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一带一路”倡议
美国智库观点摘要
亚太海上安全: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导航图
原文标题: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A Navigational Map for the New U. S. Administration
文章框架:亚太地区正在经历重大变化;美国应该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有选择的支持,从而降低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力并使美国利益最大化;对于美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在最初发布时只是一个区域基础设施项目,而最新发布的行动计划表明,该倡议已经将其愿景扩大到在东亚和欧洲建立自贸网络,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和有效经济互动;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往来的先决条件,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希望扩大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的美国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
观点摘要:
1.亚太地区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其中某些变化与美国利益并不相符。美国在这一地区寻求领导力的同时,中国已经提出了一些备受瞩目的经济项目,这些项目对全球治理造成了复杂的影响。美国应该对中国提出的这些项目进行有选择的支持,从而降低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力并将美国利益最大化。
2.对于美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中国在亚欧大陆影响力的扩大会削弱美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这符合美国的利益。对美国来说,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当中符合美国利益的方面进行支持,对其中不符合美国利益的方面表示反对。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表现出中国希望增强地区内的双边贸易依赖,并重塑该地区政治秩序的雄心壮志。“一带一路”倡议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海上丝绸之路(MSR),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为起点,贯穿印度洋、红海以及地中海,将东亚与中东和欧洲连接起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最初发布时只是一个区域基础设施项目,而最新发布的行动计划表明,该倡议已经将其愿景扩大到在东亚和欧洲建立自贸网络,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和有效经济互动。中国也正与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以此提升双边关系。美国分析人士普遍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有两点反对意见。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中国投入大量资源,下定强大决心,再加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和政治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该倡议无法发挥其作用。然而,另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破坏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西方主流经济秩序。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看法引出更加重要的一项任务:美国如何对此做出回应?美国不必在维护其领导地位和推动欧亚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做出选择,因为只要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有选择性的支持,美国就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美国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减轻中国与欧亚大陆连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使美国的利益最大化。如果美国完全对“一带一路”倡议不予支持,那它将从中一无所获。美国抵制中国倡导成立的机构 [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美国企业失去对华出口的机会。因此,要表明美国的“亚洲再平衡”决心,其必须加入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创立的新的多边机构当中。
3.展望未来,美国需要对一系列可接受的行动进行考虑,包括对“一带一路”进行投资。美国不必对“一带一路”倡议全盘接受,对于中国利用“一带一路”某些项目来提升其军事能力的行为保持警惕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如果能鼓励美国企业从这一宏大的欧亚大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抓住机会则再好不过了。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往来的先决条件,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希望扩大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的美国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中国已经做出努力,鼓励美国私有资本对“一带一路”进行投资。2016年9月,10家中国国有企业的代表到访华盛顿和纽约,希望提升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商业兴趣。加强中美两国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是可行的。事实上,中美两国已经在巴基斯坦清洁能源项目即蓝宝石(Sapphire)风电上展开合作。让美国企业参与到“一带一路”当中需要美国政府各部门(包括商务部)与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以及美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做出努力。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某些方面可能会对美国造成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可以通过美国参与到“一带一路”当中得以减轻。北京可以利用“一带一路”拉近与美国盟友之间的距离。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对贸易发展的推动
原文标题:Belt and Road Summit Beijing's Push on Trade
文章框架:如果说达沃斯论坛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为开放经济捍卫者的首次亮相,那么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则表明,中国实行开放经济不仅仅是一句承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愿景至少会以三种方式对贸易产生影响,但每种方式在实践过程中都面临着许多挑战;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着法律、政治及安全挑战;如果这些挑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私人资本就不会投入到这些项目当中,商品和服务的流动也会受阻;中国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贷款以及其他激励措施将有助于贸易谈判;中国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制定与贸易相关的诸多事务的标准;“一带一路”倡议的扩展是一把双刃剑;倡议推动了双边合作,同时具备全球视野,而从贸易的角度来看,或许缩小视野,以更高标准推动多边合作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结果。
观点摘要:
1.2017年自由贸易倡导者有些迷失方向。1月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最著名的自由贸易提倡者并不是来自西方而是来自东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拒绝保护主义。”如果说达沃斯论坛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为开放经济捍卫者的首次亮相,那么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则表明,中国实行开放经济不仅仅是一句承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推动的一项外交政策愿景。这一倡议于2013年提出,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一带”包括穿过中亚、南亚到达欧洲的陆上公路和铁路。“一路”包含整个中国海岸,穿过印度洋港口,经由苏伊士运河到达欧洲。从功能上看,“一带一路”倡议希望改善基础设施、实现贸易畅通、促进资金融通甚至实现民心相通。从地理上看,“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覆盖从中国周边国家到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智利等约65个国家。该倡议所覆盖地区的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60%。
2.从理论上讲,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愿景至少会以三种方式对贸易产生影响,但每种方式在实践过程中都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中国在公路、铁路、港口以及其他“硬”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有助于促进贸易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到203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必须投资26万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以促进增长、解决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届时投资水平必须达到目前投资水平的一倍以上。中国虽然不能占据全部项目投资,但也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也需要规避许多风险。即使在最佳的商业环境中,大型项目也难以高效交付完成。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着法律、政治及安全挑战。如果这些挑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私人资本就不会投入到这些项目当中,商品和服务的流动也会受阻。亚洲的基础设施仍旧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可能会破坏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的价值。其次,中国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贷款以及其他激励措施将有助于贸易谈判。中国的目标是到2017年底与40%的“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官方已经形成了自由贸易协定网,以此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支持。尽管如此,自由贸易协定网仍远远落后于全面的区域协定。中国主要侧重于双边贸易协议的达成。虽然中国和其他国家都降低了市场门槛,但这些协定可能会让企业遵循的贸易规则进一步复杂化。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达成的约130项交通运输协定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另外,中国现在所称的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其实早在该倡议提出之前就已经开始实施,这些项目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项目之间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之前的项目谈判国现在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最后,中国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制定贸易相关事务的标准。几十年来,贸易和投资协议一直是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基础设施项目为少数与贸易相关的事务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机会。中国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目前拥有70名成员。亚投行承诺采用最佳做法,比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开发银行更加高效。现在断定亚投行的做法是否与现有标准分离还为时尚早,因为亚投行仅投资了12个项目,而这些项目大多是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融资。
3.简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的扩展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官方可以突出个别成就,并向世界展示很长的“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名单,也可以向国际社会寻求支持。但在全球化旗帜下,“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双边交易。特别是从贸易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大多数项目早已以各种形式出现并实施,这表明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影响力大多处于边缘。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曾预测此次论坛将“讨论促进合作、建立合作平台以及分享合作成果的方式”。当然,合作没有错。“一带一路”倡议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并不意味着一切。这一倡议推动了双边合作,同时具备全球视野。而从贸易的角度来看,或许缩小视野,以更高标准推动多边合作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结果。否则,“一带一路”可能会使亚洲经济格局更加复杂化,而非实现亚洲经济的简单化和一体化。
了解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
原文标题:Understanding Europe's Interest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虽然在西方,传统的国际新自由主义支持者现在开始后退,但是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支持者;在当今的多极世界中,欧盟是至关重要的支柱之一,但在过去几年里,它一直忙于处理各种国内危机,包括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在习近平首次宣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后,欧洲的反应平淡无奇,而且这一倡议几乎没有得到欧洲媒体的关注;欧洲各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的转变;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也逐渐就“一带一路”对中欧关系的意义进行更多的讨论;对于许多欧洲国家来说,一旦它们了解了更多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细节,它们最初的谨慎或保守的反应就会改变;对欧洲来说,“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网络最终旨在将其与中国连接起来,这意味着其有机会获得来自该地区以外的更多的贸易、投资和合作;城市和省级政府以及大公司在有关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问题上是最积极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国必须尽其所能确保“一带一路”的好处惠及欧洲公民;作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终点,欧洲的合作对中国的成功至关重要。
观点摘要:
1.2017年是许多欧盟国家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因为英国和欧盟开始就脱欧进行谈判,虽然主要的选举已经或将在英国和三个联盟创始成员国即法国、德国和荷兰举行。更为肯定的是,近年来,反全球化情绪已经明显扩散,尤其是在经济增长缓慢的西方国家。虽然在西方,传统的国际新自由主义支持者现在开始后退,但是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支持者。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可以被视为推动全球化和开放贸易的力量,而其他扩大贸易的巨大努力,如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则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鉴于这一全球环境,许多欧盟国家正在改变它们的观点,并更加开放地接受“一带一路”提供的机遇,以促进经济增长。
2.在当今的多极世界中,欧盟是至关重要的支柱之一,但在过去几年里,它一直忙于处理各种国内危机,包括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及其成员国已经更多地转向国家内部事务。面对这些挑战,欧盟越来越需要中国的支持和合作,特别是在创造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方面。然而,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末首次提出“一带一路”时,欧盟的反应基本上是冷淡的。该倡议旨在通过资助连接中国和欧洲沿线的港口、铁路和公路建设,促进欧亚大陆的经济发展、投资和文化交流。直到最近,欧盟国家似乎对“一带一路”倡议显示出与日俱增的兴趣,因为欧洲是该倡议两条主要路线的最终目的地: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通过南亚和东南亚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此外,欧洲内部正在召开大量的会议,撰写许多报告,用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和欧洲意味着什么。正如欧洲主要媒体所报道的以及欧洲知名官员、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对话所显示的,评估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是衡量欧洲对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看法转变与否的一种有效方式。
3.在习近平首次宣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后,欧洲的反应平淡无奇,而且这一倡议几乎没有得到欧洲媒体的关注。在“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后的前两年,布鲁塞尔、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媒体几乎没有发表关于该倡议或其目标的文章。对于中国呼吁各国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的成员国,欧洲政府也没有立即做出积极回应。亚投行是中国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于2013年10月正式宣布成立,并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金融支持的主要资金来源。直到2015年3月,欧洲才终于开始发出明确的信号,从那时起,欧洲的参与也在持续增长。这一转变发生在2015年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并成为创始成员国的浪潮之后。分析人士指出,欧洲推迟加入亚投行的原因有几个,即来自美国的压力,对亚投行成为现有相关国际机构竞争对手的担忧,以及对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可能不支持良好治理或环境和社会保护的高标准的担忧。最终,14个欧盟国家决定成为创始成员国,以期影响世界银行的制度设计,并加强它们与中国的关系。当欧洲各国政府的参与变得明显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媒体机构开始更多地报道亚投行,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带一路”倡议。
4.与此同时,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也逐渐就“一带一路”对中欧关系的意义进行了更多讨论。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计划的官方政策文件。自那时以来,“一带一路”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术、政府和智库讨论以及出版物的主题,尤其是在2016年。例如,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已经组织了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官员进行讨论,以评估“一带一路”对德国和欧洲的影响。另一个例子就是欧洲议会于2016年7月发布的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简报。自2015年3月以来,关于这个话题的智库出版物也在激增。
5.对于许多欧洲国家来说,一旦它们了解了更多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细节,它们最初的谨慎或保守的反应就会改变。欧洲的一些精英人士表示,他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这一倡议将如何影响欧洲,然后才能确定他们的反应。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建立亚投行的努力显示了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决心。制度文化可能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欧盟国家和机构往往习惯于根据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来运作。
6.对欧洲来说,“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网络,最终旨在将其与中国连接起来,这意味着其有机会获得来自该地区以外的更多的贸易、投资和合作。尽管许多欧洲人承认这一潜力,但他们对“一带一路”项目何时、如何实现以及带来的具体效益表示怀疑。例如,一些欧洲政策专家已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中国正试图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将旧项目重新包装,而不是创建全新的项目。例如,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就已经修建或规划了铁路,包括重庆与杜伊斯堡之间的一条线路。当欧盟成员国等着看新项目的实际结构时,中国需要展示这些努力是如何给潜在的欧洲伙伴带来好处的。
7.同样值得研究的是哪些欧洲国家最能接受“一带一路”倡议。在很大程度上,城市和省级政府以及大公司在有关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问题上是最积极的。这些参与者的主要动力来自这样一种信念,即通过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以及在中亚和非洲等地开辟新市场,将带来新的经济机遇。如德国的杜伊斯堡和汉堡、西班牙的马德里以及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使自身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门户,并成为“一带一路”的区域枢纽。同样,从事出口贸易、建设和物流的大公司也在积极地抓住机会参与到“一带一路”的项目中。相比之下,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在中欧和东欧)而言,“一带一路”就不那么重要了。它们认为,中国的项目规模很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和公共采购等领域,这对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参与来说是可行的。
8.地理位置也有影响。欧洲南部的欧盟成员国,如希腊和葡萄牙,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对中国的投资最为开放。与此同时,西欧国家尤为谨慎。例如,一位欧洲学者曾表示,德国担心该倡议可能对欧盟的投资规则和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团结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欧洲议会的一份报告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欧盟委员会对“一带一路”在欧洲的首个旗舰项目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高速铁路的调查就是一个例子。欧洲担忧背后的一个原因是担心来自中国工业(即建筑业和高速铁路公司)的竞争,以及对欧洲发达经济体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
9.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仅限于欧盟精英阶层。根据欧洲智库中国研究网络(ETNC)的一项研究,在大多数欧盟国家的公众中,“一带一路”仍然是一个陌生的,甚至是未知的话题。欧洲智库中国研究网络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欧盟国家都把有限的媒体关注放在了“一带一路”上,“一带一路”往往被认为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太过遥远。迄今为止,中国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是欧洲政府、企业和知识分子领导者。一些精英已经开始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可以保持这种势头,并进一步向欧洲普通公民宣介这一倡议。与此同时,北京方面应该考虑到不断增加的反全球化情绪和新民族主义运动,这些运动在欧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必须尽其所能(不仅在口头上,而且要以具体的方式),确保“一带一路”的好处惠及欧洲公民。这意味着应确保该倡议不会加大欧洲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而是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提供一些好处。
10.作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终点,欧洲的合作对中国的成功至关重要。鉴于世界上许多地区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引发的对全球化的担忧,通过“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来促进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跨区域联系,是全球化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很有希望的迹象。2017年5月,北京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许多来自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及代表都将出席。这可能表明,欧洲对“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它所代表的潜力有一定的支持。
中国的全球实力投射面临“战略透支”
原文标题:China's Global Power Projection Hit with“Strategic Overdraft”
文章框架:尽管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中国国家主席暨“核心领导人”习近平正在推进雄心勃勃的计划,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并在全球范围内投射中国的力量;尽管“一带一路”在所有国家媒体上都获得了欢迎,但一小部分相对自由的中国学者却对习近平主席所推行的全球事业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性提出了质疑;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保护伞下与欧洲、中东和非洲国家进行经济和基础设施合作;对于这一庞大倡议所涉及的资金没有官方估算;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专家估计,仅亚洲和非洲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就可能花费2万亿~3万亿美元,大约是二战后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财政支出的12倍;如果“一带一路”倡议不充分考虑这些敏感问题,北京方面的投资可能“点燃受益国内部政治的民族主义政治争议”;除了利用经济手段与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联系,中国政府还相信,“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将展示中国的技术,还将展示中国企业将遵守全球标准;欧盟委员会宣布,它正在调查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到匈牙利布达佩斯之间全长350千米的高速铁路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为了努力“把中国的故事讲得很好,传播中国的信息”,而且也是一种试图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尝试;根据时殷弘教授的说法,在维护主权和维护稳定之间必须达成一种平衡;尽管这些宏大的战略使习近平主席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聚力量,但“核心领袖”的责任在于证明其能够兑现自己的国内和国际承诺。
观点摘要:
1.尽管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中国国家主席及“核心领导人”习近平正在推进雄心勃勃的计划,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并在全球范围内投射中国的力量。习近平主席预计将于5月中旬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国际论坛上宣布一系列将中国与亚洲、中欧和东欧、中东以及非洲联系起来的新项目。习近平主席将通过中央“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亲自监督该方案。他显然希望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议程设置方面的话语权。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立场不同,习近平主席和其同事强调中国政府渴望在打击保护主义和促进自由贸易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2.尽管“一带一路”在所有国家媒体上都获得了欢迎,但一小部分相对自由的中国学者却对“一带一路”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专家时殷弘。在2016年一篇题为“中国必须谨防战略透支”的文章中,时殷弘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必须谨慎对待“战略军事力量”和“战略经济”(通过经济手段投射实力,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他认为,中国必须防止“过度扩张”,否则将导致“战略透支”。
3. “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一直延伸到中亚,再到东欧,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延伸到印度次大陆,再到达非洲东部。然而,在“大而好”的原则下,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保护伞下与欧洲、中东和非洲国家进行经济和基础设施合作。截至2017年初,80家中国国有企业集团正在与65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就基础设施和相关项目进行谈判。
4.这一庞大倡议所涉及的资金没有官方估算。然而,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专家估计,仅亚洲和非洲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就可能花费2万亿~3万亿美元,大约是二战后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财政支出的12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大型项目正在进行,包括在巴基斯坦东部修建并完善港口和铁路设施的价值500亿美元的项目,这些项目所需资金都是由中国金融机构承担。鉴于所谓的中国经济奇迹在21世纪初已经结束,人们开始质疑中国政府是否有能力维持其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14年年中达到了4万亿美元的峰值,今年早些时候已降至3万亿美元。由于中国的国有银行已经背负了不良贷款,所以惠誉评级机构警告称,这些机构在“一带一路”上的投资可能“为中国的银行体系创造新的资产质量风险”。
5.还有一个问题是,作为对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慷慨承诺的回报,中国是否会获得与之相称的良好意愿。正如时殷弘教授所指出的,受益于中国的这些国家“在主权、自力更生和安全领域会拥有长期利益”。他警告称,如果“一带一路”倡议不充分考虑这些敏感问题,北京方面的投资可能“点燃受益国内部的民族主义政治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国已经重新对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了谈判,这主要是由于两国的民族主义者提出了反对意见。
6.除了利用经济手段与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联系,中国政府还相信,“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将展示中国的技术,还将展示中国企业会遵守全球标准。然而,许多中国援建项目可能遭受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投资受到影响相似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些项目都是建立在“政治关系”基础上的,而不是全球接受的条款,包括公平竞争、公开招标、西式审计和整体透明度。
7.2017年初,欧盟委员会宣布,它正在调查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到匈牙利布达佩斯之间全长350千米的高速铁路。国有巨头中国铁路总公司将是主要承包商和技术供应商。欧盟委员会正在调查这一耗资28.9亿美元的铁路的长期财务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该项目是否已经通过欧盟法律规定的公开招标尚未可知。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铁路是雄心勃勃的中国—欧洲陆海快速运输路线的一部分,它将把中国的西部城市连接到希腊的比雷亚斯港,中国—欧洲陆海快速运输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将使中国受益。中国外交部下属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中欧关系专家崔洪建,间接地将调查视为布鲁塞尔对中国的政治不信任。崔洪建认为欧盟委员会在欧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中“对中国的参与怀有一种相对矛盾的心态”。
8. 《人民日报》评论员周汉民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为了努力“把中国的故事讲得很好,传播中国的信息”,也是一种试图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尝试。评论员还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与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密切相关,其中一个关键目标是,到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雄心壮志,已经引起了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的怀疑,它们认为这主要是一种中国的自我强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自我强化。据说莫斯科方面对此表示不满,因为中国政府对中亚提供了慷慨的金融和技术援助,所以中国将取代俄罗斯,成为几个苏联附庸国的主要影响国。在新德里看来,中国政府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缅甸等地的民用和军事港口的投资,构成了遏制印度的“珍珠链”政策。西欧政界人士对中国明显的“分而治之”策略表示担忧,这一策略可能通过与16个中欧和东欧国家的紧密合作而实现。
9.除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权力投射方面的一个表现是其在东海的强势姿态。根据时殷弘教授的说法,在维护主权和维护稳定之间必须达成一种平衡。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早些时候对主权进行了大量维护,那么我们应该在即将到来的某一时候做更多的事情来维护稳定。”他警告称:“北京需要防止中美战略竞争和对抗的迅速发展。中国领导人应该继续改善与拥有海洋权益的东盟成员国的关系。”
10.中国对不受限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的依赖,可能不会使其与老牌大国发展很好的关系,尤其是在西方世界,正如只有一位来自欧洲的政府领导人意大利总理保罗·真蒂洛尼(Paolo Gentiloni)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所表明的那样。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已向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发出邀请,参加中国媒体所谓的“2017年中国最大的会议”。自2012年末上台以来,习近平主席宣布了多个大胆且包罗万象的愿景和计划,如“中国梦”、“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包含65点意见的“全面深化改革”指示。尽管这些宏大的战略使习近平主席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强凝聚力,但“核心领袖”的责任在于证明其能够兑现自己的国内和国际承诺。毕竟,“战略透支”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政府资金和银行债务,而且还会引发一些国家(从印度和日本到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东盟成员国)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在软实力上押下重注
原文标题:China's Big Bet on Soft Power
文章框架: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际参与者,也是其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投资者;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其在海外的吸引力,北京一直在发展一个国际媒体网络,并在世界各地建立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正试图向外推广其发展方式,其发展方式使得数亿中国人摆脱贫困;软实力在本质上很难衡量;就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而言,中国的邻国和伙伴迄今对此都持谨慎态度;许多商业和政府领导人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个刺激亚洲和亚洲以外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
观点摘要:
1.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际参与者,也是其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投资者。早期迹象表明,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将强调硬实力,中国已经将自己定位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拥护者,这也许发出了中国渴望承担更大的国际领导角色的信号。中国正在通过增强软实力来实现这一目标,而软实力能够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魅力及影响其他国家和民众的能力。
2.但中国施加影响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其在海外的吸引力。北京一直致力于发展一个国际媒体网络,并在世界各地建立文化研究中心。虽然国际上充斥着关于推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语言、文化是否可以赢得更多朋友支持的争论,中国仍在通过巨大的资金投入来支撑其用来提升国家形象的计划。尽管付出诸多努力,但中国还没有看到显著的投资回报。
3.中国正试图向外推广其发展方式,其发展方式使得数亿中国人摆脱贫困。“一带一路”倡议(BRI)被领导者描述为软实力的载体,呼吁增强区域连通性。该倡议旨在通过庞大的铁路、公路、管道、港口网络和电信基础设施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以促进从中国到欧洲(途经亚洲、中东和非洲)的经济一体化。为了给这些国际项目融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经成立,中国便向其贡献了500亿美元的资金,这是该银行初始资本的一半。北京还承诺对其“丝路基金”投资400亿美元,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投资250亿美元,并向新开发银行(由金砖国家即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和南非成立)融资410亿美元。
4.软实力在本质上很难衡量。就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而言,中国的邻国和伙伴迄今对此都持谨慎态度。许多商业和政府领导人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个刺激亚洲和亚洲以外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根据2017年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报告,亚洲的基础设施需求预计每年将超过1.5万亿美元,以维持到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是对那些渴望发展的国家的有力激励,但中国的融资和建设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北京施加影响力和塑造受援国偏好的能力。例如,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已经表达了对中国在当地日益增强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不满;即使是在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已被广泛认可的巴基斯坦,一些议会议员担心这样的项目可能会损害其国家利益。尽管存在风险,但区域参与者通常被促进经济增长所需的短期经济利益所引诱,虽然它们仍然对北京的战略偏好持谨慎态度。虽然有一些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影响力,但专家们经常引用民意调查来评估全球对中国的看法。根据这些标准,中国在增强世界各地对它的好感方面的努力似乎影响不大。
来自中国共产党的自由贸易宣传?
原文标题:Free Trade Propaganda from Communist China?
文章框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创造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网络,将中国与60多个中亚、中东和欧洲国家连接起来。但是,讨论中的项目似乎已经掺杂了可预见的中央规划失误和内部矛盾。
观点摘要:
在去年的总统选举之后,美国人民似乎改变了长期以来对自由贸易好处的共识。同时,中国在其国家电视台推出支持贸易的宣传。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研究员卜大年(Dan Blumenthal)和史剑道(De-rek Scissors)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创造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网络,将中国与60多个中亚、中东和欧洲国家连接起来。但是,讨论中的项目似乎已经掺杂了可预见的中央规划失误和内部矛盾。尽管中国在最近几十年里加快了贸易自由化的步伐,但其仍然不是促使贸易自由化的合适“使者”。
亚洲互联互通不是中国发明的
原文标题:China Didn't Invent Asian Connectivity
文章框架: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方艾文(Evan Feigenbaum)解释说,在宣布“一带一路”倡议(BRI)之前,中国就已经在中亚地区进行了一些重大项目;中国在互联互通方面“升级了”,但它并没有发明亚洲互联互通的概念;方艾文认为,中国希望利用三大优势使“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方艾文认为,美国在亚洲的互联互通方面缺席,只是被动地做出反应而不是主动地回应,只是防御而不是进攻,华盛顿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观点摘要:
1.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的演讲中,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方艾文(Evan Feigenbaum)解释说,在宣布“一带一路”倡议(BRI)之前,中国就已经在中亚地区进行了一些重大项目。他指出,中国在互联互通方面“升级了”,但它并没有发明亚洲互联互通的概念。方艾文表示,亚洲互联互通的想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是从2013年开始的,方艾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应该被视为许多包括日本、印度在内的亚洲参与者和国际金融机构所进行活动和所做选择的产物。
2.方艾文认为,中国希望利用三大优势使“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第一,中国政府可以获得“一大堆”外汇储备,可以将其用于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因此像中国“丝路基金”这样的载体就会被国家外汇管理者部分或全部资本化;第二,中国企业主导着某些基础设施领域,例如水力发电;第三,中国可以采用形式独特的国家扶持项目融资,北京知道这种独特形式是其他几个国家或银行无法与之竞争的。方艾文指出,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中国将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一带一路”项目推广中国的本土工程标准,从而使其成为事实上的全球标准。
3.方艾文表示,美国在亚洲的互联互通方面缺席;美国只是被动地做出反应而不是主动地回应,只是防御而不是进攻。方艾文认为,华盛顿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美国具有多样的模式、独特的优势、比想象中更大的影响力,而且不会做那种中国式的国家扶持项目融资。但最终方艾文表示,亚洲融合趋势不可避免,这使得美国在该地区的相关性不大,除了作为安全提供者。方艾文总结道,华盛顿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区域竞争中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背后:一个中国与亚洲接轨的新愿景
原文标题:After BRI: A Renewed Vision for Engagement with China and A-sia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BRI)展现了中国更加积极主动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安全政策,美国必须制定与中国和亚太地区相接洽的战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之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开始进一步了解中国是否应该被视为一系列问题领域和地区的规则制定者或统治者;虽然大致上看,中国不是推翻现行国际上主权国家间贸易和关系规则的直接和根本力量,但是中国已经进入外交政策新时期,并寻求塑造其经济和安全环境以匹配其新的地位和不断变化的国际权力结构;美国可以重新考虑其在亚洲与中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机会和公共物品等重要议题上的合作关系;美国必须寻求方法,积极参与中国在多边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和开放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活动,更广泛地说,美国应该寻求发挥领导作用,为东亚提供一个更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增进小国和大国合作的机制和透明结构。
观点摘要:
1. “一带一路”倡议(BRI)展示了中国更加积极主动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安全政策,美国必须制定与中国和亚太地区相接洽的战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之后)。中国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秩序中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引起国际社会如此大的兴趣或如此大的争议。特朗普政府的言辞和政策威胁到美国对东亚和其他地方的贸易和联盟承诺,这只会更加凸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很高兴地宣布中国愿意填补美国留下的权力空白,成为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冠军。这些对比和争议再次得到充分讨论,因为中国已经主办了一次国际峰会,以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优点。然而,在所有关于中国不断变化的全球角色,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背后,存在着重要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关于美国重塑其与中国和亚洲关系的长期战略。特别是鉴于中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多地与推进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在内的经济“发展主义”制度和举措相联系,美国必须制定一个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战略,以在东亚形成贸易、投资和多边经济治理。
2.最近,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开始进一步了解中国是否应该被理解为一系列问题领域和地区的规则制定者或统治者。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证实,在现行国际秩序的许多重要方面,中国实际上更多是规则遵守者,而不是规则制定者。与此同时,很明显的是,虽然大致上看,中国不是推翻现行国际上主权国家间贸易和关系规则的直接性和根本性力量,但是中国已经进入外交政策新时期,并寻求塑造其经济和安全环境以匹配其新的地位和不断变化的国际权力结构。特别是在自己的邻近地区,包括东南亚和中亚,中国正在积极寻求途径,通过诸如“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举措来影响商业和地缘政治以满足中国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退出东亚的贸易倡议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并对区域联盟的承诺提出质疑,这与中国的积极主义(自信的区域经济和安全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如果中国没有广泛寻求或者取代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领导者,那么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关键问题将不仅是如何重塑与中国的关系,也包括重塑与东亚的关系以适应中国的新形象和其具有行动主义的外交政策。
3.美国可以重新考虑其在亚洲与中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机会和公共物品等重要议题上的合作关系。尤其是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后,美国无法承受再次其被认为对该地区许多经济挑战和机遇持矛盾态度,特别是当中国正在高调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区域贸易和“一带一路”等发展倡议的时候。美国奥巴马政府对亚投行的误导性敌对行为可以而且应该被纠正,美国愿意在该组织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虽然中国已经宣布“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中国对区域性公共物品配送的最重要贡献,但事实已经表明该倡议并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4.美国和中国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新近重组的全面对话取代了日益膨胀和低效率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也可能导致中美之间的误解。为了在减少战略对抗方面取得进展,中美双方领导人必须认真努力,讨论那些可能存在的、切实存在的或者重叠的由中国领导的发展机构和倡议之间的经济、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但是美国不应该把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包括运输和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更广泛的区域经济治理)都寄托于中国的举措上。相反,美国必须寻求方法,积极参与中国在多边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和开放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活动,更广泛地说,美国应该寻求发挥领导作用,为东亚提供一个更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增进小国和大国合作的机制和透明结构。
超越三海:对中国“蓝水海军”的挑战
原文标题:Beyond the San Hai: The Challenge of China's Blue-Water Navy
文章框架: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蓝水海军大国:中国正迅速从以近海为中心的大陆强国向以拥有两大洋为重点的海上强国转变;中国寻求在印度洋地区(IOR)建立军事影响力:中国依赖海上能源和商品流通,印度洋地区给予了其维护本区域海上贸易路线和政治稳定的巨大利益;全球计划为合作和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在人道主义援助、救灾以及反海盗行动等方面,美国和中国将出现新的合作机遇,特别是在印度洋和中东地区;寻找合作领域:美国应就人道主义援助、救灾和反海盗行动等寻求与全球计划合作的机会;加入和加强多边机构。
观点摘要:
1.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蓝水海军大国:中国正迅速从以近海为中心的大陆强国向以拥有两大洋为重点的海上强国转变。该计划致力于跨越三海——黄海、南海、东海,朝着太平洋和印度洋发展。
2.中国寻求在印度洋地区(IOR)建立军事影响力:中国依赖海上能源和商品流通,印度洋地区给予了其维护本区域海上贸易路线和政治稳定的巨大利益。通过外交手段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倡议(BRI),中国正致力于追求这些利益,同时其也寻求打造军事影响力。建设两用港口项目——吉布提军事基地,大力加强军事部署,都暗示中国将在2030年底成为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力量。
3.全球计划为合作和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在人道主义援助、救灾以及反海盗行动等方面,美国和中国将出现新的合作机遇,特别是在印度洋和中东地区。中美合作不太可能从印度洋地区转移至中国邻海,中国在那里有很多的领土利益。相反,中美竞争可能从中国邻海向印度洋扩散,中国担心美国封锁印度洋贸易并且使中美冲突升级。
4.寻找合作领域:美国应就人道主义援助、救灾和反海盗行动等寻求与全球计划合作的机会。在寻求这些机会时,美国应努力将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包括在内。因此,这些举措并非纯粹是双边的。
5.加入和加强多边机构:将中国的能力发展转化为建设性多边安全合作,美国应该参与多边组织,包括中国的举措,如“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和东亚地区的倡议。
中国的软实力攻势,“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北京软实力的局限性
原文标题:China's Soft Power Offensive, One Belt One Roa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Beijing's Soft Power
文章框架:近年来,中国已经加强了其在南亚、东南亚、中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软实力攻势;在2017年5月14日《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冗长的文章中,笔者将中国规模宏大的“一带一路”倡议(BRI)融入这个软实力攻势的某些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支出计划,就其成本而言,也是比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更宏大的项目。
观点摘要:
1.近年来,中国已经加强了其在南亚、东南亚、中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软实力攻势。大约两个月前,一位经济学家记录了北京软实力的急速发展,在一个很长的叙述中,研究了中国试图增强其各种较温和的影响力的方法。如这位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估计,中国目前每年要在一个计划上花费100亿元左右来提升其全球软实力。中国在提升软实力方面的努力包括:计划在国外发展中国的外语媒体、开办更多的孔子学院和促进教育交流、促进援助资金外流、赞助国外文化节日,而且,现在北京试图将自身描绘为国际秩序、贸易和全球化的捍卫者。
2.在2017年5月14日《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冗长的文章中,笔者将中国规模宏大的“一带一路”倡议(BRI)融入这个软实力攻势的某些方面。北京计划花费和筹集多达1万亿美元的资金,以在欧亚大陆许多地区甚至在非洲和西欧部分地区建设大量新的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和其他必要的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支出计划,就其成本而言,也是比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更宏大的项目。伴随“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援助和就业机会可以促进老挝、巴基斯坦乃至东欧许多地区的发展,理论上可以提高中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公众形象。毕竟美国可能回归“美国第一”的发展战略,同时,北京将慷慨给予这些“一带一路”倡议沿线(从其邻近国家到巴尔干半岛)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方面所需的资金。
中国的软实力攻势,“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北京软实力的局限性之第二部分
原文标题:China's Soft Power Offensive, One Belt One Roa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Beijing's Soft Power, Part 2
文章框架:由皮尤研究中心收集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的大多数国家中,中国的公众形象近年来变得更加消极;在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参与研究的大多数受访者称,他们对中国在根本上为该地区带来更大的利益,以保护共同的地区利益没有信心;即使是在老挝,仍很难确切地说,中国的公众形象近年来有所改善;中国的软实力战略当下没有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北京在过去十年中只是施加重要的硬实力影响;该地区的许多国家,从日本到新加坡再到越南和缅甸,都越来越担心中国似乎想要主导该地区;在非洲、中亚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发展中地区,中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援助、投资和资金更受欢迎,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消极方面。
观点摘要:
1.为什么今天中国在软实力方面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呢?正如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由皮尤研究中心收集的民意调查数据发现,在研究的大多数国家中,中国的公众形象近年来变得更加消极。由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最近进行的有关对美国和中国看法的一项研究发现,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削弱”人们对美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看法,中国被视为在该区域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国家。据中国《南华早报》称:“在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者,包括十个东盟国家的政府、学术界、商界、媒体界和民间社会的人士称,在特朗普政府的执政下,美国的名声已经恶化或极大地恶化。”
2.与此同时,受访者对中国也有非常负面的看法,但他们承认,北京正在成为东南亚重要的战略角色。如《南华早报》指出的那样,在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所参与研究的大多数受访者称,他们对中国在根本上为该地区带来更大的利益,以保护共同的地区利益没有信心。
3.即使是在老挝,也很难确切地说,中国的公众形象近年来有所改善。老挝是《纽约时报》于2017年5月14日发表的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报告中被强调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老挝的一个铁路项目上“狂热”投资,并且,老挝经济在过去十年中已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中国的援助和投资。据报道,老挝去年上台执政的新政府倾向于亲近越南的高层领导人。同时,上届政府中那些希望老挝外交政策倾向于中国的官员也已退休或没有在新政府中得到提拔。虽然很难衡量,但仍然很难看到老挝对中国的公众舆论有所动摇。过去20年中,老挝之所以会发生一系列对中国公民不明原因的袭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公众对中国企业在老挝北部投资的环境记录感到不满。尽管老挝是世界上最专制的地方之一,但其社会媒体经常充斥着尖锐的对北京不满的言论。
4.中国的软实力战略当下没有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北京只是在过去十年中施加了重要的硬实力影响,尤其是在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以及其周边区域。并且,其不断增强的利用强制战略和经济实力的意愿,使其软实力战略更加不受欢迎。因此,虽然该地区人民承认中国的硬实力在增长,但北京的软实力仍然不被接受。
5.该地区的许多国家,从日本到新加坡再到越南和缅甸,都越来越担心中国似乎想要主导该地区。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援助、文化项目、媒体和其他软实力工具都将难以改变人们对中国的看法。同时,在像中亚、南亚和东欧这样的地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向这些地方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发电厂和其他援助,但许多领导人担心该项目将使中国更容易使其产品涌入当地市场而不愿意进行公平贸易。
6.在非洲、中亚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发展中地区,中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援助、投资和资金更受欢迎,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消极方面。一些非洲舆论领导者,在赞扬中国投资的同时,近年来抱怨北京雇用太少的当地工人,不重视环境规范并且在非洲市场倾销低成本产品。
中国新的“丝绸之路”是以国家安全议程为基础的
原文标题:China's New‘Silk Road' Is Based on Its National-Security Agen-da
文章框架:欧洲人刚刚认识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机会;“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经济、基础设施和外交举措相结合的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从浙江省中部的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创造出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并与海路相组合;北京正在吉布提建立海军保障基地,以帮助维护其不断扩大的全球网络,同时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观点摘要:
1.欧洲人似乎并不会对美国、长期存在的亚太地区大国和新兴的中国之间难以驾驭的关系感到好奇。从布鲁塞尔到柏林,从奥斯陆到雅典,如果北京对这些地方感兴趣,那一定是与商业经营有关,或者与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有关。最近,欧洲人不单单把中国视为一个“支票簿”,还把它当作一个与欧洲战略相关的参与者来看待。欧洲人刚刚开始认识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机会。该倡议是一个经济、基础设施和外交举措相结合的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从浙江省中部的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创造出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并与海路相组合。
2.北京正在吉布提建立海军保障基地,以帮助维护其不断扩大的全球网络。同时,中国继续扩大对印度洋的军事影响力。此外,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孔子学院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中国软实力计划,中国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孔子学院,以与当地大学合作。同时,北京外交部也在欧洲建立了旨在提供语言文化课程的文化中心。根据中国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欧洲的“巴黎、马耳他、柏林、莫斯科、马德里、哥本哈根和布鲁塞尔设有7个中国文化中心”。然而,引起大多数欧洲观察家关注的是,中国将其在欧洲,特别是在中欧地区的文化活动和经济影响力与其越来越大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相结合。
俄罗斯对中国的“丝绸之路”持保留意见
原文标题:Russia's Reservations About China's Silk Road
文章框架:2017年5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应该是中国主要的欧亚发展倡议的庆祝会议;总的来说,俄中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屡屡引起争论的问题,美国、俄罗斯、欧洲和中国的许多观察家都在试图确定“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程度和它的经济规模;在主要的欧亚一体化项目的具体问题上,普京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是模棱两可的;一些俄罗斯学者现在认为要么“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在苏联时期的一体化努力有着根本的不同,要么这两个项目是相辅相成的;2014年,中国投资者宣布其想在莫斯科—喀山高速公路投资,这将成为通往北京的铁路线的基础;因此,无论有多少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豪言壮语,很明显,在它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由于同样的原因,俄罗斯似乎很清楚与中国在经济问题上的分歧,这是与中国发展双边关系的致命弱点。
观点摘要:
1.2017年5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应该是中国主要的欧亚发展倡议的庆祝会议。但至少对于局外人来说,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在峰会前一周,许多西方的文章表明,尽管中国做出巨大的投资承诺,但事实上,中国给受援者的资金很少。与此同时,印度拒绝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些事实使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在峰会上的出现更加有趣。
2.总的来说,俄中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屡屡引起争论的问题,美国、俄罗斯、欧洲和中国的许多观察家都在试图确定“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程度和它的经济规模。普京本周在北京发表的声明将不会有助于消除这个难题。一方面,普京像他惯常做的那样,否认俄罗斯害怕中国的经济发展,北京正在将俄罗斯变成中国的“资源附庸”。普京在峰会上发表讲话,其不但宣布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而且也宣称把握这一机会,支持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欧亚一体化大计划这一愿景。普京还援引俄罗斯对亚洲大项目的传统雄心,尽管莫斯科吹捧的大多数项目都是出于对亚洲的兴趣,但从未有项目完成。换句话说,至少在言辞上,普京试图把重点放在俄罗斯的首要任务上,即关于欧亚一体化计划和俄罗斯北极发展计划,这些计划越来越与亚洲的能源和经济期望挂钩。
3.在主要的欧亚一体化项目的具体问题上,普京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是模棱两可的。在这方面,他证实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学者陈寒士(Alexander Gabuev)的观点,即俄罗斯的上层集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期望已经经受了严峻的现实考验,但现在独裁者和官员们依然对实际行动持怀疑态度。
4.到目前为止,在俄罗斯似乎有关中国和欧亚一体化问题的分析著作会受到限制,一些俄罗斯学者现在认为要么“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在苏联时期的一体化努力有着根本的不同,要么这两个项目是相辅相成的。但证据表明还有第三种选择,换句话说,中国完全从属于俄罗斯的利益;此外,它似乎受更真实的市场逻辑的影响,而这种逻辑是尊重经济现实的。
5.2014年,中国投资者宣布其想在莫斯科—喀山高速公路投资,这将成为通往北京的铁路线的基础。然而,最初的谅解备忘录(MOU)设想铁路将经过西伯利亚;后来透露,这条线路起始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穿越新疆,绕过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将路程时间缩短三分之二。这是一个“中俄合作示范工程”。事实上,许多东西交通走廊吸引了中欧贸易,其完全绕过了俄罗斯,穿过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海上洲际贸易仍然远远比陆上贸易便捷,所以陆上贸易只占中国和欧洲之间货运总量的1%。
6.因此,无论有多少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豪言壮语,很明显,在它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印度没有出席北京举行的峰会,理由是担心债务过多(毫无疑问,地缘政治因素也逐渐增多)。其他较小的国家,如中亚国家,对这些中国投资没有抵抗能力;由于这些投资经常给地区带来不必要的种族冲突,并且中国的实际投资和承诺相比明显不足,它们无疑也存在同样的担忧。俄罗斯观察家也开始认识到最后一个问题。在峰会之前,俄罗斯报纸《生意人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这些庞大项目的融资问题和受助国随之而来的债务负担问题。
7.由于同样的原因,俄罗斯似乎很清楚与中国在经济问题上的分歧,这是开展与中国双边关系的致命弱点。能源关系一直是个麻烦的问题,普京煞费苦心地宣布,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正在向前发展。但俄罗斯消息人士声称,即使俄中贸易在2018年底前达到800亿美元也不可能克服这些差距,尤其中国刚刚与美国签署了贸易协议,且该协议的政治意义可能大于经济意义。归根结底,这是俄罗斯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可悲状况,其根本原因是莫斯科无法在欧亚大陆上满足自身利益。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可持续基础设施的4种方式
原文标题:4 Ways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uld Support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BRI)——中国庞大的基础设施计划,旨在发展铁路、桥梁、港口并促进亚洲和欧洲的贸易及互联互通;中国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促进其他地区的发展,并且缓解这些地区的贫困状况;中国有望使可持续发展以大规模基础设施计划的四种方式呈现:中国借鉴自身经验促进国外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其他国家绿化其金融体系;确保该地区投资建设的新基础设施是低碳的且具有气候适应性;确保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投入符合环境和社会治理(ESG)的高标准;世界正在见证中国履行其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郑重承诺。
观点摘要:
1.2017年5月早些时候,北京人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这通常表明要有重要会议在此举办,如之前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会议,而这次则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该论坛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BRI)——中国庞大的基础设施计划,旨在发展铁路、桥梁、港口并促进亚洲和欧洲的贸易及互联互通。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中国将帮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发展基础设施,以保护未来几年人民的健康和经济繁荣,还是使他们和全球环境处于危险之中?
2.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开发亚洲和太平洋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每年达26万亿元人民币或17万亿美元以上。该地区的基础设施短缺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习近平主席承诺为出资400亿美元成立的“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要求中国金融机构向“一带一路”项目投资6800亿元人民币(约1000亿美元)。习近平主席还承诺未来三年为该区域的发展中国家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约92亿美元)。考虑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承诺的投资,该地区的投资规模将十分可观。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范围——四大洲的64个国家,人口总数为46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2%),中国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可能促进其他地区的发展,并且缓解这些地区的贫困状况。
3.然而,所面临的关键挑战是项目实施的环境可持续性。不计后果的基础设施建设会给环境带来生态灾难,不受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引发危险的气候变化。2017年4月,中国各部委发出指令,呼吁发展绿色“一带一路”。
4.中国有望使可持续发展以大规模基础设施计划的四种方式呈现。
(1)中国借鉴自身经验促进国外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国对绿色行业的投资达到4000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在其边界内计划为可再生能源至少投资36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可以向其他国家提供廉价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并提供宝贵的经验,大规模地促进和展示绿色经济的增长,以帮助其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像中国一样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并减少排放。
(2)帮助其他国家绿化其金融体系。采取协调的办法,通过各种平台,如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并且动员智囊团和学术机构,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其金融体系的措施,这些措施后来被编写成“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行动纲领。中国是唯一一个在银行业方面建立稳健的绿色信贷体系以向绿色企业提供贷款的国家。中国还建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省环保基金以向绿色企业提供股权,2016年其绿色债券市场扩大至362亿美元,涉及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39%,将长期融资引导到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能够帮助其他国家采取类似措施,以绿化其金融体系。
(3)确保该地区投资建设的新基础设施是低碳的且具有气候适应性。在长达几十年的发展中,能源基础设施长期使用碳排放,并且当气候和环境法规加强监管时,其经营方式面临成为搁浅资产的风险。关于低碳基础设施投资的一个普遍误解是这会增加发展成本。新气候经济委员会关于“更好的增长,更好的气候”的报告揭示,将可持续建设融入城市、土地利用和能源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在通常情况下会增加5%的资本成本,并且未来在缓解气候变化以及公共卫生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也将是巨大的。
(4)确保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投资符合环境和社会治理(ESG)的高标准。中国政府各部门和行业协会发布指导原则,以提高环境和社会的风险管理能力。重要的是,这些指导原则是自发的,如此密切的监测,包括正在进行投资的各国利益相关者,有望确保投资企业对环境和社会治理予以重视。为此,中国可以建立一个“一带一路”环境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项目,以培养中国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在投资受援国的环保意识。
5.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后,所发布的联合公报指出有关各方决心避免全球环境恶化,以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式管理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平衡及可持续发展。此时世界正在见证中国履行其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郑重承诺。
中国可以在不危及自身金融稳定的情况下为“一带一路”倡议融资吗?
原文标题:Can China Finance One Belt One Road Without Jeopardizing Its Own Financial Stability?
文章框架:关于中国能否在不危及自身金融稳定的情况下为“一带一路”倡议融资这一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并不是“一带一路”倡议(BRI)所需的所有资金都由中国承担;中国在为“一带一路”倡议承诺那么多的外汇融资之后,其自身可能会缺乏外汇储备;在过去几年,中国国有银行每年约增加1000亿美元的“流动性”长期外部贷款投资组合;《纽约时报》谨慎地评估中国向“一带一路”融资的承诺并不意味着存在与中国国有银行资产负债表当前的增长速度极其冲突的地方;假设中国的所有经常账户盈余都转而用于为国家放贷融资是不切实际的,更不用说完全投向“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笔者没有看到任何真正的约束会阻碍中国将其目前对“一带一路”倡议每年100亿~150亿美元的贷款(和国家基金在相关项目的股权投资)提升至每年400亿~500亿美元;中国每年1000亿~2000亿美元(五年之内是5000亿~1万亿美元)的融资将被耗尽,因为这将意味着当前中国大部分的经常账户盈余将需要流向“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中国至少需要谨慎些;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低成本预算似乎要比高端预算合理得多还有另一个原因;中国可能利用离岸金融中介机构在全球市场提升其贷款能力。
观点摘要:
1.笔者认为,关于中国能否在不危及自身金融稳定的情况下为“一带一路”倡议融资这一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在穆迪下调中国的信用评级之后。至少中国扩大每年大约需要150亿美元融资计划的野心是合理的。不久前,中国每年要增加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并且每年要向美国输送3000亿美元或者更多,主要是通过购买债券的方式输送(不出售外汇储备或出售在美国的资产,如其在2016年所做的那样)。笔者仍然很尊重中国的原始融资能力。
2.并不是“一带一路”倡议(BRI)需要的所有资金都由中国承担。《纽约时报》的基思·布拉德舍(Keith Bradsher)和裴若思(Jane Perlez)报告称,中国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实际承诺是在已经支付的500亿美元基础之上,再支付约1200亿美元。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将中国承诺的约100亿美元的实缴资本、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承诺的400亿美元和向新开发银行承诺的100亿美元这些可调用资本包括在内。而且可能会有来自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这些国有企业并不由“丝路基金”或国家开发银行资助。所有这些使中国现有的投资承诺达到了约2000亿美元。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剩余的投资将由其他来源(包括项目主办国的银行)提供,或者剩余的融资难以实现——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不会实现。
3.笔者当然会担心(甚至非常担心)中国在为“一带一路”倡议承诺那么多外汇融资之后,其自身会缺乏外汇储备。在笔者看来,中国仍然有大量储备,但并没有多到可以使其完全忽视潜在的风险。笔者也对中国可以相当容易地履行五年之内提供2000亿美元的融资承诺表示怀疑,这个总数与中国实际报道的资金承诺一致。
4.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国有银行每年约增加1000亿美元的“流动性”长期外部贷款投资组合。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每年向“一带一路”倡议项目提供的100亿~150亿美元(500亿美元/4年)的贷款速度仍远落后于当前外部贷款的整体速度。这表明当前中国在五年内对外贷款的增长将产生约5000亿美元的融资。如果中国现在从国外购买的债券(根据过去四个季度的数据,每年将超过500亿美元,大部分由国有银行购买)被添加到国有银行的外部贷款中,那么这个数额在五年内将上升至7500亿美元。这些债券的大部分似乎都是由国有银行购买的。
5.所以《纽约时报》谨慎地评估中国向“一带一路”融资的承诺并不意味着存在与中国国有银行资产负债表当前的增长速度极其冲突的地方,尽管这可能意味着中国银行对收购纽约房地产的中国公司或者拉丁美洲的贷款较之前少了一些。中国在2016年实现了200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盈余。经常账户盈余已在过去的两个季度有所下降,但笔者怀疑,由于中国对其信贷刺激的支配,特别是鉴于近期石油和钢铁价格的下跌,经常账户盈余可能会回升。
6.假设中国的所有经常账户盈余都转而用于为国家放贷提供融资有点不切实际,更不用说完全投向“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2015~2016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还没有足够多到可以为私人资本外流和国家放贷的增加提供资金。如果私人资本外流太多,中国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资金问题,以在不限制其活期存款账户的情况下实现融资承诺。中国的私人资本流向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而没有流向中亚地区。另外,中国2017年的私人资本外流已大幅放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以及中国的控制似乎在共同发挥作用。最后,如果中国必须动用其外汇储备来满足其融资承诺将会发生什么(这将是私人资本净流出等于其经常账户盈余时发生的情况)?
7.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安全地拿出其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一小部分。实际上,中国已经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央行的1250亿美元“其他外汇资产”主要用于储备。中国有约7500亿美元的短期债务,中国可以用其外汇储备的5000亿美元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大约5年内实现)的融资贷款。所以,笔者没有看到任何真正的约束会阻碍中国将其目前对“一带一路”倡议每年100亿~150亿美元的贷款(和国家基金在相关项目的股权投资)提升至每年400亿~500亿美元。
8.此外,中国每年1000亿~2000亿美元(五年之内为5000亿~1万亿美元)的融资将被耗尽,因为这将意味着当前中国大部分的经常账户盈余将需要流向“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或者,如果私人资本外流规模保持不变,中国可能需要大量动用其外汇储备。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政治经济学博士Christopher Balding也强调了另一种可能性。中国可以开始通过其国家机构在全球市场借款来筹集对外贷款所需的大部分资金。中国领导的多边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可能会这样做。中国可以尝试这样做,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在利用日本或欧洲的储蓄为其战略雄心筹集资金。
9.但要清楚的是,这似乎并不是国家银行最近为对外借贷提供资金的方式。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随着银行继续向海外放贷,同时偿还“套息交易”相关的对外负债,近年来中国的国有银行净对外投资实际上已产生大量盈余。
10.然而,中国至少需要保持谨慎。任何其他国家机构的外部借款实际上都对中国的外汇储备构成了约束。中国有一点余地——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有着很少的短期外债和经常账户盈余),在其流动储备金低于3万亿美元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正常运转,但没有太多余地以使其摆脱任何预算约束。
11.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低成本预算似乎要比高端预算合理得多还有第二个原因。在未来五年中,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吸收大量资金流入的能力有限。即使融资总额接近2000亿美元而不是1万亿美元(在五年内),对一些相当小的经济体而言,这也意味着将经常出现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
12.中亚主要经济体的综合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000亿美元。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约为1000亿美元。如果除去印度,南亚主要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是6000亿美元(巴基斯坦是其中最大的)。显然,扩大成员国规模来覆盖一些较大的经济体将是有用的。但目前尚不清楚俄罗斯的情况,俄罗斯现在有经常账户盈余,其尤其想在经济上依赖中国。而且,东南亚的主要经济体和海湾地区不缺乏进入市场的融资,并不一定需要依靠中国来资助基础设施建设。
13.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提供的2000亿美元是否将足以把亚洲建设成芝加哥那样【来自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一个绝妙的比喻】,中国与中亚、南亚(至少在巴基斯坦)和东南亚之间建立的交通枢纽要比这些地理区域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强大吗?老实说,笔者并不清楚。并且,笔者认为克鲁格曼的类比可以被扩展到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以及公路和铁路在内的诸多方面。
14.笔者应该注意到,中国可能利用离岸金融中介机构在全球市场扩大其贷款能力。这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模式,尽管这不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模式,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一直在国内为自身筹集资金。
15.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欧洲的经常账户盈余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并且,如果美国(以及墨西哥和加拿大)不再是吸收世界上大部分备用储蓄的国家,那么世界经济真的会更加健康,因为美国这样做所造成的贸易赤字给本国从事制造业的工人带来了巨大压力。
哈萨克斯坦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合适地位
原文标题:Kazakhstan's Niche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BRI)是一个经济一体化项目,将允许常常被忽视的哈萨克斯坦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从该倡议中获取地缘政治收益;“一带一路”倡议作为贯穿整个欧亚大陆、中东和非洲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将中国的投资与资本来源直接联系起来,而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通信以及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支持类似的一体化项目的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早期尝试者;中国支持预计达4万亿美元“一带一路”项目的动机经常遭到质疑;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中亚内陆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依靠其战略位置保持自身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一带一路”倡议的陆路中心站位于距北极大陆535千米的地方,是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位于中哈边境附近;哈萨克斯坦的战略定位是中国通向欧洲的门户;全球对石油需求的减少带来了石油价格的暴跌,导致阿斯塔纳收入减少,哈萨克斯坦向“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现代化项目的投资随之减少;尽管存在众多挑战,哈萨克斯坦仍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尽管振兴丝绸之路的好运可以被带到中哈合作之中,但美国因素在复杂的“一带一路”倡议网络中所产生的影响仍待观察。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BRI)是一个经济一体化项目,将允许常常被忽视的哈萨克斯坦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从该倡议中获取地缘政治收益。“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经济软实力扩大中国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实现其地缘政治议程中的目标,即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提供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合作伙伴关系的替代选择。
2.简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作为贯穿整个欧亚大陆、中东和非洲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将中国的投资与资本来源直接联系起来,而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通信以及制造业。不同于其14世纪的“祖先”, “一带一路”倡议由两部分组成:陆上的“一带”和海上的“一路”。60多个“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家所涉及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占世界经济总产出的三分之一。2017年5月14~15日,北京与29个国家元首和1200名来自130个国家的代表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BRF)上共谋“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蓝图,这是2017年中国最大的外交活动。
3.一直以来都支持类似一体化项目的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早期尝试者。事实上,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自1991年以来便一直担任哈萨克斯坦总统,是一个自1991年独联体成立以来,消除种族隔离的坚定倡导者,独联体是苏联的“继承者”,现在基本上已经瓦解。一方面,纳扎尔巴耶夫呼吁通过“欧亚一体化”项目振兴中亚,如通过早在1994年成立的欧亚联盟,其比习近平主席首次在2013年宣布的“一带一路”倡议项目要早将近20年。不幸的是,哈萨克斯坦一直缺乏资源、吸引力和驱动力来推进这类项目。另一方面,习近平主席已经成立了机构以重新分配财富和权力,呼吁其他国家入股以使“一带一路”倡议保持生命力。
4.虽然该倡议令人印象深刻,但中国支持预计投入达4万亿美元的“一带一路”项目的动机经常遭到质疑。尽管习近平主席宣称“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南南合作的双赢项目,但怀疑论者仍相信中国的利他主义是完全为自身利益服务的。例如,出于主权担忧,印度拒绝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且警惕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欲获得更多影响力的意图。尽管如此,对于许多“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而言,与中国签约是满足它们对基础设施需求的最快方式,尤其是对于极度渴望实现现代化而资本匮乏的中亚国家而言。
5.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中亚内陆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依靠其战略位置保持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曾为北约的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提供路径,以建立世界上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航天发射场——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自美国在2011年放弃航天飞机计划后,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宇航员都从该发射场被送往太空]。因此哈萨克斯坦仍然是一个中心,然而其在全球运输框架中的重要性被低估了。
6. “一带一路”倡议的陆路中心站位于距北极大陆535千米的地方,是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位于中哈边境附近。自2011年以来,中哈边境附近的中国城市——霍尔果斯——已经恢复其曾作为中国沿古丝绸之路通向西方门户的历史作用。跨越5千米的中哈两国自由贸易和经济特区,被正式命名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ICBC),包括“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的无水港(中国货物经铁路从该港转移到前苏联独立国家)及西欧—中国西部国际公路的国际出发点。
7.不像其他的“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哈萨克斯坦的战略定位是中国通向欧洲的门户,中国通过中哈在霍尔果斯的共同边境到达哈萨克斯坦西部里海海岸的阿克套能源中心,阿克套位于里海的西海岸,在苏联时代最初是一个铀矿区,而在今天,其是哈萨克斯坦石油产业的核心。一系列的管道、铁路和运输,不仅将阿克套连接到霍尔果斯,而且还将其连接到俄罗斯北部、伊朗南部、阿塞拜疆、土耳其和欧洲其他地方。随着阿克套的现代化发展,其采用集装箱运输进一步降低船舶通过港口的费用,“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将可以完全绕过俄罗斯。
8.不过,所有这些承诺都为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带来了重大挑战。全球对石油需求的减少导致石油价格的暴跌,并致使阿斯塔纳收入减少,哈萨克斯坦向“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现代化项目的投资也随之减少。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许多项目已因其规模不当而遭受批评。
9.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哈萨克斯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是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和习近平主席都想消除种族隔离的完美结果。从霍尔果斯东大门到阿克套的西大门,哈萨克斯坦自身处于一个中心位置,从这里,“一带一路”倡议将其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地。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共同愿景甚至体现在外国代表团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BRF)的合影中,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所站位置与习近平主席只有几英寸远,距离仅次于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
10.尽管振兴丝绸之路的机会可以被带到中哈合作当中,但美国因素在复杂的“一带一路”倡议网络中所产生的影响仍待观察。在这个迅速发展倡议的背景下,华盛顿发现自己处境艰难,面临着四个不尽如人意的选择。美国可以扮演搅局者,破坏一个可能推动各国进入21世纪的项目,以遏制中国的雄心;参与并冒险加剧中印紧张局势;找到一个介于参与和不参与之间的中间立场;或者只是等待并观望“一带一路”倡议在自身的重压下会取得成功还是会失败。
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不一
原文标题:Europe's Mixed Views on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结束,但中国的叙事才刚刚开始;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世界和欧洲仍然有许多保留意见;尽管围绕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中国在东欧和中欧地区的影响力一直在稳步上升;“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基础设施项目现在开始在欧洲成型,但也存在争议;欧盟对“一带一路”并没有统一的政策;一些欧盟国家和城市对中国投资者尤其敏感;“一带一路”代表着欧洲的机遇,但它主要是一个中国项目,将帮助中国在未来几十年扩大其在欧亚地区的影响力。
观点摘要:
1.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结束,但中国的叙事才刚刚开始。在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日报》发布的一段视频中,一位西方父亲为女儿讲述了“一带一路”(BRI)睡前故事:“中国的想法不只属于中国。它属于世界。”然而,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世界特别是欧洲仍然有许多保留意见。在中国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多数路线都通向价值5亿欧元的欧盟消费市场,这是世界上最大且最富有的市场(尽管英国脱欧的影响仍有待观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中国坚持要分享“增长、发展和连接”成果,并与欧盟“更紧密地合作”,但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Jyrki Katain-en)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他在北京的讲话中表示,任何连接欧亚的计划都应遵循包括市场规则和国际标准在内的一系列原则,并应补充现有的网络和政策。
2.不过,尽管围绕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仍在继续,中国在东欧和中欧地区的影响力一直在稳步上升。2012年,中国建立了“16+1”机制,这是中国总理每年一次与16国领导人会面的平台,包括欧盟成员国,如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以及包括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黑山在内的非欧盟成员国。这一机制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平台(至少有一半的国家自2015年以来已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并帮助中国建立(或在某些情况下重建)与东欧国家的密切关系。在布鲁塞尔进行一些抱怨之后,欧盟委员会最终被承认为“16+1”的观察员。
3.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基础设施项目现在开始在欧洲成型,但也存在争议。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正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之间修建一条高速铁路。作为欧盟的一个成员国,匈牙利目前正在接受调查,因为在公开招标中其可能违反了欧盟的透明度要求。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是另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已成为中国“进攻”欧洲的代表性项目。自2016年以来,比雷埃夫斯港一直由中国远洋运输公司(Cosco,简称中远集团)管理,该公司收购了51%的比港港务局股权,而且随着大量投资,其将在2021年之前再收购16%的股权。这个想法很简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苏伊士运河的延伸,中国将能够到达地中海,并将比雷埃夫斯港作为中国企业和商品的平台。中远集团打算将比雷埃夫斯港转变为欧洲最大的集装箱运输港口之一。2016年,中国对欧盟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50亿欧元,比2015年增长77%。尽管一些东欧和南欧的非欧盟成员国通常没有可替代中国的资本,但西欧对中国有着不同且更微妙的看法,因此决定保护敏感技术,这些技术可能影响欧洲的长期战略独立性和安全。布鲁塞尔方面还对欧洲企业的互惠性和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感到担忧。尽管经过数年谈判,仍没有达成双边投资条约,但欧洲企业发现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难。年复一年,在中国的欧盟商会对外国公司所遇到的困难表示不满,美国商会对此亦表示关切。
4.然而,欧盟对“一带一路”并没有统一的政策。一些欧盟国家和城市对中国投资者尤其敏感,其他国家则更加谨慎。尽管上周欧盟派遣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为代表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会议,但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都没有出席此次会议。在各成员国中,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希腊和波兰的总理(首相)都出席了会议。其他国家,包括德国、荷兰和英国,由其财政或经济部长为代表出席会议。由于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当选总统,法国政府发生更替,其派遣了一位前总理。
5.公平地说,“一带一路”倡议代表着欧洲的机遇,但它主要是一个中国项目,将帮助中国在未来几十年扩大其在欧亚地区的影响力。目前尚不清楚中国的“合作伙伴”将拥有何种程度的控制权。在过去几年里,中国通过创建新的实体,如“16+1”机制,以及鼓励欧盟成员国加入北京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证明其能够分裂欧洲。2015年,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从而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以及美国)“分道扬镳”,并迫使其他国家立即跟进。尽管互联互通是中国和欧盟的理念,但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某些欧洲领导人不愿意全权委托中国来投资欧洲大陆的基础设施。最终,欧洲和中国有着相似的目标:保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但它们可能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实现这些目标。
在新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的领导下,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继续加强
原文标题:Uzbekistan's Economic Ties to China Continue to Grow Under New President Mirziyaev
文章框架: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外交政策活动第二阶段的重点是俄罗斯和中国,他分别于2017年4月和5月对这两个国家进行了访问;对于乌兹别克斯坦来说,此次中国之行的重要性和优先级从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的随行人员中就可以看出来,其中包括外交部长阿·卡米洛夫(Abdulaziz Kamilov),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鲁斯坦·阿兹莫夫(Rustam Azi-mov)和对外经济贸易部长叶瘳尔·加尼耶夫(Elyor Ganiyev)等人;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米尔济约耶夫总统谈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在这一倡议中的作用;中国在与乌兹别克斯坦外交关系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加。
观点摘要:
1.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Shavkat Mirziyaev)本月初(5月11~15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表明他正开启外交政策活动的第二阶段。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总统自2016年12月上任以来,优先关注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邻国:除了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外,他接待或访问了接壤乌兹别克斯坦的每个国家的领导人。但在外交政策活动的第二阶段,其重点面向邻国以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即俄罗斯和中国,他分别于2017年4月和5月对这两个国家进行了访问。这些访问累积起来描绘了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总统的外交政策优先事项。
2.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最近出访中国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正式的国事访问和出席“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亚地区的领导人,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Almazbek Atam-bayev)和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ev)也参加了此次高峰论坛。对于乌兹别克斯坦来说,此次中国之行的重要性和优先级从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的随行人员中就可以看出来,其中包括外交部长阿·卡米洛夫(Abdulaziz Kamilov),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鲁斯坦·阿兹莫夫(Rustam Azimov)和对外经济贸易部长叶瘳尔·加尼耶夫(Elyor Ganiyev)等人。
3.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米尔济约耶夫总统谈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在这一倡议中的作用,并强调计划中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铁路在战略上是重要的运输走廊。为了把这条铁路连接起来,乌兹别克斯坦将愿意继续与吉尔吉斯斯坦进行接洽,需要指出的是,吉尔吉斯斯坦自独立以来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一直比较脆弱。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在高峰论坛上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提案是,呼吁在参与国之间构建共同的项目,以生产高科技产品。该提案表明,乌兹别克斯坦正试图从资源型经济走向高附加值制造业经济。
4.米尔济约耶夫总统第一阶段的外交活动已经结束。密切分析他参加的这些会议的时间和实质,就会发现对乌兹别克斯坦而言,中亚邻国对于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增加贸易关系来说至关重要。但中国和俄罗斯是乌兹别克斯坦主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者,俄罗斯和中国在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双边贸易中几乎是平等的,尽管中国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略显领先。中国在与乌兹别克斯坦外交关系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加,因为它最近参加了乌兹别克斯坦一个复杂的铁路工程项目,并计划协助该国建设一个类似高速公路的项目。中国也被邀请参与到乌兹别克斯坦更多的经济多样化举措当中。在这方面,中亚共和国希望能够向高附加值制造业经济转型,远离农业经济,就像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做的一样。
25年的格鲁吉亚:面临着艰难的处境
原文标题:Georgia at Twenty-Five: In a Difficult Spot
文章框架:在过去十年中,格鲁吉亚尤其受益于来自中国的投资,中国已成为其日益重要的经济伙伴和对俄罗斯的潜在制衡力量,特别是在将格鲁吉亚定位为投资和区域贸易中心方面;第比利斯和北京都把格鲁吉亚视为“一带一路”倡议(BRI)潜在的终点,该倡议通过欧亚大陆的欧洲和中东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随着港口、铁路、公路网已经或将要竣工,连接从中亚到高加索地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转化为一个更具成本效益的经过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替代路线;“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和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都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补充,但到目前为止,这些举措所承诺的远比它们实际做到的要多;而与其他安全合作伙伴相比,北京和第比利斯更有经济效益,中国在格鲁吉亚的投资确实提供了某些意料之外的安全性利益。
观点摘要:
1.在过去十年中,格鲁吉亚尤其受益于来自中国的投资,中国已成为其日益重要的经济伙伴和对俄罗斯的潜在制衡力量,特别是在将格鲁吉亚定位为投资和区域贸易中心方面。格鲁吉亚是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成员之一,2015年10月,两国共同主办第比利斯丝绸之路论坛,吸引了约800名与会者,以讨论与格鲁吉亚的联通性和物流潜力有关的投资机会。格鲁吉亚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约370万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8.23亿美元。2016年10月两国结束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中国—佐治亚自由贸易协定预计在2017年底生效。不包括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分别是格鲁吉亚出口第一和第三大市场,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9.8%和8%。紧随土耳其和阿塞拜疆之后,格鲁吉亚现在是中国的第三大投资目的地,据报道,中国企业在其各个领域,如农业、银行、电信、采矿、轻工业、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投资。
2.第比利斯和北京都把格鲁吉亚视为“一带一路”倡议(BRI)潜在的终点,该倡议通过欧亚大陆的欧洲和中东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随着港口、铁路、公路网已经或将要竣工,连接从中亚到高加索地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转化为一个更具成本效益的经过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替代路线。格鲁吉亚也参与其他项目,以扩大区域连通性。格鲁吉亚是欧盟提出的“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TRACECA)的一部分,其通过高加索和中亚促进区域交通联系。格鲁吉亚也是连接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港口、铁路运营商和物流公司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TCITR)的一员,这条路线旨在打造源于中国的现代交通走廊。这些关于运输和物流的倡议也吸引了哈萨克斯坦更多的投资。
3. “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和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都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补充,但到目前为止,这些举措所承诺的远比它们实际做到的要多,这会引起质疑,即“一带一路”倡议是否将延续这种模式。此外,所有这些项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第比利斯。这些因素包括该地区的总体稳定、周边国家的稳定、在更广泛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于向中国投资兴趣的持久性、欧洲市场的支持性需求以及通过交通动脉连接这些网络朝其他方向——包括伊朗、波斯湾、欧洲西南部和黑海——迈进的能力。
中国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驱动力
原文标题: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China's Ambitious“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中国推动欧亚大陆未来增长的计划是大胆的;习近平主席在最近于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BRI)的好处;但与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不同,“马歇尔计划”目的在于将欧洲重建为一个有着稳定的政治制度、运转良好的官僚机构和受过良好教育人口的地区,而“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帮助挣扎于多重困境的国家;中国通过预先提供慷慨的融资来承担一些项目风险;中国从“一带一路”倡议项目中获取的收益将是巨大的;“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的非经济收益对中国而言可能同样重要;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的另一个好处是,新经济走廊将有助于形成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替代路线。
观点摘要:
1.中国推动欧亚大陆未来增长的计划是大胆的。通过承诺在60多个国家的数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国可以改造该地区的落后经济体,并将自身置于令人羡慕的位置,成为亚洲真正的中心。然而,“新丝绸之路”(正式称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蓝图存在着风险以及收益。
2.习近平主席在最近于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BRI)的好处,来自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此次高峰论坛,其中包括特朗普政府在最后时刻派去的一位高级官员。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极大地丰富于2013年宣布的“一带一路”倡议,如果成功,该倡议将推动亚洲和非洲一些贫困地区(超过10亿人口)的经济增长。一些人把这一倡议称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3.但“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不同,“马歇尔计划”目的在于将欧洲重建为一个有着稳定的政治制度、运转良好的官僚机构和受过良好教育人口的地区,而“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帮助挣扎于多重困境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着摇摇欲坠的政府、恐怖分子威胁和荒凉的地形等威胁。如果中国建造公路、铁路、电网、管道和其他大型项目的计划失败(无疑会有一些失败),那么东道国政府将负债累累,从长期来看,将危及中国与它们的关系。
4.中国通过预先提供慷慨的融资来承担一些风险,这些融资来自其国有银行以及特殊贷款人,如新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某些情况下,中国也会提供劳动力和原材料,以加快项目进度和确保质量。虽然这些举措可能疏远了当地居民和企业,但中国坚称,其并不是想要垄断项目。中国表示,其也不是不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这些机会,其中包括美国。中国官员指出,例如,通用电气获得了据称价值10亿美元的合同,以向巴基斯坦的“一带一路”倡议项目供应电力设备。
5.中国从“一带一路”倡议项目中获取的收益将是巨大的。首先是纯粹的经济收益:中国的目标是构建和管理“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供应链。这些国家将生产低端产品、中间产品、半成品钢等,而中国将提供成品。“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在概念上预计将扮演与中国在20世纪末相同的角色。1980~2000年,中国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生产外包产品,这些产品由其富裕的亚洲邻国设计、完成和出口。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提升了价值链,现在,似乎已经可以在这些国家“复制”中国的“亚洲奇迹”,这一次,中国自身处于主导地位。
6. “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的非经济收益可能同样重要。中国政府的合法地位取决于其是否提高了公民的生活质量。向外转移低端、高耗能制造业将对创造更高端的就业机会和解决棘手的问题产生很大帮助,例如治理城市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新丝绸之路将贯穿动荡不安的中国西部地区,带来经济机会,这可能有助于缓解政治紧张局势。使中亚受恐怖主义威胁的地区走向稳定将带来重要的安全利益,这不只是中国获益,整个世界都将获益。
7.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的另一个好处是,新经济走廊将有助于形成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替代路线。美国可能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参与者。其可以帮助确保经济和非经济收益的实现,如中国声称其希望得到的以及该倡议可能需要的那样。美国的参与也有助于安抚许多依靠美国来保证该地区安全的国家。如果美国决定派遣美国总统特别助理、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马特·波廷杰(Matt Pottinger)出席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着美国政策的改变,而且如果这次改变获得了中国真诚的回报,那么这对中国雄心勃勃的议程而言,可能是一个吉兆。
现在是深化孟加拉湾周边一体化的时候了
原文标题:It's Time to Deepen Integration Around the Bay of Bengal
文章框架: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回应印度在孟加拉湾的军事霸权,并且未来没有迹象表明它会这样做;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其他资金来源可能会向毗邻海湾的国家输送大量资金,尤其是向建筑部门;一项成功的一体化倡议将需要向私营部门提供适当的奖励和保障。
观点摘要:
1.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回应印度在孟加拉湾的军事霸权,并且未来没有迹象表明它会这样做。中国和印度在海湾地区爆发军事冲突的风险是微乎其微的。2012年底对孟加拉湾进行的仔细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和印度在海湾内外活动的理由是出于经济原因,而不是战略原因”。印度和中国政府有着共同的经济目标,即为本国内陆企业提供进入海湾的机会:印度东北部的七个州以及中国的云南省贫困水平高、非法活动较多。更广泛地说,这两个国家都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同时海湾地区的再融合为贸易与投资的创收提供了重大机会。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其他资金来源可能会向毗邻海湾的国家输送大量资金,尤其是向建筑部门。
2.一项成功的一体化倡议将需要向私营部门提供适当的奖励和保障。为南亚和东南亚大陆提供现代化、大规模的海上和河流基础设施项目将需要数万亿美元的资金。政府和开发银行可以使项目合法化并吸引私人参与,但它们将无法提供一小部分必要资金。即使是中国政府支持的助学金和贷款,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下,也不会走得太远。私营部门的参与,无论是单独的还是公私伙伴关系,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