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世纪以来,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经济学家提供了大量可得的空间经济数据,而传统的计量经济方法往往忽视空间截面相关,大大削弱了经济分析的合理性。J.Paelinck于1974年在荷兰统计协会年会上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这一概念,着重探讨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之外的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继而试图将空间相关引入现有的计量经济模型中,更好地分析空间经济数据。具体而言,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空间经济理论和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以建立、检验和运用经济计量模型为核心,对经济活动的空间相互作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结构(空间不均匀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空间经济活动或经济关系数量规律。
伴随着方法论创新的是空间理论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由Krugman(1991)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是20世纪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理论从传统经济地理因素入手,引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结合运输成本,打破原有的封闭条件框架下的研究,引入空间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开放条件下进一步分析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此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选择和空间集聚也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长期以来,受到假设条件的约束,新经济地理学大都偏重于理论模型的构造和探讨,或者依靠纯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缺乏相应的实证支持。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提出有力地弥补了这一空白,开始在理论框架下探讨现实经济模型,并且代入实际经济数据进行检验。空间计量经济学提出的空间权重矩阵刻画了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以及误差扰动项的自身空间依存性,并且能够通过结构方程来验证新经济地理学提出的假设和量化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
而在空间计量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结合研究上,目前文献较少。考虑到两者均以具有空间结构特征的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本书选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应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外国的经济体与本国经济体之间通过合资、合作进行的投资,它是实际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与国际间接投资对应。[1]FDI一直是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之间贸易的深入和扩大,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Makki和Somwaru(2004)指出,FDI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重要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此外,FDI与一个国家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欧洲、拉美和非洲地区,外商投资的引入对区域经济收敛作用显著,FDI的正向外溢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FDI的空间集聚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FDI的空间布局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集中区域开始发生改变,这对于各国的产业转移,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劳动力、原材料等比较优势,FDI的输入数量日益增长。从我国近10年发展来看,FDI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速的有力手段,对我国的世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准则开始与国际接轨,投资壁垒降低。但是1997年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投资约束进一步缩紧,整体投资环境日趋复杂,为了进一步加大外资利用,调整外资策略,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具体来说,要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引领作用,改善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和国际外资转移的投资环境,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利用外资上,要不断提升外资水平,充分发挥外资在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