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类历史初期,在洪水退去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从挪亚方舟中走出的挪亚子孙的一支一路东行,来到了地势优美、土地肥沃的示拿地(Shinar)。这些一心想摆脱上帝训诫和束缚的子民全然不顾上帝要求他们散居全地的意旨,决心定居于此,并在此建一座城池、一座高塔,一则防止众人向外迁移,二则纪念他们造城建塔的不朽功勋和无上荣耀,三则建造一个避难之所,以防上帝爽约后再次以洪水灭世。看着塔一天天高耸入云,挪亚的子孙欢欣雀跃。正在他们感叹自己的杰作上可通天之时,上帝下令让他们讲不同的语言。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盛怒和绝望的人们开始互相责骂攻击,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成了永远无法完成的工程。上帝运用语言的工具,轻而易举地惩罚了狂妄自大、不懂感恩的子民。巴别塔之后,人类语言交际零障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旧约全书》中的这个神话故事在为人类语言图景多元化提供解释的同时,也预示了长期以来人类语言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演进逻辑:不同语言在相互接触中保持自身的系属特征,因此语际交流障碍无处不在;同时,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消弭语际交流障碍的努力也始终没有停止。巴别塔之后的人类语言就是在这种矛盾斗争中存在和发展的。

作为语言传承的重要手段,双语教育是人类在多元化的语言图景中重建“巴别塔”、努力消弭语言差异、构建多语言交际的一大景观。双语教育是由英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把它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两种:广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则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育。

现代语言学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使平衡理论引起的学习一种语言会消减另一种语言运用能力的论争逐渐平息,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和依存假说理论等在一定程度上为双语教育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提供了理据支持。在这一宏观语境下,对双语教育的关注热点从或然性和应然性的论证逐渐转向对实然性的关切,双语教育成为现代社会语言图景的重要景观和语言生活的重大事件。

在国外,双语教育已成为多元文化国家和多元文化社区的基本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卢森堡等国实施的双语或多语教育已成为这些国家语言生活中的标志性景观。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代语境下,双语教育因与文化认同、民族结构等密切相关,被赋予消除文化壁垒、促进族群交流等历史使命。国外多元文化的实践经验还表明,双语教育在克服群体与个体两个层面的文化冲突后,最终将促进双语个体融入更高一级的文化统一体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语教育已远远超越了语言教育的内涵与旨趣,而成为促进文化和族群交流(如认同)、培养世界公民的人文手段。

在中国,广义的双语教育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教育中民汉并行的语言教育,而狭义的双语教育主要表现为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母语为非通用语言的广大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而言,运用第二语言——汉语实施的学科教学就成为双语教育的重要实践形态,而运用外语实行的双语教育主要表现为高等院校和基础教育中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实施的学科教学。民汉并行的广义双语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的普遍形态,也是中国双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承载着促进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掌握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习得国家通用语言等现实功能。



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在保障中国国家安全与生态安全、储备战略资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语言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藏自治区的语言图景和双语教育是事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重要事件,其战略意义已超越简单的语言使用和传承的本体范畴。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规约着该地区语言生活的发展和文化图景的建构。

就语言谱系而言,汉语和藏语同属汉藏语系。汉藏语系过去又被称为“藏汉语系”或“印支语系”,是全球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国内的语言学研究一般将汉藏语系分为四个语族,即汉语族、壮侗语族(或称侗台语族、侗泰语族)、苗瑶语族和藏缅语族。汉藏语系的语言大都是孤立语,且有固定声调,元音分长短,声母清浊对立,有复辅音声母,运用量词,以虚词和语序表达语法意义。在汉藏语系中,分属汉语族的汉语与分属藏缅语族的藏语在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中分别承担着目标语言和工具语言的角色,两种语言的并行使用与教育成为双语教育领域极其珍贵的研究素材。汉藏双语教育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像汉藏这样同系异族语言接触和双语教育的迁移机制和互动模式,也可为探索不同语言距离间的语言接触和教育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启示。

如前所述,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西藏自治区的双语教育已经远远不止于使用两种语言来实施教育的教育概念,历史性成为考量和解读西藏双语教育的重要视角和维度。就历史起源而言,有文字记载的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是在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松赞干布创制藏文字后开始的。一千多年以来,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成为西藏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虽然屡经沉浮,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促进汉藏民族进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交流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西藏历史发展、政治进步和文化交流的晴雨表。唐代文成公主入蕃后汉藏双语翻译和双语教育的萌芽,五代及宋朝西藏封建割据时期高僧和藏医学家外出游学对藏印双语接触和双语教育的推动,元代西藏并入帝国版图后中央官学对藏族贵族子弟实施的双语教育,明代儒学思想向藏区的传播、中央官学和藏区地方官学教育对双语教育和双语翻译的推动,清代僧官学校对双语教育的推动以及对典籍的跨语际翻译等,都是西藏历史上意义深远的双语教育事件,勾勒出古代西藏双语教育的嬗变历程和发展轨迹。

近现代西藏双语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双语教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也遭受了沉重打击和创伤,但双语教育的科学化和大众化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时代特征。张荫棠、联豫对近代西藏双语教育的构想和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对西藏双语教育的探索、调整和推进,都对近现代西藏双语教育的成功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双语教育的理论异彩纷呈,双语教育的模式渐趋成熟,双语教育的受众范围逐渐扩大,双语教育的目标日益科学清晰,双语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双语教育资源的开发、双语师资的培养、双语教育的评价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可喜的成绩。西藏双语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规划和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模式。

时下,中国教育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重大的改革和转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容和办学层次的提升都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生活的鲜明趋势。在这一教育深层改革和资源重组的过程中,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既要凝神聚气反思历史,在历时梳理中扬弃地继承自身的传统遗产,又需敞开胸襟,在共时对比中科学借鉴国外多元文化国家和社区的双语教育模式和经验,同时还应审时度势,在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中把握好自身的发展走向。在新的历史时期,西藏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模式构想和教育规划中,应该综合考量教育历史遗产的传承、汉藏语言的接触和习得、汉藏民族文化的弘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段衔接、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分流、计算机辅助和网络支持的双语教育等因素,努力探索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的当代之策与未来之路。



本书是在笔者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西藏项目”2011年招标课题“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双语教学研究:模式构想与政策建议”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遵循“历史反观—理论概述—实践形态描写—田野调查—模式分析—政策建议”的架构思路,本书分十二章呈现研究内容。

第一章与第二章论述了从西藏起源到改革开放以后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的历史嬗变,重点论述了唐、宋、元、明、清古代各个时期以及近代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的规模、政策、发展和演进。

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论述了现有的双语教育基础理论与双语教育理论形态。双语教育基础理论部分介绍了平衡理论、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依存假设、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加德纳的社会—教育模式、输入—输出—情景—过程双语教育模式等双语教育基础理论。双语教育理论形态部分根据双语教育的类型特征,将双语教育分为淹没式双语教育、过渡式双语教育、沉浸式双语教育、保持性双语教育、双向双语教育、主流双语教育六种形态进行呈现,对每种形态的概念厘定和核心特征进行了论述。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论述了国外和国内双语教育实践形态。国外部分主要介绍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圣伯兰特地区双语教育、澳大利亚贝诺瓦州立中学双语教育、新加坡双语教育、日本浸没式双语教育四种比较成熟的双语教育实践形态,对每种形态中的双语教育背景或目标、双语教育模式或特征、双语教育成效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国内实践形态部分主要介绍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汉双语教育、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双语教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汉双语教育、西藏自治区藏汉双语教育、云南省彝汉双语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汉双语教育等国内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教育实践形态。

第七、八、九、十章呈现了本书田野调查的实证研究成果。第七章从研究工具、研究日程、样本学校、样本学生、样本教师等方面介绍了田野调查的概况,第八章分别从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的语言生态、学校生态、家庭生态及社区生态等方面论述了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的生态环境,第九章对西藏自治区样本学生与样本教师的双语态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第十章对西藏自治区样本学生与样本教师的双语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第十一章对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从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学科差异、学段差异、校际差异等视角对西藏自治区的双语教育特征进行了描写,然后从双语教育目标结构、双语教育政策规划、双语教育课程标准、双语教育教学资源、双语教育课程体系、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双语教育主体认同、双语教育评价体系等维度对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

第十二章在回顾总结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历史、国际双语教育基础理论和形态、国内外双语教育实践形态的基础上,结合对西藏自治区开展的双语教育田野调查实证研究和模式分析,从双语教育的系统属性、整体规划、多元衔接、经验借鉴、语言环境、信息化、研究引领等方面对西藏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提出实施建议。

是愧为序。

刘全国

2014年4月于金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