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思想、净土信仰与终极关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佛教净土信仰的流变

隋唐以降,历经数百年的演变,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以禅宗与净土宗最为兴盛。禅宗以曹溪南宗为主,强调当下顿悟,利可及上根,却不易利及中下根;农禅合一制度又使其影响力多局促在佛寺内,俗世的影响已不及净土宗。历经宋元时期各宗归净土尤其是禅净合流的思潮后,以普利三根为追求的净土宗,最终成为佛门内影响最大的宗派,“户户阿弥陀,家家观世音”就是其流布的最大表征。净土信仰是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信仰的核心支柱之一,在中国佛教的系统内,门户不同的各宗派及同宗异派系之间,虽教相教义有差距,但在尊崇净土信仰的方面,却是几无二致的,差异仅在净土信仰投向于心内或心外。这也就足以使以弥陀净土信仰为主旨的净土宗不同于其他宗派,更具超宗派的超然地位。从理路上看,具体分析净土信仰与净土宗的信仰内涵,有助于看清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所特具信仰内涵的主要构成;研究净土宗的宗派演变及其影响力的扩衍,则可窥见佛教信仰主要特色之一斑。

历史地看,净土信仰在前,净土立宗在后。

净土信仰作为一种思潮,源自印度部派佛教后期的佛本生故事,这些故事叙述了佛陀前世曾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子、象、猴等,通过不间断地实践菩萨行而终于成佛。关于佛陀本生的记载,散见于《六度集经》(《大正藏》第三册)、《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册)、《贤愚经》(《大正藏》第四册)、《生经》(《大正藏》第三册)、《菩萨本行经》(《大正藏》第三册)和《菩萨本缘经》(《大正藏》第三册)等。

其后,佛教过渡到了大乘佛教,以三世和三千大世界的浩瀚时空观为基础,宣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世,在三界十方,菩萨通过修持般若而成佛的,并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人,而是多如恒河之沙。菩萨修行时发不同本愿,即在未来成佛时建成相应的净土。本愿是净土的誓愿,净土则是本愿的落实。佛不是唯一的,菩萨不是唯一的,菩萨的本愿不是唯一的,本愿成则净土成,净土世界同样也不是唯一的,十方有无量佛,十方也就有无量净土世界,一佛一净土,一净土一佛。净土世界的丰富,决定了净土信仰不是单一化而是多元化的。大乘佛教的诸经论记载了众多的净土,先后较具信仰影响力的有阿閦佛净土、药师佛净土、文殊净土、弥勒净土、唯心净土和阿弥陀佛净土。在这些净土中,唯心净土信仰净土唯心所变,存在于众生心中。其余的诸佛净土,则是诸佛在因位行菩萨道时所发本愿,再经多劫功德累积而建成的位于娑婆世界之外的实体净土,是众生往生之乐土。

具体考察这些净土信仰的历史,以弥勒净土、唯心净土和阿弥陀佛净土最具规模和历史影响。

(一)弥勒净土信仰

在佛教净土观念在中国流传演变的过程中,最初盛行的是弥勒净土信仰。

弥勒信仰始自晋朝有关佛典的传译,流行于南北朝,自东晋到隋唐时期,道安(312~385年),天台宗的智(538 ~597年)、灌顶(561 ~632年),法相唯识宗的玄奘(602 ~664年)、窥基(632 ~682年)等著名僧人就是奉持弥勒净土信仰的。

弥勒具有两重身份,一是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弥勒菩萨,二是将来下生人间的弥勒佛。故此后者被各阶层的别有所图者利用到非纯粹信仰的方面,典型如武则天在改唐为周时,就以弥勒化身自居,自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所谓的“慈氏”即弥勒。民间同样是不断有人自称是“弥勒下生”即降生来吸引信徒,反对隋唐王朝。从宋朝到元末,更是先后蔚然成长为弥勒教与白莲教,直接挑战当时的世俗皇权政权,白莲教还成为推翻元朝的主要生力军之一。从维护政权统治的原则出发,唐玄宗、朱元璋等历朝最高统治者,先后明令禁止民间人士假借“弥勒下生”之名从事各种不利于王朝统治的活动,禁断弥勒教,相关禁令对弥勒下生信仰的冲击甚大。参见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第199~217页。

(二)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的比较

在弥勒信仰流行的同时,弥陀净土信仰也逐渐开始流行。

弥陀净土信仰所崇信的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梵语音为苏诃缚帝(Skuhavati),汉译为极乐世界、极乐国土、安乐净土、安乐世界、安乐国、赡养净土、赡养世界、赡养国等,又被称为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或简称西方。在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诸净土之中,弥陀净土是被介绍得最多的一种,在现存的大乘经论中,记载阿弥陀佛及其净土之事的,有200余部。汪志强:《印度佛教净土思想研究》,第79页。

东晋时,道安的弟子慧远(334~416年)就转而信奉阿弥陀佛,率弟子同道123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慧远因此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的始祖。

到了隋唐,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的优劣比较,成为当时学僧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如道绰(562 ~645年)就当时有人“愿生兜率,不愿归西”的倾向,指出:


此义不类。少分似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

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

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

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较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唐)道绰:《安乐集》卷上,载《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9页。


在道绰看来,弥陀净土与兜率净土同为净土,实有大区别。一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净土说法,闻法者中,有生信者,也有“其数非一”无信者;不如生在弥陀净土者,均闻法生信。又生在兜率净土者,位是退处,退则依然轮回在犹如火宅的三界,难获安净;生在弥陀净土者,则全获不退。二是往生兜率净土,能长寿,寿命也仅是4000岁(约57.6亿年人间寿),命终还得退落。三是兜率净土的水、鸟和树林虽能发和鸣悦雅之音,但仍与诸天之乐一般,顺于五欲而不是有助于修圣道。如果生在弥陀净土,全得“不退转”即“阿毗跋致”,不与退人杂居,已出三界,不复轮回,寿与佛齐,不可算数;弥陀净土的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生悟,证会无生。四是通过一种音乐来比较两种净土的优劣者,道绰列举了昙鸾的《赞阿弥陀佛偈》,弘扬极乐净土胜于兜率净土的观念。

因在信仰义理上稍逊一筹,弥勒信仰就随着弥陀净土信仰的兴起而逐渐沉寂,加上来自统治阶层的禁令打压,弥勒信仰在隋唐之后就渐趋衰落。弥陀净土信仰则成为中国净土思潮的主流,其信仰者在各朝各代都不乏名僧与名士,并广泛地深植民间,净土宗也就得以逐渐形成。

(三)唯心净土与弥陀净土的合一

在弥陀净土信仰成型之时,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祖师,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思想,形成了“即心即净土”的唯心净土信仰。

典型如大珠慧海对于“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之问,给出的答案是:“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比如生国王家,决定绍王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唐)大珠慧海:《大珠禅师语录》卷下,载《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中华书局,1983,第200~201页。一个人即使是生在大富大贵的国王之家,净秽之别,在于内心而不在国土的净秽,鲜明地表达出唯心净土的主旨思想。

到了宋代,身为禅宗传人的永明延寿(904~975年)在义理上,主张唯心净土与修持往生弥陀净土是一致的,提倡禅净兼行。他在所著《万善同归集》中,引证唐代慈愍三藏之说云:“慈愍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宋)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载《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963页。进而主张禅定与念佛相结合,修持万行,往生净土。此后,禅净双修逐渐成为佛门中人的普遍修持方式,唯心净土与弥陀净土的合一也就日趋成为主调。

在元代,天如惟则禅师具体阐发了禅净同一说:“参禅为了生死,念佛亦为了生死。参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念佛者达惟心净土,见本性弥陀。既曰‘本性弥陀,惟心净土’,岂有不同者哉?”(元)天如惟则:《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二,载《续藏经》第七十册,第767页。参禅与念佛禅的终极目的相同,都是通向了生脱死、达惟心净土和见本性弥陀的径路,两者本质一致。

明末,被后人尊为净土宗八祖的莲池(1535~1615年)在看待唯心净土与弥陀净土的关系时,有言:


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剎外更有极乐净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之心。即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拔境言心,未为达心者矣。(明)莲池:《净土不可言无》,《竹窗随笔》,金陵刻经处光绪二十四年刻本,第58页。


“唯心净土”说出自佛经是真,但以此否定弥陀净土的存在,就属不符佛经原意的虚妄之说。心境相即,心境合一,无心外之境,也无境外之心。以净土唯心来否定弥陀净土之境,不是达心之见。莲池还进一步强调念佛具万行,持名念佛是往生弥陀净土的最主要法门,明确地把禅净双修统一落实在持名念佛的修持上。

唯心净土,还是弥陀极乐净土?这个问题是如此的重要,以至自隋唐以来的每位信仰净土的佛教大师都要思量并阐述一番。当这个问题在“本性弥陀,唯心净土”的答案中获得普遍的认同后,指归弥陀净土的净土宗就义理无碍地涵摄了唯心净土信仰,各种净土信仰的流传,也就以尊信弥陀净土的净土立宗作为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