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古典舞教学研讨
对大学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民族化的再思考
中国古典舞是新中国成立后于我国丰厚的传统舞蹈艺术基础上重建的一个新的舞蹈学科。20世纪50年代至今,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它已形成一套趋于成熟的、独立的教学体系。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是整个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基础,它伴随着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为培养舞蹈专业人才和优秀舞蹈表演艺术家奠定了基础。今天,伴随着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也走过了60个春秋。作为中国古典舞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好前辈们为我们开创的事业,守护我们古典舞人的精神家园。同时我们也要继续探索,开创中国古典舞的未来。
笔者作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的一名教师,从1991年至今,回想自己在一线教学岗位从事大学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20多年的教学历程,第一个十年,是将自己大学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进一步消化、理解并深入探寻其规律的阶段;第二个十年,在时任学科带头人王伟教授的带领下,笔者开始尝试对大学基本功训练教材进行局部的民族化探索,着力研究解决训练环节中的难题,并完成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组合教学研究”课题,主编出版了《男班组合教学示例》视频教材;2011年开始进入教学的第三个十年,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即学年学分制改革之际,笔者开始进入对大学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民族化深入研究和再尝试的阶段。下面是笔者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对基本功训练民族化的一些思考和尝试,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正视民族的文化基因
综观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的创建历程,近60年的实践教学,从中专到大学,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在创建初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借鉴芭蕾艺术数百年积淀的成功经验,运用传统戏曲舞蹈和武术的素材,按照芭蕾有序的、渐进的、合理的训练程序进行动作的重新组合和排序,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训练方法,逐步形成满足舞蹈(中国古典舞)演员训练需要、具有中国古典舞技术技能的特点及中国古典舞语言表现特点的教材与教法,并与身韵的风格性训练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严格的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
然而,一直以来,基本功训练课中对部分芭蕾教材的借鉴与使用,却因其风格性问题而饱受质疑,虽然这部分芭蕾化教材具有较强的训练功能,但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其审美属性也完全不同,这也给中国古典舞整体审美风格的统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同时也容易混淆外界对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概念的理解,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开、绷、直、立”芭蕾的训练标准与要求对于完成中国传统民族舞蹈技术技巧所需要的能力及其技法有很大的差别,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特殊能力要求,这又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如果说当初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更快地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训练体系,那么在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实践中,古典舞人则一直在为完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基本功训练体系而努力探索。毕竟中华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渗透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一种稳定的“民族性”。而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戏曲、武术当中仍有丰富的素材及训练方法可以借鉴,我们深知应当正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基因,不断地去挖掘和提炼,激活优秀的文化基因,并根据舞蹈的特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一方面,多一些研究挖掘本民族的素材和训练方法,早一点解决我们训练中的不足,是我们完善自身的必需,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作为民族舞蹈艺术的典范,其作为学科训练体系的构建要坚守民族性的特质,要符合民族的审美文化,否则将丧失民族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因此,建立行之有效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训练系统、模式和方法,将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训练体系面向未来的又一次重要的跨越。
二 以“主干教材”确立教学坐标
教材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促进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建设的发展。
主干教材的制定为训练指明了方向,针对主干教材所需要的能力、技法进行由分解到整合的训练,依据主干教材动作来捕捉舞种基础训练最根本的东西,才能使训练过程更加符合我们的要求,也更加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从而统一教材的风格。例如,飞脚的发力是在正步开位上而不是在芭蕾的二位上,跨腿转的起式是在弓步上而不是在芭蕾的四位上,翻身的基础是踏步翻身,大跃步要落在扑步深蹲位置,等等。可见中国古典舞有属于自己的发力方法和步位要求,这些都是芭蕾训练教材无从涉及的训练内容,这是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身体文化。由此我们应该清楚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目前,在有些庞杂的基本功训练教材中确定主干教材内容,找到我们的坐标是推动基本功训练民族化的关键。一是应充分认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在进一步理解蕴涵其中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明确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确立选取主干教材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内容。二是应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中国传统审美的方法论,对主干教材进行横向联系、纵向归纳,从中寻找规律,厘清逻辑关系,做到以点带面,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构建主干教材的系统,使训练内容与手段形成立体式的循环机制,层层积累、层层递进才能达到最终的训练目的与效果。
在具体实践教学中,主干教材是以中国古典舞传统翻身、旋转、跳跃技术动作为基础来选择确定。教学中以主干教材为核心向两极延伸,通过对主干教材训练步骤、训练程序的细化,进一步挖掘其训练手段和方法,同时梳理、整合其他枝干教材的归属,使枝干教材有针对性地找到合理、对应的位置,再分解到不同的阶段进行训练,以此方法来构建主干教材的训练系统,完成能力准备训练→技法分解训练→开范整合训练→单一技术强化→复合技术强化→综合运用训练,并最终完成表现性组合的训练。而对于主干教材的选择,应遵循功能性、民族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来确定,三者缺一不可。
(一)功能性
基本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舞蹈的表现创造以物质为前提的身体条件,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要功能,强化身体韵律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舞蹈艺术所需要的身体表现语言与手段……在专业教学训练课程中,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对培养舞蹈演员的身体技能、身体的语言能力和成为高水平的优秀舞蹈艺术家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本功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中国古典舞演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与专业素质能力,打造其能够运用自如的身体。因此,主干教材应当抓住基本功训练这一首要目的,注重教材自身的训练功能,同时,基本功训练的主干教材也是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材中的典型性教材,它不仅具备强大的训练功能,而且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训练作用(如踏步翻身是翻身类技术的基础)。因此,功能性是作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主干教材的首要因素。
(二)民族性
民族性是继承与发展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基本功训练主干教材应是凝聚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训练教材,其动作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内外相合、子午阴阳、拧倾圆曲的民族审美上,即中国古典舞内外统一、形神兼备的韵律之美。
“内外相合”指的是运动时人体的内外三合。内三合指“心、意、气”三者相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脚、肘膝、肩胯”三者相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合一,即为六合。内外三合既是中国古典舞演员身法表演的要点,也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不可或缺的产生肢体传统审美韵味的重要因素。
“子午阴阳”是中国舞蹈造型与运动的原则与基础之一,也是中国人的哲学观、宇宙观以及道德伦理的集中“体现”。“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运动,大多是从一个‘子午相’到达另一个‘子午相’的运动。”子午之身、阴阳之韵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人的身体美学理想及在这种理想带动下的美的形态。
“拧倾圆曲”是中国古典舞审美的一个统一标准。从字面意义来讲,“拧倾圆曲”四个字可作名词、动词,亦可作形容词;从内涵意义上讲,“拧倾圆曲”又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三)系统性
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材,一定具有严谨的网状结构,能够在由浅入深、纵横交错的布局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通过教材纵向的推进与横向的关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主干教材的系统性是由局部至整体,由点及面的延伸,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力准备训练→技法分解训练→开范整合训练→单一技术强化→复合技术强化→综合运用训练贯穿基本功训练始终的过程。
主干教材的确定起到了纲举目张、以点带面的作用,一方面规范了基本功训练的内涵与审美标准,使教材内容更加突出民族主体意识,形成本民族独特的训练形式和手段;另一方面,规限了教材组织形式与课堂结构,突出了训练重点,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
三 以“组合教学”构建身体文化
“组合教学”是大学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它以基础规范训练为前提,以技术强化训练为核心,以技术技巧的艺术化追求为宗旨。依据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关于“基训艺术化”“教材精练化”“程序逻辑化”“风格纯正化”“教学个性化”的总体要求,按照主干教材的训练步骤、技法分类、动作特征、综合运用等方面,为适应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和舞蹈表演的需要,从训练性、风格性、语言性入手,形成具有不同训练功能的组合教材。一方面,“组合教学”不是简单的动作堆积,它是以技术技巧与身法韵律的整合训练为目的。在组合中将技术技巧(技术语言)与身法动作(风格语言)有机地结合,通过不同的力度、节奏、方位、连接等多种因素的配合变化,让技术与身法动作在相互转换中完成起、承、转、合的处理。“组合教学”训练更加注重动作整体性的完成质量,在强化技术技巧训练的同时,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组合教材的编创遵循中国传统审美观以及肢体运动观,来体现民族的审美意味。组合编排在形态特征、气息韵味和动势动态上既要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点,也要符合舞蹈语言的表达方式,使技术技巧在组合中转化成为一种舞蹈表现所需要的技术语言,体现中国古典舞在训练上的教学功能和审美特色,同时为舞台剧目创作提供可参照的肢体语汇模板。
组合的形式按照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分为短句组合(包括功能性短句组合、技术性短句组合、表现性短句组合)和综合组合。“组合教学”训练贯穿在大学基本功训练整体教学进程之中。
(一)短句组合
短句组合具有短小精练、运用灵活、训练目的明确的优势,在训练步骤上,可以先进行短句的训练,再进入短句组合的训练,即先经过句子的分解训练,再进行句子的整合训练。短句训练一般是指在1~2个八拍的时限内,对主干技术动作进行连接、节奏、空间、方位等方面的处理,并进行反复的强化练习,它既可以是未来短句组合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一种强化训练的形式。短句组合则是将两个以上的短句,按照动作的技法特点或性格特点,根据音乐的结构进行短句的重组,形成短句组合。短句组合在主干技术动作与连接动作的搭配上应具有代表性,在动作的性格表现上应具有典型性。根据训练阶段和训练内容的不同,按照目前大学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要求,即基础规范—强化训练—综合运用的三段体模式,组合可分为功能性、技术性和表现性三种形式,分别适用于大学一、二、三年级的教学任务。
(二)综合组合
组合将中国古典舞跳、转、翻、控制、踢腿等技术性语言与风格性语言、情感表现性语言相结合,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言来表达情感与形象的能力。组合按照中国传统审美要求,依据音乐的结构和情绪来进行动作的设计编排,动作变化和处理应符合组合情感表达和形象的要求,凸显民族性的特色技法和身体文化的特色语言,并着力以表现性语言活化技术性语言,用中国古典舞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所赋予的情感与意蕴。使技术技巧为舞蹈表演服务,使课堂训练为舞台表现服务,使“组合教学”成为课堂训练转化为舞台表演的重要环节。
结语
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中基本功训练民族化的探索,是促进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向着科学化、系统化、民族化再次迈进的过程。在基本功训练民族化研究过程中,必然再次强调向戏曲、武术等传统艺术形式学习,在深入开掘传统舞蹈文化资源、强调民族主体性的同时,凸显民族性的特色技法和身体文化的特色语言,在中国传统美学观的指引下融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观念与身体艺术于一体,达到训练与表演、教学与舞台、形态与神韵的高度统一。
当然,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民族化的探索,并不是要一概排斥其他外来艺术的先进经验,而恰恰是在自我完善、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更有自信地去博采众长,使其为我所用。
由于笔者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局限,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人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