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说明
本研究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世界向度研究》的最终成果。由于这是一个较大课题,覆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文化两大热点问题,正如立项申请书所论:是文化哲学基础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立足中国场域,又有世界维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文化世界哲学是关于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对文化世界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样建构或创新文化世界等问题的探究。文化浩如烟海,文化世界辽阔无边,这样的课题涉及面非常广,研究起来非常复杂,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不应该以谁说的为标准,而只能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给笔者的立项申请书为标准,只能以本研究申请书设定的主题、内容和内在逻辑结构为标准,这是国家规则,笔者应按规则研究,按申请书设计的任务、主题、对象、内容、结构研究。如申请书所论,本研究是一种开拓性、开创性的研究,所以,会与一些通常、惯常思维相异,这就容易造成一些误解。由此,下面先将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世界向度研究》的立项申请书关于本研究主题、目标、对象、内容、体系框架等方面的论证内容附于此处(对其内容结构、逻辑体系以及创新思想与方法等方面的详尽阐述请见“导论”部分)。其论证如下。
国外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理论维度,特别是在文化背景和文化生成机理的意义上,预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立足中国文化实际的文化世界化过程。但国外学界未能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世界向度的现实研究和命题研究,甚至也没有关于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独立研究,这方面的思想只是包含在一些文化哲学中。当代国外文化哲学有三个基本范式:一是以卡西尔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哲学,二是以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文化哲学,三是以胡塞尔、许茨等人为代表的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文化哲学。这些研究都立足于西方文化实际探究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这进一步表明,文化哲学不单是研究某些或某个具体的文化问题,也不只是脱离一定文化境遇抽象研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国外文化哲学向人的实践本质、生活世界乃至工作世界的复归,预示了文化哲学研究的现实世界特别是工作世界趋向。但这些文化哲学最终都把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归结为精神文化的意义结构或狭隘的意识化的主体间性关系。
国内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维度、经验视域以及生活世界向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但尚未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世界向度研究”命题,也缺少这方面的实际研究。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视野研究文论,探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文化、中西文化等具体文化形式结合的原则和路径,但还不是对现实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总体研究,还不具有文化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从国内文化哲学研究格局看,基础研究集中于解构、传承马克思和一些国外经典作家既成的文化哲学理论以及文化哲学概念的辨析,并沿袭和形成了实践文化哲学和生活世界文化哲学等基本研究范式,实现了文化向实践或生活世界的复归;应用研究则主要是用既成的文化哲学理论探索中国文化的实际问题,并在文化全球化、文化软实力、文化模式与文化转型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这个格局尚缺失立足当今中国文化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现实文化世界一般意义结构的文化哲学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更没有揭示文化世界的工作世界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要有世界向度、现实向度,更要有现实世界总体向度。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只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体实际问题的哲学应用,其本质是立足中国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实世界总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毛泽东的实践哲学、矛盾哲学以及邓小平的唯物史观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世界向度研究,就是立足中国文化实际或文化境遇,同时又有世界维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探究现实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建构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亦即工作世界文化哲学。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以现实文化世界意义结构为研究对象,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世界现实向度研究的新视域;开拓文化世界总体性、文化创造力、文化共同体与工作共同体等新概念的新内涵;开创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哲学新理论体系,即工作世界文化哲学,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哲学基础研究;为文化理论、文化研究和文化创作提供工作世界文化哲学基础、方法和价值取向。实际应用价值:帮助社会、单位和个人建构文化世界,为其提供文化世界观、文化世界总体性方法论以及工作世界核心价值取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三部分,一是历史考察,二是逻辑演绎与理论解构,三是现实描述与解析。具体内容主要有:文化世界范式的历史演进;文化世界观在哲学中的递进;马克思哲学的文化世界理论;文化世界的生活世界总体意蕴;文化世界的工作世界本质;文化世界的多重结构;文化世界的价值体系;文化世界的矛盾倾向与建构路径。
根据上述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框架,本研究针对几个容易误解的问题特做如下几点说明和强调。
(1)关于本研究的主题问题。按立项申请书所论证,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和主题是“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是“文化哲学基础研究”,研究目标是建构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只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立足中国文化实际又有世界维度的一个现实向度和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有两个向度或两条路径:一是研究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历程、经验、路径等;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导向,立足中国实际或中国境遇探寻现实世界的总体意义或总体问题。本研究属于后者。这里所说的“中国化”,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又要有世界维度或世界意义。同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世界向度研究”亦有两个向度或两条路径,即中国化的文化世界理论研究和中国化的文化世界现实研究。本研究属于后者。这里所说的“中国化的文化实际”,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又要有世界维度,即立足中国文化实际并不只是讲中国文化,还要涉及世界文化,还要有世界普遍意义。本研究对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探究,都体现了现实文化世界的两个维度,既立足中国实际,又追寻世界普遍意义。这里特别强调,本研究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包括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路径等,这些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是笔者立足中国文化实际,同时有世界维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现实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就更不在本研究的研究框架上了。
切不可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就误以为是研究已有的或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只是研究现成的中国化成果,还包括研究者主体创造出有价值的中国化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世界维度的研究,只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中国为基点同时又有世界维度,探究现实世界的总体意义或一般意义就可以了,不必非得研究上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类的问题。比如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都是立足中国又有世界维度,探究实践观、认识论、矛盾观的一般理论问题,都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但毛泽东在这些成果里只是就实践论实践,就矛盾论矛盾,并没有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念问题以及怎样中国化的经验路径等问题,更没有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中国实践或世界实践以及与中国矛盾或世界矛盾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惯常的理论化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学界形成了一种惯常的思维,即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就是研究别人创造出来的现成的中国化理论,而不是自己去研究现实世界,自己去创造、创新。创造中国化成果,不只是经典作家的专利,普通研究者都有权利、有责任自己去创造中国化成果,而不只是研究别人的中国化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以人民为中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要研究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创造性实践。这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指明了一条面向现实世界、面向人民实践的道路。作为中国化研究者,除了要研究好既成的中国化理论特别是经典作家的中国化理论,还要进行实际性的中国化研究,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探究现实世界或人民群众的实践意义,而不能总是在中国化的概念、经验路径上打转。
但是,概念问题该澄清的也要澄清,避免产生误解。鉴于毛泽东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又有世界维度,探究现实生活世界或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普遍意义、普遍方法,从而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提供普遍规律、意义和方法的指导,即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其研究对象并不是中国实际,而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普遍意义、普遍方法,中国实际只是这种研究的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基点,且不是唯一的基点,因为还要有世界维度。长期以来,一些惯常的思维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实际问题,这就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点,即便是一些经典作家在研究中国实际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亦不表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实际,而只能说明中国实际是研究的一个立足点、基点,即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研究也是强调通过研究中国实际创新具有普遍世界意义的哲学理论。因为哲学的本性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就不是哲学,而是其他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对象也不例外,只不过这些“世界普遍规律”更贴近、更适合中国实际。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等同于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具体学科,这是悬置、消解和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用主义思想倾向。
(2)关于对“立足中国文化实际”的理解问题。文化世界哲学的总体范式是文化世界或生活世界,核心范式是工作世界,是工作世界范式使本研究的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范式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立足中国实际”、“立足中国文化实际”或“立足中国文化境遇”,是立足中国“文化世界”的实际或境遇,其本质或核心是工作世界实际或境遇,而工作世界的本质或核心是工作世界结构。由此,作为儒家、道家的思想文化或传统文化,都属于精神意识形态文化,并不在中国文化世界结构或本质的框架或层次上,由此,本研究所说的立足中国文化实际并不是通常、惯常思维所理解的传统文化实际,而是在文化世界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工作世界结构实际。当然,文化世界的生活世界总体性意义,也包括传统文化等思想文化实际。但它们都不处在文化世界结构的层次上,都不是“立足中国文化实际”的核心部分。尽管如此,本研究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如第二章第二部分就是以闽南文化为范例探究文化世界先大陆后海洋的空间运行逻辑,第五章探究关于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问题,第六章探究文化世界的矛盾冲突与建构问题,特别是资源型文化向创造型文化的转型问题,都适当地提及、论及和阐述了传统文化问题。另外,本研究所说的“立足中国文化实际”,“既要有现实向度”,更要有“现实世界总体向度”,即生活世界总体特别是工作世界结构向度,而不只是通常、惯常思维所指向的某些具体的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实际”是本研究的立足点,但只是一个现实场域(同时有世界维度),并不是本研究的对象和主题,研究对象和主题是“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从中国文化实际的文化世界意义看,本研究在立足中国文化实际方面有足够的数量或充足率。本研究第二章第一部分对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讲了大量中国城市文化的实际,第二部分整个都是立足于中国闽南文化讲文化世界先大陆后海洋的空间运行逻辑。从第五章到第七章,特别是第六章“文化世界的矛盾冲突与建构趋势”,特别是归结的“七大冲突”问题和“六大建构趋向”的研究,都考察、探究了大量中国文化实际问题,都是立足中国文化实际,又具有“世界向度”。这一点亦如申请书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仅要有中国实际,还要有世界向度,更要有现实世界总体向度”。还有,第七章关于意识形态实例的研究,从哲学文化到宗教信仰文化到诗文化,既立足中国文化实际,又有世界维度。
切不可一提中国文化实际就误以为是传统文化、精神文化或意识形态文化,中国文化实际的总体是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文化,基础和核心是人民大众的工作世界文化,根本是人民大众的工作创造力文化。文化的精髓、精华、实质、基础和核心,都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工作世界,精神文化或意识形态文化不过是生活世界或工作世界文化实际的反映、折射、回声以及能动的超越和导向。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是文化的精髓,实际只是局限于精神文化的视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说的就是哲学是时代“精神”文化的精华,而不是时代的文化世界的精华,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精华不过是对生活世界特别是工作世界文化精华的反映、抽象或意识化的建构。在文化世界总体性意义上,任何时代的文化精华都不可能是哲学或其他什么意识形态,而只能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工作创造或社会变革实践。比如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就不可能只是道家、儒家的思想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的历史。
(3)关于文化哲学体系建构问题。本研究主题、对象、目标、任务都不是梳理已有的文化哲学、生活世界哲学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考察历史、理论和逻辑,建构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特别是第三章“文化世界观在哲学中的递进”,就是将整个文化哲学理论做了一个有创新性的逻辑化、体系化的梳理和建构,其中就包含生活世界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理论体系”,特别是以“文化世界观的工作世界趋向”,来梳理和建构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已有的文化哲学理论的有机体系,在学界应该是开拓性的。如有的鉴定专家评价指出:“该成果从文化世界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在学术界较为鲜见。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产、劳动对社会和人的存在的基础作用拓展和延伸为具有主体化、现实化、实体化和具体化的工作世界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世界理论或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总体、以工作世界为核心的多重文化世界理论;文化世界是工作世界、日常生活和国家生活的三个基本范式的总体等观点富有启发性,代表了研究者具有很强的思想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主要建树:在理论方面,该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实践、劳动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世界概念,并对其进行了逻辑严密、学理深刻的界定和阐述,开创和建构起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又有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的突出特色:该研究融通古今中外,占有资料丰富,视野开阔……与目前理论界对该类问题的总体研究状况相比较提升了其理论视野和理论站位的宽度、高度和深度。”
上述的说明只想证明,我们诚实地按规则研究,不折不扣,我们只能按自己设计的配方“酿酒”,不可能“另起炉灶”,被动地按别人提供的配方勾兑“可乐”。我们将时刻牢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告诫与激励:“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最后一个说明,本书原计划于2015年末出版,但由于其他原因耽搁了。本书作为文化世界创新哲学,作为创新哲学,出版时正是国家确立创新发展理念、民间创新文化风起云涌的时候。“日新之谓盛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惯常的口味,虚妄的自尊,自私的偏见,新生无处不在,藩篱亦无处不在。思想的藩篱首先要靠思想去冲破。刺激与冲击、诞生与涌现,荡涤与淹没,汹涌与沉寂,创造创新的风浪已经掀起,文化世界必将走进一个创造创新时代!
“为避免误解而做说明”,何为误解?误解通常就是用惯常的思维或公识化的知识审视新生或原创的成果、作品时所产生的不符合甚至完全背离原成果或作品的歧义、意见、鉴定及评判。误解源于惯常思维或公识范式对创新成果或原创作品的排斥与对立,会导致误解者与被误解者之间的分歧和冲突。而消除误解常常就是被误解者针对容易误解的问题,通过解释、说明的方式再一次将创新成果或作品更明白地呈现给误解者,从而达到彼此互相确认、互相信从的效应。这恰好就是一次既成文化与创新文化、公识范式与潜能范式的互动过程,如此可以说,误解也是学术、文化或社会生活进步的一种动力。如此,“说明”“第一版说明”之类的行为就应该是一个文化新生和范式进化的必要的文化生态,就像“导论”这种文化符号一样,“第一版说明”作为学术文化符号通常会扮演比“导论”更核心、更有关联性和世界张力的“说明”角色,且在面对误解的各种“说明”中,还会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思想。而“导论”一般就是对成果本身的研究对象、内容、逻辑框架、创新之处的更为具体的“说明”。
本研究是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研究,主题既立足中国又有世界维度,提出和阐明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问题。对于文化世界这样一个大概念,仅仅将其界定为主体化世界或生活世界显然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探究其总体意义、本质意义、结构意义、价值伦理审美意义以及冲突与建构意义等方面,这就要从过去的历史和已有的理论说起。而无论从哪里说起、从什么说起,都离不开工作世界范式。文化世界是本研究的总体范式,工作世界是本研究的核心范式。通篇一条主线就是把文化世界或生活世界范式建立在工作世界范式基础上,探究工作世界特别是工作创造对文化世界的基础和源泉意义。在本研究中,从根本上说,是工作世界范式使文化世界或生活世界范式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而工作世界作为一个学术范式,在中国,也不再是一个“一厢情愿”的主观自在或孤独运行的范式。当然,作为一个初始的国家研究范式,还要不断地从潜能范式向普遍的显在的现实范式涌现。从“无情无愿”的客观自在范式到“一厢情愿”的主观自在、自为、自立范式再到“潜能涌现”的普遍显在范式,这或许就是范式运行的正当过程和艰难轨迹吧。
从工作生存论的意义上说,人民大众真正的物质家园、精神家园、梦想家园以及话语家园,都在工作世界,在共创共享的工作世界共同体。文化世界历史演进的基础是工作世界,文化世界观的递进趋向是工作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指向工作世界,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走向工作世界,马克思毕生都在关注和探究人民大众的工作世界。那我们的哲学研究、文化研究以及意识形态离工作世界还会远吗……
李晓元
2016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