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秘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说到瑞士这个遥远的国度,人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手表、军刀或巧克力,这些已为读者熟识的物化形象。除此之外,能从一些人的大脑中挖掘出来的记忆可能就是瑞士银行。本书向读者介绍的就是瑞士银行,但不是瑞士银行的全部,而是一个侧面:瑞士银行保密制度。书中所涉及的并不是保密制度的整个历史,而仅仅是2008—2015年,瑞士银行保密制度风雨飘摇、震荡溃决的最后时段。

虽然瑞士这个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小国与位居北美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远隔千山万水,却有极其相似之处:无贵族历史,却拥有地位显赫的中产阶级。2014年,在瑞士全国800万人口中,中产阶级达680万之多。而今天,美国依然占据世界中产阶级总和的80%。马克思曾经预言,在工业化社会中,中产阶级将逐渐消失,而被一小撮掌握着社会财产的资本巨富和大量赤贫的无产阶级所取代。然而,中产阶级却在美国和瑞士——这两个位于北美洲和欧洲大陆的国家内——存在并延续发展。无独有偶,正是在这两个一大一小的国度之间,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背景,发生了一场剧烈冲突。如果人们从中产阶级这个角度来分析两国间的摩擦,似乎更容易发现其中的原因。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陆塞尔·伊斯特雷(William Russell Easterly:1957年—)受世界银行委托,在2013年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个报告以全球175个国家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观察分析了它们的社会结构。他得出结论:一个国家,中产阶级在全国人口所占比例越高,人均收入就越高,经济发展就越迅猛。在世界各大洲中,成为中产阶级都被视为成功的象征。从全球范围看,美国的鼎盛时代已成为过去。到2030年,美国中产阶级全球占比将会持续减少至7%。但相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时美国依然是中产阶级占比最大的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头号强国。

瑞士银行的发展又是怎样与美国挂上钩、搭上美国快车的呢?瑞士政治的最大亮点在于它的稳定性;瑞士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失业、高工资、适度企业负债以及较均衡的收入。从社会收入看,低收入阶层占瑞士全国人口的20%,高收入阶层也占20%,中间60%为中产阶级。瑞士另外两个数据十分重要。约22%的瑞士家庭拥有100万瑞士法郎(约合654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私有财产,12%的瑞士家庭收入有节余可以储蓄。参见瑞士信贷杂志《Bulettin》2013年第1期,中产阶级:身份与挑战,第69页。可见,瑞士国家和人民的富裕为其银行业奠定了金融基础,提供了发展空间。

尽管瑞士富裕,中产阶级占比高,富有阶层比例大,但瑞士银行业的规模(尤其是大到不能倒的超大银行)却与本国储民不对称,也就是说仅靠本国财富资源,瑞士银行业无法长期生存和发展。开辟海外市场,寻找外国客户是瑞士银行的必然出路。而全球化浪潮恰恰为瑞士银行业拓展国外市场提供了绝好机遇。瑞士银行协会发布的资料证明了这一点。2012年,瑞士银行业管理下的资产达到55660亿瑞士法郎。其中,瑞士本国客户占49%,外国客户占51%。参见瑞士银行协会《2012年瑞士金融市场分析报告》第16页。如果涉及某个银行,瑞士本国客户比例可能还要缩小,外国客户比例要增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世界自然之巅是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而世界财富的山脉之巅至少目前尚位于北美洲。瑞士银行进入美国正是为攀登美国财富市场之巅。美国不仅中产阶级基数大,同时也拥有世界数量最多的亿万富翁。形象地说,美国是世界财富最大蛋糕的所在地。由亿万富翁控制的世界财富在2007年被估为40万亿美元。同时,世界私人理财市场总额被估为73000亿美元。而来自美国的资产仅占瑞士银行业管理下总资产的1.40%,比例极低。因此,针对美国的业务拓展,是瑞士银行业,特别是私人银行可以大有作为,这是一个可以创造奇迹的地域空间。瑞士银行业以其两个超大银行瑞银集团(UBS)和瑞士信贷(CREDITS SUISSE)为代表,它们在美国经营了几十年,业务逐渐拓展。2006年是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在美国市场发展的鼎盛之年。瑞银集团2006年营业额高达474亿瑞士法郎,税前利润率为29.70%。瑞士信贷的收入同年也做到了381亿瑞士法郎,税前利润率为37.20%。尽管在金融危机到来时的2008年,瑞银集团亏损了277亿瑞士法郎,瑞士信贷也亏损了140亿瑞士法郎,但是它们在2010年就恢复了收支平衡。到2013年,瑞银集团又完成了277亿瑞士法郎的营业额(较之2006年,依然减少了41.30%),税前利润率为11.80%,瑞士信贷同年业绩是258亿瑞士法郎(较之2006年减少了32.30%),税前利润率为16.49%。参见瑞士日内瓦大学经济和管理系教授米歇尔·菲拉里(Michel Ferrary):《人力资源管理》,及2014年10月24日在《瑞士时报》(Le Temps)发表的文章:《银行雇员为金融危机付出学费》。应该指出,在瑞士两大银行巨头2006年最好的历史业绩中,美国市场业务包括没有向美国国税局申报的美国纳税人资产在内,而2013年业务数据不含未申报的美国纳税人资产。根据美国国税局推测,仅在瑞银集团开设账户的520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半人有偷税漏税之嫌。

来自欧洲小国的瑞士银行,竟敢对美国做手脚,影响美国税收,干扰美国财政收入。瑞士银行何以如此大胆?相比其他国家,瑞士银行最终倚仗的是瑞士金融镇国之宝:银行保密法。这个极具瑞士特色,颇具神秘的法律制度正是瑞士银行手中的尚方宝剑。虽然美国曾多次警告过瑞士银行,但瑞士银行依然我行我素,假意收敛,实则如故。在经济尚能运转时,美国还能大不欺小,暂且容忍。但当美国国库钱根吃紧时,就不能再迁就了。而一旦美国对瑞士真的发起火来、严肃处理时,就不是一两家瑞士银行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瑞士银行制度(包括银行保密法)的基石被动摇。这正是瑞士人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现实。

本人亲历了这段历史,见证了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终结的方方面面,特著本书以飨读者。借此机会,向为撰写本书提出了建议,给予了帮助和奉献的瑞士银行界、司法界的专家和同事表示衷心感谢,尤其应致谢的是瑞士沃州法院法官艾里克·勃兰特先生(Eric Brandt),他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