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概述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智慧与变革的新时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历史关键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逐渐上升到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处于关键的地位。而作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要素,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和应用技术更新中的地位也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各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越发重视。
美国,自19世纪开始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案,激发民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并取得很好的效果。1979年,MIT的大卫·伯奇教授发表了名为《工作产生过程》的研究报告,通过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推翻了大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主体的传统观念,指出“创业是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后,美国政府部门、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开始大力研究扶持创立中小企业,推动了该国经济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经济与科技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可谓功不可没。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萌芽,始于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回顾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展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准确论断无疑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因此要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创新的关键就在于“科教兴国”及“以人为本”。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要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不能一味地模仿,需要更多的自主创新。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1999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旗帜鲜明地要求高等院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此后,历届国家领导都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要求,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
据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有了迅猛的发展势头。然而,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十几年前这个数值就高达20% ~30%相比,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国家长期发展提供足够的创新力量支撑。因此,考察创新创业教育之源流,分析其概念特点,成为当前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