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认同构建:政媒机制与媒体化再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小结

从殖民时期至今,关键性的事件和重要政治角色的演变见证了香港的政治发展。早期的英政府依靠商界精英与中国民众各方面的合作。随着本地区的日益现代化,草根集团拥有了更多参政的渠道,然而商界精英仍然是政府的主要盟友,解决各种压力集团提出的实际问题。1984~1997年的转型期内,随着压力集团演变为政党以及三级政府主要层级选举的引入,草根集团开始崛起。泛民阵营在这一阶段发展迅速,而建制派和亲商阵营在几次选举中的支持率都相对走低。但他们仍然是政府中的主力军,在大多数选举中都获得了多数席位。董建华政府在2007年后的一系列政策失败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也失去了商界精英和草根精英两方的支持。这一阶段的民众抗议增强了泛民阵营的力量。然而也是在这一阶段,泛民党派内部不合,与新闻界的关系持续恶化,与草根阶层进一步疏远。相比之下,保守和建制派阵营更为低调,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选民网络。近年来,特首曾荫权在就任初期支持率很高,同时民主党派由于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和举措,丧失大量民众的支持。

可以说,香港的政治发展即使不是完全由重要政治角色间的互动决定,但也受其深刻影响和塑形。重要角色的兴衰与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有关,也与在同一时期香港身份认同的演变有关。与殖民政府一直保持密切合作的上层华人精英,其行动原则多源于他们对中国的认同,而第一代香港居民亦多数是从内地移民而来。在香港本地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对香港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各种本地问题上与政府持不同意见,这促使了压力集团的兴起,并随后演变为政党。香港回归后,随着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互动和冲突日益增多,政治在塑造香港民众的认同方面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下一章将着重阐述香港认同的内容、本质与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