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创业及其意义
创业是发现、捕捉机会并创造出新颖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创业活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是驱动国家经济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力量[1]。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创业承担着艰巨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等。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创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成为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
(2)创业者创业能力现状
党和国家强势推进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富民强国,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但资料表明:国内每100家创业企业只有20~30家可以熬过1年,熬过3年的企业只占其中的30%[2,3]。中国大学生创业现状更不乐观,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20%~3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更低,不及3%,创业失败导致经济损失巨大,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总体看,大学生创业能力远低于一般创业者水平,严重制约了创业型经济发展。
(3)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背景
创业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创业者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支持,更取决于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及采取的具体策略行为,具体体现在创业者自身所具有的、与创业岗位相匹配的胜任力。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只有在创业中针对不同的创业环境条件,承担起捕捉识别创业机会、合理配置资源、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执行创业行为等重要创业岗位职责,拥有足够强的创业胜任力,才能确保创业取得成功。从一定程度上讲,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创业者创业胜任力的强弱。
创业主体研究是创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McClelland最先提出创业特质论,主要是从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成功的创业者一般具备成就动机、内控倾向、风险承担倾向、不确定性容忍、自信和创新意识等心理特质。仅从心理特质和思维偏好研究创业者,探讨心理特质与创业倾向间的关系,把创业成功简单看成是一个或几个创业者心理特质的作用,忽视了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的相关性,不便于从整个创业过程中识别成功创业者特有的潜质、技能和知识,不便于从创业内外环境中识别创业者发掘和充分利用创业机会能力,不便于从创业绩效中识别考核创业技能。Carner指出,各创业者间心理特质差异远大于创业者与非创业者间的差异,因此,仅从创业者心理特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20世纪80年代末,创业特质论已被创业学习论逐渐替代,普遍认为通过教育手段可以促进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教育被称之为继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4-6]。如美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日本从小学就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就业创业的心理意识和意志品质。中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明显缺失,我国政府已高度重视创业能力的培养,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内容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7]。目前有关创业能力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创业管理和教育领域共同关心的热点和前沿问题[8]。
(4)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创业胜任力是有针对性的、动态的能力新概念,有非常强的岗位职业特征。对创业者创业胜任力的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与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随着创业型经济的深化和发展,创业型人才的获取、识别、培养以及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创业者创业胜任力识别与评价是目前创业型经济背景下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经过对创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发现:创业者成功创业如同正确成功驾驶车辆一样,不仅需要拥有驾驶相关知识、素质和技能等“驾驶显性”胜任力,而且还需要拥有在特定路况、车况等情境下及时识别发现、捕捉与自己胜任力相匹配的“驾驶行走”机会,及时采取策略抓住机会的“成功驾驶”通过的能力,即“驾驶隐形”胜任力。为此提出基于训练的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方法,如图1.1所示。
图1.1 基于训练的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方法
创业者必须首先经过创业基本知识学习,并通过创业相关知识的理论考核,其次还需经过严格系统的创业基本素质技能拓展培训,并通过创业胜任力显性能力水平测试,最后再通过创业情景过程演练和创业实战训练,并通过创业胜任力隐形能力测评,达到要求取得“创业照”,才能从事创业活动,这样就不会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做法盲目创业,或者违规违法从事经营活动,从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创业交通事故”比例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建立与驾驶学习培训训练及考核体系相似的创业胜任力学习培训及其综合测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设置与驾驶理论学习、模拟学习、场地训练和上路训练等环节类似的创业学习培训及训练体系外,关键是建立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方法,其中创业胜任力显性能力测评是相对较容易的,难点是创业胜任力隐形能力测评。
基于训练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方法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创业胜任力的结构模型如何?各结构要素对创业取得成功获得预期创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如何?创业胜任力情景模拟训练及其测评的机理如何?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其快速有效学习训练和准确量化测评的难题,这是当前创业管理学和创业教育学共同面对的、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促进创业成功率提高具有巨大社会经济价值,对丰富完善创业胜任力理论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创业胜任力特质论与过程学习论
自从1973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首先提出胜任力概念后[9],胜任力的研究风靡美、英等西方国家,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一个前沿的管理理念。胜任力方法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创业者特质的有效手段。创业胜任力被认为是种潜在的特征,与创业绩效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随着创业特质论逐渐被创业过程学习论替代,为创业胜任力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和全新的空间。创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创业胜任力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动态的、随知识和资源等要素积累变化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的能力,有非常强的职业岗位特征,因此是一种情境化的能力。
1.2.2 创业胜任力概念界定
创业胜任力概念的界定,国外代表性有:Chandler和Hanks首次提出创业胜任力概念,把它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而不断加强,建立了包括创业素质维度和创业技能维度的创业胜任力维度模型[10];Bird认为创业胜任力是一种包含了个性特质、技能和知识的高水平综合特征,是创业者成功实现其角色的全部能力,它往往受到创业者经验、培训教育、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11];Thomas等提出了创业者胜任力特征的六维结构模型,认为创业胜任力既可以是高水平的个人特质,包括性格特征、技能和知识等,也可以是创业者成功地组织执行创业工作的所有能力[12]。国外也有学者提出从认知角度研究创业胜任力,如Scott Shane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存储和使用信息的心智结构,说明其是创造力和机会识别的基础[13]。国内代表性有:冯华和杜红研究指出创业胜任力是指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创业任务并取得高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八维度创业胜任力模型等[14-16]。
可见,创业胜任力是一个综合性特征,既包含个性特质,又包含知识、技能和能力,随着创业过程经验积累、教育学习深入、社会家庭背景等因素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得到提高和加强。仅从心理特质和思维偏好研究创业者创业胜任力特征,不便于从创业内外环境中识别创业者发掘和利用创业机会能力,不便于从整个创业过程中认识创业者如何发挥创业胜任力,不便于从创业绩效中考核创业胜任力。
1.2.3 创业胜任力对创业活动影响
对创业胜任力作用研究,Mole等提出创业胜任力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多元结构,包括投入、过程、结果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影响胜任力发挥的关键因素[17,18]。创业胜任力多元结构理论为后来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为创业者行为和创业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基础的工具。
相比于西方学者来说,中国学者对于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数不多的文献也大多是以一般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张玉利从经验学习的视角出发,对创业者先前经验和学习风格和创业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9]。马鸿佳等基于东北地区新创企业的问卷调查,探索网络能力对创业能力的影响[20]。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卢吾,等)则将焦点放在了企业家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等方面。综合来看,他们都将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21-23]。
用创业胜任力多元结构理论研究成功的创业者,相信一定能够确定成功创业需要具备的创业知识、素质、技能和能力等。同时,结合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投入,发现创业胜任力各要素在发现、捕捉机会并创造出新颖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作用,揭示其与创业绩效的关系。
1.2.4 创业胜任力学习培训现状及趋势
创业学习强调创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国外的创业研究中,创业能力和创业学习的关系研究早已引起了极大的重视。Hill认为,创业学习是管理学习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学习,它使得创业者在不断变动的环境中辨识、把握和实施企业发展机遇的能力大大增强[24]。Man认为创业学习是创业者获取其他关键性能力、识别创业机会、争取外部创业援助资源的核心因素[25]。Garvin从创业者不同知识来源出发,研究中小企业创业学习的三种行为模式,即: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创业学习模式,基于企业内部经验的创业学习模式和依靠学校、教育系统的创业学习模式,对创业者能力提升和创业成功的影响[26]。西方研究者非常重视基于个人层次的创业能力研究。许多学者(如José C.Sánchez等)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技能[27]。
虽然国内许多高校已积极投入到创业基础设施和实践课程建设,如沙盘演练、创业之星实验训练等,举办SYB等创业培训课程,但由于缺乏与地方政府、企业广泛联系,政府、社会、学校没有互相配合发挥有效推动作用,大多都只强调创业知识和创业过程学习,缺乏创业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创业实战训练,再加上创业学习训练测评缺乏科学的量化方法,造成培养效果欠佳。
总体来说,创业教育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作为知识高地的高校创业教育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在创业能力培养上仍然缺乏一套科学的创业实践训练与考核体系。如何建设科学完善的创业实践项目、实践课程和实习基地,营造充满创业氛围的创业实践学习环境,成为高校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1.2.5 创业胜任力测评现状及趋势
目前有关创业胜任力定量测评研究国内外几乎还是空白。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了科举考试这种胜任力测评的萌芽形式。20世纪20年代,心理测验逐渐发展起来并应用于教育领域,后来该领域的研究因抗战而中断。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学专业,首次召开了全国性的心理学年会,标志着测评技术在我国的复苏。这一时期整个社会对胜任力测评的认识还很不足,测评技术应用非常有限。直到1987年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国家机关及北京、上海、四川等部分省市应用胜任力测评技术进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选拔厅局级领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人才的选拔和考核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人才市场,人才测评服务机构不断增加,人才测评工作开始进入企事业单位。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测评技术在员工选拔和培训考核中的作用,胜任力测评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比如,2003年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教授与江苏省委组织部联合研发了企业经营者胜任力测评体系和应用软件,从2004年起,该项目应用软件先后应用于江苏省多家企业的高管公开招聘、内部人员竞争上岗以及政府厅级干部的选拔测试,效果较好。有关胜任力测评,赵曙明和杜娟在对企业经营者胜任力理论研究中指出,胜任力从识别与测评角度看包括素质和教育学历;从作用结果看包括业绩和财富[28,29]。
与胜任力相关的测评,主要来源于人员素质测评,传统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验(如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成功商数分析、投射技术等)、专家面试、情景模拟(如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和过程演练等)和评价中心等,广泛用于智力测验、能力测评、成就测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技能测验等,因此也用于对创业者有关特质、技能的测评。
在西方国家,胜任力测评研究在多个领域展开,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些学者根据胜任力测评研究不同领域性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三个学派,具体如下。
第一,培训领域的行为主义学派。该学派以测量经营者工作绩效为出发点,运用岗位分析方法,从测评完成岗位单一任务的方式、过程及结果入手,通过结构化访谈和直接观察,得出具体的与经营者绩效相关的胜任特征。这种方法适合那些专业性较强的组织(如律师事务所)、组织中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如财务部门)以及那些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员工。这种测评方法能够比较客观、严谨地得出相应专业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胜任特征。
第二,管理教育领域的通用性学派。该学派研究重点与行为主义学派有所不同,行为主义学派侧重于通过高绩效得出经营者应该具备的胜任特征,其研究过程强调方法的实施;而通用性学派则关注从更深的层面分析,能使经营者胜任工作的因素,其研究过程侧重于目标的设定。目前该学派的研究结果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为组织招聘、选拔与培养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心理研究的结合,使通用性学派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
第三,高等教育领域的认知学派。前两个学派都强调通过工作绩效来研究胜任特征的有效性,而认知学派则以语言学研究为代表,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中。该学派认为,教育能够培养人们构造知识和认知技能的能力,是人在日常状态下就能够实现的;而工作绩效必须在多变、复杂的环境系统中得到提高。因此,对环境的适应需要具备一种能够协调内部认知、情感以及其他资源的特殊能力。
国外胜任力测评包括四个发展阶段[28,30]。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人才测评的研究,源于19世纪末对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人治疗的需要。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开发出比奈—西蒙量表用于智力测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将该量表用于入伍新兵的甄别,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测验开始风行美国,各种类型的心理测验不断涌现,同时也产生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心理测验,如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第二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随着智力测验的迅猛发展,各个阶层和团体的人群表现出对测评的不同需求。按照职业咨询及工业部门人才选拔和工作安置的需要,心理学家开始编制各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1927年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验——斯特朗男性职业兴趣表正式出版。
第三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心理测试学家开始在实践中评价求职者的“岗位适合度”,开始越来越重视“人—职匹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些专家开发了多种能力倾向测验和投射测验。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Douglas Bray研究开发出评价中心技术,通过工作情景模拟,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与多个评价源来评价工作人员的多项特质。1960年以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通用电器公司、IBM、福特汽车公司等一些大公司,开始采用这项技术来选拔管理人员和经营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阶段为逐步完善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直到现在。21世纪的今天,经营者测评技术已经扩展到智力测验、成就测评、能力测评等方面,例如“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明尼苏达办事员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财会能力简短测验”等。职业的发展及其种类的多样化,导致学者们开始关注职业兴趣的研究,例如,施恩(Schein)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指出人们在从事职业选择时有五种职业锚:技术型、自主型、安全型、管理型和创造型。
以上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创业者的创业知识、技能、创业意愿偏好进行测试,但易受文化背景、测评人为和环境因素干扰,客观性和便捷性有待提高。
此外,美国Ned Herrmann基于全脑优势理论,建立了赫曼全脑优势测评工具(HBDI),使人们通过HBDI测验,了解自己思维和工作偏好,自我评估自己整体优势,结合测评经验,给出了创业家思维特性,技术类和综合类创业家典型HBDI图形和思维特性[31]。
1.2.6 脑象图(EEQG)及脑电信号在测评中应用现状及趋势
随着脑科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成像方法逐渐成熟,给人们对大脑智慧认知开发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物理学捷径。脑成像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脑磁图、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脑电位(ERP)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fMRI和ERP,它们都是刺激事件(包括视听觉、体感等物理刺激及非诱发的心理因素)在大脑中引起相应脑区活动的真实客观反映。二者相比较fMRI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但检测费用高,方便性差。ERP仪器便于携带,检测费相对较低。国内外学者通过运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和其他高级功能等事件相关的ERP,研究脑功能机制,取得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对于数量巨大的创业者创业胜任力隐形能力测评来说,其EEG和ERP测试是较经济、方便可行的方法之一。
在EEG技术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王德堃团队自主研发了脑象图(EEQG)测评方法,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创新人才选拔以及脑智慧认知开发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拥有诸多成功案例,如:李安格与王德堃合作研究了女排运动员脑电波智力评定和性格特点。对中国女排队员双盲实验表明,女排队员EEQG客观评价与主教练的主观评价之间高度相关,将优秀运动员的脑象图形作为选拔后备运动员参照经典模式获得成功,随后还开展全天候飞行员EEQG测评、企业领导层行政人员EEQG测评等项目研究[32,33];吕雅君等研究了不同专项、水平运动员之间EEQG差异及与运动员智商的相关关系[34];胡咏梅等研究优秀击剑运动员EEQG特征[35];何洋等应用EEG和EEQG技术,对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动态追踪研究,探索直接反映运动员赛前焦虑与恐惧情绪判识方法[36]。
真实、客观评价创业胜任力的关键和难点之一是创业者应对复杂环境下发现创业机会,采取创业策略和措施抓住创业机会的创业动态胜任力测评。作者及其项目组从2005年开始,开展成功创业者素质模型及创业者素质测评方法研究,在对创业胜任力相关概念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确定创业潜质胜任力、创业知识胜任力和创业技能胜任力三维度的内涵,并通过对创业者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确定创业胜任力潜质胜任力、知识胜任力和技能胜任力三维度的测评因素,并对测评因素分类和优化,确定主因子,构建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采用脑象图测评技术,建立了创业潜质胜任力脑象图优势特征测评模型[37,38]。
1.2.7 脑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
1924年英国科学家H.Berger首先从完整头皮记录人的脑电活动,并命名为脑电图(EEG)。从Berger发现脑电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尝试了许多EEG信号分析方法提取脑电中高级认知功能特征信息,反映大脑的功能状态,为大脑功能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传统线性分析方法,有以分析EEG波形的几何性质,如幅度、均值等为主的时域分析方法和以分析EEG功率谱、相干函数等为主的频域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兴起,出现了如混沌、神经网络、小波变换等新方法应用于EEG信号分析中。尤其是混沌在生物医学领域心电、脑电分析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学者们成功利用混沌理论相关的熵、分形维数(D2)、李亚谱诺夫指数(L1)等描述脑系统动力学的参数,分析脑神经和认知神经功能特征。
事件相关脑电位(ERP)信号特征提取方法主要有:ERP成分分析和ERP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相干分析、功率谱分析等。其中国外代表性研究主要有:E.Donchin等通过记忆任务中ERP信号的P300成分变化描述脑记忆功能[39],ERP成分是指只有在完成作业任务时才出现的短时波形成分;A.Dietrich等研究发现解决困难问题时,ERP在前额侧面皮层有较强的激活[40];J.Kounios等在创造力研究中采用功率谱分析ERP信号,得到任务中alpha频段的ERP信号功率较小[41];M.Jung-Beeman等研究中发现,创造力任务时alpha频段的ERP信号功率增高[42];N.R.Cooper等在研究中指出alpha频段信号功率变化可能依赖于创造力任务的性质和不同类型的任务引起的不同注意力资源的使用[43];S.L.Marple等采用相关分析法观察受训的音乐家与非音乐家之间表现在ERP信号上的差异[44];R.A.M.Gregson研究中指出计算非线性参数,如关联维数、近似熵等来描述EEG信号的某种非线性特征,用于EEG信号分析[45]。
国内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吴东宇等利用混沌与分形理论等非线性动力学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不同认知作业状态下大脑的功能活动状态[46];苏少军等提出了一种多参数的公共空间频率模式算法,对脑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该算法对不同通道的脑电信号采取不同的延时因子,结合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方法,分类正确率有明显提高[47];徐宝国等针对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小波变换和AR模型的方法,利用小波函数对脑电信号进行三层分解,抽取小波变换系数的统计特征,利用Burg算法提取脑电信号6阶AR模型系数,将两类特征组合后,分类比较分析[48];刘小峰等人引入了符号动力学方法分析认知事件相关电位的复杂度,并证明基于符号动力学的复杂度分析能够反映认知任务加工的时间过程,并能够更加显著区分两种任务类型[49]。徐进等应用ERP的近似熵分析较为清晰地展现出具有不同程度认知能力的被试者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脑活动的变化,有效地反映了其大脑认知加工的过程和能力的大小[50]。
1.2.8 事件相关电位诱发实验方法
ERP实验经典范式有odd-ball、Go-Nogo、N-back任务等,Oddball实验范式指对同一感觉通道施加两种刺激,以随机顺序出现,一种刺激出现概率很大,如85%,另一种刺激出现的概率很小,如15%,实验任务要求被试者关注其中一种刺激,称为靶刺激,只要该刺激一出现就尽快做出反应[51]。Go-Nogo范式指两种刺激的概率相等,Go刺激指令被试者反应的刺激,即靶刺激;Nogo刺激指不需被试者反应的刺激。N-back任务要求被试者浏览一系列逐个呈现的项目,然后从第n个项目起判断每一个出现的项目是否与前面刚呈现过的倒数第n个项目相匹配。此外,各种心理学实验方法也逐渐应用于ERP诱发实验,如反映执行控制能力的Stroop干扰试验,体现自我认知类型的镶嵌图形测试等。
国外相关研究有:J.Kounios等研究Oddball任务范式下脑电ERP对创造力的区分[52];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内隐联想测验(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在计算机上对两类词进行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是一种测验内隐态度的常用方法[53];Brunstein J C等采用IAT内隐联想测验方法实现对内隐动机测试的研究[54];Michael Doppelmayr等研究了实验任务下智力差异在事件相关电位上的区别,实验任务由RAVEN标准渐进矩阵的60个不同任务组成[55,56]。
国内相关研究有:李明在IAT测量及其信效度分析一文中介绍了当前主要的动机测量技术,重点介绍了动机测量的最新进展——内隐联想测验技术(IAT),IAT是内隐动机更为高效、便捷、精确的测量方法[57];徐进等采用视觉通道诱发的oddball实验模式下产生的诱发脑电信号进行认知能力的研究[50];陈莹等采用阈下启动刺激范式做内隐攻击的ERP研究[58];陈小异、邱江等采用中英文Stroop干扰效应实验下事件相关电位对比研究了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59];朱丽研究认为Stroop干扰效应测量了被试者的执行控制能力[60];程大志等在Stroop范式下进行了两位数表征的ERP实验[61];彭聃龄等进行了儿童Stroop效应加工阶段特点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62]。
国内研制开发的多种实验软件大多是专业编程人员用VB、C、Delphi等语言编制,没有实验生成系统,如北大心理系的PES(r)心理实验演示系统。国外心理实验系统研究较多,包括PsyScope、Inquisit、SuperLab、ERTS等。国内常用的有DMDX、E-prime,主要用于测量反应时的软件,精度达到毫秒,可呈现文本、听觉、图片和视觉材料,是实现行为研究计算机化的一个跨平台系统。
DMDX软件由Arizona大学的Jonathan Forster研制,DMDX特点是支持两个显示器呈现模式,主试者和被试者分别注视一个显示屏,也支持一个显示器模式,还可通过Internet远距离追踪实验过程。
E-Prime是Experimenter’s Prime(best)的简称,软件由美国PST(Psychology Software Tools,Inc.)公司开发。E-Prime特点是:① E-Prime能呈现的刺激材料多样,可以是文本、图像和声音,也可以呈现三者的任意组合。List控件为实验刺激材料和实验过程的组织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和便利。② 反应输入方式多样:E-Prime目前可以实现的反应输入有键盘、鼠标以及反应盒SRBox。SRBox可以检测声音反应。也可以通过反应盒接口或并口、串口连接ERP等设备。③ 相对于传统编程语言,E-Prime编程语言简单易懂,应用简单方便,短时间学习就可以快速生成实验,大大节省研究人员的编程时间。④ E-Prime与FMRI的接口:E-Prime提供了与FMRI等外部设备连接的接口和FMRI研究的工具套装(BrainLogics FMRI Research Ensemble),可以进行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实验。可以让研究人员避免陷入各种细节问题,例如E-Prime和FMRI设备的同步问题。⑤ 对于VB等编制的实验,在Windows下,程序不可避免地受到多重任务的影响,系统调度可能在某一时刻中断实验程序,并且实验程序需要与OS交换信息,从而使实验计时出现随机的延迟。E-Prime处理了程序运行与OS的交换,提高实验运行的优先级,减少延迟出现的概率;检测其中的延迟,计时准确性平均可以达到99.95%。⑥ 它专门面向心理实验,并针对心理实验的时间精度作了优化。刺激呈现与屏幕刷新同步,精度可以达到毫秒。它也提供了详细的时间信息和事件细节(包括呈现时间、反应时间的细节),可供进一步分析,了解实际实验运行的时间问题,或对记录的时间结果进行检验核对。
与DMDX相比,E-Prime编程界面直观友好,刺激控制更好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控制上更加灵活方便,例如E-Prime可以实现复杂的分组随机;E-Prime提供了整个程序结构视图,可以“看到”实验的流程细节,更好把握整个实验的控制和理解;E-Prime提供了详细的数据细节和数据接口以及数据检验功能,可以很好地进行初始分析和数据整理导出,DMDX只简单提供RT和对错反应,无法对可疑数据进行查验,也没有数据导出的接口[63]。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开展创业胜任力脑象图测评研究,目的是定量评价创业胜任力,为创业型人才的识别与培养、创业活动的管理和辅导提供客观依据,促进创业成功率和创业绩效的提高。
研究的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创业理论、胜任力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理论等,开展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研究,有助于创业理论、胜任力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理论整合,使三种理论研究找到契合点,将丰富创业理论、胜任力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理论;
第二,将行为心理学理论、绩效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全面分析创业胜任力在创业实践中实现高绩效创业机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加科学、合理的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
第三,运用客观准确的脑象图测评技术,建立成功创业者胜任力脑象图测评的标准及其创业胜任力脑象图图形常模、优势特征分数常模,为今后更客观、更准确开展人员素质测评和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研究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引导、鼓励人们进行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开展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研究,为政府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大学生创业、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第二,创业培训是提高创业者创业胜任力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研究,为有的放矢设计创业培训方案、提高创业胜任力培训效果提供有效评价方法。
第三,创业者必须具有一定创业胜任力,否则很容易导致创业失败。开展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研究,为准备创业或正在创业者减少创业风险,降低创业损失,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创业绩效提供科学指导。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书在创业胜任力脑象图综合测评研究方面,以创业理论、胜任力理论、行为心理学理论、绩效理论、人员素质测评理论和脑象图测评理论为基础,结合创业实践过程、创业环境和创业绩效,运用创业胜任力的概念,建立创业胜任力维度模型,识别成功创业者所具备的创业胜任力特征,阐述创业胜任力形成和对创业绩效作用机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建立科学合理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研究探索基于脑象图的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确定创业胜任力定量评价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应用体系,进行应用示范,实现对创业胜任力客观和便捷的定量评价[38]。
本书在创业胜任力脑电信号表征与识别研究方面,以脑电信号处理方法为基础,针对五种创业能力特征因子,选择包括IAT内隐联想测试、镶嵌图形测试和Stroop测试等心理学实验方法,建立能够对创业能力因子进行有效测试的情景模拟训练综合测评方法;研究脑电信号预处理方法,用以提取有效ERP信号,总结脑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对比分析各种复杂度参数算法,选择合适的参数提取基于创业能力情景模拟的脑电复杂度动态特征;确定实验任务系统的测评分数与被试者实际创业能力对应关系,建立识别创业能力因子的ERP信号熵值变化量范围,确定表征标准。使用SVM训练创业能力识别模型,实现基于ERP复杂度特征值的创业能力识别[64-67]。
1.4.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本书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及解决的问题见表1.1。
表1.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3 章节安排
本书研究内容分九章,各章之间的具体逻辑关系如图1.2所示,各章具体内容如下。
图1.2 创业胜任力脑象图测评研究逻辑关系
第1章,绪论:阐明研究选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思路与主要方法,最后给出章节安排。
第2章,创业胜任力基本理论基础:主要阐述创业胜任力测评的相关理论,包括创业理论、胜任力理论、绩效理论、人员素质测评和行为心理学理论、脑象图测评理论等,梳理形成一些新的理论观点,构成了全文的理论基础。
第3章,创业胜任力维度模型及作用机制:在对创业胜任力相关概念内涵界定基础上,确定创业潜质胜任力、创业知识胜任力和创业技能胜任力三维度的内涵,建立创业胜任力三维度冰山模型;依据胜任力理论和绩效理论,用三维空间力学矢量方法描述创业胜任力三维作用力形成,用三维作用力的作用平面描述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环境、创业任务之间关系,用三维空间体积变化描述创业绩效高低,揭示实现高绩效创业的创业胜任力作用机制。
第4章,基于素质测评的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方法及应用:通过对创业者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确定创业胜任力潜质胜任力、知识胜任力和技能胜任力三维度的测评因素,确立测评标志和标度;综合利用素质、知识和技能测评方法,对成功创业者创业胜任力三维度测评因素进行测评量化;采用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法,对创业胜任力测评因素行分类和优化,确定主因子,构建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指标和因素权重,构建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模型;通过应用实证分析,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结果与创业绩效的相关性,验证其综合测评效度和信度,确定功创业者实现高绩效创业的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指标标志和标度。
第5章,创业潜质胜任力脑象图测评方法及应用:采用脑象图测评技术,从脑象图的面积、线间距、网格化等情况进行显著性对比分析和归纳,确立成功创业者脑象图图形常模和优势特征分数常模;按照脑科学的不同脑部功能特征与创业行为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建立创业潜质胜任力脑象图优势特征测评模型;通过多元概化决策得到合适测评次数、各脑区优势特征测评权重;对创业潜质胜任力脑象图优势特征测评与传统量化测评对比分析,验证测评可行性和有效性;综合利用脑象图测评方法、知识和技能测评方法,建立基于脑象图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模型和体系;将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与创业辅导管理体系相结合,建立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应用体系,应用于创业园区创业管理和辅导,对进入创业基地初创中小型企业筛选、对创业者创业咨询培训以及对创业企业孵化毕业考核进行指导;通过对准备创业的培训学员测评应用,为准备创业者正确鉴别、判断是否具有足够创业胜任力提供客观依据。
第6章,创业胜任力脑电信号表征识别理论基础:介绍创业能力特征因子与综合测评相关理论以及与之对应的心理测评方法、脑功能理论介绍、脑电信号测评原理及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相关理论。
第7章,创业胜任力情景模拟综合测评方法:针对创业能力五种因子的特征,依据不同心理学实验方法适应性,建立包括内隐联想测试(IAT)、镶嵌图形测试和斯特鲁普效应测试(Stroop)三种测评实验的创业能力情景模拟综合测评方法。
第8章,事件相关脑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与算法:介绍脑电信号预处理方法,对比分析非线性动力学复杂度参数样本熵与模糊熵算法优劣,并进行相应的结合改进,得到提取ERP复杂度动态特征的有效方法。
第9章,创业胜任力脑电信号表征识别实验研究:介绍诱发脑电信号采集实验与数据处理分析,验证情景模拟测评实验的正确性和可用性,模糊熵改进算法对ERP信号特征提取的适用性。计算创业能力情景模拟测评分数与ERP复杂度特征相关关系,确定创业因子的脑电复杂度表征标准。最后以ERP信号熵值变化量作为样本属性,应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创业能力识别模型训练,实现对创业能力识别。
第10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本书的主要观点、结论和创新点,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当前创业型经济建设和发展现实背景,对创业者创业胜任力识别与评价研究的迫切性;在对创业胜任力和胜任力测评等相关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
本书针对创业成功率低,基于创业学习论的创业动态胜任力结构模型研究缺乏,创业胜任力训练测评体系不健全,传统素质测评方法和HBDI方法识别创业胜任力的客观性和便捷性不足等,结合驾驶培训考核方法,提出并研究创业胜任力脑象图综合测评方法和“驾驶式”创业情景模拟训练测评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