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重新审视施暴行为
到目前为止,对家庭暴力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行动层面,我们更多关注受害妇女的声音和经验,似乎女性群体自然就成为反对家庭暴力行动所关爱的群体。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在实践中一些城市以妇联为主体尝试搭建了多部门合作干预家庭暴力的工作机制,也进一步探索了对家庭暴力的风险评估机制,但是在推进反对家庭暴力的进程中仍遇到了诸多的挑战。虽然倡导了“男性参与”,但可能忽视了男性的声音和经验,尤其是较少听到有施暴行为的男性谈对家庭暴力的理解、对自己施暴行为的解释及感受。男性总是以参与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主体身份出现,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笔者认为,随着《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男性参与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以弥补家庭暴力研究中的不足。
因此,现在有必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干预家庭暴力的问题,应该去倾听有施暴行为的男性对家庭暴力的理解,探究他们施暴行为的缘由,探讨反家暴与性别平等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立法保障下推进反对家庭暴力的进程。
目前,国内对施暴原因的研究主要是学理上的,较少有人从实证研究取向对实施暴力的主体群体进行深入、客观的研究,对施暴者的评价主要是负面的。从一开始参与反对家庭暴力的研究与实践时,笔者就对施暴者的行为持疑惑的态度。笔者有幸参与了城市社区分项目分别设计的“受虐妇女支持小组”(邀请曾经或正在遭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女性,六位到八位)和“幸福家庭成长小组”(专门针对有过施暴行为的男性,六位)的教育辅导。作为教育培训协作者,笔者全程聆听了受虐妇女受暴的屈辱、无奈、挣扎和对生活、家庭充满期望的心路历程。同时,笔者也全程观察了男性的矛盾、困惑、挣扎及渴望,听到了与以往了解不同的心声,那是饱含矛盾、无奈、内疚甚至忏悔的心声。笔者认真聆听了他们对生活、家庭、夫妻关系及家庭暴力的理解,他们对因男权文化赋予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而产生的压力、扭曲的认识,以及他们对自己施暴行为的剖析。这一过程至少从一个侧面向人们揭开了施暴者的施暴缘由。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自我辩解”中找到他们施暴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协助他们反省自己的行为,纠正非尊重性的行为。
(一)男性对夫妻关系的理解
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大家就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与妻子的矛盾冲突表达了自己的苦恼。一位曾经有过施暴行为的男士讲述了他和妻子的矛盾冲突。这位男士希望妻子做米饭用蒸的方式,而他的妻子却不认同,经常不按照丈夫的要求去做。结果是,丈夫发现了,一场争吵发生了。在丈夫的观念里,妻子是要顺从丈夫的。
小组里另一位男士总是抱怨自己的妻子很笨,理解不了自己的意图,他虽然不做家务,却整天对妻子指手画脚,每一件事都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否则,轻则用贬损的语言“唠叨”妻子,重则殴打妻子。诸如此类的日常生活小事就成为他们夫妻间爆发家庭暴力的事由,受害的当然是妻子。在这位男士的观念里,妻子是没有主见的。
上述的两个故事呈现了发生在夫妻之间习以为常的事情,在男性的观念里,妻子是需要被教育的,丈夫是教育者。同时,他们将这一观念实践于生活中,认为有权力评判妻子做的家务活的好与不好,有“能力”教育妻子应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妻子虽然有不同的想法,但抵挡不了丈夫的强势“教育”,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认可丈夫的评判,不自觉地接受丈夫的安排。笔者将这种沟通方式称为“指令性”的,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对话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小组里的几位男士将这一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现象引申到社会上,认为社会上男性受到重视、女性被轻视的现象也源自这一观念。其中有被访者之所以最终要求妻子服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因为他们认为女性的思维能力就是低于男性。这既是一种对自我的反省,也是一种认同,反映出这几位男性的矛盾心理。
(二)男性对性别角色不同的看法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只有女性重视家庭,渴望幸福的家庭生活,男性更注重在社会上打拼。而笔者在“幸福家庭成长小组”里发现,那些昔日曾对自己妻子举起“仇恨”的拳头的男性,却无一例外地都希望有一个温馨、平静的家庭,希望给妻子带来富裕的生活,也渴望拥有幸福的生活,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快乐的家庭,且孝敬老人,使其能够颐养天年。
但是,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社会赋予男性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与角色使他们要去外面打拼,以此来证明他们的成功。而生活却往往不是那么随人所愿,他们无法实现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有时也得不到家人,包括妻子的理解,为了生活中一点的不顺心就对自己的爱人挥起了拳头。
在小组讨论中,我们用“头脑风暴”的自由联想方式检视他们对“性别角色”的看法时,获得了如下信息。
1.欣赏的男性
关爱子女;有气质;干净;不胡作非为;;节俭;勤奋;对子女严格;事业有成;吃苦;有魄力;有修养。
;精悍;朴实;勤劳能干;;威武;;勤劳朴实;当管;打架;;吸烟;国家主席;精子;老爷们。
2.欣赏的女性
;苗条;不多说,不唠叨;勤奋好学;朴实;干家务;爱干净,讲卫生,利索;勤劳持家;待人热诚;生孩子;泼辣。
3.不欣赏的男性
唠叨(小气);算计;无生活目标;摆谱;胡作非为;心眼小;混日子;爱打麻将;吸毒;抠门儿;不爽快;奸及贼(狡猾);虚伪;“鸭”。
4.不欣赏的女性
挑剔;事多(事儿了吧唧);作风不正;懒馋,讲究吃穿;说脏话;爱骂人;不安分守己过日子;唠叨;“鸡”。
(上述资料引用了中国法学会“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子项目——城市社区分项目的小组工作辅导资料。)
从上述展示的男性对男性与女性的角色的不同期待和看法,可以发现,在“欣赏”的部分里,呈现了受传统父权制文化建构的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的期待、看法,也反映了参与辅导小组的男性在观点层面的认知;在“不欣赏”的部分里,呈现了他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刻板印象影响,并以社会的评价标准去衡量。这一方面使男性受益于其中,另一方面又束缚了男性的观念,使他们不能放下刻板印象对待女性、对待自己的妻子,纠结其中,从而造成了夫妻关系处于不平等、不相互尊重的不良关系中。
(三)男性对暴力行为的认知
1.因妻子“唠叨”而发生暴力行为
在小组讨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话题,即“为什么实施暴力?”首先,小组成员提到夫妻间发生争吵的原因主要是家务劳动、家庭经济、夫妻之间的忠诚和信任、孩子的教育以及与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相处的问题。其中,妻子的“唠叨”是他们普遍提到的施暴理由。他们认为妻子常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没完没了地唠叨他们,而所谓“鸡毛蒜皮的小事”多是妻子在和丈夫讨论关于家庭内容的事由,例如,如何处理和长辈、兄弟姐妹或朋友的关系,妻子希望丈夫能多体谅自己,做些家务事,关心孩子的教育,等等。夫妻之间缺少基本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
2. “暴力”是解决家庭矛盾的有效手段
参与小组辅导的男性无一例外地认为只有使用暴力的手段才是最有效解决夫妻间矛盾的方法。夫妻间相处的模式是多样的,虽然他们也知道这种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不仅伤害了夫妻间的感情,还造成了家庭经济上的紧张,但他们都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处理家庭问题。
归咎他们暴力行为养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也体验了父母对自己的暴力。受父权制文化的影响,“父亲”就是权力的象征,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教义,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形成了家庭中的所谓“正规的家庭教育”——家庭暴力形式。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习得”暴力观念。在世界许多国家,无论何种文化背景下,男性都是强者的象征,社会认可、鼓励男性使用暴力,而且通过社会媒体的宣传不断强化这一观念。而不会使用暴力的男人是“娘娘腔”,被男性鄙视,甚至也受到女性的“轻视”。他们从小就被鼓励学习并使用暴力来解决冲突。
上述故事及其分析只是那些参加小组辅导的男性讲述的一部分内容,仅仅评估这些内容就已呈现施暴行为的男性难以放下暴力行为的原因,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限制了他们个体的发展,造成了他们“扭曲”的心灵,而不仅仅是女性群体受到了父权制的影响和限制。由此可以初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施暴者不是家庭暴力的胜利者,而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因此,倡导男性参与预防与制止家庭暴力行动是必要的,他们的参与将有力地掀开家庭暴力的神秘面纱,能够彻底根除家庭暴力的发生,并给予女性受害者以最有力的支持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