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步兵的战术
1.3.1 堑壕战
堑壕战又称战壕战或壕沟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进行堑壕战时的参战双方,都具有固定的防线。当双方的火力大大提高,而移动力和通信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堑壕战就会开始。在世界战争史上,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和日俄战争(1904~1905年)都出现了堑壕战,而在一战中的西线战场上,堑壕战造成了极大的伤亡。一战以后,堑壕战就很少出现过
在构造上,战壕往往是锯齿形,而非笔直形。当敌人从侧方进攻时,可以保护里面的步兵,防止里面的所有部队都暴露在敌军火力面前,挡住炮弹破片的飞行。不过,这也意味着一名士兵在战壕里无法看到10米以外的东西。战壕面对敌人的一侧叫做胸墙,背对敌人的一侧叫做背墙。背墙令士兵的后背不会为落在战壕后方的炮弹的弹片所伤。如果敌军攻下了战壕,那么原来的背墙就会成为胸墙。战壕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进行加固。战壕内的地面通常会被铺上木板。一般来说,步兵在战壕内可以使用步枪、刺刀、散弹枪、手枪、手榴弹、冲锋枪和火焰喷射器等武器。
堑壕战最基本的战略就是坚守住自己的战壕,并且尝试进攻到敌人后方。这种战略一般都以消耗战,即将敌人的资源和人力消耗干净收场。历史上,有一些指挥官想要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战斗来获得胜利,如英国军队总司令道格拉斯·海格将军就一直尝试着使用骑兵来突破敌军防线。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和1917年的法兰德斯战役,都在开始之前被认为会很快结束,但是它们都成为了代价巨大的消耗战。
一战中英国军队的战壕
一战中德军在战壕中使用火焰喷射器
1.3.2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多发性主动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及融入群众。游击战必定是敌强己弱,敌方强大到己方不能用其他正规战法与之相对抗,或用正规战法我方损失太大,大到己方无以为继,这时就只能用游击战与之对抗。正因为敌方强大,具有大型部队,所以游击战多是在弱方的国土上进行。
游击战一般来说没有标准的制服和武器,通常是以能自给自足的小单位,利用地形作为掩护,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里四处出击,用少量部队在一个点上创造局部优势。总之就是零敲碎打,让敌方一开始不会损失很多,但会慢慢累积,直到敌方军队士气崩溃、粮食不足时,再发动致命的总攻击。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定点地进行长时间作战,故必须有当地民众提供物资、情报等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天时及地形并搭配陷阱,以机动力及隐蔽性主动出击,遭遇强大敌人时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上极大压力才可能取胜。
第二次布尔战争时的游击队员
世界战争史上,游击战的例子较多,如第二次布尔战争、美国独立战争、越南战争、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等。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瞬息民兵”(Minutemen)在北美享有盛誉,它指的是反抗英军、追求自治的武装村民,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他们行动迅速,只要一听到警报,在1分钟内就能集合起来,立即投入战斗。在整个战争期间,瞬息民兵四处袭扰英军,让英国人吃尽了苦头。
1.3.3 运动战
运动战是指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这种作战方式一般被认为是战争双方(或多方)中实力较弱,对战场地形有了解的一方采用的一种积极的进攻方式。一般而言,运用这种作战方式的部队通常会利用广阔的活动空间来转移军事力量,作战兵力经常昼夜兼程前往一个预定的战场进行埋伏,利用敌方分兵行动时,集结数倍于一个分队的力量展开包围战进行歼灭。换言之,运动战主要适合于地形复杂的战场,并且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相较于传统的防御方式,运动战显得更为灵活与主动,在地理空间传统上守方经常是依托防御工事进行消耗战,在战术上受制于工事的防御强度和敌军的反应战术,一般无法进行战术调整。而运动战摆脱了对防御工事的要求,经常利用放弃己方的工事作为诱饵引诱敌军移动到己方伏击圈内,并利用敌军占领地区后分兵前进的机会包围。由于运动战对除地理因素以外的条件适应性很强,一旦敌军发现自己的行踪,也可以尽快利用地形进行转移,被包围的可能性比阵地战要小很多。
游击战与运动战各不相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战争的影响。运动战是利用大兵团伏击消耗有生力量的一种决战方式,对战场的形势有较大的决定性。而游击战则是小规模部队的袭扰,一般多为主力决战前的战术性准备,对战局的影响一般不大。
抗日战争之初,刚进入山西战场时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就采取了运动战的作战方式,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也为维护和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此后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正在使用迫击炮的美国陆军步兵
1.3.4 山地战
山地战是指在高山或类似复杂地形下进行的作战。山地战是最危险的作战形式之一,战斗人员既要和敌军交战,同时也要对抗极端的天候和危险的地形。在山地战中,山体滑坡、严寒、强风、闪电等情况都会对战斗人员造成额外的威胁,在某些连牲畜都难以通过的陡峭斜坡上的行军、运输、医疗护送等都势必消耗大量的资源。在战斗中,夺取制高点将给进攻或防御提供极大的优势。在山地战斗中,要攻击一支有准备的防御部队,进攻方必须投入比平地作战多得多的兵力。
一般来说,山地作战训练是陆军训练科目中最艰苦和最危险的。许多国家都是特种部队或专门的山地步兵部队接受这一训练,因为只有他们需要在这类地形下执行作战任务。当然,有些多山国家的常规步兵部队也会接受类似性质的训练,虽然其训练强度可能逊于前者。
正因为山地战的特殊性,德国在二战中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建制最完善的山地步兵师。他们以骡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装备的自动武器数量少于普通步兵师,但是却配备较多的机枪子弹。在波兰、拉普兰、高加索地区、克里特岛的战斗中,德军都大量使用了山地步兵。时至今日,德国国防军仍然保留着小规模的山地部队。
意大利陆军山地步兵部队
瑞士陆军士兵在阿尔卑斯山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