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纵横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三个问题 本文系根据笔者2016年9月29日在“玉林师院2017接受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干部培训会议”的报告整理。

一 如何看待审核评估

当代高等教育的主题是“质量”,保证质量的手段是“评估”。审核评估工作对学校、对政府、对社会都是天大的事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促进推动高等学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争创一流。

(一)本科教学评估的中国模式

我国从2002年开始试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迫使国家有关部门到2010年前后开始探索新的评估方式。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已形成本科教学评估“五位一体”制度。这个制度已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中明确。2013年12月,教育部又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经过几年试运行,效果很好。

所谓“五位一体”,概括地讲,即“一平台,两促进,两支柱”。

具体来看,根据教育部文件(教高〔2011〕9号),“五位”是指高校自我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评估、国际评估。“五位”的共同指向在坚持“管办评分离”原则,采取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方式,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评估工作水平。

这个“五位一体”制度,被国外专家称为“中国模式”。

应该说,这个模式的诞生来之不易,是一项了不起的进步。中国改革开放将近40年,各行各业大都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不断发展,而中国高等教育这些年基本尚属关门改革,自说自话,或者完全照搬西欧标准。比如对《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行榜等国外标准的盲目认同,似乎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令人可悲可叹。可喜的是,目前我们推出的这个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在国际上的认同呼声很高。例如,曾受邀参加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加拿大著名专家ColinColin,加拿大联邦政府总理教育事务顾问。教授在厦大审核评估反馈会上说:“中国的审核评估制度规范和程序透明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不应让步于世界统一标准。”对我国审核评估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中国专家这两年也走出国门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国外大学,例如俄罗斯康德大学就曾接受我们的教学评估,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也进行了全面报道。

(二)审核评估的工作框架

教育部文件要求,审核评估的对象包括两类高校:一是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合格”及以上结论的高校;二是没有参加水平评估而参加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得“通过”结论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后须参加审核评估)。由此可知,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接受审核评估的时间一般应有13年以上的办学历史。

审核评估程序如果从动态来看,一个完整的审核评估周期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报告审议发布、学校整改四个阶段。

其中“学校自评”是基础,“专家进校考察”是院校评估的核心,而“评估报告审议发布”和“学校整改”则是评估工作的后续,带有一定的程序性。学校自评,就是要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专家进校考察包括进校前、进校中和离校后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校前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心的专家对学校提供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后形成该校《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二是审核评估专家进校前审阅参评学校《自评报告》及《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三是审核评估专家进校求证考察,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做出评价和反馈,离校后形成《审核评估报告》并上报评估中心。

审核评估评什么?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审核评估范围”由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为审核项目,共有“6 +1”项内容,分别是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另加了一个自选特色项目。第二个层次为审核要素,即把六大审核项目划分为24个要素。第三个层次为审核要点,把审核要素的核心内容体现在64个审核要点上。

(三)审核评估的特点

如果我们从不同的侧面看审核评估,可以归结出不同的特点,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吴岩教授曾在一次会议上总结审核评估方案的特点是“四个新”,即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这是关于审核评估一个较为全面的说法。的确,审核评估与上一轮水平评估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多创新。如果单从形式上看,笔者把它概括为“三个不”:不设标准,不评等级,不搞一次过。

所谓“不设标准”,指“审核评估”是用学校自己设定的尺子来量学校自身长短,与首轮评估均由教育部制定统一标准有明显区别;所谓“不评等级”,即“审核评估”没有等级结论,重点是帮助被评高校总结经验,评估过程,改进办学;所谓“不搞一次过”,指审核评估作为“五位一体”整体评价活动之一,五年一个轮回,将持续开展,不同于首轮评估一次定乾坤。以上这“三不特点”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打个比方说,它就是一次“免费体检”,由政府出面委托第三方请专家会诊,定期帮助参评高校诊断办学过程中的缺陷,从而促进高校不断推动内涵式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 如何做好迎评工作

这个问题涉及的面很宽,涉及的工作也很多,很难回答。不过,从总体而言,这就好像我们唱歌必须先要定调、外出旅游应先有自己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最佳方案,审核评估迎评工作当然也有自己的主题,这个主题我们必须弄清楚——强调以评促建是核心,专家进校考察求证是关键,质量提升与学校发展才是硬道理。希望相关工作者能精准把握评建方案,形成共识,凝聚人心,锻炼队伍,努力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关于以评促建的建议

1.广泛宣传,提高对审核评估工作的认识

审核评估涉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形象,因而是参评高校的“一把手”工程。从已经接受审核评估高校的情况看,部分高校的评估问题很多,质量不高,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是迎评工作没有落实。请看专家组对某所大学的审核评估报告(问题部分)。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真正形成,欠缺共识。(略)

2.专业建设的思路需要进一步落实。(略)

3.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从整体看,教师队伍存在明显薄弱环节。一是生师比偏高。20.7∶1这一比例高于全国本科院校平均水平(18.75∶1),有几个二级学院的专业教师和学生比为30∶1。二是实验室教师的职称结构整体偏低。在全校80名实验室教师中没有一个正高职称,副高占20.5%,中级、初级的占70.5%,无职称的占9%。三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显陈旧,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从专家听35门课发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反映很不够,多数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为主。专家对这35门课评价为“好”的仅占11.2%,“较好”的占42.8%,“一般”的占35.3%,“较差”的占10.7%。四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激励。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特别重视,而有较多教师还认为“从事教学工作吃亏”;专家抽调18个专业的毕业论文,评价为“好”的为0,“较好”的占35.5%,“一般”的占64.5%,可见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反映教师指导不到位。

4.校园环境还要下大力改善。(略)

5.学校对学生的学业管理存在偏软偏松现象。(略)

6.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61%,学校对质量问题研究不够。(略)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很多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深入发动,让全体教师干部以及学生广泛参与得到解决的。为此,笔者提出审核评估要特别强化“六种意识”——大局意识、担当意识、改革意识、落实意识、危机意识和质量意识。

2.构建组织,明确目标,分解任务

审核评估作为当前学校的工作中心,一是应尽早成立以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尽早部署审核评估工作;二是教学线上的干部、专家应敢于担当,积极拟订迎评工作方案;三是全校上下应充分发挥“六种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审核评估出佳绩、出亮点。

3.加强培训,提高学校迎评的专业化水平

评估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专业要求很高。特别是教育部本次推出的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充分吸取了上一轮水平评估的诸多教训,其中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学习和研究。目前,不少本科高校为做好迎评工作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网”,或者编印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知识手册》等,这都是我们学习交流和讨论的好形式。

4.全面准确采集数据,高质量建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是审核评估最最基础的工作,可谓一举多用。对被评学校而言,它具有支撑自评、常态监测、建立量化标准和科学决策作用;对评估专家而言,它具有了解情况、提高效率、发现问题和支持结论作用。

关于数据库建设,我们需要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明确内容框架,包括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师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7个部分,共69张数据表格;二是把握时间节点,接受评估学校需在评估前三个月上报教育部评估中心,另外学校按年度要求每年更新一次;三是统筹工作部署,在校领导统一指挥下可由教务处牵头采集教学线信息、评建办牵头采集教学线以外其他信息,分工负责,确保准确有效。

5.贯彻“三要”,反复打磨《自评报告》

《自评报告》怎么写,笔者的原则意见是“三个要”。首先是理念要到位。理念就是审核评估的基本思想,注意明确观点,找准优势,用事实说话。其次是主题要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是灵魂,“五个度”的高实现率是支撑。“五个度”是审核评估的核心理念,也是专家考察的重点。《自评报告》注意做到项目不少,要素不丢,要言不烦。最后是特色要“有我”。“有我”还是“无我”,这是成功特色提炼的一个分界。

(二)关于审核评估的两个重点

1.切实强化提升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审核评估的核心是“质量”,目的是保障质量,在审核评估方案中专列审核要素“质量保障”项,项下含有4个审核要素。


(1)质量标准建设;

(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因此,学校是否形成了强化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这是评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1)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认识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很不完善。不同专业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所修每一门课程都在85分以上就是质量高?不见得。比如,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由此,笔者又想到当下比较流行的话题“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但它应该达到什么标准?遗憾的是这在中国高校和教育部都还在讨论中,这肯定是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特别是,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已经正式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而我们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也没有共识,这非常危险。有人说,不是有THE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吗?问题是,THE排名以及比较有影响的两家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英国伦敦QS教育集团发布)和U. S. NEWS全球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都是以科研为主(THE和QS均占60%; U. S. NEWS更是侧重于学术端,与科研相关项达90%),而对大学最基本的功能人才培养——毕业生的质量基本没有体现,人文教育也是可有可无,为社会服务只占很小权重,这种价值观行吗?正如现在我们开展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审核评估,如果我们对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标准,或者说就是一个非常笼统甚至模糊不清的概念,这行吗?

(2)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涵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从学校层面看,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要求毕竟是宏观的,每一所高校都得据此制定适应本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如果仅有人才培养目标而没有质量标准,我们的行动就会没有准则,培养目标的达成不仅无法衡量,最终很可能落空。审核评估方案很明确,“质量保障”项目的第一个审核要点就是质量标准问题。

那么,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究竟有什么内涵要求?可从两个层面看:人文教育标准,专业教育标准。这里,人文教育是灵魂,是方向,专业教育是技能,是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具体来看,专业教育标准应严格以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为参照制定。人文教育标准,首先要明确教学模式,笔者主张采用当前比较通行的“公共必修+核心选修+第二课堂讲座”模式。其次,明确每个部分的修读要求与学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信息技术等,这是大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核心选修”,即主要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设置课程,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文明中国、中国人文经典阅读等可作为通用限选,同时各大学还应周密规划人文教育的校本课程。至于第二课堂讲座,学生自愿参加,内容大都是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以上三个部分,较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以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有机融合在一起。

以上,笔者之所以这样思考,正是有感于当下我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对专业教育过于看重。人文教育几乎是个摆设,而且也很不成体系,或偏颇,或空缺。二是专业标准制定参照国家标准不到位。比如有一些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就没有开设等。三是专业课程教学协同不够。对某专业开设哪些课程、每门课程教学又有什么要求等比较随意,课程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3)注重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审核评估重在看过程,因为质量形成于过程,所以审核评估并不直接评质量(结果),而是重在看办学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这是学校评建的又一个重点:一是真正建立起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特别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二是学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监督的层面,还得注意改进,加强“闭环”管理,做到有始有终。

2.精心组织评估专家的进校考察

专家进校考察是审核评估最重要的环节。把这项工作做好,重在了解专家进校考察怎么做,以增强准备的针对性。评估方案明确,专家进校应重点“掌握六项技术”,包括深度访谈、听课看课、校内外考察走访、问卷审阅、问题诊断、沟通交流。下面,笔者谈几点到校参与评估的感受。

(1)用什么“尺子”复核是审核评估的牛鼻子

前面已经谈到,审核评估是根据学校自己确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复核,检查督促被评学校是否达到了,或者做得怎么样。学校自定的这把“尺子”至关重要。如果这把尺子定得太高,根本无法落实,显然是问题。例如,不少学校的办学定位都有开放性、国际化之类,但学校基本还是关门办学,外教也就2~3个,国际交流学生也很少,根本谈不上国际化。如果定得太低,比如有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批判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较好的知识结构,能从事中等以上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定的”是什么水平?仅仅培养中等以上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又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这个专业质量标准基本不能体现大学水平。

(2)上传评估材料务必做到全面客观准确

我们知道,专家进校前,按规定学校已把本校办学基本状态数据和《自评报告》上传教育部评估中心,而这些材料专家都会认真审阅,而且难免都会对学校报告及其数据表产生一些疑问。专家进校考察的重点就是求证,或者重点审核“四个如何”:如何说的?如何做的?效果如何?如何改进?迎评材料和实际相符很关键。

(3)提炼办学特色对学校应是一个重大考验

由于审核评估参评高校一般都有10多年的本科教育历史,多少应该形成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办学风格和学科优势,而且审核评估“6+1”方案,这个“1”正是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有人说,“合格评估”看条件,“审核评估”就是看质量、看特色。说是重大考验,就在于特色是多年办学的总结,不能临时抱佛脚,它应体现在学校党委行政持之以恒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中。

(4)注意唱好专家进校的开场戏

原则上,专家是周日到校,周一正式开始,周四结束。周一上午首先安排一个30分钟左右的专家到校见面会,见面会的开场戏是学校主要领导做简要汇报。这个汇报,因时间关系应是《自评报告》之外的补充说明,时长15分钟左右。如有必要,专家还可能就汇报提出问题。因此,汇报应提前认真准备好,力戒空话套话,应心态平和,保持常态。

(5)全面参与,敢于担当,主动应对

审核评估指导思想是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专家到校也特别关注学校平时状态反映。当然,就近期来讲我们对有些工作进行反思整理也有必要,它需要大家加强联动,主动应对。比如近几年的考试考查试卷、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相关教学管理过程文档,再有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等,这些工作如果平时都落实了当然没问题,反之,整理任务就相当大。

三 如何突出特色发展

特色是学校的名片,一所大学有无自己的特色决定学校在社会上的位置,也将影响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特色发展是大学发展的竞争策略。尽管一所成功的大学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评价,但是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则是成功大学共同的标志,自然也是审核评估的“必答题”。

(一)大学特色——我们共同的追求

目前,我国有普通本科院校约1000所,几乎每一所大学的主持者都在思考如何办出特色的问题。

笔者于2004年参与了对烟台大学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该校办学历史不长,创建于1984年7月,但笔者对该校从建校一开始就瞄准特色发展印象深刻,由此而带来的办学效益也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烟台大学长期坚持“以美育人”,重点实施“走近艺术欣赏美,文明举止体现美,热爱生活发现美,志愿服务传播美,投身实践创造美”五项审美教学实践活动;从建校起该校就成立了艺术素质教育委员会,设立艺术教研中心,并以学分制的形式,限定所有学生至少修满两个以上的艺术课学分。更可贵的是,该校领导换了好几轮,但“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一直没有变。山东省第一个高校审美教育研究基地落户烟台大学,相关成果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当年,烟台大学本科教学办学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社会公认;2012年,该校又获批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至今已经拥有研究生教育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玉林师范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都属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我们一直都在为办出自己的特色而努力。2005年,湖南文理学院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当时专家组认定的办学特色为“校县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受欢迎的合格人才”。近10多年来,湖南文理学院一方面坚持校县校企合作,实施深度转型,另一方面又提出并推行“以艺术教育引领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办学效果进一步突出。2014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水产高效健康生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成为湖南省同类院校唯一;2016年3月学校转型发展经验被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向全国推广;2017年4月湖南文理学院被教育部等确定为“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国家级转型试点;2015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2013年学校反映地方文化的文艺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文艺会演中亮相,相关新闻在《新闻联播》播出。

玉林师范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有很多相同之处,如举办高等教育都从1958年开始;都在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浪潮中专升本,该校是2000年,湖南文理学院早一年;在教育部前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都获得“良好”结论。然而,玉林师范学院还有不少东西值得湖南文理学院学习,比如该校于2012年就成为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而湖南文理学院还在期待之中;虽然玉林师范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办学都从师范主体发展至今,而且湖南文理学院此前也曾叫“常德师范学院”,但该校却把师范特色越做越强,先后获批广西高校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首批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等多项省区级荣誉称号,令人感佩!

(二)培育大学特色的几条路径

1.明确范围

培育大学特色,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着手?笔者认为,大学特色的范围从高到低可表现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四个层次。

从宏观层次看,有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综合特色。如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均是侧重在学校整体来说的。从中观结构层次看,有特色院系及其特色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等,突出在学校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特色。从中观横向层次看,又有人才培养特色、服务特色和文化传承创新特色等,例如中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突出在学校某个办学功能的突出作用。从微观科技创新层次看,主要表现在特色学科方面,例如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王威琪院士领衔)、上海交通大学力学学科(何友声院士领衔)、浙江大学农学·茶学学科(刘祖生教授、梁月荣教授领衔)等,贵在拥有著名学者。

2.找准方向

上面谈特色范围,正是为了找准方向。办学特色虽分为四个层次,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涵指标,即在于至少都应有学科优势,即使在宏观层面的学校特色,也是由若干个著名学科专业支撑;在横向服务层面,也同样不能离开学科优势。这对我们寻找特色方向应有启示,一般有以下三条思路。

(1)弘扬“人无我有”,以错位竞争求特色

大学能够紧跟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步伐,尽其所能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甚至填补学科或区域空白,就是“人无我有”。例如钦州学院,这是大家熟悉的。该校地处广西沿海,作为在1595千米大陆海岸线边上仅有的一所公立本科院校,他们经反复综合研判,率先在广西高校中开设涉海专业,至今已发展成三个具有涉海专业的二级学院——海洋学院、海运学院、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既满足了地方需求,也初步显示出自己的学科特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获得国家高级海船员培养培训资质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训资质的高校。

(2)挖掘“人有我优”,努力强化比较优势

大家都有不可怕,自己有优势最重要。“优势”是特色的前兆,但优势或特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炼的过程,我们强调特色发展,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另起炉灶”,而是尊重学校实际,尊重学科传统,强化已有优势。例如陕西渭南师范学院,该校的“史记学”研究全国领先。我们知道,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就出生在这里,然而《史记》是全人类文化遗产,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史记》研究”课,甚至“史记学”在日本也很兴盛,同时,当下“史记学”还很可能不为经济发展所急需而被人遗忘,但渭南师院仍坚持抓住自己的学科强项,学校所设“中国史记研究院”是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学校学报开设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是教育部名栏建设项目,学校还建有中国史记研究展览馆、中国史记研究网等,为学校特色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聚焦“人优我强”,做强做大自身特色

大学特色范围有限,要想办出特色更多情况下都是比较的优势。“人有我优”,是一种比较优势,“人优我强”更是一种比较的最高层次。常言道,模仿是不可能形成特色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其中真谛,一方面告诉我们要注意学习,另一方面又在告诉我们必须善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自成一家。办大学也是同样道理。比如在我国提出争创全球一流大学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世界名校的学科竞争日益突出,据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虽然北大有22个学科、清华有15个学科入围全球前50名,但没有一个排名第一,未免遗憾。

3.重点培育

(1)不断营造局部优势,大力实施重点突破

学校特色总是局部优势的体现,要坚持有所必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重点培育原则。一方面需要果断决策,集中所有资源“打歼灭战”;另一方面又要给予政策倾斜,全校上下要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讲到这里,笔者想就对玉林师范学院的一点肤浅的间接感知,谈一点对该校特色发展的小建议。很可能不对,请批评指正。

第一,建议该校集中办好本科教育。比如师范教育是该校强项,但是否一定要兼顾幼师教师教育和小学教师教育?因为仅仅中学教师教育有待研究的任务就非常繁重,如语文课综合功能的实现,数学课关于几何直观和模型思想的研究,英语课的人文性和文化意识问题等,不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需要突破,更需要时间和精力。当然,该校当初升本还合并了高职院校和电大,可能涉及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真要取舍并非易事,仅供参考。

第二,建议该校集中三个省区级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才是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核心。该校如果做强做大了这几个点,别人和你的差距越来越大,你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很可能学校发展就会一顺百顺。比如“生物化学”学科,该校不是还有一个相关的省区级重点实验室吗?希望该校能采取非常措施培育标志性成果,注意用大成果说话。另外该校“应用数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两个学科,建议在加强各自内涵建设前提下,还可以联合其他学科,就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学、管理学学科方面做一点新的探索。这样,受益面会更大,影响也更大。

(2)努力强化质量意识,积极推进特色发展

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来势迅猛,如哈佛大学上海中心已在2010年宣布投入运营等。可以说,往后以地方或行业优势拥有办学特色的情况将越来越难,办学特色说到底都要靠质量取胜。所谓“人有我优”“人优我强”,都是如此。上面笔者给该校的建议,无非是讲集中精力做强学科点,创新学科建设,从而显示质量。但是,学校是一个整体,况且带有服务层面的办学特色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因此,强化质量意识必然涉及学校每一个岗位。

怎样强化?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充分”:第一,充分认识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二,充分听取学科专业带头人对培育办学特色的建议,这些学科专业带头人才是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中坚;第三,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首先是都要有共识,然后是大家对每一项工作都精益求精,学校特色发展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三)关于大学特色发展的几个问题

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讲,笔者谈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共性问题。

1.焦虑攀高问题

我们知道,在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明确规定只有办学“特色鲜明”才能评“优秀”,“良好”也必须“有特色项目”。再说目前的本科教学“五位一体”评估制度,其中“审核评估”也都列有“自选特色项目”,虽然形式上是高校自行选择,但作为一所举办10多年的本科院校,如果对此无话可说自然令人遗憾。正因为“办学特色”如此重要,可以说,所有高校的主持者尤其是书记校长无不殚精竭虑,上下求索。

问题是,有些学校练内功不够,但又急于出特色,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追求一流、向名牌大学看齐的攀比倾向,焦虑浮躁,最后只能简单学习模仿,盲目攀高。结果,特色不“特”的趋同现象比较普遍,彼此彼此,大同小异。再有一种情况就是用大篇幅描述特色,企图让专家最后认定,也不妥。另外,稍有一点特色的又可能是办公室写手在材料上编出来的,根本得不到全校教职员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

2.转型发展问题

引导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继“211”“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场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变革。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对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做出全面部署。这对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是一次极好机遇。

(1)转型并不一定是否定以前

地方高校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意识及其实践一般都会比较强,比较有特色,现在再提“转型”,是否意味着我们以前搞错了?不是。全面看“转型发展”,它有两层意识:一是地方高校此前如果相对比较封闭,而对专著、专利和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等趋之若鹜,这个方向肯定该转;二是高校如果已与地方和行业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关系,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更需要进一步“转”,或可叫作“深度转型”。

(2)正确处理转型中的“变”与“不变”

既然要求转型,“变”是肯定的,按照7号文件,转型发展(变)的任务列举了14项,这里不细谈。但是,不论怎么变,本科高校的“育人目标”和“引领社会”的底线终将不会变。

须知,大学不能办成纯粹的“就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如果专业建设没有坚守,学科建设没有特色,大学价值必然下降;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就在于大学能够始终引领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当前,大学作为供给方服务社会,有必要深入研究社会,需要我们甩开膀子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型发展中充分体现自己的引领作用。既要坚守“象牙塔”精神,又要努力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3.就业导向问题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狠抓教学质量这个口号在不少本科院校还提得很不够,而对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办学定位倒非常热心,好像对口就业只是高职院校的专利,如果我们也讲职业导向就降低了办学层次,这极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

前几年,笔者到台湾地区几所大学去访问,了解到他们并不提什么教学型、研究型大学,提得较多的是创业型大学。如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的口号就是“以迈向国内第一所创业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另有景文科技大学还专门为学生编有《学生职涯发展手册》,都真正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是着眼于教师主体或学校主体。

审核评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而此前所谓教学型、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基本都是以学校为主体来分的,这种做法并不妥当。从台湾地区几所大学得到启示,我们应当从学生角度确定办学定位,同样分为三种类型——技能型、创新创业型和创新型。


现高职院校可叫作技能型院校,主要为社会提供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普通本科叫创新创业型院校,主要为社会提供具有实业家精神的蓝领、白领(统称“实业家”)人才;重点本科叫创新型院校,主要为社会提供高端创新人才。


显然,以上三种形态,都可对口就业,只不过就业的类型有所不同,同时也为高校特色发展明确了方向。

4.课程教学问题

我们发现,每一所高校都会有几个或若干个专业办得很好,学生质量也普遍很高,原因在哪里?就在这些二级学院各教研室经常研究教学,每个教师把自己的教学都看得很重,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很优秀。对此,笔者的结论是:课程是专业的细胞,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通过课程质量来落实。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含含糊糊,质量生命线就必然是一句空话!如果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教学工作肯定会出特色。

然而,现在课程教学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不研究学生、不研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普遍堪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校长Cindy Fan(范芝芬)最近受聘参加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她在一次评估意见反馈会上就曾谈到,中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质量差距就在本科教学,尤其是“单声道”(没有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掣肘一流本科教育质量的最大短板。她的意见可谓一针见血。

课程教学短板如何弥补?笔者有三点建议。第一,教学管理一定要有课程的概念。笔者到过一些国内高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曾问过好几位教务处处长:你们学校一共有多少个专业?多少门课程?结果后一问没有一个能回答,这就不正常。举一个好的案例——台湾大学,从该校教务处2014年给笔者的资料得知,他们的课程建设抓得特别细,该校每学期所开课程数达7800班以上(约6000门课程),他们的口号是要“使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得到最多的收获”。对照我们的情况,笔者感慨很多。第二,坚持“三个课堂”统筹。第一课堂包括校内理论与实验教学;第二课堂指校内第一课堂以外的各种教学活动;第三课堂指在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注意,“三个课堂”统筹,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并规划,这也是审核评估方案的基本要求。第三,切实加强对“三个课堂”所有课程的建设。湖南文理学院的做法是,实施课程建设“金字塔工程”。我们把所有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类课程按照以评促建的原则,依据“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这个“金字塔工程”管理思路加强建设。当然,要确认每一门课程的层次,任务繁重。我们的办法是,通过教研室按照学校标准自评,最后由各教学院系确认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则由学校划拨指标、教研室自评、教学院系复评推荐,最后由教务处确认;精品课程则由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依据相关条件在优质课程范围内遴选推荐,再由校务会研究确认校级或推荐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这项工作,在湖南文理学院已实施10多年,目前全校54个本科专业列入计划的三类课程共2867门都是合格课程,其中有校级优质课程56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门。

5.专业结构问题

当前,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国所有高校专业设置都倾向于综合,倾向于求全,另有一部分小专业则往往有碍于资源闲置而勉强维持,处于一种半死不活状态。这个情况,在地方院校又更加突出。因此,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必须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推进改革,从而打造地方高校育人特色。

讲到调整专业结构,要做到“三个加快”:加快建立“负面清单”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定期通报权威部门所公布的红牌、黄牌和绿牌专业,结合本校实际整改或新增,避免因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造成结构性过剩;加快建立评估奖励机制,通过专业合格评估、水平评估、专项评估等多种形式树立专业建设标杆;加快建立预警退出机制,对那些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初次就业率、新生报到率较低的专业,在招生、项目以及专业生存等方面通过相应措施进行预警甚至退出。

6.校园文化问题

大学要办出水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特色校园文化的支撑。本次审核评估方案首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并列为审核要素之一,即“第二课堂”,这是本次评估方案改进的主要亮点之一。它所关注的重点有三个: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那么,校园文化建设怎么抓?一方面,注意从内涵方面着手培育。本次的审核评估方案非常明确,将重点考察学校是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并形成了自己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专家进校后一般会关注两个方面,一者校园文化系列是否已进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二者已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校园文化系列是否与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另一方面,注意在校园外观和内涵上多方面凸显。比如大学建筑、绿化、道路、雕塑、亭台、湖泊等,这是大学环境文化展示;大学宣传片、校史馆、校园网、学校标识等,这是大学主题文化宣传;大学宿舍管理、食堂特色、文体休闲等,这是大学生活文化体现;大学教学风格、学科优势、创新发明等,这是大学专业文化显露。以上种种,都将以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每个学生身上,从而达到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和行为养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