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潘振承家族的世系研究
一 潘氏源流
潘振承家族,渊源久远。据《河阳世系潘氏族谱》记载:“按潘氏之先,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唐高宗仪凤二年丁丑,始祖讳节,从玉铃卫翼府左郎将陈元光戍闽,任府兵队正校尉,到福建任校尉,讨平寇逆,驱逐诸蛮,开漳建始,合姓五十八氏屯于漳水之北,宅梁山下之火田村。至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庚午(笔者注,即1150年)赠封昭德将军,正室徐氏封夫人,是为潘之鼻祖。”自潘节始在福建漳州龙溪开枝散叶,后有族人迁至福建同安县栖栅(现行政区域归漳州市管辖)。从潘节计起,潘振承(1714—1788年)为潘家的第17世,又名启,字逊贤,号文岩(见图1),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六月十二日辰时生于福建省同安县。其父亲潘乡(1689—1737年),“讳德兴,字君玉,号璞斋”。
图1 潘家入粤始祖潘振承像
资料来源:录自《广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孚)行》彩页。
振承为家中长子,共有4个弟弟。二弟潘柳,又名振元,字逊宗,号资园,恩授刑部司狱加四级,生7个儿子,其中4个儿子均有功名,四子为庚子科举人;三弟潘欵,又名振联,字逊仪,号型川,恩贡生,生5个儿子,亦多有功名;四弟潘琴,又名振文,字逊桐,国学生,生一子,亦为国学生;五弟潘瑟,又名振芳,字逊孚,州同知,曾随潘振承从事外贸生意,生5个儿子,亦多有功名。
查阅潘氏族谱可知,振承五兄弟经过奋斗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派下昌盛。然在振承年幼时,家中人口众多,生活非常贫困。当时福建沿海有不少商民出海经商,因而有大批的村民为谋生而充当船工。潘振承儿子潘有为《河南杂诗》曰:“流寓闽人老更亲,海风吹鬓白于银。丁胥出没混闲事,勇过田横八百人(福建街寓闽人老于航海者)。”这首诗即为清代开海贸易之后福建人出海贸易的见证之一。为了生计,潘乡也加入了出海打工的行列。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潘振承作为家中长子,少年即随父亲出海打工,尝尽生活的艰辛。
族谱记载,振承“往吕宋国贸易往返三次,夷语深通”。如果只是往返贸易三次,潘振承不可能达到“夷语深通”的水平,他应在马尼拉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清乾隆时期在广州从事贸易的一位法国商人记载,“潘振承(即潘启)在马尼拉度过了他的青年期,在那里学会了西班牙语,并且皈依了基督教”。据范岱克(Paul A. Van Dyke)教授考证,潘家跟一名从事马尼拉贸易生意的陈姓商人关系密切,可知振承青年时期为陈姓商人打工,曾长居马尼拉。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马尼拉使用西班牙语。而根据西班牙针对中国定居者的法律,中国人皈依基督教可以从马尼拉岷伦洛华人街迁出并享受更低的税收率。潘振承当时应是出于生存需要而加入基督教,回国后即放弃了信仰。青年期是掌握语言的敏感期,因而振承的西班牙语交流畅通无阻,不仅口头能说,还能书写得相当漂亮而流利。范岱克教授在国外的历史档案材料中找到潘振承用西班牙文写给外国商人的信,字体非常流畅优美,证明了他掌握的西班牙文水平较高。在其后的经商过程中,他还能以英语、葡萄牙语直接与外国商人交流。夷语深通,成为他入粤后从事外贸生意一大优势。
二 入粤始祖
由潘氏族谱可知,潘振承为“由闽入粤河南龙溪乡鼻祖”,但并没有记载其何时来到广州。我们可根据潘振承入粤后娶妻的情况推断出其入粤的大概时间。族谱记载其“在粤娶周氏,家谥闰观,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八月初十日辰时(1718年9月4日)”,清代女子一般17岁前出嫁,据此可以推断潘振承在1735年前已来到广州,而此前他应在马尼拉为陈姓商人打工。按族谱记载,振承到广州后仍是在陈姓商行任职。另据香港中文大学英籍学者Weng Eang Cheong考证,年轻的启官(Khequa)于1736年开始代广州一家名为“Qouycong”的商行签订合同,如这位年轻的“Khequa”确是指潘振承,则进一步肯定了其入粤时间在1735年左右。
潘振承有着坚忍的意志与过人的胆识,移居到广州发展,意味着他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广州水陆交通便利,明代以后即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对外贸易发达;另外,广州地处国家南端,朝廷相对不易控制,经济自由度更大。环境资源带来了发展机遇,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有大量的外来资金涌入,使得清政府对广州口岸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赋予了广州许多特许经营的优惠政策。到乾隆时期,大部分外国商船已选择到广州进行贸易,因此吸引了国内各地商人不断涌入广州从事外贸生意。陈姓商人在广州设立商行,自然也是看中了这块贸易圣地的商机。骨子里带着冒险精神的潘振承,也被吸引到了陈姓商人在广州的商行。
1737年,潘乡去世,23岁的潘振承作为长子责无旁贷地担起了赡养家庭的重担。其二子有为写的家世诗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艰辛生活:“有父弱冠称藐孤,家无宿舂升斗贮。风飧露寝为饥躯,海腥扑面蜃气粗。一岁一度航归墟,乃获操赢而置余。”“藐孤”寓意其丧父,失去了依靠。最后的诗句则说明了振承当时仍然是一名普通的雇员,为谋生而冒险出海,往返于广州与马尼拉之间,饱尝艰辛。在商海拼搏多年,他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商行“同文行”,主要从事与丹麦、瑞典、法国、英国等外洋国家的贸易。他通常被外商称为潘启官。凭着他出色的经商能力,同文行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经过近40年的奋斗,振承终于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在番禺河南(今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一带)购置土地,广建屋宇祠堂。族谱记载,他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年),在广州府城外对海地名河南乌龙岗下运粮河之西置余地一段,界至海边,背山面水,建祠开基,坐卯向酉,兼辛巳线,书扁额曰 ‘能敬堂’。建漱珠桥、环珠桥、跃龙桥,定名龙溪乡,在户部注册,报称富户,是为能敬堂入粤始祖”。
三 发展繁衍
(一)潘氏家族的繁衍概况
潘振承一生娶妻妾共10位,其籍贯、生卒年详见表1。
表1 潘振承的婚配情况
潘振承到粤经商之前,在福建娶元配黄氏(家谥淑敬,1716—1768年以前),黄氏长居福建漳州。潘振承到广州陈家的达丰行任职后,曾接黄氏到广州生活,黄氏生下有勋(振承第三子)后携子回闽。此前,潘振承入粤后随即娶了周氏(家谥闰观,1718—1743年),然周氏不幸早逝,年仅25岁,无子。他在广州再娶的妻室亦姓周(1720—1798年),生长子潘有能、次子潘有为及第四子潘有度。振承及周氏对儿子的教育非常成功,有为于1772年考中进士;而潘有度在其父1788年辞世后接管其父创办的同文行,成为家族中经济收入的顶梁柱,1796年成为广州十三行商总。二庶室李氏(1725—1770年)与三庶室刘氏(1739—1777年)均为福建人,婚后并未留穗。其中刘氏生子潘有原、潘有江。四庶室谭氏(1751—1821年)生子潘有科。此外还有五庶室李氏(1758—1844年)、六庶室麦氏(1759—1807年)、七庶室许氏(1763—1842年)、八庶室冯氏。潘振承的10位妻妾共为其生下7个儿子,即长子有能、二子有为、三子有勋、四子有度、五子有原、六子有江及七子有科。三子有勋及其后人留在福建生活,派下昌盛。其余六子均随父居穗。
潘振承之后人以其在粤建祠开基之“能敬堂”命名族谱,名曰《能敬堂潘氏族谱》,以潘振承为第一世,现将其六代族人的繁衍脉络整理世系表(表2至表5)如下。
表2 潘振承家族世系表之一
谱系注释:
①以容谷公(有度)长子正亨入嗣。
②以有量公之子正绵入嗣(有量是潘振承弟弟振联的长子)。
③以有原公次子正贞入嗣。
备注:由第二世起,仅标一位配偶。
表3 潘振承家族世系表之二(长房、二房、三方之三世至六世)
谱系注释:
⑧以仕超公次子兆耀入嗣。
⑨以桂馨公长子福燊入嗣。
表4 潘振承家族世系表之三(四房三世至六世)
谱系注释:
⑩以师诚之子潘澍兼嗣。
⑪潘澍兼嗣师亮后,又以师愈之子钖尧入嗣。
⑫以师愈之子钖铨入嗣。
⑬以师澄长子兆桐兼嗣。
⑭以师澄次子兆权入嗣。
⑮以师洛之子兆鎏兼嗣。
⑳以椒堂公七子恩慈承嗣佩如公之继室易氏。
表5 潘振承家族世系表之四(五房、六房、七房之三世之六世)
谱系注释:
④以叔和公次子仕芳入嗣。
⑥以有量公之孙仕怡入嗣。
⑯以仕徵次子灼文入嗣。
⑱兆祥乃宝泉公之子。
⑲贻榜乃振联(振承之弟)的玄孙。
⑤以正衡公次子定桂入嗣。
⑦以谷香公第六子仕箕入嗣。
⑰光瀛兼入嗣定桂公。
由世系表可知,潘振承的玄孙多达60余人,可惜当时的族谱未记载玄孙女。如按男、女比例大致均等推算,第四代的婚前总人口有100余人(随时代之变迁,从第七世开始,生男、生女均平等记载入族谱中),说明了第二世至第四世是潘氏族人繁衍的高速期,也是潘氏家族发展的兴盛时期。其中,三房有勋及其后人留在福建漳州府生活,派下昌盛,惜族谱没有详载。第四房的潘有度这一分支尤为人丁兴旺。究其原因,第四房的潘有度在其父潘振承辞世后,继承经营其父创办的同文行。作为家族的商业代表、家族经济的顶梁柱,潘有度娶妻妾共7人,为其开枝散叶生下7个儿子(长子正亨出嗣长房有能),其中四子潘正炜继承其商行经营。正炜娶妻妾共8人,育有7个儿子,因此,潘氏家族中以第四房人丁最为兴旺。随后,因环境(包括家族环境、鸦片战争及天灾等)的变故,潘氏家族的繁衍逐渐转入和缓期。
(二)家族主要人才简介
潘氏家族入粤后第二至第六世有一定官职或才华的成员竟有近60人。为更清晰地看到潘氏家族的兴盛发展的脉络,现根据《能敬堂潘氏族谱》,把潘振承以后各房第二至第六世的主要人才梳理并列表如下。
表6 潘振承家族第二世主要人才
表7 潘振承家族第三世主要人才
续表
表8 潘振承家族第四世主要人才(其中三房居福建漳州,族谱未及详载)
续表
表9 潘振承家族第五世主要人才
表10 潘振承家族第六世主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