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来贺精神与刘庄村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滔滔黄河,流经高原峡谷,穿行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最终奔流入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当黄河流淌在华夏腹地时,见证了中原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和变革,见证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民艰苦创业的岁月和奋勇拼搏的历史……

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真正动力。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将永远铭记中原人民对中国农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记一个人和一个地方。这个人就是史来贺,这个地方就是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的刘庄村。

史来贺以其一生的光辉业绩和刘庄村对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而载入史册。

黄河见证了这一切,历史也见证了这一切。

现在,让我们把广角镜头聚焦在“史来贺精神”和刘庄村之路。

 

刘庄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县(东经113°53′,北纬35°19′,海拔74米)的七里营镇境内,是该镇48个行政村之一,面积为1.5平方公里,地处中原豫北黄河故道,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紧靠107国道,距新乡市25公里。

历史上的刘庄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相传有一排行老二的刘姓农民,从本县牛任旺村携家迁来此地,垦荒种田,故取名刘二庄,后改为刘庄。由于黄河多次改道,泛滥成灾,在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地方留下了4条3米多深、纵横穿插的荒沟和人称“耷拉头”“侧楞坡”“盐碱洼”“蛤蟆窝”的700多块高低不平的荒芜土地。新中国成立前,刘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0多年中,刘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这个最穷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中原地区最富有的村庄。全村物质生活富裕,生活质量优良,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管理民主化。

老书记史来贺一直强调,既要把人带到富路上,更要把人带到正路上。多年来,刘庄党委始终坚持“让群众既富裕又幸福”的指导思想。在60多年的实践中,刘庄人形成了这样的幸福观:富裕不等于幸福,但是没有富裕作基础,就根本谈不上幸福。刘庄人既要富裕,更要幸福!仅2006~2010年5年间,刘庄上缴国家税金就达5亿多元。2010年,全村固定资产达20多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刘庄注重公平分配,实行了人人享有的福利政策。现在,刘庄群众免费享受村集体统一建造的每户472平方米的新村别墅,还享有免费医疗、教育、旅游以及吃肉、用水、新鲜牛奶、婚丧嫁娶用车等50多项福利。2009年4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刘庄视察。在实地考察了刘庄的发展和村民的生活之后,动情地说:“刘庄人民的生活比蜜还甜啊!”

刘庄村之所以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了史来贺同志这样的领路人,有了史来贺老书记为刘庄培养起来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史来贺五十年如一日,始终率领农民群众,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道路的结果。

2012年,刘庄村有364户、1784人、1050亩耕地。村党组织为党委会,有9个党支部、191名党员;村民自治组织为村民委员会;经济组织是刘庄农工商总公司,下分农业、医药、造纸、机械、淀粉、车队、商业及宾馆等7个产业。

史来贺从1952年12月至2003年4月,任刘庄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50年时间里,他始终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是广大农民群众最敬仰的领路人。2003年4月23日史来贺逝世。史世领2003年5月当选为刘庄党委书记;7月,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成为该村新的带头人,是史来贺和刘庄村老一辈创业者共同培养的接班人。

史来贺虽然已经辞世,但是“史来贺精神”永存。毛泽东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61页。史来贺正是一辈子做好事的人。史来贺一辈子做好事、做大事、创大业,走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之路,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献给了黄河边上这片广袤的土地。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史来贺精神”与刘庄村走过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历史是一面镜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神州大地上,“史来贺”这个普通但又响亮的名字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渐渐地,全国的共产党员都熟悉了这个人的名字,全党各级领导干部都熟悉了这个人的名字,全国的农民更是熟悉了这个人的名字。人们熟悉了史来贺这个名字,也逐渐熟悉了刘庄村。如今,刘庄村的村名也和史来贺的名字一样赫赫有名,享誉神州大地。

史来贺和刘庄村之所以能够载入史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60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走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之路。他们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者。刘庄60多年的实践表明,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条紧系农民福祉和命运的社会主义光明之路,是带领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人们熟悉史来贺的名字,崇敬史来贺的光辉业绩,受到史来贺精神的鼓舞,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爱戴和拥护,来自中央对史来贺的肯定和表彰。史来贺曾7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连续4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4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连续4届获得“全国劳模”,获得过数不清的国家级荣誉;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执政党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把史来贺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一起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1990年2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上发表长篇通讯《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记河南省新乡县刘庄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并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史来贺“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是当之无愧的”。

2003年4月23日史来贺不幸病逝。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发来唁电。唁电高度评价说:“史来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著名农民企业家,河南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带头人、农民的好儿子。史来贺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以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锐意改革,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了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河南省农业战线高高飘扬的一面红旗。”2004年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河南视察,专程到刘庄村慰问史来贺同志的妻子和子女,赞誉史来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农民的典型代表,全国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

历史见证了这一切,人民共和国见证了这一切。

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显现着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显现着人民群众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显现着史来贺是怎样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等英雄模范人物一样,走在时代的最前列的。从人民领袖到普通公民,每个人都要受到历史的检验,都会在历史这面镜子面前显现无遗,都会接受历史的公允评价。

(二)史来贺是一面镜子

半个世纪对整个人类历史来说,只是短暂飞逝的时光,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每一个常人来说,却是其生命的大部分。一个对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会用其一生中的每一个脚印所划出的轨迹,来诠释其生命的历程。

像史来贺这样的人,50年始终跟着共产党走,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始终带领村民走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道路,非常不易!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崇高的精神,没有坚强的意志,是绝不可能做到的。史来贺被誉为“五十年红旗不倒”的老书记,这是人们对他的最真实的评价和最高的褒奖。而在50年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史来贺精神”,不仅是河南刘庄村和中原大地农民宝贵的精神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来贺是一面镜子。这是一面光洁无尘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显现的是史来贺的无私、公正、清廉。在这面镜子里,人们既能够体验史来贺的崇高心灵,又能够反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寻找与英雄模范人物的差距,促使自己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

(三)刘庄村是一面镜子

刘庄村60多年来是怎样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的?

新中国成立前,刘庄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长工村”。方圆十里,最穷数刘庄。新中国成立后,在史来贺的带领下,无论风云怎样变幻,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终于把刘庄村建设成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多年来,刘庄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文明村”“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并分别被国家旅游局、农业部、河南省委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河南省干部教育现场培训基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亲临刘庄村视察并题词。

“社会主义好,刘庄是有说服力的。”1991年2月6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来刘庄视察。史来贺向总书记汇报了刘庄的“集体家底”。江泽民拉着史来贺的手说:“我比你年长4岁,但要论起农业,你比我懂得多,说句心里话,社会主义好,刘庄是有说服力的。”现在,当我们课题组沿着史来贺的人生轨迹,去追溯和探寻他的思想历程,学习和研究他的精神,总结刘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心中升起了一种崇高的历史感。我们始终被史来贺的光辉业绩所震撼,始终被史来贺精神所激励,始终被刘庄村村民们所创造出的巨大成就所鼓舞。我们由衷地赞叹史来贺,他是我国农业战线最杰出的代表,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优秀的儿子,他是我们党和国家最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我们也由衷地赞叹在史来贺带领下的刘庄村全体村民,他们是最淳朴的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拓者,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建设者,他们共同谱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辉煌篇章,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列。他们的精神和业绩,是全国农民学习的榜样。

刘庄村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人们看到的是中原农民的善良淳朴,看到的是中原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看到的是他们走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之路的创业精神。同时,人们也在对比中找出了自己与刘庄村的差距。刘庄村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刘庄村这面镜子是明亮的、洁净的。这面镜子折射出农村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印记着农村向前发展的时代步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千千万万的农村在这面镜子里,都会获得光明和净化,获得宝贵的启示,获得前进的动力。

(四)继承和弘扬“史来贺精神”

岁月流逝,史来贺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虽然,史来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史来贺精神”永远在神州大地上闪烁光芒。“史来贺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来贺精神”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今天,学习和研究、继承和弘扬“史来贺精神”,不仅是河南刘庄村村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全国农民的迫切要求;不仅是河南省各级党组织进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要求,也是全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史来贺精神”对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然而,许多人对“史来贺精神”的真正内涵并不是很清楚,有些人对史来贺的业绩也不甚明了。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对史来贺同志能够“五十年红旗不倒”持怀疑态度,不认可刘庄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甚至有极个别人误解史来贺同志,否定刘庄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历史是公正的,人民是公正的。“史来贺精神”和刘庄村之路,是全党的财富、全国人民的财富。应该看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尽管我们对史来贺同志和刘庄村的业绩作过许多宣传和介绍,但对“史来贺精神”和刘庄村之路的深入研究还很不够。我们认为,对史来贺同志的事迹和“史来贺精神”,应从一般的宣传和颂扬,提到理性认识与科学研究上来。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总结“史来贺精神”和刘庄村之路。这对于全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总结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常必要,也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部分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先后8次赴刘庄,用3年时间完成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希望这一成果能够经得起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委、全体党员和全体村民的检验,更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并得到各界认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将始终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