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秘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丑闻始于他

历史应该记住他的名字,至少瑞士历史或瑞士银行史要永远记录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Bradley Birkenfeld:1965年—)这个名字,因为他,位居私人理财世界第一把交椅的瑞银集团(Union of Bank of Switzerland, UBS)被美国彻底打败。不仅如此,瑞士银行保密制度(Bank Secrecy),这个有着数百年传统和80年成文法支持的壁垒也随之倒塌崩溃。

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

照片出自:《纽约每日新闻》(N.Y. Daily News)


这个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系何方人士

2010年,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45岁。他出生在美国波士顿(Boston)地区的一个殷实家庭。父亲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对他来说,这样一个家庭显然衣食不愁。正因为如此,大学一年级时,他由于缺乏学习毅力而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佳,要留级重读。于是他父母决定送他到佛蒙特州(Vermont)的私立大学——诺威治大学(Norwich University)去读书,因为诺威治大学是以“双严”(教学严谨,纪律严明)而闻名于美国的私立学府。为使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将来能有出息,可见其父母颇费心机。但是谁能想到他们的儿子在后来,竟真的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他的同学们这样描述他:一个外向型家伙,喜欢吹牛并好大喜功。大学毕业,他取得了经济学学士。凭借这个敲门砖,他在波士顿市一家银行(State Street Bank & Trust Company)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这是一个不能令他振奋的工作,职责是替公司管理资产。尽管如此,初出茅庐的他还是干满了6年后才辞职。之后,他报名申请就读位于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小国瑞士的莱蒙湖畔韦威市(Vevey)的一所学府,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可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天意使他这个与瑞士毫无瓜葛的银行小职员,数年后成为叱咤瑞士和美国银行界的风云人物。

显然,来自美国东北部,具有被视为美国最欧化的波士顿地区的人文土壤,使他在瑞士如鱼得水。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到手后,他决定留下来在瑞士发展。瑞士信贷银行最先招募了他。在工作不长时间后,他又跳槽到另外一家银行,即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Barclays)的日内瓦子行。在这家英资银行,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显露出他的才能,于是他在该银行私人理财部得到迅速升迁。他受到为瑞士第一大银行瑞银集团(UBS)物色人才的猎头公司的关注。命运之神继续向他招手。

瑞银集团日内瓦营业部一瞥

照片出自:《瑞士时报》(Le Temps)

在2000年底,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进入瑞银集团时,该银行年利润达78亿瑞士法郎(简称“瑞郎”)。同年,在该银行账上,全球私人理财资产达到24690亿瑞郎。银行财大气粗,当然更需要能为银行聚揽资产的高手。

瑞银集团没有白白为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铺设红地毯,理财高手没有空手而来。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说服他的最大客户,一个美籍俄罗斯人,用8900万美元之礼,以一个在巴拿马注册公司的名义,在瑞银集团开设账户。为此,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收到银行给予他的第一份奖金100万美元。

这个客户与众不同,举足轻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叫伊高·奥莱尼科夫(Igor Olenicoff)的俄罗斯人,在伊朗生活15年后,移民到美国。先在美国加州大学读书获得企业金融和数学学士后,又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美国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地方。从20世纪70年代起,伊高·奥莱尼科夫在美国开始了他的发迹并达到了他人不敢臆想的辉煌顶点。2006年,美国财富杂志评估他的财产约17亿美元。他被媒体形容为赤手空拳的亿万富翁源于两点。第一,伊高·奥莱尼科夫在美国白手起家;第二,伊高·奥莱尼科夫否认自己是其核心公司奥莱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伊高·奥莱兰尼科夫不仅在美国有公司,同时在美国之外还设立了一系列公司,筑造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公司结构,以便更多地避税。从1997年起,美国税务部门就怀疑伊高·奥莱尼科夫有税收问题。

正是我们的理财高手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在2001年把伊高·奥莱尼科夫引荐到瑞银集团。无独有偶,又正是伊高·奥兰尼科夫成为了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本人的掘墓人,并连带了他所在的瑞银集团。

美国亿万大亨伊高·奥莱尼科夫(Igor Olenicoff)

照片出自:《瑞士时报》

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进入瑞银集团后即被委以重任,负责狩猎美国的钻石王老五。从2001年到2006年3月,他马不停蹄地往返于瑞士和美国之间,为瑞银集团开拓美国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银行业务不断发展,他的个人财产也急剧增长。在瑞士著名的避暑和滑雪胜地策马特(Zermatt),他购置了独具瑞士阿尔卑斯山特色的木屋别墅。他驾驶一流的德国豪华车,其行程不到2万公里,就要被更换成每年一度在瑞士日内瓦汽车沙龙刚刚上市的新款车。在他办公室门上,“烈酒和靓女”几个大字显赫凸现了他的人品侧影。对于他效力的瑞银集团,他也渐觉不尽如意,终于在2006年3月又作出新的辞职决定。临走之际,为了前一年度奖金,他还和雇主对簿公堂,以50万瑞郎的代价,作为他离开瑞银集团的最终决断。回首当年他踏着红地毯而来,这种结局确实令人始料不及。其实,他绝非空手而去,他带走了瑞银集团十多个重要客户资料。无人怀疑他的动机,要么这是他将来对瑞银集团进行敲诈的杀手锏,要么他以此为钥匙,去敲开更大的阿里巴巴宝库的大门。他的梦做得天衣无缝,可现实又是别样。下面发生的事情正是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美国税务部门从1997年就开始调查伊高·奥莱尼科夫。2006年4月,正是在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离开瑞银集团的前后脚,美国国税局(IRS)下决心对伊高·奥莱尼科夫动手。首先追缴其欠付税款4400万美元,同时课以3300万美元罚金。开始几个月,自持其公司结构严谨无隙,伊高·奥莱尼科夫与税务部门僵持着、对抗着,企图蒙混过关。但是到了2007年12月,他终于坚持不住垮了下来,同意支付5200万美元税金欠款和相关罚款。在人崩溃之时,往往会出现决堤现象。当事人为摆脱困扰,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将一系列情况连锅倾泻出来,以求得心理彻底解脱或慰藉。

伊高·奥莱尼科夫在交代中,谈到1998—2006年,是如何通过两位高人指点和协助,把未申报、未完税,总计3.46亿美元分别存入了瑞士、巴哈马岛和英国银行账户。而这两位高人中的一位就是当时在瑞银集团工作,负责开辟美国客户市场的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于是,本书第一章第一页描述的故事就发生了。当然,面对事实和伊高·奥莱尼科夫的供词,他除了坦白,别无选择。随着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遭揭发被捕,私人理财排名世界首位的瑞银集团陷入与美国税务部门和司法机构的世纪官司而难以自拔。最后,双方不得不由美国和瑞士两国政府出面谈判解决,化解危机。

国家间的事情摆平了,个人与国家的角力也要有结局。胳膊拧不过大腿,个人力量再大,也斗不过国家,这是天下公理。2009年8月19日,美国和瑞士两国为瑞银集团事件达成了院外调解协议。2009年8月21日,美国南佛罗里达州联邦法院公布了对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的判决书。判处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40个月监禁,并罚款3万美元。鉴于对瑞银集团事件仍然要进行调查,需要他配合,推迟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入狱服刑的时间到2010年1月8日。

从2008年5月被捕到2009年8月法院作出判决之前,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的电话一直被监听。带着监控他行踪的电子手链,他住在波士顿的哥哥家中,不得离开美国寸步。判决公布后,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立即离开了美国,又来到瑞士日内瓦。作为出卖瑞银集团的罪魁祸首,他在瑞士显然已是过街老鼠,没有任何瑞士机构找上门来,向他了解核实情况。尽管如此,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还是继续做梦,尤其做发财之梦。

判决宣布后,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左)在其律师陪同下步出佛罗里达州美国联邦法院。

照片出自:瑞士法语大区电视台新闻网www.TSRinfo.ch

首先,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通过律师在2009年12月提出新要求,将入狱时间继续推迟到更远的期限。该要求被美国法官于2010年1月初驳回。“我是唯一被判刑入狱的人,没有一个瑞士业内人遭此待遇,令人费解。难道只有我一人为整个瑞士银行业赎罪吗?”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在2010年1月3日对美国媒体(CBS)抱怨道。

其次,根据美国法律,对非法行为进行检举的人,可以获得官方追缴款额的30%作为奖励。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认为他检举了大约19000个美国客户,涉及避税金额高达200亿瑞郎。那么在相关金额被追缴回来后,他应该按照法律获得款额的30%(即使拿60多亿瑞郎是过于幻想,但几千万瑞郎似乎应该不成问题)。狮子大开口,一枕黄粱,美梦美哉。

人各有命,虽然路不相同。在美国还真有人为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鸣冤。美国检举人国家中心(National Whistleblowers Center, NWC)负责人史蒂芬·科恩(Stephen Kohn)就为其大声呼喊,并在2009年12月7日上书美国司法部长。认为关押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给今后可能采取检举行为的人传递了一个非常糟糕信息,会导致将来无人奋起揭发黑暗势力和不法行为。当然,他的呼吁没有被接受。根据美国法院意见,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不能被视为检举人,因为他是在遭到伊高·奥莱尼科夫揭发后,不得不承认犯罪事实,并非主动检举。如果没有被伊高·奥莱尼科夫的揭发,就不会有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的检举行为发生。后来发生的故事是,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服刑期满获释后,经其律师力争,美国法院尽管没有给他追缴税金总额30%的报酬,他依然获得了1.04亿美元的回报。扣除1300万美元的律师费,他税前的毛收入高达9100万美元。他的发财梦果真得以兑现。

时任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Eric Holder,1951年—)

照片出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