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戈尔巴乔夫“改革”为哈萨克斯坦独立创造了条件
1985年3月,米·谢·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不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调整中央和加盟共和国的领导班子,将所谓“改革不力”的人换掉。在哈萨克斯坦,1986年10月16日,根据苏共中央决定,撤销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哈萨克人津·库纳耶夫的职务,任命俄罗斯人Г.科尔宾担任这一职务。据后来披露的信息,这次换人很匆忙,并没有与哈共领导层协商。而库纳耶夫在哈萨克斯坦工作了很久,已经成为利益链条的一环,因此,这一决定引起哈萨克斯坦上层人士的不满。10月17~18日,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反对苏共中央的决定。这种情况在哈萨克斯坦极少发生。苏共中央对这种情况思想准备不足,下令派军队驱赶和镇压,发生了流血事件。这是在苏联当局声称苏联已经“解决”了民族问题的情况下发生的事件,引起苏联和世界的震惊。后来人们称这一事件为“阿拉木图事件”。这个事件起码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苏共历来对共和国共产党颐指气使,连换哈共中央第一书记这样的大事事先都不与共和国商量;二是在苏共推行所谓“公开化”和“民主化”的形势下,哈萨克斯坦民族主义情绪开始有所表露,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
同在全苏联一样,戈尔巴乔夫推行的经济改革在哈萨克斯坦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遵照苏共中央的决定,哈萨克斯坦开始转向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为推行自己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开路,大讲所谓“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其矛头直指斯大林和多年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将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说成“兵营式社会主义”,对苏联长期执行的民族政策也予以否定。更为严重的是,戈尔巴乔夫放弃了苏共的执政地位,直到1991年8月24日宣布苏共解散。
苏共的变化对各加盟共和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处于尴尬的地位。长期执政的哈共也面临如何看待本共和国的历史、评价本党在共和国的工作以及如何跟随中央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此时,由1989年6月开始担任哈共中央第一书记的纳扎尔巴耶夫领导的哈共,并没有像苏联某些加盟共和国那样猛烈抨击社会主义,但同样面临抉择问题。1990年2月,哈共中央召开第19次中央全会,讨论哈共的地位问题。3月,哈共第20次中央全会做出改革哈共地位的决定。4月,哈共第21次中央全会做出了修改哈萨克斯坦宪法第6、7、9条的决定,即取消哈共领导地位的条文。这意味着,哈共一方面面临共和国内在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下涌现出的大小反对派的挑战,另一方面党内也压力重重、观点纷纭,存在分裂的危险。在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将苏联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的情况下,哈共也不再提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实际上已经在考虑共和国的独立问题。哈萨克斯坦绝大多数民众对苏联的存在并不表示反对。在1991年3月进行的一次“是否愿意留在苏联”的民意调查中,有90%以上的被问卷人投了赞成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被问卷人赞成苏联的社会主义,但同意苏联作为统一国家的存在就是表示愿意留在苏联,就是对苏联的肯定。
20世纪80年代后期,哈萨克斯坦也像苏联一样在进行国家体制的改革。在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总统不久,1990年4月24日,哈共中央第一书记纳扎尔巴耶夫当选共和国总统。在他的领导下,1990年10月25日哈萨克斯坦最高苏维埃通过“国家主权宣言”,声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在本共和国内拥有至高无上的、独立的和全部的权力”。哈萨克斯坦学者认为,“哈萨克斯坦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计算时间”应从通过该宣言时算起。独立后,哈萨克斯坦将这一天定为国庆日。1991年12月10日,哈萨克斯坦将国名由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去掉了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表述。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最高苏维埃宣布国家独立。同年12月21日,以创始国身份加入“独联体”。1991年12月26日,随着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苏联存在多年,身在其中的哈萨克斯坦并没有谋求退出苏联和独立,但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起苏联剧变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领导人不失时机地领导共和国走向了独立的道路。
这里还要指出一个细节。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8月24日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对共和国的共产党怎么办并没有考虑,只让各共和国共产党自行决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有的宣布解散,有的更名,有的发生分裂。哈共并没有解散,而是更名为哈萨克社会党,但不同意哈共更名和坚持原共产党主张的部分党员则分裂出来,仍称自己是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