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婚姻历来被视为终身大事,除极少数人因某些特别的缘故而独身外,人们都与婚姻有不解之缘,并且,自己做主觅一位佳偶也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但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家、家族和家庭为了各自的利益都干预着婚姻。例如“和亲”“赐婚”,这时当事人被视为为政权服务的工具,婚姻还是家族和家庭的“公事”,婚姻的目的被强调是“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所以,婚姻重视两个家族和家庭的联合,重视“门当户对”,也重视家庭子嗣的延续,而弱视当事人的感情,婚姻的缔结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只能服从安排,所以,婚姻不是个人的私事。而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家族和家庭对婚姻的干预逐渐弱化,个人的婚姻自由度逐渐提高,这引发笔者的思考:“改革开放后,婚姻有没有成为个人的私事?”事实上,改革开放后,婚姻逐渐私事化,婚姻领域的事情越来越被视为个人私事,但个人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行为越来越多,例如“傍大款”“包二奶”等“婚外情”“婚外性”泛滥,甚至婚姻内的暴力行为也被视为私事,并且排斥外部干预。这引起了笔者对改革开放后婚姻研究的兴趣,个人的婚姻自由发展到何种程度?哪些事情是个人私事?哪些需要干预?哪些不能干预?个人对私事的诉求出现了何种局限?推动婚姻嬗变的动力机制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具有以下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学术意义
首先,本研究试图完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婚姻研究,并改变婚姻“公”“私”问题研究薄弱的现状。在已有的婚姻研究中,关于“公”“私”问题欲说还休,没有系统研究,这可能因为“公”“私”问题存在敏感性,在中国,凡是符合“公”的利益,多被人认为是正确、道德的,凡是追求“私”的利益就容易被定性为“狭隘”“个人主义”,从而容易招致批判,所以,本文对婚姻日趋成为私事的研究对改革开放后的婚姻研究具有丰富、完善的作用。
其次,本研究试图加深人们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改革是不断调整利益关系的过程,利益关系的重点是“公”与“私”的关系,这就是改革开放时代利益关系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可见,抓住时代的“问题”就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分析婚姻逐渐走向“私事”,这能促进我们加深理解国家对个人利益逐渐认可、对个人自由逐渐尊重的历程,“公”“私”问题是理解社会变革的很好切入点。
(二)现实意义
本研究试图分析婚姻在逐渐走向私事的过程中,国家、单位、家庭、个人关系的变化,尝试分析国家对婚姻干预的逐渐弱化及转型,家庭由父子轴心逐渐转向夫妻轴心,婚姻由家庭包办逐渐转向尊重个人自主。同时,这些变化是复杂的,国家行政干预虽然弱化,但逐渐向法律约束转型,家庭仍参与甚至包办着婚姻,社会趋同的潮流也制约着个人的自由度,而且个人在婚姻领域出现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弱化的局限。对于这些内容的清醒认识,有利于国家、单位、家庭及个人自我定位,能促使个人在婚姻领域的合法行动,有利于父母处理与子女的关系,认清婚姻领域哪些事情不必干预,哪些可以干预以及干预的程度,利于形成既能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同时还能维护国家、社会、家庭的和谐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