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和谐与繁荣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其中,最为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持了3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9~201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8%;二是35年来成功解决了5亿人的脱贫问题,为世界扶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三是城镇化的速度快、规模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全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3年的53.73%,新增城镇人口达到5.59亿人。持续快速增长、消除贫困和大规模快速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三大基石,也是中国模式的三个重要支撑。

中国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是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消除农村贫困的主要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讲,保障城乡居民的平等权益和人口迁徙自由,让广大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逐步离开农村,脱离农业,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就业和安家落户,享受城市现代文明,过上更加富足幸福的城市生活,实现由农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转变,这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尤其是进城农民工不懈追求的梦想。

向城市迁移,追求美好的城市生活,也是世界各国广大农民的梦想。1950~2011年,世界城市人口由7.45亿人增加到36.32亿人,城镇化率由29.4% 提高到52.1%。到2011年,较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已达77.7%,其中美国为82.4%,加拿大为80.7%,日本为91.3%,澳大利亚为89.2%,英国为79.6%,法国为85.8%,基本完成了城镇化进程;而欠发达国家为46.5%,至今仍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各国在追求“城市梦”的过程中,也付出了一些惨重的代价,如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大量贫民窟涌现,“城市病”流行,等等。

长期以来,进入城市享受更加美好的现代城市生活,一直是中国广大农民追求的梦想。在改革开放之前,受户籍制度等的限制,这种“进城梦”只能通过招工、提干、上学等少数途径实现。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迅速增长。198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约200万人,1989年增加到3000万人,1995年达到7000万人,2002年达到10470万人,到2013年则达到16610万人。加上本地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6894万人。

这些农民工绝大部分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进城梦”,但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他们在政治权利、劳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并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其市民化程度较低,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初步测算,2012年全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仅有40%左右,与城镇居民差距较大。因此,要实现广大进城农民工的“城市梦”,依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人的“城市梦”,不单纯是让广大农民进入城市,实现“进城梦”。更重要的是,不仅要让农民“进得来”,而且要让他们“留得住”“过得好”,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把城市建成和谐幸福的美丽家园,实现更高质量的健康城镇化。实现这一“城市梦”,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8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镇,整体进入高级城市型社会;二是人口自由迁徙,进城农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各项社会福利,不存在歧视;三是人们居住在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实现充分就业,生活富足,和谐幸福,没有贫民窟。

人口城镇化是实现“城市梦”的重要途径。未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还将持续20年左右。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城镇人口约为8.4亿人,由此中国将进入中级城市型社会;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8%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9.5亿人;预计在2033年前后,中国将越过城镇化率70%的拐点,由此结束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进入城镇化稳定发展的后期阶段;到204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5%左右,城镇人口约为10.3亿人,由此中国将进入高级城市型社会;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80%,逼近城镇化率85%的峰值或饱和度,城镇化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表明,再经过30~40年的积极努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中国人的“城市梦”,让80%左右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生态宜居、充分就业、生活富足、和谐幸福的美丽城镇家园中。

中国人口多,城乡区域差异大,能源、矿产、水和可建设用地等资源有限,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照搬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模式,而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中国社会和谐和全面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路径。国际经验表明,如果中国不能和谐地实现更高质量的健康城镇化,数亿农民仍然滞留在农村从事农业耕作,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和谐地融入城市社会,那么要实现中国持续的全面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社会和谐和全面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将“中国梦”变为现实的根本举措。

围绕这一主线和基本思路,全书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着重探讨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基本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过去中国城镇化战略进行反思;第二章着重从本质上探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基础、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力求将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第三章在分析中国城镇化战略转型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中国城镇化的趋势,以及近中期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和重点任务;第四章至第九章着重从不同层面,重点考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包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规模格局、优化城镇化的空间布局、探索多元化的城镇化模式、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

本书是在2009年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总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形成的。根据近年来我在各种场合陆续发表或提交的文章、报告、建议以及倡导的观点,在苏红键和关兴良博士的协助下,完成了全部书稿。其中,关兴良参与了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等部分初稿的写作和资料整理,苏红键参与了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等部分初稿的写作和资料整理。在此表示感谢!

魏后凯

2014年5月11日

于中海-安德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