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的政治稳定研究
中国学者关于政治稳定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发展政治,其中政治稳定是较为热点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社会分层、政党理论、政治制度本身、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等各个角度对我国政治稳定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视角和结论对国家管理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或政治学者进行有关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有关国家政治转型和政治稳定的学术著作有44部。刘晓凯的《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分析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问题的内在机理,以及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变迁与利益分化,提出了解决中国政治稳定的政策建议。黄毅峰的《安邦治道:转型社会中的政治冲突与政治稳定》则在学理层面对转型社会政治冲突的动因做了研究,对实现“冲突—秩序”的调控机制做了探讨。该书以政治冲突的一般理论介绍为出发点,重点阐述了冲突与政治的内在关系,政治冲突的科学内涵及其产生的深层根源;在前述理论和现实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政治稳定的本质是实现从冲突到秩序的转化,而通往政治稳定的必由之路则是构建政治冲突的调控机制。吴辉的《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通过建构一个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关系的理论框架,来揭示政党制度对于政治稳定的意义。王金水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强调研究的本土化,聚焦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治理的特殊性。另外有关“政治稳定”的学术论文也较为丰富,截至2015年11月1日,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政治稳定”为关键词可以搜到的学术论文有835篇,其中,博士论文12篇,硕士论文86篇。政治稳定研究属于政治发展研究的范畴,集中关注发展中国家和政治转型国家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政治秩序和政权合法性问题。政治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政治学者不满于传统的政治发展理论,例如有的学者对传统的政治发展的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其主要局限性体现在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倾向、单线发展理论、狭隘的经验主义几个方面,与此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展开新的研究,并开始突破西方标准和模式的影响,赋予政治发展以新的含义,形成了初具中国特色的一些理论观点。
中国绝大多数的学者都采用了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的说法,即政治稳定主要包含秩序和连续性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意味着政治体系相对来说不存在暴力、武力、高压政治和分裂;第二个要素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关键成分相对来说不会发生变化、政治发展不会发生中断、社会中不存在希望政治体系会有根本改变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政治运动。学者们普遍赞同“政治稳定”是指在一种政治体系和社会状态下,各种政治势力可以取得相对平衡,使社会政治生活得以有序进行。
中国对于原苏联国家的政治稳定研究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研究方面。中国学者不仅从传统的政治转型入手研究政治稳定,而且还从民族关系、恐怖主义和政党政治等视角研究转型中的后苏联空间的政治稳定问题。目前能够搜索到的专门论文主要有:王立新的《试析转轨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稳定》,徐海燕的《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以俄罗斯选举为视角》,蔡秋如的《俄罗斯的府会关系及对政治稳定之影响——叶利钦与普京时期之探讨》,张弘的《政党政治与政治稳定——乌克兰案例研究》,张兆刚的《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政治分析——兼论变革社会政治稳定的实现》,王嘎的《略论社会转型时期中亚五国的政治稳定问题》《极端主义对中亚政治稳定的威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