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与适应: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当代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迁徙

一 当代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迁徙的原因

中国人最早发现帕米尔,中国学者最早记录帕米尔,中国政府最早管辖帕米尔,中国政府管辖帕米尔的时间最长。帕米尔地区生活居住的居民,在历史上有羌人、塞人、粟特人、突厥人等,在近现代和当代则主要是塔吉克人和柯尔克孜人。在《汉书·西域传》中,帕米尔被称作“葱岭”。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描述这里是“冬夏积雪,风寒飘动,畴垄舄卤,稼穑不滋”的荒凉地方。长期以来,塔吉克人民顽强地生活在这一近乎生命禁区的恶劣环境中。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全县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内与喀什地区的叶城、莎车县及克州的阿克陶县毗邻,外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全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空气干燥,氧气稀薄,与平原地区相比缺氧37%,全年只有冷暖两季,无霜期达70~120天,太阳年平均辐射量为2848小时,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3.3℃,最低气温零下39℃,年平均降水量仅为69毫米,属典型的高原干旱荒漠气候。长期居住的民族有塔吉克族、维吾尔族、汉族、柯尔克孜族等14个民族,共计3.45万人,其中塔吉克族占83.3%《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基本情况》(内部资料),2009年3月。,是全国唯一的塔吉克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一)生态原因:自然灾害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生态环境恶劣,农牧业生产条件极差,雪灾、地震、洪灾等各类灾害频繁发生,农牧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所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截至1999年底,全县尚有1.2万人、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未解决,3个乡25个村不通公路,4个乡30个行政村不通电,20个村不通邮。全县有8个乡(场)位于县城70公里以外的山谷之中,水利设施和饮水条件无法满足农牧业发展的需求,近2万亩土地靠天耕种。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差,草场均为高寒荒漠草场,载畜能力低,且草场季节分布失衡,牧民和草场分布零散,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

1.雪灾频发

塔县草原属荒漠半荒漠草原,牧草高度一般为15~20厘米。雪深达10厘米时,牛采食困难;雪深达30厘米时,羊采食困难;雪深达50厘米以上时,牲畜行走困难。雪灾多发生在冬、春季。

1957~1990年,塔县先后发生过4次持续性的地面积雪。雪灾均发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间河谷带牧场,分别发生在1958年12月3日至1959年1月1日、1972年12月27日至1973年2月26日、1977年1月10日至3月3日和1983年冬,牧场积雪深度都在50厘米以上,均造成上万头/只牲畜死亡,减产10%以上。1999年1月4日至4月14日,塔县先后发生14次雪灾,有的地方积雪达40~60厘米,造成2.76万头/只牲畜死亡,317户2031名牧民和4.24万头/只牲畜被大雪围困,427人被冻伤,5230人患疾病,199间房屋倒塌,直接灾害损失达1000多万元。1957~1999年,由于雪灾而死亡的牲畜数量如图2-1所示。

图2-1 1957~1999年因雪灾而死亡的牲畜数量

为确保将雪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塔县主要的解决措施有:一是加大草料基地建设,为易灾区储备充足草料;二是制定应急预案,对围困人畜进行紧急救援,发放口粮和草料。

2.地震频繁

塔县是世界著名的中亚-地中海地震带的一部分,地壳很不稳定,为地震多发带,常发生断层、陷落等构造性地震。塔县地震台自1981年7月1日正式标定以来,共检测到地震14754次,最大震级达里氏3.4级,发生于1993年7月14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004年5月18日,塔县召开抗震安居工程动员大会,展开摸底和宣传工作,并成立县、乡抗震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全县应实施抗震安居工程的总户数达5021户,根据实际情况,塔县将抗震安居工程和移民搬迁工程结合实施,其中搬迁至塔吉克阿巴提镇的移民达3021户。

3.特大洪灾

1989年夏季,塔什库尔干河流量达350立方米/秒,冲断公路40多处,共毁坏公路1200米,冲毁草场233.33公顷。洪水有时还引发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突发性洪流。在地形陡峻、地表多松散碎屑的沉积地,如遇特大暴雨和冰溶水流出时,泥石流就会暴发。洪水夹杂着泥沙和石块,沿着陡坡迅速滚流而下,往往淹没处于低谷、低地的社区、农田、牧场,堵塞交通要道,毁坏房屋,危及人身安全。。洪水、泥石流一般于雪灾后1~3年内的6月、7月发生。1999年的特大洪灾是导致当代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移民搬迁的直接原因。是年,塔县发生特大洪灾,并引发泥石流,全县大部分乡、场受灾,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布伦木沙乡,受灾1469户9956人。

由于布伦木沙乡地处山谷,离1999年特大洪灾引发的泥石流的主洪峰的位置最近,全乡村民的房屋和牲畜都被卷入山洪之中,有22位来不及逃脱的村民死于这场灾难。正是这场灾难引发了当地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是指由各级政府筹集资金,主动组织当地居民从那些既不适宜人类生存又需要对自然生态实行保护性恢复的地区撤出,移居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的一种有计划的人群迁徙工程。参见杨维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发展对策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4):5~12。,使塔吉克族社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导致一部分塔吉克人离开自己的故土,迁徙到数百公里之外的平原地区。

从表面上看,当代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移民搬迁的生态原因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雪灾、地震和特大洪灾。可是,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下面这组数据。

从图2-2可以看出:1949~1965年,塔县人口数量和牲畜存栏数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中,塔县人口数从1949年的8486人、1955年的9199人、1965年的12438人、1975年的16618人、1985年的22032人、1995年的27842人,上升到2005年的33606人。在56年里,人口增加25120人,平均每年增加449人。其中,2005年人口数是1949年人口数的近4倍。

图2-2 1949~2005年塔县总人口数和牲畜存栏数

牲畜存栏数也从1949年的27543头/只、1955年的84011头/只、1965年的126329头/只、1975年的120422头/只、1985年131028头/只、1995年的157156头/只,上升到2005年的182278头/只。在56年间,牲畜存栏数增加154735头/只,平均每年增加2763头/只。其中,2005年牲畜存栏数是1949年牲畜存栏数的6.6倍。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指其能够承载生物有机体的规模。是有限的。人和牲畜都是生物有机体,超过一定数量的生物有机体可能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麻烦,如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即为各类自然灾害频发。据测算,塔县现有环境资源仅能承载1万人的基本生活,每30亩天然草场只能承载1头标准牲畜的生存。环境资源是当地人畜发展的一个硬性的限制,更何况还有人畜饮用水等问题。塔县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过70毫米左右,地表水的地域、季节分布失衡,水资源短缺。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的活动导致这一地区的天然草地因过度放牧而逐渐退化,可耕地的数量也因农牧民的过度利用而减少,生态资源的利用已经超出适度的范围,掠夺性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资源日趋枯竭,已经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因此,移民搬迁的原因与其说是自然灾害,不如说是人畜过度发展导致的灾害。

(二)社会原因:扶贫安居

自1986年起,自治县开始展开扶贫帮困工作。当时,全县有特困户2121户,特困人口14316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146元。1990年,全县有特困户1884户,特困人口12765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355元。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如无特殊说明,本书中的“自治区”均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为解决塔什库尔干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但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增长。1999年,因遭雪灾、洪灾,塔县返贫1262户8501人,年末实有特困户2220户13007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629元降至477元,在册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上升至60%。至2005年,全县有贫困户391户2412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1150元。

鉴于塔什库尔干县特殊的自然环境,如果选择就地改变生产条件来解决群众温饱,不仅投入大,效益差,事倍功半,而且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难以实现稳定脱贫。塔什库尔干县温饱问题的解决,不仅事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工作的大局,而且关系到全国56个民族之一的塔吉克民族能否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走上繁荣发展之路,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对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少数特困村,要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实行开发式移民。”1996年10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王乐泉书记指出:“对那些确实不具备起码发展条件的地方,要下决心,把贫困户搬迁出去,实行异地开发,易地安置。”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主席也指出:“对那些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当前的水土开发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移民,进行异地开发,这是解决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的有效办法。”

根据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精神,结合塔什库尔干县的具体实际,移民搬迁、异地开发是塔县彻底摆脱贫困,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移民搬迁是搬走一户松动两户:贫困户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利用平原区水土、光热条件的优势,通过自身的劳动和观念上、思想上及经营方式上的转变,实现稳定脱贫;留居山区的群众的人均土地、草场等资源占有量相对增加,人均占有粮食、牲畜也大大增多。这样,搬迁人群和留守人群都有了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基本条件,从而实现山上山下共同致富。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既是边境县,又是高寒山区县。恶劣的自然环境,频繁的自然灾害,多发的高原疾病,致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各项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地方财政严重匮乏,是国家、自治区、喀什地区重点扶持的特困县。可以说,正是扶贫工作改变了塔吉克阿巴提镇的经济结构,使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塔吉克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的速度相对来说滞后于经济变化的速度。交通环境也大大改善,使得传统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外界的帮助和政府的政策共同促使塔吉克人开始接受农业的现代化,从而开始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适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