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腾哺出龙和凤
图腾是原始初民“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结合物。它是一个部落(氏族)或几个部落(氏族)共同信奉的旗徽和符号。
在远古氏族社会里,各氏族人民把自然界的一切都看成是有神灵的。从天上的日月星辰,空中的风云雷电,到地上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有神灵。每一个氏族或部落,都把其中的一种神灵作为自己部落或氏族的守护神,作为族标和象征,作为精神的寄托,大家供奉它、崇拜它,这就叫图腾崇拜。图腾中除绘有自然界的形象外,大部分绘的是蛇、虎、狼、鹰等凶猛动物和禽类。当时的氏族或部落存在着兼并现象,当一个强大的部落或氏族兼并掉另一个部落或氏族时,就把另一个部落或氏族图腾中最厉害的部分也吸收到自己的图腾中来,这样形成的图像,就不再是现实中的动物,而成为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生物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的龙和凤,便是从氏族部落的图腾中“呱呱”坠地的。
1.龙形图腾源于蛇
龙的形象主要来源于蛇。传说古人常遭蛇的袭击,束手无策,先是感到恐怖,后又将它神化,当作能免除一切灾难的灵物。这种心理使许多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得到“圆满”的解答。如天上的雷电,在一道曲折的白光闪过后,便是倾盆大雨。闪电很像一条瞬间腾空疾飞、曲折行进的巨龙。雷电能引起森林大火,于是龙又可吞吐烟火。这样一来,蛇在人们的心目中变成了神灵,它成了图腾中的主宰物,一切其他的凶兽猛禽,都只能依附于它,龙的神话和产生便顺理成章了。
原始初民奉龙为图腾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避害”,认为龙的图腾可以避开一切灾害;二是“尊荣”,认为龙的图腾是祖先强盛和荣耀的标记,自己以龙的子孙而自豪。东汉著名学者许慎也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者也”。因此,原始初民奉龙为图腾的真实动机是避害与尊荣,两者结合,既可避免旁物伤害,又使自己成了“龙的传人”。
龙的图腾透露了我们的祖先氏族或部落融合的痕迹。据有关文献考证,当时地处我国中原地区(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有一个强大的夏族,它的图腾就是“龙”,他们自己也号称为“龙族”。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东南塔儿山脚下,发掘了相当于夏早期及夏以前时代的陶寺墓地,出土了大批器物,其中就有夏族图腾的彩陶龙盘,其龙形浑厚古朴、神采生动,是以蛇为主体,并综合了鳄、羊等动物的部分特征所组成的复合图腾。因夏族及其先世的图腾原是蛇,古文献中,常把蛇、龙并在一起,蛇亦为龙属,甲骨文中的许多象形字,关于龙的字体都像一条蛇,后来由于各图腾的合并,才使它逐渐丰富起来。彩陶盘中的龙图就是一例,它的头部似鳄首,龙身的遍体鳞甲与鳄甲也极相似。据学者考证,鳄鱼也是古人所指的龙的一种,致使以后的龙和鱼的形态常常糅合在一起。龙头两侧的角,正视极似羊角,而羊是羌(或称姜族)的图腾。羌族也曾与夏族联盟,所以该龙的图腾中的羊角,就代表了羌族。因此,这件出土的彩陶龙纹夏族图腾中,蛇、鳄与羊结合,可能意味着以鳄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和以羊为图腾的羌族,加入了以蛇(即龙)为图腾的夏族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共有图腾。
2.龙形图腾源于蚕
我国著名作家、学者骆宾基,对龙图腾的产生和演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从文字学、金石学和考古学的角度,自大量的古史典籍中,进行了详细的考据和辨析,认为龙最早的形象是蚕,蚕在上古传说中被视为圣虫,它的遍体的环节就是龙的雏形。蚕出于蛾,五帝时期,女称蚕蛾、男称蚕,蚕的变音为“龙”,到夏王朝时正式把蚕称为龙,而其后世子孙又加以神化,在蚕的头部生出两角,后来又添上爪、加上鳞、增上须,脱离了客观存在的本形,而形成了现实中龙的形象。他的这个论点在美国的中文报刊《中报》发表后,引起了海峡两岸华夏后裔的极大兴趣,为龙的起源和演变增添了新的论说。
3.龙是华夏的共同图腾
龙的起源尽管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龙是华夏的图腾,它是许多种动物图腾的综合体,作为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
龙图腾的族团包括的范围很大,除古代的“诸夏”以外,还有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他们对自己的龙图腾有着无比的热爱和崇拜之情,这股爱龙、崇龙思潮随着龙族的兴旺从中原波及到我国西北地区。后来,龙族的一支苗裔夏人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他们仍然对龙充满了喜爱和崇尚之情,并将其祖宗禹神说成龙的化身,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地处中原的各族普遍地喜爱和敬重龙。后来,商族(殷人)自黄河流域的东部向西出击,结果并吞了夏族,占领了中原,但殷人因夏族文化上的优越,并没有强行改变他们的“龙”图腾,而把自己的图腾“凤”和“龙”并立在一起。至今人们常说的“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最早出处即在于此。殷商以后,由于信奉龙图腾的诸夏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力,其图腾也就由龙凤并立发展到以龙为主体,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本位文化。伴随着华夏民族的强盛,不断地向南方和北方扩张,使龙图腾不断地得到充实,于是就出现了马头、蛇身、鹿角、鹰爪、鱼鳞……终于逐步向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纹进化。因此,可以说,龙图腾是古代各氏族、部落、民族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他们之间相互谅解、尊重、团结的象征,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图腾。
华夏的图腾龙,当时虽属“鳄首蛇尾”或是“马首蛇身”的雏形时期,但已超越了氏族之间的界限,它浓缩着、积淀着原始社会晚期到奴隶社会初期人们的强烈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高高地腾越在华夏的上空,随着历史的进展,不断地演变和升华乃至最后成为“中国神龙”,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4.凤的起源与特征
凤的艺术造型来自现实生活中多种禽类的形象概括,集中了各种飞禽美的大成,故人们称其为“鸟中之王”“羽中之长”。凤凰的前身称“凤鸟”,其造型远不如现在的模样,到宋元时期,才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清雅美丽的程式化造型,并出现雌雄不同种类,把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合起来称为“凤凰”。
凤凰的造型,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凝结、寄托着历朝历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
距离现在5000年前的远古氏族社会里,我国东方集团的图腾便是“凤”,说得确切一些,这个东方集团的范围是指长江流域的东方、南方和西南方,凤是该地区各氏族部落中的联合图腾。当时,该地方属“楚”地,因此,我们可以说凤的最早发源地在楚。而我国西部、北部和南部许多氏族的联合图腾则是“龙”,“龙飞凤舞”是这两大集团融合的标志,是我国早期文化的一个主要代表形象。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凤的最早图腾出现在原始殷人中,殷的祖先叫契,传说契是帮助大禹治水有功的英雄,而契的母亲叫开山祖简狄。《史记·殷本记》中记载了开山祖简狄吞下玄鸟之卵而生契的故事。《诗经》中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的就是这件事。玄鸟就是凤鸟,由于殷契是商的始祖,因此殷商崇信凤鸟,从商周时期留下来的礼器、生活用器和工具青铜器上,便可看到上面铸刻有凤纹图案。当然,这些凤纹图案和人们现在看到的凤凰造型相差甚远,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那时称为“夔凤”,呈蛇状长条形,只有一条足,体形曲卷。
凤鸟在我国有文字开始便有记载,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便有凤的象形文字。这个文字就具备了鸟的特征,看上去像一只孔雀,有冠、有羽,还有端丽的长尾。
由于凤鸟的早期形象是由火、太阳和百鸟组成的复合体,因此古称“凤鸟,火之精,生丹穴”“状如鸡,五彩备举”,故常称凤鸟为“五彩鸟”,是鸡属“神鸟”、瑞鸟,鸟中之王。
《史记·秦本纪》中还记载了秦的祖先女修,吞下玄鸟卵而生下大业的传说,大业之子大费和禹一起治服了洪水,还为其管理好畜牧,后来成了秦的始祖。《史记》中所说的简狄和女修都是氏族社会时期的人物,她们都是吞玄鸟的卵后生下了征服洪水自然灾害的英雄——殷契和大业,他们是凤的后代。这两个传说说明了:当人们与自然作斗争时,期盼出现像凤一样的神奇人物来征服各种灾害,让大家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古代还把殷人的后裔孔子比喻为凤凰,把孔子和凤凰并在一起不免令人感到牵强,但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凤凰顶礼膜拜的程度。
在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有九次写到了凤凰,其中有一段对凤作了如下的记叙:“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谧。”庄子为了阐述他的绝对自由论,也借用了凤凰的形象。《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所写的大鹏,其实就是凤。在《史记》中还有:“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记载;在晋代张华著的《禽经》中则记述了凤“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和“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之为长”的论说。从这些记述和论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凤凰是一种色泽美丽、能歌善舞、具有“领衔”作用的鸟中之王,它的造型虽然是统治阶级的意愿和思想的体现,然而其真正的创作者却是劳动人民,是他们寻找了各种禽鸟中最美的富有特征的部分,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感情和理智,加以综合和统一,融汇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典型——凤凰。凤凰象征着和平、安宁、幸福和瑞祥,是理想化了的神鸟。