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播·
中国电影与韩国的国际碰撞
——中国电影通过软实力追赶好莱坞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讨论笔者对于2012和2013年中国当代电影通过跨国制作增强国际吸引力的理解,采用由外及里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分析了两大促成中国电影行业快速转型的发展因素:(1)不断增加同韩国(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电影行业从业者和公司在电影后期制作方面的合作;(2)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广受好评,特别是2013年举办的第十八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电影制作人、创作团队及外国影评人对于中国电影的反应。笔者认为,中国电影通过国际联合制作的形式,提升其对于特定的国际观众的吸引力和国内电影的软实力及未来发展空间。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国际合作 软实力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制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以
来,中国电影行业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国际化,即增加了国内与国外在电影制作、后期制作和观众接受方面的融合,这也帮助中国电影行业形成了一种新特点。这些发展变化逐渐使得中国电影更加吸引国内外观众,反过来又增加了中国潜在的软实力,即中国制作的媒体产品在视觉上更加震撼人心,在情感上更加扣人心弦。
近年来,中韩两国电影行业本着互惠的精神,紧密地合作在一起,特别是第十八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在2007年将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2007)作为开幕电影进行播放。釜山国际电影节给予这部动作战争片的突出地位显示出中韩两国在电影上的合作向前跨了一大步,不仅因为该片制片方——华谊兄弟在当时是最具潜质且有能力驾驭大制作的民营公司,而且还因为韩国动作及特效专家——韩国战争电影《太极旗飘扬》(2004)的原班团队在《集结号》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中韩两国电影行业紧密而又持续的联系把釜山国际电影节的焦点都聚集到了中国电影之上。釜山国际电影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亚洲电影节和亚洲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将中国电影推广到全球电影行业的关键之地。这种由非中国行业领军者及从业者(及政府官员)引导的对于中国文化内容的瞩目,是中国软实力不断增强的关键因素。为使这种软实力更加有效,需要一国文化内容的消费者首先能够接触此国文化内容,其次正如术语所暗示的,能够通过自己选择或通过原产国之外人员的推荐,而不是被任何形式所迫,接触这些文化内容。所以当个人或团体愿意接触通过口口相传推广的别国的文化内容时,通常特别令人印象深刻,这的确也是软实力成功的一个秘密所在。中国电影的这两个发展变化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电影的跨国制作——无论全部或部分在中国国内或国外制作,或同非中国合作方合作制作,而且能够扩大传统意义上对于“中国民族电影理解”的范围。
一 中韩电影联合制作逐步深入
自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电影制片人、观众及政策制定者经历了快速变化及挑战,2012年正是深入观察中国电影行业的绝佳时机。通过国际合作、广泛的共同制作、协同制作安排及全球范围内技术精湛的从业人员提供的特效和后期服务而制作的数部“高概念”类型电影,中国国内电影的制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2012年初,外国电影(主要为好莱坞电影)准入数量由20部增加到34部,增长了170%。另外,多功能放映厅影院的数量继续增加,到2013年增加至15000家,这对于2012年估计的11200家、2010年底的6000家及2008年底的1500家来说,是极大的增长。3D电影(商业机构而非艺术剧院统计)上映数量激增,创造新票房纪录的影片以3D类型电影为主。另外,无论小成本还是大制作的中国电影在其片尾致谢中加上国际特效、后期及音效公司(员工)、外国咨询公司及经理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显示了东亚出产的影片越来越多地通过合作进行制作。
大多数读者可能对这些统计数据都非常熟悉,对中国电影行业未来的潜在影响也非常熟悉。然而,读者不完全明白的则是,外国人如何理解中国电影的这些快速发展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电影行业及中国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开放”,在促进国内电影成为中国新兴“支柱产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私人公司对该扩张战略作出了很多贡献,2013年末大连万达集团通过王健林总裁提出的在2017年将把青岛打造成中国最新的电影中心的大规模投资计划,成为业界领袖。由于万达在中美两国(万达在2012年5月以26亿美元收购了位于美国的电影连锁公司AMC Theatres)都是极具实力的放映商,竞争影院运营商意识到他们需要同万达建立联系,正如之前他们希望获得大规模的影片发行而不得不同中影集团建立合作关系一样。2013年,由于中国已经拥有众多影院设施以及两个大型国家级电影节,业界所有目光都聚焦到了万达及其青岛计划之上。万达能够建成电影中心,但观众会前往观看吗?
鉴于这些发展变化,不消说,好莱坞主要电影公司将在中国快速实现经济和文化梦想中分得一杯羹。这听起来似乎不言而喻,但上文提及的国际化及跨国化战略实为中国电影行业在电影制作的数量及质量方面,如何继续缩小同好莱坞的差距,同时继续坚持协同合作之路。
两部影片揭示了中国电影继续保持上升势头靠的是超自然奇幻题材这一事实,即动作浪漫片《画皮Ⅱ》(2012年,乌尔善导演),中国最卖座的电影之一,该片根据中国志怪合集《聊斋志异》改编;周星驰和郭子健2013年导演的动作喜剧片《西游降魔篇》。这两部影片对于中国电影及电影历史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在2012和2013年各自都是中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这两部影片都超过了之前的预测:《画皮Ⅱ》票房收入超过7亿人民币(折合1.15亿美元); 《西游降魔篇》票房赢利12.4亿元人民币(折合2亿多美元),几乎是《画皮Ⅱ》票房的两倍。这两部电影放映头几天的收入就达到了总收入的大半,并且这两部影片的票房表现远超同期在华放映的几乎所有好莱坞影片。根据“中国2012年度十大影片”排名,《画皮Ⅱ》是当年中国放映的票房第三影片,打败了好莱坞大片《碟中谍4》、《复仇者联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黑衣人3》、《冰河世纪:板块漂移》和《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但未能战胜《泰坦尼克号》(1997)3D重制版。并且,根据2013年“中国年度票房”临时数据,《西游降魔篇》已经战胜了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环太平洋》、《速度与激情6》及《超人:钢铁之躯》。难怪美国电影行业中的大公司和外国影评人现在都紧紧盯住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发生的大事。
对于国外的电影观察员来说,中国制作的电影类型的范围开始有所扩大——尽管扩大速度与大多数人期盼的相比有些缓慢,但是中国电影的商业市场开始扩大。中国广电总局官员同好莱坞主要公司就“警告”交换了意见。一些媒体头条,如《中国电影审查机构的警告:合拍片的“合”还不够》和《中国为好莱坞感到脸红》,仍在为电影的功能与目的、本地与国际电影公开上映,以及中国与好莱坞、中国与其他国家就其他形式电影的合作前景等论争火上浇油。同时,正如大多数观察员所认识到的那样,获批引进的外国电影的类型同那些国内允许制作的电影之间有很多的分歧(更不用说那些国内官方制作的电影),同通过互联网下载(包括合法及非法下载)或街上购买的不计其数的国际电影之间产生巨大分歧。
同电影周边市场遭遇的挑战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整合营销传播(IMC)活动的史无前例的扩张,其中包括卡通人物授权、商业推广、主题公园及房地产开发、移动及网络游戏、广告植入及促销搭卖等商业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为了竭力延长一部电影及与其相关的知识产权的商业生命,并无限增大其收益。中国主要的私人电影公司从未放慢“一种资源,多种利用”(OSMU)的脚步,这些周边产品及推广策略为一部电影资源衍生出了非常多的副产品(例如网络游戏、电影人物文具盒、鞋子及背包)及搭卖活动(例如麦当劳的儿童套餐)。在好莱坞,这被称为“斯皮尔伯格”或“乔治卢卡斯”方法,即全方位的周边产品营销策略。鉴于好莱坞纵向及横向整合处于领先地位,近期游戏文化出现的繁荣景象及全球范围内推出的超高速宽带网络——帮助整合网络及移动游戏,所以许多当地和国际观察员正在殷切观察《画皮Ⅱ》周边网络及移动多玩家在线角色扮演游戏,该游戏由北京麒麟网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为电脑和手机玩家开发。显然,电影制片商希望能从拥有12亿玩家价值704亿美元的全球游戏产业中分得一杯羹。
中国在整合营销传播创新的另外一个例子为,品牌娱乐公司淘米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系列动画片《赛尔号》,该系列动画片同时也在台湾进行了发行。淘米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首批儿童娱乐媒体公司之一,用于开发娱乐为基础的儿童教育类节目,授权补充跨媒介平台战略。2013年,淘米公司的“摩尔庄园”(公司称之为大中华区最好的网络游戏)及其他《赛尔号》故事(包括《摩尔传奇》)和人物,通过虚拟社区链接到该公司的网络视频网站、书刊杂志、生活乐趣博览会及其他活动、电视动画片及主体电影,吸引了1亿多(2012年中期数据)儿童进行观看。淘米公司同时也为苹果iOS系统开发了一款热销的动画应用(提供简体和繁体中文及英语),该应用于2012年8月可从苹果应用商店中(通过iPhone、iPad和iPod touch)进行下载。通过在影院购买电影票,儿童进入网络游戏世界,这种策略反过来又能增加影片的票房收入。该跨媒体制作的最近一部电影《赛尔号3:战神联盟》(2013)是一部3D类型的数字科幻冒险电影,讲述了太空探索机器人决心同太空海盗作战并保护环境的故事。该部影片截至2013年7月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为7620万元人民币(折合1250万美元),比前两部《赛尔号》票房之和还要多。
《画皮Ⅱ》延伸了整合营销传播活动并增长了“一种资源,多种利用”的“制作”,这部影片是中国跨国电影新演变类型的典范,即通过一系列国际协作(例如,韩国的CJ Powercast公司、Next Visual Studio公司及Lollol Media公司合作完成了该片的VFX及2D/3D数码中间片工作),以及数个积极的本地制片人(华谊兄弟、宁夏电影集团、鼎龙达和麒麟网)合作完成,他们对于中国极具挑战的审查体系都非常了解。中国电影的国际协作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2012~2013年这种协作达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特别是那些由韩国电影公司及电影行业从业者参与的影片为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且帮助中国电影制作人以亚洲的方式同好莱坞竞争。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中国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有20% ~30%为有至少一家韩国电影公司参与制作的中国国产电影。例如,2009年韩国MAGE公司(特效化妆及发型)、Demolition公司及HANIL Engineering公司(特效)参与制作了吴宇森导演的《赤壁2》以及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2009)。2010年,MAGE公司、Demolition公司和HANIL Engineering公司同韩国其他动作指导、特技协调及首尔杜比电影声效工作室Bluecap Soundworks公司,一道参与制作了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2010),该片是中国票房表现最好的电影之一。除了这些影片,北京HFR后期制作公司中的韩国员工,包括李龙起(数码中间片监制)、李治允(数码中间片制片人)、Ethan Park(数码中间片调色师)及其他几位数码媒介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帮助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2》(2010)和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2010)进行影片修饰。釜山AZ works公司通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一片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截至6月),在中国工作的韩国电影从业者继续稳固他们的地位,同时还从中国电影行业的快速扩张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诸如首尔Digital Idea及北京Lollol Media等公司,为一些票房极佳的影片提供了制作经验及数码中间片效果:徐克导演的3D电影《龙门飞甲》(2011);成龙导演的《十二生肖》(2012);由管虎导演,并由李治允担任制片的古装片《厨子痞子戏子》(2012);由陈正道执导、根据日本富士电视台20世纪90年代早期热播电视剧《101次求婚》改编的现代浪漫喜剧《101次求婚》。然而,迄今为止中韩协同制作的最高票房影片为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2013)。关于这部动作戏十足的3D电影,韩国Macrograph公司及Moneff公司,同洛杉矶Venture 3D公司经营的韩国250人规模的视觉特效工厂一道合作完成了该片惊人的视觉效果;首尔Locus公司负责影片关键的CGI场景以及电影角色周边许可产品。《西游降魔篇》片尾致谢名单中的韩国公司及从业者的人数比任何其他在中国制作的影片都要多,这展示了中国电影国际化的广度和范围日益增长。
新近成立的华林映像公司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七棵树创新园区内,由经验丰富的前HFR DI专家朴相洙担任总经理及首席调色师。截至2013年底,该公司完成了三部电影,其中包括:由邓尼·戈登(生于美国)执导的浪漫爱情片《非常幸运》(2013),该片由章子怡和王力宏主演;王光利执导、王晶制片,即将上映的动作惊险片《制服》(2013),该片现在已经以《冰裸杀》之名于2013年由Mega-Vision Pictures公司引进美国电影市场并上映。《非常幸运》是2009年上映的由中韩两国联合制作的电影《非常完美》的前传。《非常完美》由章子怡、苏志燮、范冰冰、林心如、何润东和姚晨主演,并由北京完美时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同韩国希杰娱乐株式会社合作拍摄。目前,Forestt Studios公司还有另外15部影片需要在2014年中期之前完成。中国每年制作的电影数量增长迅速,确保了国内及国际从业者和公司的数码中间片及视觉效果的工作量。
列举韩国从业者参与制作的所有中国电影不太现实。2009年之前完成的优秀合拍片包括: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2002),该片由韩国电影摄影技师金炯求及韩国制片人Lee Joo-ik参与制作;陈凯歌导演的历史奇幻电影《无极》(2005),该片由韩国人气明星主演——英俊帅气的男星张东健及年轻漂亮的韩国电影电视剧明星金素妍;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2007),该片的执行制片人由李治允担任,负责召集韩国动作及特技协调员、特效、特效化妆、音效及音响编辑团队,这支团队之前参与制作了韩国热播大片《太极旗飘扬》(2004),自《无极》拍摄之后,其他例如权相佑、金喜善、郑雨盛及苏志燮等韩国演员,也开始同中国导演合作,利用他们韩流明星在亚洲的知名度在各自影片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另外,韩国导演许秦豪也执导了两部中国影片:《好雨时节》(2009)及《危险关系》(2012)。这些项目为日后韩国导演同中国电影行业合作创造了机会。
中国电影人邀请韩国电影人参与制作了其他大量的武侠喜剧片、武侠奇幻片、当代剧、历史剧、浪漫电影、喜剧、心理剧、黑色喜剧、惊悚片、战争片、恐怖片及重拍美国电影(例如《偷听女人心》),其中包括:《追影》(2009)、《我们天上见》(2009)、《观音山》(2010)、《我的美女老板》(2010)、《长发公主》(2010)、《爱出色》(2010)、《无人驾驶》(2010)、《摇摆的婚约》(2010)、《巨额交易》(2011)、《战国》(2011)、《房不胜防》(2011)、《幸福额度》(2011)、《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2011)、《转山》(2011)、《倭寇的跟踪》(2011)、《紫宅》(2011)及《偷听女人心》(2011)。这些电影中还包括叶伟信导演的《倩女幽魂》(2011)和《开心魔法》(2011),这两部影片都是由首尔Digital Studio 2L公司参与制作的;还包括陈果及印度籍澳大利亚电影人Anupam Sharma工作制作的香港浪漫喜剧《全球热恋》(2011)。2012~2013年,这个电影名单又增加了:《女人如花》(2012)、《与妻书》(2012)、《星星的孩子》(2012)、悬念剧《二次曝光》(2012)、 《萧红》(2012)、 《乐翻天》(2012)、《十二星座离奇事件》(2012)、《武当》(2012)、《飞越老人院》(2012)、《匹夫》(2012)、《黄金大劫案》(2012)、《有种》(2012)和《午夜火车》(2013)。韩国电影人在类型及风格如此广泛的影片上所作的贡献对于中国电影行业、韩国及美国电影行业的会员来说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韩国电影人之所以能够有机会参与制作这些中国电影(无论影片大、中、小),是因为韩国制片人李治允(及其他数位韩国电影人)在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同中国第六代电影人建立的联系与友谊。自那时起,李治允及其他电影人在中国获得的专业上的进步,使得他们及他们圈子里的好友成为韩国电影行业在中国最活跃的代表。他们在中韩两国都建立了长期的个人关系网,并在国家和业界成为国际化进程的主力。在外国观察员看来,中国近期的发展态势表明,中国电影公司正在学习好莱坞,他们欢迎外国人才加入到中国电影行业中来,把他们看作是实力持续的源泉,而非“取代”当地电影行业的威胁。外国影评人认为中国电影公司在2012年对台湾导演例如魏德圣很感兴趣,2013年中国电影行业越来越多地开始向韩国及美国导演示好(确实如此,浪漫剧《非常幸运》由美国导演邓尼·戈登执导)。非常明显,中国电影公司现在把目光放在了香港导演之外。
二 电影软实力大揭秘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全球范围内电影合作拍摄已经成为常态,但与此大规模协同合作的大背景相左的是,中国电影中国际合作伙伴间工作关系的微调仍是一个挑战。在《画皮Ⅱ》和《西游降魔篇》中,事实证明有些韩国技术技能和创造力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原始及动态色彩景观的创造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留心观察韩国电影软实力背后的一些技术革新,可能会对诸如中国等其他国家的电影行业具有借鉴意义。如果文化内容想要吸引全球的观众,那么这种文化内容必须具有精致细腻的视觉风格吸引力。
在本节中,笔者将思考韩国后期制作从业者是如何促进中国电影专业化及如何增强中国电影行业的“吸收能力”。蔡明发:主张技术发达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日本,在制作“优质内容”时,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并不是说中国电影缺乏品质。相反,正如很多人所言,中国正在通过选择性合作、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赶上亚洲邻国的水平。特别是同韩国的合作推动中国电影行业走向了技术前沿,尤其是在高端数码领域。这些发展大多是通过李永基以及李永基培训或启发的国内外韩国后期制作专家提供的独特视觉敏感性及实践经验获得的。
李永基是韩国电影数码调光的祖师爷;他是在后期制作和最后的印片过程中采用处理底片颜色方法的先驱,而现在已完全改成了数字化(称之为数码中间片或DI)。数码中间片在全球范围内现在已成为电影制作的一个重要媒介,它可使电影摄制人在电影发行给电影院或转换成其他屏幕格式之前,对电影进行处理,以做好数码放映准备。1997~2011年间,李永基“调色”并数码化了200多部由知名导演拍摄的韩国电影(包括商业片和独立片),例如奉俊昊导演的《母亲》(2009)、《骇人怪物》(2006),朴赞郁导演的《老男孩》(2003)、《亲切的金子》(2005)、《蝙蝠》(2009);金知云导演的《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2008)、《甜蜜人生》(2005)和李明世导演的《M》(2007)。这些来之不易的骄人成绩是紧随李永基在2002~2005年韩国电影朝着数码设备在工作流过程过渡中发挥的先锋作用而来的。
2008年,李永基继续在韩国从事电影工作的同时,开始向位于北京的中国公司HFR提供咨询服务。他的主要任务是为其购买并安装最先进的数码后期制作设备,总共花费超过50万美元(包括选择的底片扫描仪、胶片记录器、数码放映机及升级和选购费用,但不包括建造合适工作室的开销,他也监管着这一项目)。2009年,李永基定居北京。2013年,李永基及他越来越多的韩国同事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DI和视觉特效专家。他们在中国工作的豪情壮志非常明确:中国电影行业是一片“荒蛮之地”,这样一个令人兴奋之地给韩国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包括很多机会成本——需要分享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等。鉴于“中国电影行业的快速扩张看不到尽头”,这些学费非常划算。
不久之前,DI在中国来说还是少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公司为一些精挑细选的知名中国导演及其大预算电影提供的成本高昂的奢侈之物。然而,李永基及其他韩国代表(供职于Digital Idea、Digital Studio 2L、SK Independence及CJ Powercast等位于首尔的公司)的到来,加之他们带来的较低的DI支出及更高的技术水平,使得中国的知名和新兴电影公司都能够利用这一关键技术。
李永基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自己从无数获奖及广受好评的影片中积累的知识经验,还通过指导购买机器设备为中国带来了顶级的技术。通过参加重要的年度行业贸易展销会,如国家广播装置协会展销会及洛杉矶电影装备展览会,他对电影行业新设备了如指掌。李永基每年至少参加其中一个展销会,从中他可以观看新设备,并可以同厂家技术人员及其销售团队进行详细讨论。
李永基花费了15天时间完成了他在中国的首批大片中的一部电影的DI工作,即徐克2010年导演的武侠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实际上,他在两天内就能完成影片的初步颜色校正,至少能够达到他对电影的要求。李永基在韩国的事业巅峰时期,对DI采用了装配线式的制作方法;制片人和导演会告诉他:“把我的电影做成朴赞郁的《老男孩》或《蝙蝠》那样”,意思是:利用阴影保持黑暗和神秘。为了能使中国电影的视觉元素看起来更加清晰,李永基及其他DI调色师和制片人经常在制作时将音轨关掉。采访那些按照李永基的建议工作的中国电影从业者时,有人会说他们在听色彩的声音——这对于缺乏经验的调色师来说是一种简单而又新颖的技术。
有人认为李永基是大卫·芬奇作品的粉丝,这种说法不够全面。李永基最喜爱的电影包括:芬奇导演的《七宗罪》(1995)、《战栗空间》(2002)和《十二宫》(2007),还有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黑暗骑士》(2008)。这四部影片中采用的重黑暗及渐变的黑色对于李永基的调色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数码中间片广泛使用之前。例如《战栗空间》中夜晚室内入侵就设在纽约一个上流社会黑暗的联排房屋中。芬奇和他的摄影师康拉德·W.霍尔利用极具创意且复杂的灯光、精细的摄影机曝光设置、精挑细选的镜头及低对比度电影胶片——数码电影摄制兴起之前实现特定视觉风格的所有关键因素,为戏剧性的夜景营造了一种柔和略带灰色的非明亮式的外观。尽管后期制作利用DI对母片进行高分辨率处理,影片最终看起来效果更加增强,但影片大多的硬功夫还是采用老式的摄影效果。李永基将芬奇和诺兰的电影视为自己作品的启发源泉。
尽管李永基是数码调色方面的专家,然而他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最初的DI却遭到了徐克导演(及其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创意团队)的反对,李永基被要求修改他赋予该影片的低对比度效果,即“改回中性色调”。对于李永基来说,按照这些新要求对影片进行修改不是一件易事(其他在中国工作的韩国电影人也遇到过导演及制片人为他们的电影提出独特的想法和一套完全不同的美学要求的情况)。徐克导演将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北京办事处,众所周知他喜欢将明亮日光的场景纳入高对比视觉风格,可能他是考虑到年轻的网络一代较为喜欢清晰、色彩鲜艳的景象。徐克有选择性的颜色敏感性,同时也反映在其他中国商业导演制作的无数历史片上,这极大挑战了李永基使用深黑色及低对比度阴影表达阴暗及压抑的情绪方面的大量经验(及喜好),这种方式在风格古怪的影片上多有使用,这也是韩国电影众所周知的特点。
自来到中国以后,李永基及其他韩国极具创意的电影从业者学会了DI应用的新方法,这样也可以改进他们自己的方法(有时还可以约束他们的个人喜好),从而可以利用阴暗效果而非明快效果,来表达一种包括乐观在内的完全不同的情绪。显而易见,那些对韩国电影适用的方法(或过去适用的方法),并不能刚好符合中国电影的要求。然而,这里需要说明国际评论家及观众,还有日益增多的中国本土观众,现在非常熟悉多种多样的美学风格(及动态类型故事),这已然是韩国(及好莱坞)知名影片的特点。然而,直到中国电影要求的及广电总局决策者指定的有限的几种电影类型得以扩充,并且给实验阴暗主题(以及较深颜色)提供了很大空间之前,李永基及其他DI技师将会一直从事与韩国电影所采用的不同的工作理念。所以,所谓的后期制作专业化,或者更加确切些,中国电影视觉敏感性的转变在将本土极具创意的想法同全球喜好相匹配上任重道远。
考虑着这些事情,中国的电影合作,包括来自各国的媒体制作人同不同水平的技术发展的协调,考验着“不均衡发展”的一般概念,即合作的过程中吸收知识、技术及工艺。与此同时,李永基及其他东亚电影从业者如今在中国积极从事的事业,反映了知识及包括中国知识产权问题、政策法规及教育水平在内的结构模式的不均衡转移。换言之,新技术、新知识及新变革的同化是比呈现在眼前更为复杂的过程。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制作人及公司同中国电影制作人、公司及发行商合作制作或后期处理的影片,例如2011年制作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及徐克导演的3D电影《龙门飞甲》,是这种效果的最好例证。
然而,通过越来越多的个人电影创意者及采用高水平跨国后期制作的电影,这种创意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即不仅提高电影水平底线、升级技术能力、培养技术和专业技能、壮大专业网络,还对他们参与的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制作工作给予交叉补贴。这种同在中国工作的韩国、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个人及公司之间的合作,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行业在国内践行“走出去”战略。这种现象在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 中国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上的表现
中国电影在2012和2013年釜山国际电影节无论是前场还是内部,以及电影节各个活动单元的专业及一般性对话中都激起了不小的波澜。2012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主持人中国女演员汤唯(与她共同主持的是韩国资深演员安圣基),及2013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主持人香港巨星郭富城,他们的表现给韩国当地及国际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汤唯凭借在李安执导的《色戒》(2007)中扮演的极具挑逗性的角色被观众所熟知,她是该国际电影节邀请的首位非韩国籍主持人,同时釜山国际电影节连续两届要求中国明星主持开幕式展示了韩国电影行业同中国电影行业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韩国民众对中国电影的喜爱有着悠久的历史。据釜山国际电影节官方目录,2000~2012年间,韩国上映了197部大中华区域制作的电影〔包括同中国香港合作拍摄的电影及李安导演的禁片《盲井》(2003),该片被列为中国香港和德国共同制作〕。本文研究发现,釜山国际电影节2012年举行了30多场采访活动,这成为亚洲及世界电影卓越的国际展台之一,同时也为来自全球的电影行业代表提供了交流、联系的机会。通过分析他们关于中国经典电影的观点,我们可以对最近中国电影能够吸引到如此大范围的国际观众的原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大家希望通过分享这些研究成果,使未来的中国电影及电影制作人从中受益,届时中国电影将成为中国运用软实力及其“走出去”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2012和2013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国际与会者(即非中国籍与会者)之间的非正式谈话是值得相信的话,那么《画皮Ⅱ》代表了广电总局批准的越来越多的故事类型,这些故事有别于中国电影中众所周知的历史剧、爱情片、战争片及武侠片。尽管《画皮Ⅱ》未能在釜山国际电影节进行放映,该片还是通过口口相传,被来自全球的电影制片、电影公司及影迷视为令人振奋的新局面。
2012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极具影响的一部影片为张扬导演的当代轻松剧情片《飞越老人院》,这部情感上令人振奋的“老年公路电影”由中国电影集团出资拍摄,并由Fortissimo公司(中国香港)负责中国之外地区及国家的发行工作。对于大多数的观影者来说,观看该部电影之所以非常愉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该部影片讲述了一群退休老人讨论养老院前往天津参加日本电视比赛面试的故事。该影片本土化的故事情节在满足中国观众的同时,还利用友谊、忠诚和自我价值实现这一系列普遍和充满人文关怀的主题激起了外国观众的兴趣。电影传达的“追逐梦想,永远不晚”的精神及对老人幽默的见解,获得了年轻观众及中年观众的一致好评。第二,《飞越老人院》利用电影国际语言进行制作,在技术上是一部非常过硬的影片。杨宏宇流畅的剪辑风格、三宝简约的原声音乐及杨涛引人深思的拍摄手法帮助《飞跃老人院》成为广为接受的当代影片。张扬导演蜚声国际的《昨天》(2001)、《向日葵》(2005)和《无人驾驶》(2010)分别在2001、2005及2010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进行放映。
除了2012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放映的13部中国影片,中国导演王小帅和高子鹏在电影节1999年设立的亚洲电影市场项目及行业网络活动(之前名为釜山推广计划)中也表现不俗。亚洲电影市场项目旨在为老牌电影制作人、新导演及新电影同广大投资商建立联系,王小帅在此活动中同潜在的投资商讨论了他的新作《我爱你,阿里郎》(由王小帅和Isabelle Glachant共同制作)。该片是一部社会电影,讲述了一名朝鲜女孩同中国男孩坠入爱河的故事。王小帅导演的早期电影《我11》(2011)是一部半自传体成熟历史剧,也是中法两国首部官方合作完成的电影,该片在2011年釜山国际电影节播放时电影票几分钟内就销售一空。高子鹏因其指导的《空山轶》(2012)而被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国际与会者及观众所熟知,他受邀角逐2011年电影节的新浪潮奖。他在2012年电影节上宣传了他的新爱情片《好时节,再见》(由张璐及李珊珊共同制作)。
釜山国际电影节放映的“独立的”中国电影包括《爱的替身》(2012年,唐小白导演)、《有种》(2012年,张元导演)、《浮城谜事》(2012年,娄烨导演)和《止杀令》(2012年,王坪导演),这些影片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由于缺少发行支持(这些及其他影片和电影制片人在中国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基本没有获得任何机会。在此背景下,2012年12月中国政府宣布考虑建造专门播放纪录片的影院,此举将可能刺激独立电影的放映更加普遍,希望这能够成为促进中国当代电影多元化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
《爱的替身》中令人回味的桂林雄伟景观的拍摄手法,加上贯穿影片的情感张力〔令人想起李玉导演饱受争议的电影《苹果》(2007)〕,给釜山国际电影节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种》中呈现的残酷的现实,和《止杀令》中成吉思汗同中国宗教领袖丘处机的梦幻相遇,令电影节观众回味无穷。《有种》向观众展示了世界最大城市——北京所经历的快速且无情的巨变。该影片通过首都雨后春笋般的新大楼和新公寓同等待拆迁的年代久远的建筑的对比营造出的现代性,表明这些城市景观元素成为中国未来青年故事的中心特征。张元导演之前的知名作品《看上去很美》(2005),从更加乐观的视角探讨了中国青年文化。史诗巨著《止杀令》向观众提供了一部展现景色自身生命的影片。蒙古乡村宏大的场景布置呈现出了壮丽奇观,矮化了一切关于成吉思汗的历史剧,并展现出道士丘处机对于天下无敌的成吉思汗的影响。与这两部视觉盛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记忆望着我》(2012年,宋方导演),该片是一部低调的自传体电影,它结合了剧情片及纪录片的风格——使人回想起20世纪50年代小津安二郎的日本黄金时代的电影。
2012年釜山国际电影节的亚洲电影、世界电影、电影纵观和新潮流等主题活动上放映的其他中国影片包括:《焚尸人》(彭韬导演)、《危险关系》(许秦豪导演)、《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李锐钧导演)、《房车奇遇》(路阳导演)和《太极1:从零开始》(冯德伦)。2013年,中国电影及电影制片人在各类活动及电影节的主要交流活动——亚洲电影和项目市场活动,备受关注。曹保平导演的《爱因斯坦与爱丁顿》(2013)——该片的全球首映放在了2013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及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2013)放映时观众爆满。与《天注定》同在一个活动单元的影片包括许雅舒导演的《哭丧女》(2013)、菲利普·穆伊尔导演的家庭剧《夜莺》(2013年,该片是中法两国第二部正式合作完成的影片)及刘韵文导演的首部长片《过界男女》(2013)。其他能够展示中国当代电影多样化的著名电影包括:王兵导演的关于云南精神病院的四小时纪录片《疯爱》(2013)、李炼导演的充满活力的儿童动画片《昆塔》(2013)、语录来导演的短片《兄弟》(2013)及非行导演的《全民目击》——该片由香港明星暨2013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主持人郭富城主演。
总的说来,2012和2013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上中国放映的影片展示了中国电影的活力及多样性,这是外国影评人及观众(更不用说投资商)希望在未来几年看到的中国电影行业繁荣的一面。然而,现在并不能继续保证这一生机勃勃的民族电影继续保持成功,特别是现在商业片、独立影片及艺术片之间的平衡问题仍然受到关注。此时此刻,诸如保利博纳和华谊兄弟等大型中国电影公司仍将重心放在他们自己制作的电影上,他们貌似不愿将独立影片纳入他们的国际发行渠道之中。结果,商业片及所谓的艺术片和独立电影的竞技场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并且独立影片面临不断的斗争,因为他们需要为只有少量的国外销售代理的国外发行而相互竞争。尽管存在这些困难,鉴于韩国电影行业同中国电影行业有着深层利益及联系,釜山国际电影节愿意继续展示中国电影,不是像上海电影节那样展示国家的“终极软实力”,而是利用一种独特的“韩国帮助”方式。
四 中国国际电影、软实力及中韩电影碰撞的结论
自21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电影制作人已经逐渐提高了同韩国同行的合作水平,使得韩国电影制作人“同中国更加紧密”。结果,这对于中国电影行业的技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即将制作人、导演、演员及动作、视觉特效和后期制作专家,还有电影摄影师以史无前例的规模集合在了一起。例如,中韩正式合作影片《非常完美》(2009年,由章子怡和范冰冰主演)、徐克的武侠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2010)及其3D影片《龙门飞甲》(2011年,韩国Digital Idea公司凭借此片获得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所有这些影片都从韩国数码后期制作公司、特效公司及视觉效果公司中受益颇多。许多其他受益于韩国制作及后期制作技术的影片已在本文有所提及,但不能囊括所有。或许目前在中国工作的最著名的韩国技术专家莫过于李永基,他之前曾是Lollol Media公司(以前还就职于北京HFR公司及AZ Works-Busan公司)首席数码调色师及数码中间片总监,还是韩国(及中国)无数技师的导师。他的这些学生如今已经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这些仅是自21世纪初期以来韩国为中国电影行业所作贡献的少数几个例子,那个时候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陈凯歌同韩国老牌电影摄影师金炯求及韩国制片人Lee Joo-ik合作拍摄了获奖无数的影片《和你在一起》(2002)。
在此背景之下,厘清诸如釜山国际电影节等韩国电影节同“韩国电影行业”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表面上,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对于中国电影及同中国同行之间的合作所采取的方法却截然不同。尽管有着上文所述的“成功案例”,但电影节组织者如果要将中国制作的电影纳入他们的活动中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越来越多的电影不在电影节(诸如釜山国际电影节和富川国际幻想电影节)上放映,可能是因为多年的活动举办者或者顽固不化,或者因为活动研讨会未能达到预期而大受影响,即观众未能完全理解中国新电影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电影能有韩国导演或韩国演员或韩国发行商的参与,那么将很有可能在韩国电影节上放映,因为他们同韩国有着天然联系。由于韩国电影节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特别是识别并理解中国对于社会问题方面电影的快速变化的电影审查政策环境,电影节活动举办者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中国电影前进。
虽然2007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将华谊兄弟的《集结号》奉为开幕电影,且该片代表了中韩两国电影行业史无前例的合作水平,尽管自2000年以来每年电影节平均有15部中国电影参展,但电影节对于中国电影的兴趣未能达到预期高度。事实上,本文中所探讨的同中国在电影方面的各种合作在韩国处于保密状态。例如,韩国电影协会目前出版了一册想在中国工作的韩国导演及电影摄影师通讯录,但这一信息仅提供给了中国制片人;并且这一通讯录不能在韩国电影协会的网站上下载,尽管该协会一直宣称自己为韩国电影行业的国际推广中心。然而平心而论,中国电影行业的变化非常之快,韩国电影推广者及电影节举办者正在斗争是否接受当代中国电影的现实情况,更不用说为他们提供探索和利用的机会了。极具才华的独立制片人及之前的地下导演,虽曾是广电总局的“眼中钉”,但现在却正在制作反映社会问题的主流影片,并且通过了中国审查机构的检查。另外,经验丰富的独立制片人目前正在全身心地致力于制作“合法”电影,因为这才是最大的融资及投资的机会所在。这一点虽然并没有为所有人认识,但一波变化的浪潮正在席卷整个电影行业。
对于众多国外观察员,包括影评人和学者来说,随着李安执导的中国(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美国共同制作的电影《卧虎藏龙》(2000)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未曾预想的成功(全球票房大约为213500000美元),一种新型的“中国国际电影”应运而生。这部“融合”的武侠大片通过融合东西方叙事传统及视觉风格获得了亚洲及外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将中国电影的水平超越了第五及第六代中国电影制作人各自制作的著名地下电影——事实证明,这类电影对于特定的国际观众极具吸引力。
如今,“中国国际电影”的含义又有所不同。中国电影通过同来自东亚的行业专家合作,特别是同来自韩国的电影从业者合作,拥有了新特点。这些国际合同造就了中国媒体产业的文化变迁,使得中国文化制作人形成了自己的软实力。合作制作的无数电影例如《画皮Ⅱ》和《西游降魔篇》,诠释了中国同韩国媒体企业家及公司的合作是如何帮助中国进行技术革新及发展。换句话说,正如有些中国制片人坦率承认的那样,一部电影的“中国味”越少,那么它看起来就越“国际化”。
这样一来,中国电影制作人,加上亚洲邻国的帮助,已经开始将中国的悠久历史及传统文化价值观同东亚流行文化相融合,这种现象被蔡明发(2012)等学者称之为同更为广泛的青年文化、现代生活方式、技术、嬉笑及泛亚洲价值观相接触的结果。因此,在中国电影制作人及媒体公司利用新颖的美学品质及以出口为导向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中国民族电影正在经历重大改造,而韩国电影也是由于1996年韩国政府取消国内电影审查制度,才在全球声名鹊起。韩国自身软实力全球成功的经验一直在指导其同中国的合作关系。
最后,为了恰当预测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笔者简要概括当代韩国电影的繁荣和全球观众对于韩国电影的持续喜爱。自韩国电影审查制度于1996年取消之后,韩国的商业电影在国内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尽管这种增长是渐进式的。没人能够料到,特别是在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解除贷款危机之后,姜帝圭导演的大片《鱼》(1999)获得巨大成功,该片票房超过2500万美元,并超越《泰坦尼克号》成为当时韩国有史以来的电影票房冠军。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生存并茁壮成长,尤其是要抵制好莱坞的全球霸主地位,韩国民族电影业采用了好莱坞的商业模式,例如高概念、大制作、特效及浸透式的营销手段(包括衍生品、搭卖、商品销售、特许经营、标语、产品配售及网上补充)。自2000年以来,国际电影节包括柏林、戛纳、墨尔本、上海、悉尼、多伦多及威尼斯等地的电影节,一直没能获得足够的韩国电影制片人制作的新鲜作品,所以韩国电影业经常被通俗称为“韩流坞”也并非是毫无道理的,韩流坞是韩流(指韩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术语)同好莱坞的融合。
以全球标准衡量,韩国电影在其自己国家展览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文化胜利,除了印度、中国及美国之外,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达到了这一高度。2006年,韩国电影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飙升至惊人的61.2%。2013年8月,韩国电影通过四部动作惊悚片:奉俊昊导演、朴赞郁制作的《雪国列车》(盈利5360万美元)、金秉祐导演的《恐怖直播》(盈利3300万美元)、许政导演的处女作《捉迷藏》(盈利1770万美元)及灾难片《流感》(上映第一周盈利1370万美元),其市场所占份额有几日一度达到90%以上。尽管韩国电影业在2007~2008年经历了低迷时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上映配额系统减半、国内DVD及其他周边市场暴跌,以及向日本发行商预售的损失,但2013年韩国电影已经继续主导了国内展览市场,维护了其作为世界上最强之本土电影行业的地位。
笔者相信,这一简要综述对于中国国内电影及国际电影未来的增长,提供了值得思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