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光影特点的分析与归纳
如果想把产品形体表现得更加真实、具体,不仅要考虑光源、光照规律等内容,还要考虑光线入射的方式、反射规律、投影等其他光影效果的归纳与分析。
1.4.1 光线的入射方式
在产品设计二维表达中的光线设定一般都是程式化的,根据表现对象和需求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3种照射方式。
(1)侧向光照。
这种方式通常将光源放置在被表现对象的左(右)上方45°角的位置上,通过斜向的平行光线照射对象。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物体大部分处于受光面,当然也有部分处于背光面,这样物体上有明有暗、对比强烈,易于塑造出物体的体积感和结构感,如图1-25所示。
图1-25 侧向光照效果
(2)正向光照。
将光源置于要表现物体的正前方或正上方,同样以平行光线照射物体,此时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处于受光状态,因此层次细腻、细节丰富,但缺乏纵深感。同时,由于没有阴影的衬托,显得轻浮,如图1-26所示。
图1-26 正向光照效果
(3)逆向光照。
这种手法又叫“背光”,顾名思义,就是将光线从物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方法。逆光可以对不透明物体产生轮廓光,而对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产生透射光,因此对于勾勒物体轮廓、渲染神秘气氛和表现透明、半透明的物体最为合适,但不能够明确地表达产品色质和设计意图,如图1-27所示。
图1-27 逆向光照效果
其中最为常用的入射方式是第一种,自斜上方照射的光线足以满足绝大部分的产品表现需求,但是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师应当根据表现主题和目的的不同灵活选取。
1.4.2 光线的强度
光线的强度决定了表现对象乃至整个环境的亮度水平,正午日光下的产品效果和落日黄昏时的光照效果肯定不同,所表现出的主题与氛围也截然不同。当然,除非有特殊的艺术需求、要用到较高或较低的光线强度外,一般只需设定一个中等强度的光照环境就可以了,当然还需要视情形而定。
光线的设定往往要在正式开始进行二维表达前进行,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整体的光照印象,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接下来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确定产品在光照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高光、亮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及投影,通过综合表现这些要素而真实地表现产品的体面。在固定的光线下,产品所呈现出的亮、暗、灰等关系是由其本身的形态决定的,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总结这几部分的不同特点及其规律性,从而获取程式化的做法,在进行二维表现时,仅需将这些效果组合在一起,便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光影效果,下面就来归纳分析一下。
(1)亮部的分析与归纳。
亮部是物体正对着光源的部分,主要分为高光面和受光面两部分。
● 高光面是物体表面上受光最强,同时也是光线垂直于视平面射入观者眼中的区域,对表现产品形态和质感非常重要。在色彩处理上应当以高明度、低纯度进行表现,而色彩上则以光源色为主,如图1-28所示。
图1-28 高光面的效果
● 受光面的明度仅次于高光面部分,但是色彩的纯度提高不少,虽然多少也受到光源色的影响,但主要以物体的固有色为主,如图1-29所示。
图1-29 受光面的效果
(2)暗部的分析与归纳。
暗部是物体上背向光源的部分,主要包含明暗交界线、背光面和反光面3个层次,如图1-30所示。
图1-30 暗部的几个层次
● 明暗交界线是突出物体体积感的关键,也是在光照问题确定后首先要确定的部分。它能够明确地划分亮部与暗部区域,使物体凸显出来。一般而言,明暗交界线的位置是确定的,也就是物体表面方向与入射光线方向垂直的那一点,这就注定了明暗交界线是物体上明度最低的区域。
● 背光面的色彩明度远远低于受光面,色彩也是低调子的固有色、环境色和光源色互补色的混合体。
● 反光面是物体暗部受到环境反射而发亮的部分,当然其亮度也是不能和受光面相提并论的,其色调通常与亮部呈补色关系,即光源在物体亮部呈暖色调时,反光部分最好能施以冷色调,这样感觉也比较舒服,有时还刻意通过增加补光的方式来强化反光效果,突出冷暖对比,如图1-31所示。
图1-31 受光面与反光面的冷暖对比效果
1.4.3 光线的反射
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一部分会被物体吸收,而有一部分则会被反射或者折射。事实上,物体的固有色并不是物体自身发出的颜色,而是在光源的作用下所反射出的光线颜色。反射能力的强弱,也是由物体的基本属性决定的。产品二维表达在多数情况下就是针对物体的反射进行表达,因此研究光线的反射规律与特点有助于读者理解并正确地进行表现。
(1)反射的种类。
产品表面的反射情况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的区别在于反射介质的不同,但也不能将两种反射方式割裂开来,因为一件产品的表面既存在镜面反射又同时存在着漫反射,只是比例上有所不同罢了。例如,电镀金属表面以镜面反射为主,而磨砂塑料表面则以漫反射为主,如图1-32所示。
图1-32 镜面反射(左)和漫反射(右)的效果
● 镜面反射严格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此反射光线的去向是唯一的。
● 漫反射中,入射光线被均匀地向各个方向反射,因此眼睛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观察到。
(2)反射的分析与归纳。
在产品表现中,镜面反射的表面能够更多地体现环境的影响和色彩,因此表现镜面反射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抓住环境的影响;而漫反射则更多地反映出物体表面的固有色和材质,虽然说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真正地实践起来还是较为困难的。漫反射的情况比较容易确定,受光面大反射区域就大,反之则越暗。而镜面反射的情况就很复杂了,因为它不仅仅能够反射光线,还能够将周边的物体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当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分析还是能够归纳出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反射规律,如图1-33所示。
图1-33 一些简单几何体镜面反射规律的归纳
而对于那些形态复杂多变的自由曲面,反射的情况就复杂得多,按照传统的分析方法就很麻烦了。那么应当如何表现自由曲面的镜面反射情况呢?笔者在这里提供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简化产生反射的周边环境,这样在物体表面产生的反射映像才能单纯、简单,然后根据曲率大小和反射光影的变化规律进行表现,但是处置不当会降低表现对象的质感,如图1-34所示。另一种方法比较准确,但也较为繁琐,就是借助三维软件的一个曲面检测功能——环境贴图工具进行归纳,而且所反映的环境贴图也可以自定义,但前提是用户能够提供该部分的三维模型,这对于想探索曲面反射规律的读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如图1-35所示。
图1-34 简化产生反射的环境进行归纳
图1-35 借助三维软件的曲面反射检测功能进行归纳
1.4.4 投影的分析与归纳
投影伴随着光照而产生,即一个受光物体投射在另一个物体上的影子。投影不仅有助于衬托物体,使其产生体量感,还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物体本身的形态。投影可以赋予产品生命,使得整张表现图更真实、可信。投影由于受到不同光照情况的影响,可以有软阴影和硬阴影之分,如图1-36所示。
图1-36 软阴影(左)和硬阴影(右)的效果
而就其形态来说,投影使物体暗部阴影投射到与物体接触的水平面上,在这种情况下,阴影形态直接受制于形体性质、形态特征和接触面的情况,因此可以分析归纳出3种常用的投影表现形式。
(1)真实形态的投影。
这种形式完全根据实际情况而来,即投影的形状与物体的形态息息相关,可以运用几何原理确定出来,如图1-37所示。
图1-37 基本几何体的真实投影效果
(2)相对位置的投影。
这种形式较为简单,投影的形态不必严格遵循物体的形态,只需投影出现在物体的暗部就可以了,目的是为了强化物体的轮廓,增加其体量感,如图1-38所示。
图1-38 相对位置的投影效果
(3)衬托投影。
这种形式完全摆脱了光源与形体之间的制约关系,因此在表现上更为自由,位置、大小完全由设计师主观决定。与其说是投影,倒不如说是一种背景效果,如图1-39所示。
图1-39 衬托投影的效果
1.4.5 产品所处的环境
在表现产品的同时,应当同样来关注一下产品所处的环境,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讲,环境在影响物体表面色彩的同时,还起到衬托表现主体、烘托气氛的作用。至于表现手法,可以将环境予以简化,甚至是抽象为一定的色条、色块,当然也可以以产品的使用情景进行表现。总之,在进行产品设计二维表达时,适当地表现产品在使用中与环境的关系会更有说服力,能够丰富产品光影效果、增加设计的感染力,如图1-40所示。
图1-40 适当地表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