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它不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而且对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过去近三十年的发展中,民办高校一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科技和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加快,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但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与此同时,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诸多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生存困境日益凸显,民办高校迫切需要创新发展,破解自身发展困境。

2010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 3号),响应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http: //old. 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 list/201105/xxgk 120174. html.该《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http: //old. 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 list/201105/xxgk 120174. html.该《意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 36号),确定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http: //www. gov. 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 9740. htm.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创新发展才能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这无疑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目标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和保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高校育人工作,能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破解目前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本书第一章至第七章由胡剑锋撰写,程样国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