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电信号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创业胜任力脑象图综合测评研究

2 创业胜任力基本理论基础

2.1 创业理论

2.1.1 创业内涵界定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学者们对创业的定义见仁见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学派,以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为代表的百森商学院派和以斯蒂文森(Howard H Stevenson)为代表的哈佛商学院派。百森商学院派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被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整体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68]。哈佛商学院派认为,创业是不拘于目前资源条件限制而探寻机会,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和开发机会,实现创造价值的过程[69]。前者强调对于创业而言,机会是很重要的,同时又强调创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理性行为,只有掌握正确方法、拥有较强能力,才能抓住机会,实现创业。后者也强调机会对于创业的重要性,并认为不要坐等资源条件成熟了,再去追寻机会,而要积极地去发掘机会,一旦有了机会,就要充分利用它,实现价值创造。

本书认为,创业是创业者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发掘机会,开发和利用机会,创建新组织,或者开展新业务,或者创造新价值的活动[70]。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刻理解创业的内涵:

第一,创业肯定需要投入。投入一般有资金、时间、技术、经验等多种形式,创业是创业者充分地运用各种投入,发掘机会、利用机会和创造并实现新价值的过程。

第二,创业肯定需要承担风险。通常创业者自己创业所冒的风险,远比在别的单位工作所承担的风险大得多,但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并存,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当然,一旦失败,损失也越惨。因此,敢于冒险是创业者的重要的心理特质之一。

第三,创业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包括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评价、创业机会的开发和利用、创业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三个基本环节。

第四,创业活动的多元化目标。有的人创业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有的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有的人创业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等等,总之,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是为了钱。

第五,无论创业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如何,是产品、服务,还是其他什么,其实质是创业者创造了新的东西或实现了新的价值。

2.1.2 创业者内涵界定

创业者一词源于16世纪法语的“entreprendre”,意思是“去执行”[71],当时主要是指领导军事远征所需要承担风险的人。该词由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于1755年首次引入经济学。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首次界定了创业者,他认为创业者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的人,并认为创业者是经济活动中的代理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则指出创业者应是通过创新和提前行动制造变化与不均衡的人[72]

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创业者(entrepreneur)。在欧美学术界和企业界,创业者是指为组织、管理一个生意或企业并承担其风险的人。创业者对应英文的单词是entrepreneur。entrepreneur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企业家,即在现有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更确切地讲,是指那些具有创业特征,比如创新、承担风险、超前行动等的领导人;第二,创始人,通常理解为即将创办新企业,或者是刚刚创办新企业的领导人。在日本形象地将他们称为“起业家”[73]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者外延逐步扩大,内涵不断丰富。目前国内外学者将创业者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的核心人员,主要包括创业的领导者、组织者等。广义的创业者是泛指参与创业活动的全部人员。本书特指狭义创业者。

2.1.3 创业者的特征

虽然创业者在个人特征和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有些特征是创业者成功创业必须具备的。

(1)个性特征[74,75]

按照Bagrave的观点,创业者个性特征是具有首创精神、想象力、创造性和灵活性。按照Ronstadt的观点,创业者个性特征还包括具有承担风险精神和勇气,并识别创业风险、合理规避和化解创业风险。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对创业实践起调节作用,对创业实践影响较大。成功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强烈创业欲望和独立思考、判断的心理品质。“欲”,实际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创业欲望是创业的最大推动力。创业者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需要打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创业。所以,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这种强烈欲望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独立性是创业者最基本的个性品质,主要体现在:一是自主抉择,即在选择创业目标时,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二是自主行为,即在创业行动上很少受他人影响和支配,能按自己主张将决策贯彻到底;三是行为独创,即创业能够开拓创新,不因循守旧,步人后尘。

② 敢于行动、敢冒风险、敢于拼搏、勇于承担行为后果的心理品质。立志创业,必须敢闯敢干,有胆有识,才能变理想为现实。创业需要胆量和冒险。只要瞄准目标,判断有据,方法得当,就应敢于实践,敢冒风险。对瞄准的目标敢于起步,对选定的事业敢冒风险的心理品质又称敢为性。敢为不是盲目冲动、任意妄为,不能凭感觉冲动冒进,而是建立在对主客观条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行动。创业者还要具备评估风险程度的能力,具有驾驭风险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冒险精神是创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创业毕竟不是赌博,创业家的冒险,迥异于冒进。冒险是你经过努力,有可能得到的,而且那东西值得你得到。

③ 坚持不懈、不屈不挠、顽强努力、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创业者需要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变化,确定正确而且令人奋进的目标,并带领员工战胜逆境实现目标。创业者必须有一颗永远持之以恒的进取心,三心二意,知难而退,或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对一般人而言,忍耐是一种美德,对创业者来说,忍耐却是必须具备的品格,需要面对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有那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定力”与“精神力”。

④ 诚实可信。俗话说“诚信招财”,对于创业者来说,诚实可靠是保证个人成功和良好商业关系的一种黏合剂,并可以使这种关系弥久常新。创业者的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合伙人、顾客、员工及债权人等)非常在意创业者这方面的历史记录,尤其是风险投资者几乎不可能向出现诚信问题的创业者投资。诚实可信还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商业信任与信用的关系,而这对新创企业的创业者来说相当重要。

⑤ 善于交流、合作的心理品质。在创业道路上,必须摒弃“同行是冤家”的狭隘观念,学会合作与交往。通过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与周围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增加成功的机会。在创业过程中,需要与客户打交道,与公众媒体打交道,与外界销售商打交道,与企业内部员工打交道,这些交往、沟通,可以排除障碍,化解矛盾,降低工作难度,增加信任度,有助于创业的发展。

⑥ 敢于克服盲目冲动和私利欲望的心理品质。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要善于克制,防止冲动,克制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心理品质,它可使人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活动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不会因一时的冲动而产生缺乏理智的行为。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合法创业、合法经营、依法行事;自觉接受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约束,文明经商、诚实经营、互助互利。当个人利益与法律、社会公德相冲突时,要能克制个人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

⑦ 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性强的心理品质。市场变化多端,竞争激烈,创业者能否因客观变化而“动”,灵活地适应变化,成为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成功的创业者必须以极强的信息意识和对市场走向的敏锐洞察力,瞅准行情,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灵活地进行调整。在外部环境和创业条件变化时,能以变应变。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处理各种压力。能用积极态度看待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冷静分析、控制压力,找出原因,缓解压力,甚至消除压力。

⑧ 机会导向。成功的创业者更加关注的是机会,而不是资源、结构或战略。成功的创业者都会为商机而殚精竭虑,因为他们总是在区分自己所产生的各种想法的价值。他们了解和熟悉行业、客户和面临的竞争,并在机会导向下抓住商机。他们从一个机会起步,通过对机会的理解,制定比较现实的目标,认清自己的行为,指导企业的发展。

(2)技能特征

创业者技能是创业者的创业执行力,是将思想、创意和想象力转化为行动与可测量结果的能力。正如亚马逊网站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所说:“创意很容易,难的是执行。”一位失败的创业者在谈到自己最深刻的教训时说:“我的兴趣总是在于‘新事物’,没能关注细节,我对日常事务正常运转缺乏兴趣的结果就是,我们从来没能获得应该到底的回报。”[73,76]

① 获利机会的创建识别与利用能力。在市场不完全、不均衡的变化中不断产生创造财富的新机会。创业者在已掌握资源的情况下,必须具有创建、发现和捕获这样获利机会的能力,并由此发掘与利用机会,更聪明、更努力地工作,超越竞争对手,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实现其潜在新价值。完成以上职责的能力是成功创业者必须具有的能力特征之一。

② 新企业创建能力。对获利机会,能够成功地预测未来,在此基础上按照利润导向,创办新企业,开展独立的新业务,即有目的地发起、保持、发展和管理新业务活动,实现新的绩效。完成以上职责的能力也是成功创业者必须具有的能力特征之一。

③ 新组织创建和平衡领导能力。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具备将混乱、含糊和不确定的事物清晰化的技能,能够合理定义各层级人员应该具有什么责任和权力,另外,他们还能够以恰当的方式激励大家完成创业企业的目标,而不仅仅是顾及各自部门的利益。创业者的领导不应被其他团队成员看成是扩张或保护个人利益的特权,而应被看作是一项要真正明确角色、任务和责任的行动。

④ 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能力。按照Gupta、MacMillan Surie的观点,开发并转化资源是创业者的一个核心特征。因此,成功创业者必须能够获取、利用、整合资源,实现各类资源有效的组合和利用,达成高效创业的目标[77]

⑤ 营销技巧。对创业者来说,行之有效的营销非常关键。新创企业往往做不起广告,多数只能通过创业者亲自拜访目标顾客获得订单。例如,在美国成长性企业500强的调查中,只有12%的创业者是通过中介机构取得早期收入的,另外88%的创业者则是向终端用户直接销售,而且,在几乎所有案例中,创业者都是负责销售的中坚力量。

(3)善于学习特征

成功的创业者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不仅能够快速学习和掌握所需的各种背景知识,还能够从其他团队成员、顾问、员工、投资者甚至是竞争对手那里学习到各种经验和策略。他们在坚持己见的同时,还能够积极地向外寻求反馈并利用这些反馈,从而克服困难、避免挫折并取得成功。

(4)群体特征

创业过程一般都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才能开展,所以严格意义的创业活动应该都是以群体或团队的形式存在的,在对创业胜任力研究时,起主要作用的应该是创业者群体胜任力。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等认为创业群体或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参与公司创立的过程,并投入相同比例的资金,这个定义着重于创业群体或团队的创建和所有权两大特性[78]。Ensley&Banks和Gartner,Shaver,Gatewood&Katz延伸了以上对创业群体或团队的定义,“包含了对战略选择有直接影响的个人”。针对创业实践中创业团队成员投入资金的比例不完全相同,郭洮村将创业群体或团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参与公司创立的过程并投入资金”。

2.1.4 创业过程

创业过程如图2.1所示[60]

图2.1 创业过程

第一步,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评价。创业机会的识别是创业过程的起点,是创业过程的核心。对创业者来说,机会意味着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可能性。大多数创业者都是把握了商机而成功创业,例如好利来的罗红看到了蛋糕市场的商机。创业机会识别最重要的是机会发现和机会评估两个环节。创业机会是一种情境,在该情境中,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等变化,往往会产生创造新事物的潜力。由于创业者资源有限,不可能去追逐所面临的每一个机会,必须选择那些回报潜力大,并且有能力去利用和好利用的机会。对市场机会进行认真细致地评估对于创业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机会评估时,最重要的是建立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并有效利用信息。

第二步,创业机会开发和利用。如果说机会识别的过程,是把一个一般的泛泛而谈的创意,打造成一个较具体的商业概念的过程,那么机会开发和利用,就是创业者开始有开创企业的意向,并将必要的资源导入到自己可控的状态。机会开发主要包括整合资源和创建新企业两个环节。筹集、整合开办企业的资源,主要包括市场信息、环境、法律、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等。拟定一个正式的商业计划书,可以更好地获取并利用这些资源创建新企业,也可为将来经营企业提供指导。创建新企业必须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新企业的市场定位与策略,二是合理规划新企业竞争优势,建立模仿障碍。

第三步,创业机会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创业者整合资源和创建新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和实现机会价值,并通过创造和实现机会价值,达到自己的创业目标。这显然是创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个阶段是新创企业从起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企业成立和生存阶段,创业者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他的技能、才干和素质,对企业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随着企业的扩大,创业者的精力有限,不能解决和监控所有问题,创业者授权的重要性开始上升,这就要求创业者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他应该根据公司的需要和自身的能力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寻找一个自己能够做出独特贡献的角色,这是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的关键所在。

2.2 胜任力理论

2.2.1 胜任力的概念及特点

(1)胜任力的概念

综合国内外胜任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胜任力有的偏重特质,有的偏重行为,但都有一定的共同点:与特定工作相关,具有动态性;以绩效标准为参照;包含一些个人的特征,是个人潜在特性或行为,如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总之,胜任力研究和实践起源于美国,是研究工作岗位人员提高工作绩效,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技能、特质或动机等,对工作岗位人员选拔、培养、考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寻求一个能更全面、更准确反映胜任力特点的概念表达[79]。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Spencer L.M、McClelland D.C &Spencer S对胜任力的表述更为完整,即胜任力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或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能将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加以区分的任何个体特征[80]

(2)胜任力的特点

① 综合性。胜任力由多种要素组成,它是员工外显的知识、技能和内在的态度、自我概念以及动机等心理品质的有机结合。

② 区分性。不是任何技能、知识、个性等都是胜任力,只有那些能够显著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别开来的那部分知识与技能才称为胜任力。

③ 动态性。胜任力并非静态的,具有可习得性和迁移性,可以通过一系培训或者自身努力,不断提高其广度与深度。

④ 紧密性。胜任力与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密切相关,它是员工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特征,是个人能力与工作情景有效匹配的结果。只有个人能力为工作所需时,它才能称为胜任力。

⑤ 可测性。员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胜任力,可以依据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测量。

2.2.2 胜任力素质理论和业绩理论

(1)胜任力的素质理论

素质理论认为,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胜任该工作,并取得良好的业绩。例如,泰罗认为从事管理工作的工长,应具备以下特征:头脑灵活,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专业知识或技能,机智、精力充沛,有勇气、正直、健康、拥有判断力等。20世纪70年代,美国管理协会花了5年时间,对1812名最成功经营者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工作效率高、有进取心、富有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强、有较强的自信心、判断力强等19项胜任力[9]。然而,素质理论的观点也受到一些质疑,在影响工作业绩的许多素质中,哪些素质与业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很难进行定量分析的[28]

(2)胜任力的业绩理论

胜任力的业绩论的基本思想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该理论认为,有良好工作业绩的员工,就具备了所从事工作岗位的胜任力。业绩理论主要贡献在于:有客观的量化指标和测评依据,从而减少了评价员工时容易产生的主观偏差。但是,单纯依赖员工的工作业绩,来判定其是否具有胜任力是有缺陷的。首先,影响工作业绩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员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其次,工作业绩是工作的结果,但对于没有相应工作经历的人,无法评价其是否具备从事某项工作的胜任力[28]

2.2.3 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

(1)冰山模型

公认的胜任力基本模型是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这两种模型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后者对胜任力的表述更突出其层次性[80]。冰山模型是经典的胜任力模型之一,该模型指出人的胜任力由特质、动机、自我认知、社会角色、知识和技能六个要素构成,如图2.2所示。

图2.2 胜任力冰山模型

水面上的冰山部分即表象的胜任力,包括知识和技能,是胜任者的基本素质要素,也是培训开发的重点;水面下的冰山部分则称为潜在的胜任力,包括特质、动机、自我认知、社会角色等,它是区分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要素,是胜任者的潜质(核心)素质要素。因为潜能形成与大脑生成过程关系密切。人脑的内在结构(所谓神经联结部分“触突”)在经历先天塑造与后天培养后,到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且与众不同[81]

(2)洋葱模型

洋葱模型胜任力是由外层及内层、由表层向里层,层层深入的,如图2.3所示。最外层的是基本的技巧和知识;里层是核心内容,即个体潜在的动机,是推动个体为达到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82]

图2.3 胜任力洋葱模型

个性是个体对外部环境及各种信息等的反应方式、倾向与特性。自我形象是指个人对于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是个体对其自身的看法与评价,同时也是个人期望建立的某种社会形象。社会角色是个体对其所属社会群体或组织接受并认为是恰当的一套行为准则的认识,指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以及和这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规范。个人所承担的角色,既代表了他对自身具备特征的认识,也包含了他对社会期望的认识。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自我形象、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综合作用外化的结果。知识是指个人在某一领域所拥有的陈述型知识和程序型知识。技能是指一个人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能力。

2.2.4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程序

在McClelland等人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胜任力评价法,凭借严密的胜任力评估实证研究流程(图2.4),判断能够产生高绩效的胜任力[83]

图2.4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第一,定义绩效标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确定绩效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明确工作的具体要求,提炼出鉴别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的标准。专家小组就相关工作(岗位)的任务、责任和绩效标准以及期望优秀表现者的胜任力表现和特点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

第二,选取分析效标样本。根据岗位的要求,在承担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分别从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员工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员工进行调查。

第三,数据收集。这是建模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收集模型构建中必要的数据信息。

第四,建立模型。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提炼,得出相应的胜任力维度和指标体系。

第五,验证模型。可以采用回归法或者其他相关验证方法,对绩效考评进行效度验证。只有员工的绩效符合模型中的预测,才能证明此模型是有效的。

2.3 绩效理论

2.3.1 绩效的内涵

绩效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类:绩效结果论、绩效行为论、绩效行为与结果的结合论。

绩效结果论,将绩效定义为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成果。Bernardin等人认为,绩效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所创造的产出记录或工作的结果,比如用产出、指标、任务、目标等词表示。杨蓉认为,绩效是指个人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客观存在的,可以为人们所辨别确认[84]。彭剑锋对绩效的界定是:绩效,也称业绩、效绩、成效等,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种活动所产生的成绩和成果[85]

绩效行为论将绩效定义为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Campbell认为绩效不是后果或者结果,它本身就是行为,包括在个体控制之下的与目标相关的行为。无论这些行为是认知的、驱动的、精神的、还是人际间的[86]。Motowidle等通过辨析“行为”“绩效”“结果”的方式,指出:行为是人们工作时的所作所为;绩效是具有可评价要素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个人或组织效率具有积极或者消极作用;结果是因为绩效而改变的人或者事的状态或者条件,从而有益于或者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张德认为,绩效指人们所做的同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观测的、具有可评价要素的行为[87]

本书认为绩效是行为与结果的统一。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它体现了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大小、价值大小。Borman & Motowidlo将绩效结果论和绩效行为论的思想综合起来,提出了绩效二维模型,将绩效分为任务绩效(作业绩效)和周边绩效(关系绩效)。任务绩效是与具体职务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与完成任务有关,同时也和个体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及工作知识密切相关的绩效。周边绩效是指一种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人际和意志行为,涉及职责范围外自愿从事的有利于组织和他人的活动,是工作情景中的绩效,和员工的工作任务没有直接联系,是过程导向和行为导向的绩效,与组织长远发展战略关系密切[88]。仲理峰、时勘认为绩效的定义应尽量宽泛些,应包括行为与结果两方面[89]

2.3.2 创业绩效

创业绩效与一般组织绩效不同,在对创业绩效维度的选取上,应注重生存和增长两方面的绩效。创业绩效一般对应的都是新创企业,而新创企业提供的新业务就像一个新生儿,首先要考虑它是否能存活下去,然后才能不断成长,以逐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因此生存绩效是新创企业存活的根本,成长绩效是新创企业发展的关键。Covin和Slevin认为,绩效可以分为成长性与获利性两个方面。其中成长性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员工数量等,获利性指标包括资产回报率、单位销售利润率等,建议具体研究中以成长性和获利性两方面的结合为考核绩效的基本指标[90]。Hoy等认为:衡量成长性的最恰当的指标是销售增长,这个指标数据不仅容易获取,而且能够较好反映公司短期和长期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销售增长指标能被创业者广泛接受;公司员工数量的增加,或者说新增就业岗位的创造也是衡量成长性的一个重要指标[91]。Antonic和Hisrich将成长性与获利性细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提出相对成长性和相对获利性、绝对成长性和绝对获利性四个方面的指标[92]

薛红志直接采用了财务指标进行度量,包括销售收入、销售增长率、现金流、股东权益回报率、毛利润和利润支持企业成长的能力等[93]。刘帮成和王重鸣在考察不同国际创业模式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效果时认为,创业绩效应该包括经济绩效、组织绩效和创新绩效三个方面[94];李良成在研究新创科技企业创业战略与创业绩效的关系时,将创业绩效用创业目标实现、企业未来发展、企业能力表现以及吸引员工能力四大指标进行测度[95];张炜和袁晓璐在研究我国创业组织的人力资源策略和技术策略行为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时认为,创业绩效包括成长绩效、竞争绩效与潜力绩效[96];田晓明等对全国270家孵化企业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财务绩效、成长绩效和创新绩效三大部分的创业绩效指标体系[97];杜建华等在研究社会资本对创业绩效影响时同样采用了财务绩效、成长绩效和创新绩效这三大指标[98]

本书认为,以上这些研究文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共同关注成长绩效指标。把成长性作为企业绩效的测量,是因为它比财务绩效的会计测量更加准确,也更加容易获得。生存是创业绩效的一种绝对的测量方法,它依赖于企业作为一个自我支撑的实体继续运营的能力。相反,成长是创业绩效的一种相对测量方法。当企业持续且经济地为顾客创造了价值的时候,认为企业成长了。

对于成长绩效的界定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为财务指标的增长,如销售额和利润率的增长;另一方面是非财务指标的增长:如市场份额和员工人数的增长。而用非财务指标来衡量创业中的企业可能更能反映实际。尤其是用非财务指标测量私人拥有创业型企业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创业型企业可能面临更多的创业机会;私人拥有的企业可能会为了税收的原因而隐瞒自己的利润。很多企业因为战略的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非营利状态,但未来的盈利潜力却非常看好。所以在测量创业型企业的绩效的时候应当注意非财务绩效的运用。

2.4 行为心理学理论

2.4.1 行为心理学的内涵

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的行为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仅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2.4.2 创业者行为和心理认知

(1)创业行为和创业认知的内涵

创业行为包括能产生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思想,识别出与这些思想有关的商业机会,同时能获得实施这些机会所需的财务、人力和信息等资源。创业认知主要包括产生新产品、新服务的创造性思维来源、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和必要资源获得的方法、途径等。Baron认为创新性思维来自于创业者所拥有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是随意储存在创业者脑中,而是有组织地形成各种认知结构,通过模式认知(Pattern Recognition)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加工和使用,从而产生新的思维。模式认知是一种认知过程,主要是指一个人意识到一些貌似毫无联系的趋势、变化或事件之间的某种联系或模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越完善,那么就越有机会在某一具体领域识别出机会。因为认知框架有引导作用,会帮助人们注意到多种事件或变化之间的联系。创业者能发现创业机会是因为拥有一些其他人没有的信息,或是能更有效的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创业者能否更成功地获得资源在于他们社会技能和社会网络。创业者同他人有效合作的社会技能越强,社会网络会越大,越有机会获得创业所需的资源[99]

(2)创业心理因素

创业心理因素包括情感、创业动机、创业热情和创业意图。相关文献探讨了这些创业者心理因素与创业过程之间的关系:Baron研究了情感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情感会影响创业认知,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用以阐述情感在机会认知、资源获取等重要创业行为方面的作用[100];Shane、Locke、Collins研究了创业动机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创业理论的发展需要考虑创业决策者的动机,提出了几种主要的创业动机,比如成就需求、控制的欲望等[101];Cardon、Wincent、Singh、Drnovsek探讨了创业热情对目标导向的创业认知以及创业行为的作用过程[102];Bird研究了创业意图在实施创业想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创业意图确定了组织建立时的形式和方向,组织是基于这些意图而进行发展和变化的。

(3)创业心理因素及其影响创业行为和认知的作用机制

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感对创业行为起主要作用,但是并不表示消极情感不能促进创业成功。不同的是,消极的情感使创业者关注下一步行动,而积极的情感会使创业者关注更长远的行动。消极情感意味着目前的行为并不足以实现目标,必须要增加努力。在创业领域中,消极情感会提醒创业者意识到他对目前的状态不满意。当他把对现状的不满意情绪慢慢转移到下一步行动上,会产生创业动机,他的消极情感会转换为积极情感[103,104]

情感使创业者注意到外界环境和内心需求,激励相关行动,产生创业动机。而根据动机的概念,创业动机为创业行为提供了持续性和方向,其中创业热情为创业行为提供了持续性,创业意图为创业行为提供了方向。创业动机使创业者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认识,从而产生自我认同需求。这种自我认同会使创业者产生创业热情。创业热情使得创业者愿意对创业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实现创业目标。创业意图使创业者统一心中的想法,协调各方力量,做应该做的事情,保证企业的建立和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本章分别阐述了创业理论、胜任力理论、绩效理论、行为心理学理论,梳理形成创业、创业者、创业胜任力和创业绩效、创业行为与心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