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4年第1辑 总第10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辑特稿

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王伟光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

(2013年12月21日,深圳)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5周年之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充分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纲领的庄严宣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觉醒。35年来,我们党靠改革开放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改革开放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改革开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靠改革开放赢得与资本主义竞争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不断为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为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切,靠的就是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35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舍此别无他途。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通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些浅层次、容易改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任何改革都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时代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制度体制总是处在不断改革完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这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然规律。现在,我国改革处在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如何不仅赶上时代,而且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是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改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勇气,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实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改革目标,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

二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这明确宣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也是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前提。

第一,高举旗帜把握总目标,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引领。

中国的改革具有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向着什么方向改革,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诫人们:方向正确,改革事业就能够乘风破浪、开拓前进;方向发生偏差,改革就会走向歧路乃至最终失败。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国,决不能在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是放弃或改变这个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或改旗易帜的邪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而不是放弃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是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活力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与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宏观调控的政府作用。

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发明了市场经济。正是依靠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在四五百年间创造了人类社会几万年、几千年所无可比拟的经济发展速度,创造了比以往历史上任何社会所无可比拟的社会文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造成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消除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阵发性、周期性的无法解脱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忧外患,导致了罕见的战争劫难和冷酷的暴力掠夺,最终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而逐步走向自我毁灭。从1825年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到2008年于美国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充分地印证了这一铁律,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未来。

市场经济不能脱离社会制度而独立存在。它同私有制相结合,其结果是一方面带来发展,另一方面无限制地放大了市场经济的弊端,带来了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下实践雄辩地证明,市场经济也可以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经济的弊端,最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新篇章,在健全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得了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我国成功地抵御这一轮世界金融风险,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规避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危机的。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以及我国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高度集中的、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是不会给当代社会主义带来成功出路的,反而把社会主义本身具有的优越性窒息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而不是要削弱这个制度,它不是自发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功,其关键一招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创新,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伟大推进,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贡献,又是中国成功的一个关键秘诀。

第二,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核心立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共识。

中国的改革具有鲜明立场,这个立场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了谁,依靠谁,是一个关乎历史观、关乎立场、关乎原则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全面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决策和实践当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再次突出地强调了这一点。《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更大,对实现公平正义的追求更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更强烈。与此同时,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改革的难度更大、阻力更大,一些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难啃的硬骨头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在风险考验中把握改革方向,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尤其需要站稳立场,摆正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就是改革的强大战略定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要求,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与合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保证。

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两条又是一致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做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然而,有的人沿袭全盘西化的路子,力图按照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来“改造”中国,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此他们甚至“预言”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上按照西方的意图“动大手术”。这种毫无根据、一厢情愿的猜测是注定要落空的。

中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主进行的,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而不是给别的国家或者什么利益集团看的,更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制度模式。改什么,不改什么,哪些能改,哪些坚决不能改,以什么样的节奏改,改到什么程度,坚守哪些底线,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领导中国人民自己说了算的。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要坚决改,不应该改的要坚决守住,再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决定》突出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这个论断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和坚强政治保证。为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三 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就要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善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继承和吸收了包括资本主义制度文明在内的人类一切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能够克服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一切旧制度的弊端,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本应具有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一切已有社会制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制度,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能够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既能够调动一切有效的社会资源,又能够动员一切有利的社会能量,既能够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又能够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生产力系统中人的因素高度活跃起来,能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当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产生就能够完全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能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显现、发挥,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完善、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者进行艰苦奋斗和实践探索。

事实上,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社会主义也走过弯路,遭遇过曲折,甚至付出过巨大代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不是如人们事先预想的那样凸显出来。近百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在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就,但也有过一些错误的做法,甚至遭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挫折。经验和教训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中国共产党人从挫折和教训中深刻醒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适当的体制才能发挥出来。传统的、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窒息了社会主义制度应有的优越性,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1978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在探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道路上开拓前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利用市场经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效途径。从1979年11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表明我们党对市场经济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表明我们党已经找到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适当有效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

第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市场决定经济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经济资源配置的经济。历史和现实都有力地证明,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与其他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配置经济资源的最有效率的体制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佳机制,能够充分地调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社会主义中国正是通过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经济资源配置起重要作用,从而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巨大的经济飞跃和社会进步。

市场经济能够使经济资源得到积极有效合理的配置和调动。市场经济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内在机制,形成一种自动的市场调节力量,有利于及时地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引导人、财、物资源向预期效益较高的部门转移流动,从而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经济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市场经济的运行,有效地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经济运行的规范化,较快地提高社会总的生产水平和质量。

市场经济能够激发经济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才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机制和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使所有社会成员尽可能降低个别劳动消耗以获得较大利益,为调动众多的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构筑了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平台。

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社会创新和技术进步。市场经济是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取向的经济体制,以最小的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实现最高的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有利于充分激发经济主体的自主创造精神和实践创新能量,推动各类经济主体改进技术,加强自我管理,节约社会资源,提升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创新和社会创新。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既有优势的一面,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市场经济本身带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无法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计划、稳定和平衡,甚至引发恶性竞争,导致经济危机;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短期性、滞后性,难以保证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难以完全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也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加剧贫富矛盾,导致两极分化。

历史上的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放大了市场经济的弊端,极大限制了市场经济的优势,使私人资本的逐利性和自私性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压迫、暴力和战争,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阵发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为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取得成功的可能空间。

第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或者把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画等号,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有属性;或者把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画等号,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们曾经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来规划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积极贡献不容否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过于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没有解决或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大探索,也是中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奥秘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简单相加,更不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甚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个结合不会自动发生,这个结合的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这个结合也不会自动完善,需要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市场经济的长处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正是基于对市场经济的科学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两种优势的同向共振效应,增强放大效果,真正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