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区扶贫资源配置效应与优化机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前期研究综合述评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可以看作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历史,又可以看作人类不断同贫困进行斗争的历史。即便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贫困仍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反贫困不仅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且对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反贫困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减少贫困、减缓贫困直至消除贫困,表达了人们对反贫困的不同理解,勾勒出了反贫困的阶段性和过程性,反映了人类社会摆脱贫困的逻辑顺序和渐进过程李俊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第1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反贫困不仅是一个具有政策实践与制度安排双重含义的治理理念,而且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目的性概念汤浅诚:《反贫困:逃出溜滑梯的社会》,台北早安财经文化有限公司,2010,第93页。:第一,在经济层面上,从政策、规范化的角度发展经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能够生存下去,这是反贫困的起码底线。第二,在制度层面上,从制度安排和供给上落实社会权利,矫正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或社会歧视,保证贫困人口就业、迁徙、居住、医疗和受教育等应有的权利,保障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谋求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在发展层面,确立消除贫困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反贫困斗争历史实践表明,如果仅仅把反贫困看作对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或者生活质量提高的实现,那么人类永远无法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反贫困只能看作对所有有碍人的正常生存境况的一种反抗及在此基础上的补救。从本质上讲,必须把发展这一崇高的目标作为一项重要的价值原则,才能使人类共享社会的发展成果,最终消除绝对和相对意义上的贫困。

生产要素是构成使用价值或社会财富的基础和源泉,是一个包括生产资料、劳动者、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社会管理及其他有关内容的多层次复合体。任何生产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生产要素首先是基本要素的结合,否则便不可能形成现实生产力,贫困必然相伴随。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素具有共通性,通过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资源要素的适当配比,形成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水平则由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所形成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其引致的区域自我发育结构和输出输入功能所决定。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主要因素在于市场规模与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即资源禀赋)。解析复合状态概念的贫困,贫困机制的形成,正是由于要素短缺和要素组合功能长期疲软。按照现行的贫困标准,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的农村扶贫对象仍有0.5亿人,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与生态脆弱地区高度耦合的格局,14个连片特困区覆盖了全国70%以上的贫困人口。区域贫困成因多种多样,因地因时而异,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生产要素缺乏或不能有效地实现组合,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Sachs的“市场的政府替代负效应”、Gunnar Myrdal的“熨平回波效应”、Theodore W. Schultz的“加大人力资本投入”、Paul A. Samuelson的“由政府对于贫困的低收入者提供安全网”、Ragnar Nurkse的“强调资本积累”、Walt Whitman Rostow的“产业引导、制度保证”、Todaro M. P.的“地理环境改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DP)“扶贫目标从传统的技术援助向以人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中国扶贫开发过程中凝练的“开发式扶贫、连片开发扶贫”理念等阐述为此提供理论解析;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资源诅咒”、“资源优势陷阱效应”与资源约束型贫困地区的“内卷化”发展实际,部分贫困区域生产要素的原始组合与现代要素的强制闲置共同造成的“抑制性贫困”,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诱发的家庭短期消费行为的顽固性并在贫困地区内部形成“超稳定的内部结构制约其向商品经济迈进”等现象解析为之提供现实佐证;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侧重于两类分析,一是基于要素边际产出,认为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志是完全市场化背景下资源市场价格等于边际产出,一是以生产率变动为起点,对其进行分解并提取出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资源配置效率低致使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粗放、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农民发展权益受损等问题普遍存在。

减贫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从总体来看要依赖于其竞争优势发挥,竞争优势的获取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改变与优化组合。作为扶贫攻坚抓手的扶贫资源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物质资源(物资与资金等)与非物质资源(有利于减缓贫困的一切无形要素),关注市场机制要素动员与资源配置作用,强调政府体制改革的发展释放效应,开辟解决资源稀缺的有效途径,强化生产要素的区际交流,建立贫困地区资源的吸收机制和消化功能等则成为重要的反贫困策略。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归纳总结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典型扶贫模式,利用结构方程、多元回归等手段开展资本、产业、技术等要素对于区域发展及脱贫效应的分析,采用综合评判、前沿分析等方法测算扶贫资源配置效率,认为信息失真、寻租、扶贫对象可行能力低、监管乏力等为扶贫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应加快扶贫政策创新,由救济式扶贫向片区开发扶贫、参与式扶贫转变,向贫困户提供摆脱资源约束与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转变方案;提高贫困区域市场发育水平和区域发展主体市场竞争力;充分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以突破制约脱贫的“瓶颈”。

国内外优秀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借鉴。诸多成果侧重从完善扶贫政策视角展开研究,在扶贫工作现状描述的基础上提出扶贫开发策略,注重行政机制配置扶贫资源,认为宏观调控能力与资源禀赋水平不高是贫困区域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但对于“政策指导的不同配置结构扶贫资源的脱贫效应与其作用机制”这一“现状与策略的中间连接环节”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认识,使得扶贫资源配置策略的提出缺乏协整性思考,从而影响了扶贫资源的效用发挥及扶贫工作整体水平。结合新形势下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目标,针对当前连片特困区域“扶贫资源投入不足和扶贫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约束,要进一步深化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提升扶贫工作效率,需要深入研究求证的关键问题即是:“市场化背景下扶贫资源配置水平及区域发展带动效应,以及哪些要素的增长和如何再分配对于贫困区域发展以及贫困家庭减贫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