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经贸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 地理位置

“内陆-海洋”型国家。苏丹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的红海之滨,是一个兼有大陆性与海洋性双重属性的“内陆-海洋”型国家。作为大陆性国家,苏丹内陆纵深上千公里,分别与东非地区的七个国家相毗邻,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共和国,南毗南苏丹,东邻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具有海洋性气候的国家,苏丹还拥有红海海岸线,它的东北濒临开阔而蔚蓝的红海。红海沿岸一带及附近岛屿有一些城镇和港口。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历史上的苏丹,可以通过红海与对岸的阿拉伯世界建立联系。

“大河之国”。苏丹地理结构中有自北向南纵向流经全境的尼罗河,尼罗河在苏丹上游分为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青尼罗河、白尼罗河历经苏丹在喀土穆交汇,然后蜿蜒北上流入埃及,这条大河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对苏丹的社会生活与区域关系的影响都十分重要。

“非洲走廊”。苏丹是非洲——中东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它是历史上一个沟通与连接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西亚、南亚、地中海欧洲的纽带,因而有“非洲走廊”之誉。

二 行政区划

1956年苏丹独立之初,全国被划分为9个区,区以下被划分为18个省。1989年巴希尔执政后将全国划分为9个州。1994年巴希尔颁布共和国令,将苏丹划分为26个州(省),辖132个县。其中16个为北部州,10个为南部州。2011年7月9日苏丹分裂为南苏丹、苏丹两个国家。目前,苏丹全国共有18个州,分别是喀土穆州、北方州、尼罗河州、红海州、卡萨拉州、加达里夫州、杰济拉州、森纳尔州、白尼罗河州、青尼罗河州、北科尔多凡州、南科尔多凡州、西科尔多凡州、北达尔富尔州、西达尔富尔州、南达尔富尔州、中达尔富尔州(2011年底新设)、东达尔富尔州(2011年底新设)。主要城市有迈达尼、苏丹港、阿特巴拉、欧拜伊德、尼亚拉等。

首都喀土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 地貌地形

整个苏丹在未分裂以前,由三面环山的平原组成。苏丹分裂后,全境为由南向北凹陷的大盆地,北部为沙漠台地,地势起伏较小;西部是科尔多凡高原和达尔富尔高原;东南部为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西斜坡。迈拉山海拔3088米,为全国最高峰。尼罗河南北纵贯全境,青尼罗河、白尼罗河汇合处的杰济拉平原土壤最为肥沃,是苏丹的主要农牧业地区。

北部苏丹。处于埃苏边境和喀土穆之间,由沙漠和尼罗河谷地构成。尼罗河东部是努比亚沙漠,西部是利比亚沙漠。努比亚沙漠干旱荒凉,沙丘遍布,几乎没有绿洲。利比亚沙漠有少许降雨,这儿的地下水可到达地表,从而形成水井,为游牧民、过往行人和政府巡逻人员提供用水。沙漠中有时出现绿洲,如著名的塞利马绿洲和努海拉绿洲。在西北方与利比亚的交界处,矗立着海拔1934米的欧韦纳特山和海拔1716米的基苏山。穿过沙漠的尼罗河谷,其可供居住的淤积带不足2公里宽,河谷地带的生产力取决于尼罗河的年洪水流量。河谷海拔低于500米,它是整个苏丹盆地的北部组成部分。

西部苏丹。即达尔富尔和科尔多凡两个地区,占地85万平方公里。这里缺乏终年不断的河流,因而人畜生存须依靠水井。该地区人口稀少且分布不均。西达尔富尔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是一个高原。这里有许多高于苏丹盆地900米的火山岩丘陵。迈拉山海拔高达3088米,是全国最高峰。来自火山岩丘陵的流水给高原上的居民提供了用水。北达尔富尔、东达尔富尔是半沙漠地区,断断续续的溪流(即干河)或冬季通常干枯的水井几乎无法提供用水。科尔多凡高原海拔500米~1000米,东南部是风景如画的山区。

杰济拉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央黏土平原的中心地带,著名的杰济拉灌溉工程就是在这片位于青尼罗河、白尼罗河之间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工程旨在种植用来出口的棉花,而且超过国家收入和出口收入一半以上的棉花就是在这里生产的,因而杰济拉是苏丹久负盛名的产棉区。

东南部苏丹。东南部由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西斜坡构成。

四 气候

苏丹国土广袤,气候差异很大。从整体上讲,苏丹属热带大陆性气候,苏丹全境四季气温变化并不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21℃,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常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苏丹全国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从北向南显著增加,从东到西稍有减少。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4~7月为最热的月份,一般日间气温40℃,酷热季节气温可达50℃,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但在个别高海拔地区,寒冷之时气温亦可低到0℃左右。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苏丹大致分为两个气候区:南部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部则是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燥,多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