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指标体系的确立
1.指标选取的原则
(1)全面性。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目的之一是在“三化”协调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全面反映区域内部30个地市的整体发展情况。相应的指标体系要配合这一目标,既要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要兼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尽量客观而又全面地体现城镇化、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面以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且能够点面结合,从整体和局部的不同角度系统地反映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情况。
(2)实用性。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还要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现实应用。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便于读者对区域整体和30个不同地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因此,首先,指标的含义应该简明易懂,能够被一般读者接受;其次,要求数据来自于公开的、可信度高的数据库,即指标数据容易获取且数据质量被公众认可;最后,不同地市统计口径应当一致,同一地市不同年份的统计口径也要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指数的可操作性,便于实践应用,辅助读者科学地进行决策分析。
(3)独立性。指标体系的建立需遵循独立性原则。同一层次的指标应相互独立,保证指标间形成并列关系,严禁出现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尽可能减少各指标间的关联度,消除指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展开接下来的赋权工作,保证指标权重的精准。
2.指标体系的选取思路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而“三化”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多层次评价提供了一系列准则,具体如下。
(1)准则层B
现有文献中,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由于人均GDP自身存在缺陷,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不断在人均GDP指标的基础上寻找若干指标,试图还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尽量弥补人均GDP的不足,如人类发展指数、绿色GDP等都是这一努力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本报告选取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准则层B,具体见图1-1。

图1-1 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准则层B示意
(2)准则层C和方案层D
课题组在准则层B的基础上,又构造了其下层的准则层C与方案层D,具体如下。
第一,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以工业扩张、结构变动、产出增长、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为基本特征的特殊历史阶段,其结果是解决从不发达状态进入发达状态,这是广义上的工业化。在这一定义中,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协调一体的,但受制于发展环境的约束,中原经济区乃至整个中国的“三化”的发展是不协调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当前,我国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为了特别体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这一理念,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应该从工业化中分离出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工业化。按照对狭义工业化的理解,工业化首先应该体现为产出的增长,这表现为人均GDP的增长;其次应该体现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最能反映国民经济这一变化的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而三次产业结构只是表明工业化对国民经济结构变动的数量效应,不足以反映工业内部结构优化的问题。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是衡量工业内部结构的最常用的指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越高,表明区域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越强。该指标的获取需要相应地市最新的统计年鉴,而各个地市最新的统计年鉴出版的顺序又参差不齐,故该指标的可得性不能得到保证。但由于国有经济一般主要涉及采矿业以及相应的资源型制造业,因此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与非国有工业比重密切相关,非国有工业增加值比重可以近似作为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替代指标。
第二,城镇化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人口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经济活动的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城镇化等四个方面,课题组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以及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个指标分别衡量人、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通常用城市建成区面积及其增长率来衡量,但考虑到城市的扩建存在类似“一次扩建多年填空”的问题,因此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与时间并无直接的统计上的相关关系,所以课题组最终舍去了衡量土地的城镇化相关指标。
第三,农业现代化是指利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与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等方法,使得农业的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从这个定义不难推断,农业现代化至少应该具有规模化(前提)、市场化(动力)、机械化(手段)、科技化(目标)等四个特征。课题组分别用劳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业生产实际的规模化经营程度,用单产农用化肥施用量反映市场化与商品化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以地市为统计单元的科技化指标目前缺失,课题组不得已把这类指标舍弃。但从具体的约束条件来看,缺失科技指标并不会从根本上削弱农业现代化的衡量标准。这是因为中原经济区目前农业的科技水平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较小,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实现规模化与市场化,进而实现机械化。如果农业现代化的前三个特征实现不了,就没有市场化的利益激励机制,农业的科技水平也不会对农业现代化有非常显著的贡献。这可以从每年有大量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来验证。经济发展指数及其下层指标详见图1-2。

图1-2 建立在“三化”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指数及其下层结构示意
第四,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组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一是考察经济结构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一般选取单位GDP能耗指标,经济结构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强,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就越高。二是环境污染状况,近年来各地频现雾霾天气,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所以选取按辖区面积平均的工业烟尘排放量作为代表。三是化解污染负外部性的努力程度,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这一指标予以全面、整体地表示不同地市化解各种污染的负外部性所做出的努力。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及其下层指标详见图1-3。

图1-3 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及其下层结构示意
第五,对于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首先考虑的是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其首要表现就是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其次,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用城乡居民收入结构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状况。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医疗与教育体系支撑,健全的医疗体系是保证构成社会微观主体的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高质量的教育环境更是提高了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健康和教育指标是在收入指标之后要考虑的。健康指标主要从卫生资源的可得性考虑,选取了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以及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两个指标,而教育指标选取了反映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的人均教育经费和反映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两个指标,分别考察了教育发展的“质”和“量”。最后,以人为本还体现为人的生活环境的状况,课题组主要从公共绿地的稀缺程度、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以及道路交通的拥挤程度三个方面来设计指标。城镇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报告分别选用人均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万人城市公共汽车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来具体衡量。社会环境发展指数及其下层指标详见图1-4。

图1-4 社会环境发展指数及其下层结构示意
3.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按照上述指标选取的原则,课题组构造了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具体见表1-1。
表1-1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注:括号中数字为该指标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各项指标权重相加之和略大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