伦萨的主要对手,艺术上也形成了能够与佛罗伦萨画派分庭抗礼的锡耶纳画派;但到15世纪,随着该城的衰落,锡耶纳画派也一蹶不振。
基督和撒玛利亚妇女(Christ and the Samaritan Woman)
杜乔·迪·博宁塞尼亚(Duccio di Buoninsegna)
1310—1311年
西班牙马德里,提森·波涅米萨博物馆
耶稣离开犹太去往加利利,途中经过撒玛利亚的一个小城叙加,到了雅各井旁;那时已是正午(中午12点),天气特别炎热,耶稣也困乏了,他吩咐门徒到城里去买食物,然后坐在井旁休息。这时一个撒玛利亚妇人前来打水。耶稣以“请你给我水喝”为谈话的契机,向她传扬福音。耶稣从生活用水谈到生命的活水,指出妇人生命的真正需要,并把生命的活水赐给了她。
荣登圣座图(Maestà)
西莫尼·马尔蒂尼(Simone Martini)
1315—1321年
意大利锡耶纳,锡耶纳博物馆基金会
西莫尼·马尔蒂尼(约1285—1344)是哥特式绘画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国际哥特式风格”的奠基人。他笔下的人物具有非同寻常的形体“流动性”,无论是天使还是凡人都有一种动感。“哥特式”这个术语是一个时代的划分,而不是对一系列特点的描述。最早使用“哥特式”一词的是意大利人,他们将其用作贬义词,泛指那些创作于文艺复兴后期却不乏中世纪遗风的艺术作品。后来,“哥特式”逐渐去除了它暗含的贬义,成为一个宽泛的术语。用以形容罗马式之后、文艺复兴之前这段时期建筑与艺术的新风格。
哥特式绘画发源于意大利,绘画对哥特式风格的吸收远比建筑和雕塑来得缓慢。直到13世纪末,才在佛罗伦萨和锡耶纳绚丽的“板上画”中有所表现。那时的画家十分迷恋透视效果和真实空间的幻觉,许多图画显示出错综复杂的优雅与细腻。早期哥特式风格显著的特点还有对叙事性的偏好,以及对基督教精神充满激情。
圣母与圣子(Madonna with Chid)
彼得罗·洛伦泽蒂(Pietro Lorenzetti)
年代未知
意大利锡耶纳,锡耶纳博物馆基金会
圣母子登基
(Virgin and
Child Enthroned and Donor,
Angels)
彼得罗·洛伦
泽蒂(Pietro
Lorenzetti)
1320年
美国费城,费城艺术博物馆
好政府的寓言(Allegory of Good Government)
安布罗吉奥·洛伦泽蒂(Ambrogio Lorenzetti)
1338—1339年
意大利锡耶纳,锡耶纳博物馆基金会
安布罗吉奥·洛伦泽蒂,意大利画家,生于1290年,卒于1348年6月9日。洛伦泽蒂在当时的画坛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作品甚至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在艺术领域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洛伦泽蒂的哥哥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洛伦泽蒂的作品受到了拜占庭艺术风格以及经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响。他将这些风格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当中,并创造出了一种自己所独有的风格。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大众接受的,人们的思想因为长时间的束缚,很难接受和认可他的作品。但是,洛伦泽蒂仍然保持自我,将这一风格持续下去。一段时间后,他的作品逐渐被人们接受,他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很多之后的画家的肯定,这些画家纷纷效仿他的作品以及他的这一做法。
哀悼基督(The Mourning of Christ)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1305年
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1305—1306年,乔托为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所绘制的装饰壁画,是乔托最成熟的作品之一。耶稣因被诬告反对罗马的统治、企图当犹太国王而遭逮捕,经受了百般折磨,随后由兵丁押至荒野,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一位好心的亚利马犹太人约瑟到总督府那里求得通融,领走了耶稣的遗体,葬在磐石凿成的坟墓里。死后3天,耶稣复活。最先看到耶稣复活的是抹大拉的马利亚。
在这幅画中,乔托选取了耶稣刚被人从十字架上解下来的一个场面。圣母玛丽亚将他环抱在臂弯中,表达她的悲痛。在耶稣诞生的时候,她就是用这个姿势抱着她的婴儿,用这个眼神望着她的孩子。乔托笔下的玛丽亚始终有着非常坚强的表情,她环抱耶稣表情哀伤的这个姿势,被称之为“圣殇”。死后的耶稣,面孔上留有一种终于获得整个世界的安详神态。这种神态恰恰与周围人物内心的激动形成戏剧性的对比。这幅壁画中耶稣所在的位置,虽然不是传统上强调的神圣的中央,而是被移到画面的左侧,但通过周遭人物的动作、人物视线的凝聚,更凸显出他的主角地位。前倾凝视耶稣的圣约翰,张开双臂表示心中的绝望;女圣徒们的手轻轻地握着耶稣带着钉痕的双手和双脚,神情充满哀伤。这种不使用象征手法的写实场面所流露出的失去亲人的悲情,更是深刻感人。在他们的上空,飞翔的天使营造出悲天悯人的气氛。
犹大之吻(The Kiss of Judas)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1305年
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犹大之吻》是《圣经》中的一个故事。
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犹大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作为给敌人的暗号。上图的画面中表现的是犹大带领一队兵马,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直奔耶稣,要与他亲吻。
《犹大之吻》是13世纪后期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之一,是真正使意大利绘画摆脱拜占庭定型式的宗教画风的典型代表作品,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