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阿拉伯书法的产生
阿拉伯书法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原阿拉伯半岛各部落有不同的方言,虽同属阿拉伯语种,但彼此差异较大,因此未形成统一的阿拉伯文字。“公元4世纪初,阿拉伯人在各种不同方言的基础上,采用奈伯特文字来充实、改进自己的新字体”。蒙昧时期的商贸集市,如欧卡兹、麦嘉纳集市上,常有阿拉伯诗人参加吟诗颂词的咏诗比赛,获胜者的诗歌会用艺术手法抄写或刺绣在布匹、丝绸上,然后挂在当时的天房墙壁上以供甄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悬诗”,也成了阿拉伯书法艺术的雏形。
7世纪初,伊斯兰教传播以后,以古莱氏族语言为主的《古兰经》为统一阿拉伯语奠定了基础。随着《古兰经》的广泛传播,古莱氏族的阿拉伯语成为通行于整个阿拉伯半岛和相邻地区的语言。《古兰经》中说“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96: 3-5),诸如此类强调书写重要性的经文有一百多处。《古兰经》传播伊始以口头形式为主,但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对以笔头形式书写《古兰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非常注重书写。相传在白德尔战役之后,他曾宣布一条赦令:每个有文化的俘虏若能教会10个穆斯林读写便可以恢复自由身。之后他还要求手下使用库法体写信给邻近的阿拉伯部落酋长和君主,劝他们皈依伊斯兰教。穆罕默德为了改进书法、美化字体,鼓励圣门弟子们以优美的书法记录、书写《古兰经》,他还曾亲自教授他的文书宰德·本·萨比特怎么样写好“太斯米”。
穆罕默德去世以后,几位正统哈里发继承了穆罕默德的遗志,为继续推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穆罕默德在世时,《古兰经》的记录大都是口口相传。随着战争的频发,背记《古兰经》的哈菲兹()注1越来越少,周边城市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古兰经》。为此,哈里发艾布·拜克尔和欧麦尔决定收集、整理《古兰经》,并由穆罕默德生前的秘书宰德·本·萨比特编纂成册。直到公元651年第三位哈里发奥斯曼执政时期,《古兰经》定本终于完成,随后由专人誊抄七部,分别保存在麦加、麦地那、大马士革、库法、巴士拉、巴林和也门。此外,欧麦尔和奥斯曼还曾特地委任塔伊夫城的沙格夫部落的缮写能手誊抄《古兰经》,以作为珍本保存。据说,欧麦尔、奥斯曼、阿里三位哈里发都擅长阿拉伯书法。阿里还曾说:“优美的书法,能使真理更加熠熠生辉。”可见阿拉伯书法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热门艺术。
注1:哈菲兹():阿拉伯语,意为通背《古兰经》的人。
由于“伊斯兰教义严禁偶像崇拜,所以规定禁止绘画、雕塑人物和动物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阿拉伯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发展,却促进了阿拉伯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为了美化和装饰环境,阿拉伯书法的创作、美化与应用装饰成为伊斯兰装饰除几何装饰和植物装饰之外的一项重要装饰,这在清真寺的建筑中尤为突出。如清真寺的门厅、墙壁、凹殿和梁柱等均以《古兰经》经文书法艺术作品为装饰,给人以神圣、庄严之印象。富丽堂皇的麦地那先知寺,历史悠久的库法清真寺、巴士拉清真寺,以及埃及、土耳其、印度等地的一些大清真寺都饰有跌宕多彩、风格各异的书法,充分体现了阿拉伯书法超绝的品位、高超的艺术。许多伊斯兰国家铸造钱币、雕刻墓碑、修缮拱北时也大量运用阿拉伯书法。因此,阿拉伯书法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艺术的珍贵财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穆罕默德的积极倡导,到圣门弟子的身体力行;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到书法家们体现虔诚信仰的艺术创造,无不说明伊斯兰教的复兴对阿拉伯书法形成的深刻影响。阿拉伯书法在伊斯兰教初期就形成了两种比较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北部的软体书法和南部的硬体书法。软体书法当时也称草体、盘曲体,即早期的纳斯赫体,它是指流行于豪拉山和塔达穆尔地区的一种书体,其字形清秀圆滑,写法潇洒飘逸,适用于快速记录一些日常生活事务和书信往来等。硬体书法当时也称棱角体,也就是早期的库法体,其字形有棱有角,书写中规中矩,是当时流行于半岛南部也门一带的书法体,主要用来记载、整理官方或重要的事件,也曾被认定为正宗的阿拉伯书法。由此,阿拉伯书法的雏形基本形成。
阿拉伯书法艺术的形成和伊斯兰教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到了倭马亚王朝,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日益昌盛,书法艺术也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