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到底是什么
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缩写,中文意思是“颗粒物”。颗粒物的种类很多,我们一般以直径来进行区分。
PM2.5的“2.5”指的就是直径为2.5微米的颗粒物,这个2.5微米是个怎样的概念呢? 我们知道,1毫米=1000微米,那么2.5微米的大小就可想而知了,还不到头发丝直径的1/20。所以,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凭肉眼是看不见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PM2.5,我们再来介绍一下PM10和PM50。
PM10是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是PM2.5的4倍,但体积可不止是其4倍,按球体体积公式计算,PM10的体积是PM2.5的体积的64倍,但是尽管大了这么多,这种颗粒物用肉眼还是看不见。
PM50是直径50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是PM2.5的20倍,体积则是PM2.5的体积的8000倍,这种颗粒物是肉眼可见的。当你身处室内,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时,你看到光柱里有无数微尘在翻飞,那就是PM50和大于PM50的颗粒物。当你看到桌面上落了一层灰,那都是远远大于PM50的颗粒物。
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也正是因为它在颗粒物中,体积颇小的缘故。
当然,空气里并非只有PM2.5、PM10和PM50这三种直径的颗粒物。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看重这三种直径的颗粒物呢?这是因为PM2.5、PM10、PM50是3个临界值。
50微米是肉眼可见的颗粒物的临界值。这种大小的颗粒物可以进入鼻腔,但不能继续前进。我们鼻腔里长着致密的鼻毛,它们能挡住PM100、PM75,但挡不住PM50。能挡住PM50的,是鼻腔黏膜细胞的纤毛,这些纤毛也是肉眼看不见的,很细密,所以能挡住PM50,而且,鼻腔里的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还可以把PM50黏住,使它们不能继续前进。当这些进入鼻腔的颗粒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想擤鼻涕、挖鼻屎。
10微米是可以到达咽喉的颗粒物的临界值,所以,PM10以下的颗粒物又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咽喉是PM10~PM50的“终点站”,咽喉表面的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会黏住它们,每个黏膜细胞还有200根纤毛(也是肉眼看不见的),在不停地向上摆动,就像逆水行舟一样。我们天生的这种生理功能就是为了阻止这些颗粒继续下行。它们在咽喉所处的上呼吸道积累越多,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也越多,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想吐痰。
2.5微米是可以到达肺泡的临界值。PM2.5及以下的细颗粒物,上呼吸道挡不住,它们可以顺利下行,进入细支气管、肺泡。我们的呼吸系统像植物的根系,自上而下,气管分出支气管,支气管分出密密麻麻的细支气管,密密麻麻的细支气管又连着密密麻麻的肺泡,肺泡的数量有三四亿个。我们吸进去的氧气最终进入肺泡,再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而后进入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因为PM2.5太小,不仅会随呼吸进入下呼吸道,也能进入肺泡,再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进而进入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因此,PM2.5又被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