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是清末民初遗留下来的一块为数不多、保存比较完整的老城区。它曾是大清帝国近百年“一口通商”的商埠码头,它曾是万国旗飘扬的西方强国驻中国的商馆的集结地带,是国际事务往来交涉的门户窗口以及军事冲突的火场阵地。它所记载的“十三行”世界商品贸易时代及其对中国历史文化大变局的影响不可低估。十三行行商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半官半商性质的、国家级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它预示着国际资本主义经济贸易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闭关锁国的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存活了近160年(大于“三南”三朝时间之和“三南”指南越国、南汉国、南明王朝,均建都于广州,共计152年。)的“十三行”记载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制度和特殊的战争背景,构筑了一个对“大一统”国家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外经贸特区和对世界文明交流卓有贡献的国际舞台,在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体制转型中,演绎了一部鲜活的历史剧,无疑具有某种划时代的意义。

十三行历史街区的物质空间及其地理环境,作为“中国第一商埠”孕育而成的新型经济“增长极”,给此后广州城市建设以“能量”、做了“实功”。它的特质定位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东西文化辐射碰撞的聚焦点、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爆发点,也是当代商埠文化旅游的闪光点,具有世界名城的文化品牌意义。俗语“火烧旺地”。十三行历史街区从明代的怀远驿到清代的外贸特区再到民国时期的金融商业中心,可谓烽火连绵、多灾多难。今天,作为广州商埠文化重要的物质空间遗产标志,景区的商业活动并没有衰落,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超强的“牛劲”,全天候的“云蒸雾罩,正在热闹”。广州市委市政府将其定格为国际商贸旅游历史街区加以保护利用,并定性为广州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是无比正确的决策!

“十三行”是一笔巨大的旅游资源资本。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文物建筑,尤其是历史街区建筑文化遗产,常常遭受被偷袭拆毁的命运。这不但使历史文化名城再也没有整体保护的可能,而且许多文化内涵深厚的历史地段,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十三行历史街区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心。如何在推土机下抢救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

本书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及城市核心文化的角度出发,为彰显广州世界名城特色、改善社区生活与物资生活环境,为提供广州与世界交流互动的现实舞台,对十三行历史街区文化品牌的维护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书希望恢复当年风靡全球的、中国大陆第一道西洋风景的十三行历史建筑文化景观,并与西堤、沙面、六二三路等历史街区统筹,把广义上的“十三行”地段开办成一个历史文化博物馆社区;将十三行路变成国际性的旅游步行商业街;认真寻找文化公园商埠文化遗址的历史根脉,完整保护延续了夷馆要素的、沿太平洋西岸规模最大的商业骑楼;医治并恢复被现代城市大马路、大广场摧毁破坏了的但仍充满地方生活气息的内街内巷。十三行历史街区的城市传统元素和细部构成,应实现“原地保护”“自我保护”“活态保护”“可持续利用保护”,用文化刷新这一世界名城商埠文化旅游区,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国际名片”,让国内外的游客、学者在此历史街区中体验历史,继续创业,并引以为豪,共对未来。

《国家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通过)已明确定义历史街区为,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街区是重点保护的对象,而不是拆毁开发的对象。历史街区的居民应该更有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在这里。首先,历史街区要优化产业模式,低档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应迁出十三行历史街区,避免外来运送杂货的车辆穿越市中心,从而改变该地段人流、物流、车流混乱成灾的状况。其次,剔除被篡改了的部分现代建筑,尽量延长历史文化遗产的寿命,恢复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让这里的历史街巷成为可观、可游、可居、可赏、可休闲的美丽舒适的步行街,经营有纪念意义和价值的中国瓷器、丝绸、茶叶、广绣、外销画等与历史一脉相承的特色商品。

根据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遵守《国际景观公约》(International Landscape Convention),保护历史街区,这不仅可以保留一份巨额的社会财富,而且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份难得的空间艺术作品。尊重历史建筑的每一个细部,政府、居民、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对“保护、保留、整修、修复、重新使用、再循环”等频繁出现于当代的建筑术语加以认真理解和落实。“保护”意味着保持其一贯具有的方式;“保留”则为暂时放着,留待考证后处理;“复原”是在技术上将结构恢复到某个时代的特征;“重修”实则意味着以同样的或新的材料去重造原有建筑物的风格形象;已经失去的如需再建,通常要从地面遗址做起,从而形成传统的文化环境艺术、特定的场所精神氛围或人们心目中固有的、抹杀不尽的靓丽文化景观。待建的十三行博物馆应该是遗址地段标志性景观建筑物。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就是在保护名城文化固有特质、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维护整体风貌基础上的创新,肯定有一定难度,需要历史的担当。这是对我国当代吏治制度的真正考验!希望好梦成真。

杨宏烈

2014年5月6日于广州麓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