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统筹先进制造业发展措施

一 推动主导产业跨越发展

依托现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基础,围绕信息技术嫁接、关键材料研发和制造、整机大型化、智能化以及零部件标准化、规模化,延伸产业链,推进企业集聚,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力争5年内形成一批百亿企业和若干千亿产业集群,争取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培育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基地。

1.电子信息产业

以信息产品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和网络化为发展方向,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培育壮大计算机和网络产品、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产品、新型显示产品、数字视听产品、LED和光伏产品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推动以加工制造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于一体转化。

新一代显示器件产业:在巩固TFT-LCD(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中下游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液晶显示模组和整机生产规模,推进终端应用创新,开展液晶电视集成制造技术研发,推动电视产品向平板化、数字化、超薄化和网络化升级发展,推动TFT-LCD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积极拓展功能性照明产品应用领域,研发掌握液晶显示用LED背光源生产技术,大力发展LED与太阳能光伏集成应用产品生产,推动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的开发和显示器件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制造业:以星网锐捷、戴尔计算机等企业为龙头,突破云计算核心设备关键技术,支持云计算技术在数据中心网络基础设施、高速城域网、网络内容信息安全等各类网络产品的研发应用,加快形成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及其配套产品产业链,建成东南沿海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顺应电子信息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便携化趋势,以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快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设备、关键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构建集开发、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移动传输机覆盖设备产业体系,形成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生产新优势,建成以福厦泉为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新一代国家级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基地。

数字视听产品制造业: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以友达光电、华映光电、厦华、夏新、万利达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建设液晶彩电、等离子彩电、液晶投影仪、车载便携式多媒体以及高密度光学头、小机芯等重点关键配套件等项目,做大做强彩电、数字视听产品生产规模,形成集研发、生产于一体,产业配套较为完整的新一代数字视听产品产业链,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视听产品制造基地。

2.装备制造产业

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重点发展汽车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节能环保设备、智能机械装备等优势工业,推动形成3个以上产业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打造上下游产业密切协作、竞争力强的海峡西岸装备制造业基地。

汽车制造业。以福州青口汽车城、厦门汽车城、龙岩龙州工业园、三明埔岭工业园等汽车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以闽台汽车合作、国际汽车合作和引入战略投资者为重点,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设先进的海峡西岸汽车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整车生产企业,重点推动东南汽车V31、V3R等自主品牌车型研发以及三期扩建项目,戴姆勒汽车NCV3车型投产和二期扩大产能建设;推动新龙马公司重组,扩建微车生产基地;推进厦门、漳州客车生产基地、漳州汽配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中国重汽集团永安商用车项目、泉州五洲龙汽车公司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专用车、汽车物流、汽车销售网点、发动机等汽车关键总成、汽车电子及其他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加快闽台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电子、电动汽车合作,提高汽车产业经济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船舶修造业。按照大型化、集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以省船舶集团公司为龙头,引进国内外大型造船企业及先进造船设计软件,提高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与国际船舶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结构,发展集装箱货船、中小型成品油船及金枪渔船系列船型,开发建造大吨位散装船、汽车滚装船和中高档游艇,实现船舶品种多样化。以10万~30万吨级修造船项目建设为重点,发展滚装船、海洋工程船两大特种船型以及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船型,建设大型船舶修造基地。积极发展船舶分段、舱口盖制造以及船舶机电设备制造等配套项目,带动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引导船舶企业向厦门湾、湄洲湾、闽江口、三都澳、东山湾船舶集中区发展,重点推进罗源华东船厂、冠海造船、省船舶集团改扩建、泉州船厂修造船、福安白马造船厂扩建、平潭大练新型船舶修造等项目建设,建成东南沿海重要的修造船和游艇制造基地,推进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工程机械及其他装备制造业。坚持“以质取胜、打造品牌、规模发展”的发展方针,着力构筑研发和试验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努力提升福建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上档次上水平。重点推动以厦工和龙工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天广和白沙为龙头的消防产品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规模;以装载机为主导产品,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研发专用特种车辆、矿用自卸车、环卫车、各种矿山机械、起重机械、港口机械等具有发展前景的整机产品,巩固高档叉车优势,提高本地配套协作能力,形成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发展格局。通过设立数控机床开发专项及引进台湾有实力的数控机床企业,大力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纺织、食品、包装等行业智能化装备以及大型工程施工设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民用航空维修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的发展。以专用电机、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体,进一步提升扩大福安电机产业集群;以龙净环保为龙头,进一步推进龙岩环保机械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以轻纺产业为依托的泉州机械产业集群和以冶金矿山机械为重点的三明冶金矿山机械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加快产业重组和整合,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动产业链延伸,吸引主材、配件、原材料企业向园区集聚,建立若干高起点、专业化的铸造、锻造、表面加工处理专业中心,提高本地专业化协作水平和配套能力,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

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业。推进对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智能化电器、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激光加工技术及成套设备等机械类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智能运输系统、高等级公路施工成套设备、集装箱联运系统及运输装卸成套设备、高速客船、大型特种船舶等交通运输产品和技术的开发。重点发展福州仪器仪表、厦门数控机床、泉州包装机械、漳州高端数控专用设备等产业集群。

3.石化产业

按照一体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延伸和完善石化产业链,加快推进湄洲湾、漳州古雷、海西宁德、江阴化工新材料基地等四大沿海石化工业基地建设。实施传统化工产业改造和发展资源优势的精细化工,促进南平精细化工产业集中区、三明煤化工产业集中区发展,形成以炼化一体化为龙头,上中下游配套合理的石化产业基地。

湄洲湾基地,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以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园区为先导,推进福炼12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80万吨聚乙烯;中化500万吨/年重油加工、10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等项目建设,提升石化产业发展规模和聚集能力,实现湄洲湾石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漳州古雷基地,以炼油、化工项目为龙头,利用其提供的乙烯、丙烯、苯、碳四和芳烃等原料,重点发展烯烃、乙烯、丙烯、芳烃(PX)、三苯、碳四综合利用、己内酰胺(CPL)等产业链及石化下游后加工项目,加快推进以石脑油制芳烃为重点的启动区建设,打造古雷新兴石化基地。溪南半岛集中区,加强与中海油集团合作,启动1000万吨原油储备库、300万吨/年LNG接收站项目,建设千万吨级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形成以成品油、聚烯烃、芳烃系列有机化工为重点的溪南半岛石化产业基地。福州江阴集中区,加快推进东南电化、耀隆公司搬迁与投产,着力推进中化集团100万吨/年重油催化热裂解生产乙烯、丙烯项目建设,推动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盐化工有机结合,发展精细化工及石化新材料,提高石化产业发展水平。

二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发展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服、制鞋、食品、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品牌战略、“两化融合”、集聚发展、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为重点,引导技改投资向高效、低碳项目和国家鼓励项目倾斜,通过4~5年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纺织服装产业

以发展化纤差别化和生物质材料、产业用、家用纺织品以及高附加值纺织品深加工为主线,着力调整化纤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新型化纤原料、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材料等;加快竹浆纤维、竹原纤维、竹炭纤维等竹产业项目;开发高档复合非织造布的加工技术和应用,支持品牌家纺企业的发展。采用先进服装设计、剪裁、缝制、整烫、后整理以及CAD/CAM电子辅助系统,推动品牌服装业加快升级。以七匹狼、柒牌、九牧王、劲霸、凤竹、金纶化纤、福建经纬等一批优势企业为核心,加大泉州、厦门、福州等地纺织服装基地建设,推动纺织相关产业向全省内陆的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区的梯度转移。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纺织、化纤、服装产业集群,加快莆田、南平、龙岩、沙县等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

2.制鞋业

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鞋用材料的研究开发,提高制鞋设计能力及水平,鼓励消化吸收和开发新型制鞋机械装备。加快产业集聚,鼓励拥有商标(名牌)、人才、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的企业集团实行联合、重组、上市,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以时尚化、个性化为方向,以创意、时尚、文化为依托,大力培育自主国际性知名品牌,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强做大泉州旅游运动鞋和体育服装用品、莆田出口运动鞋、福州塑料拖鞋三大鞋业基地,把福建建成国际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休闲运动鞋设计、制造、物流、展示、检测、交流、培训基地。

3.食品加工业

着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地方特色产品加工等行业发展,扶持和培育新型食品加工业,发展安全、营养、低热的绿色健康食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先进装备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食品工业质量管理,加强食品行业标准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4.林产品及造纸产业

以林纸一体化、提高林产工业附加值为重点,推动林产加工科技含量提高,大力促进福建林产品及造纸工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原料基地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环境友好化方向发展,着力提升木竹加工、林产化工、制浆造纸、家具制造等产业发展水平。

5.其他轻工业

塑料制品加工:重点发展具有电、热、光、磁、阻燃、降解等功能的塑料制品。工艺美术:围绕美术陶瓷、石雕、木雕、树脂工艺品、滕铁工艺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钟表业:尽快介入国际钟表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环节。包装业:通过新材料运用提升产业科技发展水平。

三 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

以新兴产业示范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创新型企业为支撑,坚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海洋高新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1.节能环保产业

抓住国家将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利时机,以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福建优势品牌产品和具有技术优势的设备、材料,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工程、污染治理重点工程,掌握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施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专项,推动相关产业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深化闽台产业合作,建设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

2.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发挥生物资源优势,依托海西新药创制中心等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重点突破与集聚发展相结合,重点突破现代生物基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效集聚产业资源,引导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壮大7 -ACA、片仔癀等传统优势品种,加快扩张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金糖宁等新药产业化规模,推进生物资源系列开发。重点推动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产业基地,优先支持永春、三元、明溪、朱荣、闽侯、平潭等具备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试点县(区)加快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建设若干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3.新材料产业

发挥福建资源、产业优势,重点完善光电子晶体材料、LED产品、太阳能光伏、锂电池等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新型纺织面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工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产业,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发挥功能陶瓷材料、特种合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科研优势,利用丰富的石化产品和稀土矿产资源,重点发展为电子电工、汽车与机械、造纸与包装等产业提供配套的材料产业。推进晶体材料和催化材料技术攻关,建设光电晶体材料和光催化材料产业基地,发展激光晶体元器件、固体激光器、平板显示器件产业,推进平潭LED光电产业基地和厦门、福州LED原材料及芯片、显示器件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太阳能级多晶硅提纯、晶体制备,加快推进泉州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与厦门、漳州光电子材料产业基地的分工与合作。推进改性塑料生产基地、高分子建材产业基地建设,构建催化剂原料、助剂与溶剂、催化剂、光催化净化设备产业链。发挥龙岩、三明稀土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实施稀土永磁材料精深加工、稀土三基色荧光粉产业化、铝镁合金加工和硬质合金生产等项目,重点推进龙岩、三明稀土合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明溪含氟新材料系列产品开发。

4.新能源产业

重点扶持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设备制造业,培育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推动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建成东南沿海新能源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重点发展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形成晶硅铸锭、硅片切割、电池组件、光伏发电产品、辅助材料及装备、工程设计施工与应用产业链,逐步实现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制造设备省内配套;推进太阳能热水器、空气集热器及太阳灶等相关产品和技术研发。鼓励研发新型催化剂及高效生物转化酶,提高生物质液体燃料制备转化率。重点建设沿海陆地和海上风力发电场,扩大风电装备制造规模,形成与福建风电资源相匹配的东南沿海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大容量储能电池、动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的开发及产业化,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基地,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5.海洋高新产业

充分发挥福建海洋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海洋产业布局,整合海洋科技力量,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医药食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新材料、海洋矿产及海洋能源、海洋仪器和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环保产业和邮轮游艇业发展,促进“蓝色经济”强省建设。

四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

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方向,顺应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位移。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服务创新,鼓励发展生产服务新业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和服务水平,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1.工业设计业

着重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鼓励制造企业积极探索提供产品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设计,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的运行维护和在线支持服务。积极引导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平台,培育发展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

2.物流服务业

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中心,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吸引省内外物流资源,推进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物流业态,促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按照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布局模式,依托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等大型深水港口及机场、高速公路、铁路枢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业集聚区、物流节点和区域性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大中型物流企业。加快闽港澳台物流合作平台,鼓励省内物流企业与港澳台物流企业开展运输、代理、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业务分工协作,提升福建物流企业素质,建成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配件、原辅材料供应的中转中心和海峡两岸区域性的物流枢纽中心。

3.商务服务业

按照专业分工、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发展中介服务为重点,鼓励发展会展、服务外包等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加快发展以专业化、品牌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业,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促进会展业有序发展。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强化企业、产业与市场对接,设立区域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制定并实施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培育和打造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企业和订单转移,重点鼓励和扶持发展商务流程外包、研发设计外包、软件服务外包、后台服务外包,承接研发中心、总部企业、金融财务管理等服务外包业务,联手高新技术园区、工业投资区,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基地。

4.科技服务业

以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程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和完善技术经纪人制度,加快发展技术经纪服务。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探索构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新机制。以营造自主创新制度环境和促进技术转移为主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平台,加快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技术推广以及节能服务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的建立;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径,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注重技术平台建设,引导高端科技人才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支撑引领能力,建设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

5.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具有知识型、全球化、递增性、支撑性等特点,对于先进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以国务院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为契机,以电信增值服务、广播电视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与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向产业渗透,用信息化高端技术带动电子商务服务业和社会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打造为企业交易服务和面向城市发展的信息系统,提升经济信息化、生活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管理水平。

(伍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