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型城镇化的总指针
“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是青岛新型城镇化的总指针。
以世界眼光谋划青岛未来发展
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发展,就要以世界作为重要的参照系制定发展战略,正确把握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内在联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注重提升青岛的国际化水平,以国际化促进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中心城区的国际化、现代化是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和依托。要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城市现代化,不能关起门来搞城市现代化。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大势,掌握当代科技、制度创新方面的最新动态,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积极汲取各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国际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厘清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才能成功建设国际化城市。
“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要勇立潮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以全球的视野,来反思和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走过的每一段路程,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努力走出新路。树立世界眼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要有永争一流的勇气。”
这条新路就是,瞄准世界级目标,开展世界级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以及金融、服务、贸易、港口,吸引世界级人才,建设世界级城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海洋经济为核心,在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养老、教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坚持工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重,引导产业高端发展和集群发展,大力培育品牌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努力构筑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海洋经济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
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海空航运中心、旅游度假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总部商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中国北方数据中心,努力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是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举措。
在青岛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城市空间布局有过几次重大调整,每次调整都带来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已经成为发展区域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要瞄准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对照世界知名湾区城市标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
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城市网络,让青岛真正具有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的品质。
国际化城市必须具备相当的规模,要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而且它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才都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青岛成为国际化城市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青岛要进一步放开视野,以更宽阔的眼光扫描环境、改进工作,做好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四篇文章,努力向国内特别是国际先进城市学习,找到追赶的目标,努力达到并最终超越目标。
以国际标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际标准是先进性的标准、趋势性的标准、创造性的标准、普适性的标准。我们不仅要遵循和达到国际标准,而且还要创造、设定新的国际标准。
追求国际标准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照抄西方。近年来的世界形势演变使我们看得越来越清楚,西方并不是整个世界,国际标准也不单纯是“西方标准”。
以国际标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必须对照国际城镇标准,坚定地融入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推动一批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迈进,形成布局合理、深度融入半岛城市群的城镇体系。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络,加强能源和水源建设,建设大青岛市政公用体系、公共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各组团持续协调发展。特别要协调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国际标准下的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就是以居民的生产生活为中心,使每位居民都有适当的住宅、工作机会、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稳定的能源和清洁的水源,不同年龄和收入的人们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人们在那里生活、工作、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大部分人不需要每天为了工作而长途奔波,所有的人都拥有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核心是要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国际标准下的新型城镇化还要以生态为中心。以生态为中心,就是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在镇村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要素,如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水系、生态系统、小气候的条件,这不仅意味着增加每个社区的个性,也意味着对环境的保护。具体来说,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全面实现低碳生态发展,建设绿色建筑系统、绿色环境系统、绿色能源系统、绿色交通系统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
以本土优势彰显青岛社会发展特色
“无论如何,那些在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城市都感到了以下两种迫切要求: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全球化的世界所带来的约束与机遇;其次,在制定其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特性、各参与方的战略以及本辖区的潜力。”
在山东、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青岛均具有独特的本土优势。青岛是一座具有较强创新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国际海洋城市。青岛以港立市,青岛港是我国少有的天然良港,位于亚欧、亚美和亚澳三大国际主航线上,是我国沿黄流域最大的出海口,也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枢纽港。据此,青岛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青岛是近代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1984年被列入14个沿海开放城市,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青岛被称为核心和领军城市。
经过100多年的持续建设,青岛拥有了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旅游业在国内独树一帜。青岛教育发达,城乡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视野开阔,思想开放包容,急公好义,热衷慈善。这些本土优势,既是青岛的,也是中国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自然的,更是社会的。这些优势为构建青岛特色的社会建设与管理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构建有青岛特色的社会建设与管理体系,首要目标是持续改善社会保障和福利。青岛的努力包括:促进就业,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状况;遏制收入差距过大趋势,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持续改善社会保障状况,提升福利水平。
构建有青岛特色的社会建设与管理体系,还需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融合。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走出具有青岛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加快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在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通过体制创新,使流动人口参与当地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增加他们的归属感,促进新的社会融合,使公共生活更加丰富多元、更富活力和人情味。只有实现所有人群的社会大融合,才能建立真正的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
构建有青岛特色的社会建设与管理体系,需要独特文化灵魂的支撑。文化是社会的灵魂。青岛特色的核心就是青岛文化。构建有青岛特色的社会建设与管理体系,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这既是保存延续民族文化的需要,也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源泉。本土文化的根在社区。在新型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努力保存和延续社区的文化记忆:一部分可能适合留在原地,与新社区、新景观融为一体;有些或许要转迁到新社区、新景区,重新安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多种形态的地方文化主题展览。具体来说,有些可以汇集出版,有些适宜以图片等形式布置在新社区的文化大院、学校、办公楼等公共场所,有些可以用于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酒店、农家乐、乡村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