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内外都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国内,从理论到实践,可持续发展始终都和生态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界普遍认为,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理论支撑和实践保障(申曙光,1994;宋蜀华,1996;徐春,1998;刘兴先,2000;刘湘溶、朱翔,2003;王凤才,2004;宋林飞,2007;吴风章,2008;尹伟伦,2009;周敬宣,2009;赵绍敏,2010;高德明,2011;许进杰,2011;尹绍亭,2013;张贡生,2013;谭丽、卢湘元,2014;叶远明,2016;张梅兰,2016)。党和国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黎康,2012;胡宝元、沈濛,2013;张昊旻、南丽军,2013;郝子甲,2014;潘鈜,2014)。生态文明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选择(刘宗超,1997;刘湘溶,1998;王明东,2001;孔云峰,2005;俞可平,2005;姬振海,2007;郭素红,2008;韩雪风,2008;季开胜,2008;高德明,2011;洪富艳、毛志峰,2011;陈沭岸,2013:177~181;胡宝元、沈濛,2013;落志筠、王永新,2013;余谋昌,2013;黄国勤,2014;刘妮楠,2014;刘友宾,2014;鲁长安、薛小平,2014;余谋昌,2014;于玉林,2014;朱桂云,2014;胡文婧,2015;廖元春,2015;潘文岚,2015)。我国民族众多,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是,以传统知识为基础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尹绍亭,1991, 2000;郭家骥,2001;廖国强,2001;闵文义,2005;林庆,2008;和少英,2009:19~26)。
国外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比国内早得多,这是因为工业化对资源的索取已经超出了自然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而引发出的生态危机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梳理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毁坏自然就是毁坏人类自身。生态学最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Marten, 2012),并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Richards, 1989; Chaudhury, 2006; Lawn, 2010)。生态人类学进一步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来(Steward, 1955; Milton, 1997)。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出台的《人类环境宣言》、1991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出台的《环境与发展宣言》、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出台的《政治宣言》,都在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环保不但是当前的国际潮流,而且真正成为国家执政者的基本理念和制定政策制度的出发点。这是本书立题的国内和国际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